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172-01
2013年高考安徽历史卷的一大特色是图表型材料选择题的集中呈现,在有限的11道选择题中,竟然间隔出现了3道图表型材料选择题,分别是第12题(考查安徽古代农业生产)、第15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第21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单从形式上看,在一套高考试卷中同类型试题的出现频次如此之高,着实令人颇感意外。但是,全面比较各题的设计思路,我们又不难看出命题者的独具匠心。命题者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新的命题技巧,将历史学科的考查目标多层次地表现出来,把图表型材料选择题的考查功能发挥到了一个极致,充分展现了命题者对该类型试题命制的技巧与自信。因此,细细品味2013年安徽历史卷图表型材料选择题的意蕴,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该类试题的命题特点。
1图表样式与包含信息各具特色
上述3题虽然同为图表型材料选择题,但是,在图表材料的呈现样式上却各有不同,由此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也就千差万别,从而避免了该类题目在考查形式上的雷同之弊。其中,第12题采用了数量统计柱状图的样式,反映了安徽在汉唐间水利兴修的次数变化,从中能够直接提取的图文材料信息包括时间("汉唐间")、空间("安徽境内")、历史现象(各朝代水利兴修次数的变化趋势)等,间接信息有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由于缺少地区间的比较信息,所以该图表不能反映安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第15题采用了份额占比饼状图的样式,反映了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在不同年份所占中国产业资本总额的比例,从中能够提取的图文材料信息包括时间("1913年"、"1920年"、"1936年")、历史现象(不同年份各类资本所占比例的变化)等,由于上述三类资本在中国共存的时间长于图表呈现的时段,所以该图表不能反映各类资本的起讫状态以及非该时段的状态。第21题采用变化趋势曲线图的样式,反映了二战以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状况,从中能够提取的图文材料信息包括时间("1950-1989年")、空间("美国")、历史现象(国内生产总值的升降变化及特点)等,由于缺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所以该图表只能反映美国自身经济的发展状况。上述图表的呈现特点与包含的材料信息既是命题者设置的考查情境,也是答题者进行思考和判断的客观依据。
2考查目标与能力要求指向灵活
对比3道题的考查目标,可以发现各题的考查目标与能力要求指向灵活、层次分明,难度定位的梯度差异明显,深度契合历史科《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第12题考查学生获取图文材料信息并从整体上理解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从历史现象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属于运用层次的能力要求。因为水利兴修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指征,所以由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可以得出"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的正确结论。第15题考查学生获取图文材料信息,并对不同图表中的比例特征信息进行归纳整合,据此对各类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历史阐释,属于理解层次的能力要求。从图中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尽管民族资本占比逐步增加、外国资本占比逐步减少,但是,联系民族资本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知识,可以得出"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的正确结论。第21题考查学生获取图文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对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概括和提炼,属于再认、再现层次的能力要求。图中②时段处在1970-1980年间,并且图示在70年代中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所下降,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经济呈现"滞涨"局面。从各题的难度定位来看,第12题虽为运用层次的能力要求,但是材料信息直观易懂,正确结论与材料信息吻合明显,迷惑项设置因不合史实或不合题意,排除难度不大,应为中等难度题。第15题由于涉及历史概念较多,图表中的历史特征不易归纳,备选项设置涉及现象描述、特征阐释、原因分析等不同的思维考查角度,思维的跳跃性加大了解题难度,应为较高难度题。第21题由于材料信息单一,呈现阶段特征明显,备选项各概念在时序和内涵等方面史实清楚,迷惑性小,应为较低难度题。由于3道题在考查目标与能力要求上拉开了层次,因此,更有利于体现整套试卷的区分度。
3史学韵味与学科素养有机交融
历史试题的命制是否精彩,除了技术层面的考量以外,还应看它是否具有史学韵味,以及能不能考出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而这3题则很好地体现了史学韵味与考查学科素养的有机交融。历史题的史学韵味主要体现在命题立意要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史料运用要能反映学科信息内涵、考查目标要能体现史学独有的思想方法等。对学科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应将考查重点放在对学生学科思维能力与方法的考查。从命题立意上来说,3题均旨在揭示中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或阶段特征。从史料的运用上来说,3题均运用了计量史学在描述历史现象时的精确性优势,而得出的结论则属于定性分析,例如第12题的结论是"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趋势",第15题的结论是"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第21题的结论是"美国经济出现'滞涨'现象",从而将计量史学的定量分析与传统史学的定性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思想方法上来说,3题考查的目标分别涉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例如第12题;"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即不过度推论)的方法,例如第15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例如第21题。熟练掌握这些方法是学生应具有的学科素养。
