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化为三方面阐述:(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2)科学的精神和态度;(3)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态度和责任感。本文结合这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形成性评价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125-02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将教育目标狭义理解为对知识的掌握,并用考试分数来量化目标是否达成。但是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是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教育目标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容忽视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变得尤为重要。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主要着重于三方面:(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2)科学精神与态度;(3)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态度和责任感。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三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形成性评价。
1 对地理学科认识的测量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以及对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的认识。
1.1 评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测量通常使用利克特量表,这种量表通常提供若干个有关陈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感受,表示其同意的程度。可以将利克特量表与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相结合来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表1所示)。
首先,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我们的校园中的学生都已经得到了满足,因此就不作为测量的对象。其次,马斯洛认为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是爱和自尊,测量这一项建议使用画“朋友关系图”的方法。即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将好友列举出来,教师将全班的资料汇集整理。拥有好友最多的必定是班级的核心人物,好友数量单一的是被边缘化的同学,从而可以推测出他的归属感与爱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在教学中发挥核心同学的领导带动作用,关注处于边缘地位的同学的发展。再次,遇到问题能否在班级同学面前有话语权,得到同学的认同是一种希望得到关注与尊敬的表现。第四,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探究能体现学生的观察与求知并不仅限于课堂上。第五,考查学生的环境意识,从力所能及的细微处考查学生对美好事物的保护意识。第六,考查学生在地理环境规划方面的责任感和是非观念,考查学生的公民权利。这几个选项能够从地理课堂到社会责任方面考查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教师对学生有个大体的了解。
1.2 学生对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的评价
对于这方面的测量实际上就是对迁移能力的测量。元认知理论认为,在学习及其迁移过程中元认知有两种:有关自己原有知识的思考和有关如何控制自己学习过程的思考,后者又表现为对自己学习过程及其所用策略的反思,对自己学习掌握程度及完成情况的判断和预期。结合元认知理论,对学生迁移能力的考查如表2所示。
2 科学精神与态度的评价
对科学精神与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第一,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和报告撰写中是否精确、严谨。第二,是否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首先,在考查严谨的治学态度时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验,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有很多课程都适用,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之前,让学生将牙签放在静止并且盛满水的水盆中,对比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习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用水状况,用水总量是多少,水都用于那些方面,哪些环节的水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设计日常生活中用水的顺序,以达到节水的目的。评价这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
其次,在考查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等科学精神时可以引用一些专家的错误言论,让学生来判断,同意或不同意都要说出理由。例如: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时书中总结了生物存在需要有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度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很多专家认为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星球必定具备以上这些条件。考查同学们是否认同这种观点,因为看到观点是专家提出来的,一部分同学可能会迷信权威,但是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专家也不例外,他们也受到时间、空间、社会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所以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质疑、不迷信和事实求是的精神。
3 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态度和责任感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是否初步具有了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的行为规范。总之,这其实是对环境道德感的评价。
借鉴科尔伯格道德两难的研究方法,同样也是用情景故事设置冲突,让学生做出判断。例如: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提到人类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兴建了大量的水库,人类从中得到实惠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问题,比如水库诱发地震、鱼类无法洄游繁殖、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土壤贫瘠等,于是在美国兴起了拆坝热潮。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言之有理就可以。从同学们的表述中很容易能够看出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知识的广度以及环境道德的发展水平。选择情景故事的时候要注意故事的开放性,也就是学生们的观点并不存在对错之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随着时间、环境及学生认识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对它的评价只能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内容对学生情智的影响,并将其发展得更加完善,而不是为了简单地将学生划分等级,所以这种评价应该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在评价中重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要包括教师、将评价的学生本人、学生的伙伴、家长。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这样可以全方面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07:218.
[2] 文静.关于中学科学教材中“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习题设计的研究—— 基于新加坡《交互作用的科学》的思考[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26~39.
[3] 李吉会.如何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J].教育科学研究,2006,2(23):23~25.
[4]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J].课程·教材·教法,2003,9:10~13.
[5] 顾学明.生物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命题误区[J].中学生物教学,2005,11:11.
