思维可视 情理相融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而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又呈形象化,两者之间的矛盾使第一学段学生很难对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意义理解。图式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在儿童天性和学科本质之间架构起一座桥梁,让学科的情趣与学习的理趣有机融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培植学习兴趣,激活创造潜能。
  图式思维是以思维模型图为基础,形象、直观地表达思维全过程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图式观察、表征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结构关系、思想方法、解题策略等用直观的图式揭示或表现出来,借助符号、图形、线条、语言等形式构成高度组织性的图,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知识。
  常见数学图示思维工具的基本图形是箭头、框图与符号等,它们包括如下几种常用形式:数学符号、自创符号、实物图、韦恩图、思维导图、概念地图、思维树等,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数学学习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材料的特点,设计不同水平的图式思维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图式思维活动的设计
  图式思维是一种生成性学习方式。威特罗克认为,生成是一种对两类关系所作出的主动建构——它既能够带来同化性学习,即图式适配;也能够导致顺应性学习,即建立新图式。他认为,生成学习理论涉及的策略:一是编码或重组,二是整合或精加工/概念重构。基于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笔者认为,第一学段图式思维活动的设计可以基于以下三个不同思维层次(如图1)进行,让学生享受思维的挑战过程。
  
  (一)重组:基于情境的图式思维
  重组,实质是对知识编码的过程,是一种同化性学习。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这个阶段的图式思维更多的是借助于生活原型、实物操作等,通过图式思维手段,经历从操作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在主动建构知识的同时提升学力。基于实物的数学思维图式主要是去情境的几何图、抽象图等。例如,在“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中,为了建立平方厘米的概念,在课堂上开展“寻找生活中的1平方厘米”的活动:
  (1)食指的大小大约1平方厘米,让学生按食指手印(红色)——建立1平方厘米的图式(实物模型)。
  (2)借助图式找1平方厘米、2平方厘米、5平方厘米、10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并熟悉它们的大小——作为估计物体大小的实物参照,在反复观察与操作中建立各自面积大小的图式。
  这些代表性的“图式”将成为学生心中的尺子,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自然地使用那些“尺子”作为观察物体表面的参照,把握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帮助他们建立比较完善的面积单位概念。
  (二)整合:基于转化的图式思维
  整合,是对知识的精加工,应该说也是一种同化性学习。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这个阶段的图式思维更多的是借助现实生活、数学知识等具体情境,通过图式思维手段,经历从情境到抽象的体验过程,在主动建构知识的同时提升学力。基于情境的数学思维图式还是以去情境的抽象图为主,鼓励学生用自创的符号系统表征数学问题。例如,在“乘法的意义”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乘法算式的两种意义以及为什么不同的两种意义积始终相等的道理,可以引导图式表征:
  (1)“2×4”表示什么?你能用图来说明吗?反馈。
  (2)我们能不能用一个图来说明这两种不同的意义?小组讨论,交流反馈得出矩形图。
  图2
其他文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常常有一些数学思考性很强的问题,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拓展性和开放性,与“四基”密切相关。教师知道这些题目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有很大作用,但又纠结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差异较大,指导上有困难。因此有的教师干脆将这些问题作为弹性作业布置,课堂上也不进行引导,任学生自由发展;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反复讲、练,直到学生形成解题“套路”。这些皆与儿童的数学理想学习相距甚远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一课是建立在学生完整认识“线”和“角”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线关系”发生的基点,是学生第一次以“相互”的眼光同时看待两条线;是平面与图形认知发展的节点,为后续进一步定性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奠定概念要素基础,标志着图形领域从一维几何转向二维几何;是学生理性认识图形的逻辑起点,学生逐渐要学会用关系的眼光来看待图形特征,用度量的眼光看待图形大小,用辩证的
面积计算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以面积单位度量为起点,以转化和推理为基本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拼摆等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效推进学习。  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一)主要内容及作用  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面积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对平面几何图形的又一次认识与学习,也是后续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教材以长方形为基础图形,将平行四边形
人总是在不断的“折磨”中成长得最快。遥想,从收到通知说要上公开课到从景宁上课回来,已有整整26天。在这26天里,用“一波三折”这个词来形容我整个人的心情是再形象不过了。  一、怀揣一份小确幸  在最初时,知晓要上五年级的《折线统计图》,我很迷茫,因为五年级的课程对于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但想到这是一堂重构课,我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在向五位老师展示了自己的课堂之后,斯苗儿老师发表了她的看法,果不其然
【摘 要】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一教学内容很适合学生即兴表演。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刻地体验物体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体会不同的运动方式,并由此提出问题,以使学生关注运动方式,产生研究运动方式的心理倾向和动机。  【关键词】任务驱动学习;表现性任务设计;即兴表演;平移;旋转  一、亲身表演,体验知识  课前表演:玩转溜溜球。  (一)第一次表演:揭示新知  1.布置任务:演一演
【摘 要】為了让学生体验和尝试建模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拓展课来展开。“不知次品轻重的前提下找次品”这一内容的拓展课教学就达到了这一目的。学生在经历了推理、猜想、验证,然后再推理、猜想、验证,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归纳猜想;找次品;建模  “找次品”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师都会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方法进行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仅突出强调数学学科的特点,也强调教学应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因此,寻找数学与儿童思维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成为了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儿童思维与数学特点之间的关系呢?下面笔者以“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导入为例,来谈怎样从儿童与数学视角设计出合适的教学导入。
【摘 要】小学数学拓展课程作为国家基础课程的校本化补充,需在拓展学生数学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上发挥独特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落实:1.以“玩”激发兴趣,增强活动体验;2.以操作促思考,丰富活动经验;3.以思辨促感悟,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拓展性课程;數学乐高;数学游戏;数学文化  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教育目标出发,以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需要为依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反映。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反观我们以往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几乎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数学的最主要目标,而对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关注与落实则相对甚少。  笔者现以“数与形(例1)”为例,谈谈对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课标要求的落实。一、任务驱动,在操作中提出问题  【教学片
【摘 要】数学教学需要在充分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文本,开掘教材中的价值和内在优势,为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性提升奠基。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凸显教材内蕴,将解读推向课程本质;紧扣教材联系,将解读推向立体关照;依循教材序列,将解读推向体系建构;把握教材灵魂,将解读推向深刻剖析,从而让教材的教学价值逐步放大。  【关键词】把握方向 教材解读 把握灵魂 教材序列 释放内蕴  数学教材是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