当然,揭示和肯定上述试题在命制方面的意蕴,并非说它们完美无缺。第一,3道试题均锁定经济史的考查范围,显然限制了图表型材料选择题的考查功能,在考查内容上略显单调。第二,图表型材料选择题虽然有时呈现的信息比较复杂,但是考出的结论往往很难从总体上整合所有的信息,从而造成结论与材料的吻合度存在欠缺,例如第15题。这些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2013年高考安徽历史卷的一大特色是图表型材料选择题的集中呈现,在有限的11道选择题中,竟然间隔出现了3道图表型材料选择题,分别是第12题(考查安徽古代农业生产)、第15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第21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单从形式上看,在一套高考试卷中同类型试题的出现频次如此之高,着实令人颇感意外。但是,全面比较各题的设计思路,我们又不难看出命题者的独具匠心。命题者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新的命题技巧,将历史学科的考查目标多层次地表现出来,把图表型材料选择题的考查功能发挥到了一个极致,充分展现了命题者对该类型试题命制的技巧与自信。因此,细细品味2013年安徽历史卷图表型材料选择题的意蕴,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该类试题的命题特点。
1图表样式与包含信息各具特色
上述3题虽然同为图表型材料选择题,但是,在图表材料的呈现样式上却各有不同,由此所提供的历史信息也就千差万别,从而避免了该类题目在考查形式上的雷同之弊。其中,第12题采用了数量统计柱状图的样式,反映了安徽在汉唐间水利兴修的次数变化,从中能够直接提取的图文材料信息包括时间("汉唐间")、空间("安徽境内")、历史现象(各朝代水利兴修次数的变化趋势)等,间接信息有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由于缺少地区间的比较信息,所以该图表不能反映安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第15题采用了份额占比饼状图的样式,反映了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在不同年份所占中国产业资本总额的比例,从中能够提取的图文材料信息包括时间("1913年"、"1920年"、"1936年")、历史现象(不同年份各类资本所占比例的变化)等,由于上述三类资本在中国共存的时间长于图表呈现的时段,所以该图表不能反映各类资本的起讫状态以及非该时段的状态。第21题采用变化趋势曲线图的样式,反映了二战以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状况,从中能够提取的图文材料信息包括时间("1950-1989年")、空间("美国")、历史现象(国内生产总值的升降变化及特点)等,由于缺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所以该图表只能反映美国自身经济的发展状况。上述图表的呈现特点与包含的材料信息既是命题者设置的考查情境,也是答题者进行思考和判断的客观依据。
2考查目标与能力要求指向灵活
对比3道题的考查目标,可以发现各题的考查目标与能力要求指向灵活、层次分明,难度定位的梯度差异明显,深度契合历史科《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其中,第12题考查学生获取图文材料信息并从整体上理解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从历史现象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属于运用层次的能力要求。因为水利兴修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指征,所以由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可以得出"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的正确结论。第15题考查学生获取图文材料信息,并对不同图表中的比例特征信息进行归纳整合,据此对各类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历史阐释,属于理解层次的能力要求。从图中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尽管民族资本占比逐步增加、外国资本占比逐步减少,但是,联系民族资本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知识,可以得出"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的正确结论。第21题考查学生获取图文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对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进行概括和提炼,属于再认、再现层次的能力要求。图中②时段处在1970-1980年间,并且图示在70年代中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有所下降,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美国经济呈现"滞涨"局面。从各题的难度定位来看,第12题虽为运用层次的能力要求,但是材料信息直观易懂,正确结论与材料信息吻合明显,迷惑项设置因不合史实或不合题意,排除难度不大,应为中等难度题。第15题由于涉及历史概念较多,图表中的历史特征不易归纳,备选项设置涉及现象描述、特征阐释、原因分析等不同的思维考查角度,思维的跳跃性加大了解题难度,应为较高难度题。第21题由于材料信息单一,呈现阶段特征明显,备选项各概念在时序和内涵等方面史实清楚,迷惑性小,应为较低难度题。由于3道题在考查目标与能力要求上拉开了层次,因此,更有利于体现整套试卷的区分度。
3史学韵味与学科素养有机交融
历史试题的命制是否精彩,除了技术层面的考量以外,还应看它是否具有史学韵味,以及能不能考出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而这3题则很好地体现了史学韵味与考查学科素养的有机交融。历史题的史学韵味主要体现在命题立意要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史料运用要能反映学科信息内涵、考查目标要能体现史学独有的思想方法等。对学科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应将考查重点放在对学生学科思维能力与方法的考查。从命题立意上来说,3题均旨在揭示中外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或阶段特征。从史料的运用上来说,3题均运用了计量史学在描述历史现象时的精确性优势,而得出的结论则属于定性分析,例如第12题的结论是"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趋势",第15题的结论是"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第21题的结论是"美国经济出现'滞涨'现象",从而将计量史学的定量分析与传统史学的定性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思想方法上来说,3题考查的目标分别涉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例如第12题;"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即不过度推论)的方法,例如第15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例如第21题。熟练掌握这些方法是学生应具有的学科素养。
当然,揭示和肯定上述试题在命制方面的意蕴,并非说它们完美无缺。第一,3道试题均锁定经济史的考查范围,显然限制了图表型材料选择题的考查功能,在考查内容上略显单调。第二,图表型材料选择题虽然有时呈现的信息比较复杂,但是考出的结论往往很难从总体上整合所有的信息,从而造成结论与材料的吻合度存在欠缺,例如第15题。这些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