关键词: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形成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b)-0125-02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将教育目标狭义理解为对知识的掌握,并用考试分数来量化目标是否达成。但是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是与我们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的,教育目标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不容忽视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变得尤为重要。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主要着重于三方面:(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2)科学精神与态度;(3)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态度和责任感。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三方面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形成性评价。
1 对地理学科认识的测量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以及对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的认识。
1.1 评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对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的测量通常使用利克特量表,这种量表通常提供若干个有关陈述,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感受,表示其同意的程度。可以将利克特量表与马斯洛的动机理论相结合来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如表1所示)。
首先,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我们的校园中的学生都已经得到了满足,因此就不作为测量的对象。其次,马斯洛认为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是爱和自尊,测量这一项建议使用画“朋友关系图”的方法。即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将好友列举出来,教师将全班的资料汇集整理。拥有好友最多的必定是班级的核心人物,好友数量单一的是被边缘化的同学,从而可以推测出他的归属感与爱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在教学中发挥核心同学的领导带动作用,关注处于边缘地位的同学的发展。再次,遇到问题能否在班级同学面前有话语权,得到同学的认同是一种希望得到关注与尊敬的表现。第四,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的探究能体现学生的观察与求知并不仅限于课堂上。第五,考查学生的环境意识,从力所能及的细微处考查学生对美好事物的保护意识。第六,考查学生在地理环境规划方面的责任感和是非观念,考查学生的公民权利。这几个选项能够从地理课堂到社会责任方面考查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教师对学生有个大体的了解。
1.2 学生对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应用价值的评价
对于这方面的测量实际上就是对迁移能力的测量。元认知理论认为,在学习及其迁移过程中元认知有两种:有关自己原有知识的思考和有关如何控制自己学习过程的思考,后者又表现为对自己学习过程及其所用策略的反思,对自己学习掌握程度及完成情况的判断和预期。结合元认知理论,对学生迁移能力的考查如表2所示。
2 科学精神与态度的评价
对科学精神与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第一,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和报告撰写中是否精确、严谨。第二,是否有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首先,在考查严谨的治学态度时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验,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有很多课程都适用,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之前,让学生将牙签放在静止并且盛满水的水盆中,对比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习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家庭用水状况,用水总量是多少,水都用于那些方面,哪些环节的水是可以重复利用的,设计日常生活中用水的顺序,以达到节水的目的。评价这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
其次,在考查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等科学精神时可以引用一些专家的错误言论,让学生来判断,同意或不同意都要说出理由。例如: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时书中总结了生物存在需要有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度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很多专家认为宇宙中存在生命的星球必定具备以上这些条件。考查同学们是否认同这种观点,因为看到观点是专家提出来的,一部分同学可能会迷信权威,但是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专家也不例外,他们也受到时间、空间、社会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所以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质疑、不迷信和事实求是的精神。
3 对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态度和责任感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是否初步具有了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责任感,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的行为规范。总之,这其实是对环境道德感的评价。
借鉴科尔伯格道德两难的研究方法,同样也是用情景故事设置冲突,让学生做出判断。例如: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时提到人类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兴建了大量的水库,人类从中得到实惠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生态问题,比如水库诱发地震、鱼类无法洄游繁殖、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土壤贫瘠等,于是在美国兴起了拆坝热潮。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言之有理就可以。从同学们的表述中很容易能够看出学生认识事物的角度、知识的广度以及环境道德的发展水平。选择情景故事的时候要注意故事的开放性,也就是学生们的观点并不存在对错之分,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随着时间、环境及学生认识程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对它的评价只能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内容对学生情智的影响,并将其发展得更加完善,而不是为了简单地将学生划分等级,所以这种评价应该贯穿于整个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在评价中重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要包括教师、将评价的学生本人、学生的伙伴、家长。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这样可以全方面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07:218.
[2] 文静.关于中学科学教材中“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习题设计的研究—— 基于新加坡《交互作用的科学》的思考[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26~39.
[3] 李吉会.如何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J].教育科学研究,2006,2(23):23~25.
[4] 赵德成.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J].课程·教材·教法,2003,9:10~13.
[5] 顾学明.生物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命题误区[J].中学生物教学,2005,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