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经济日益发展,但是始终不乏一批走南闯北,外出打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家里,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戚或社会家教监管,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缺乏父母监护教育的关爱,隔代教育又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结果导致这些留守学生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心理、性格方面的偏差,学习和身心发展受到影响。
一、困境——留守学生的成长隐患
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基本以留在家里的老人为主,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这样的管理模式往往流于形式,使管理失效。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影响健康成长。
1.学习状况堪忧
留守学生大多是隔代抚养,由于祖辈的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几乎起不到任何监督作用,加上监护人大多年老体弱,对孩子的成长几乎只是管吃饱穿暖。因此,大多数留守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佳,具体表现为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差,成绩较差,学习状况堪忧。
2.心理问题凸现
亲友、家教托管的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学生长期亲情缺乏,关怀缺失,往往焦虑紧张,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极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对他人和集体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叛逆、过分淘气;有的还产生了焦虑心理,影响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解径——学校教育的正能量
面对留守学生所表现出的教育问题,当然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就能完全解决的,它需要国家、集体、家庭各个方面的积极努力。但是,当前条件下,短时间内要做到这些恐怕不太现实。因此,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更多的时候恐怕还得由学校教育来承担,学校教育不但得不到家庭教育的配合,還要代替家庭教育的职能教育留守学生,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健全机制,确保工作落实
留守学生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学校应该通过建立各种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尽可能为留守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1.档案管理机制
摸清本班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在班级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对留守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进行跟踪了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并且归入学生的学籍档案,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2.家校沟通机制
学校要帮助留守学生和家长间建立联系平台,家长可以向学生讲解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让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与问候;孩子也及时向父母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学习情况等。还要抓住春节、清明节、国庆节等父母返乡的时机,与家长充分交流,把学生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传递给其父母,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3.代管家长责任制
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有些孩子表现出来的是抗拒长辈的管理,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作为学校教师,要从思想上、学习上高度关注留守学生,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上、亲情上的后顾之忧,为留守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班主任更要把自己当作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二)关注身心,促进和谐成长
留守学生处于迅速成长的时期,急需父母正确引导,但由于和父母长期两地分离,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缺乏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容易使他们形成不良性格特征,出现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等,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留守学生和谐发展。
1.保护留守学生的自尊心
我认为留守学生的自尊心尤其强,对于以前那套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活动,我不是很赞成,孩子在享受他们恩惠的时候,还产生严重的对比心理,更加觉得自己亲情缺失,可能还会引发嫉妒心理,学生之间要注重平等,孩子间只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就行了。
2.培养留守学生的自立能力
可开设一些法律与道德知识方面的讲座,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道德修养,提高他们做事的自律性。
3.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和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针对留守学生开设心理信箱等以及和留守学生开展定期谈话等。
(三)社会联动,共同关注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仅凭学校教育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我们在工作中要争取校外力量的支持。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留守学生所在村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的作用,支持他们开展关爱行动,建立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形成政府、村委、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关爱留守学生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关爱留守学生,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为对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奉化区溪口镇中心小学 315502)
一、困境——留守学生的成长隐患
留守学生的监护人基本以留在家里的老人为主,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这样的管理模式往往流于形式,使管理失效。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往往出现消极情绪,影响健康成长。
1.学习状况堪忧
留守学生大多是隔代抚养,由于祖辈的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几乎起不到任何监督作用,加上监护人大多年老体弱,对孩子的成长几乎只是管吃饱穿暖。因此,大多数留守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佳,具体表现为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差,成绩较差,学习状况堪忧。
2.心理问题凸现
亲友、家教托管的留守学生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学生长期亲情缺乏,关怀缺失,往往焦虑紧张,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极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对他人和集体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叛逆、过分淘气;有的还产生了焦虑心理,影响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解径——学校教育的正能量
面对留守学生所表现出的教育问题,当然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就能完全解决的,它需要国家、集体、家庭各个方面的积极努力。但是,当前条件下,短时间内要做到这些恐怕不太现实。因此,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更多的时候恐怕还得由学校教育来承担,学校教育不但得不到家庭教育的配合,還要代替家庭教育的职能教育留守学生,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健全机制,确保工作落实
留守学生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学校应该通过建立各种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模式,尽可能为留守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1.档案管理机制
摸清本班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在班级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对留守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进行跟踪了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并且归入学生的学籍档案,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建立起学生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联系网络。
2.家校沟通机制
学校要帮助留守学生和家长间建立联系平台,家长可以向学生讲解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让孩子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与问候;孩子也及时向父母表达对他们的思念之情,学习情况等。还要抓住春节、清明节、国庆节等父母返乡的时机,与家长充分交流,把学生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传递给其父母,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3.代管家长责任制
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有些孩子表现出来的是抗拒长辈的管理,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作为学校教师,要从思想上、学习上高度关注留守学生,帮助留守学生解决学习上、生活上、亲情上的后顾之忧,为留守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班主任更要把自己当作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二)关注身心,促进和谐成长
留守学生处于迅速成长的时期,急需父母正确引导,但由于和父母长期两地分离,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缺乏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容易使他们形成不良性格特征,出现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等,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促进留守学生和谐发展。
1.保护留守学生的自尊心
我认为留守学生的自尊心尤其强,对于以前那套在学生中开展“手拉手”活动,我不是很赞成,孩子在享受他们恩惠的时候,还产生严重的对比心理,更加觉得自己亲情缺失,可能还会引发嫉妒心理,学生之间要注重平等,孩子间只要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就行了。
2.培养留守学生的自立能力
可开设一些法律与道德知识方面的讲座,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道德修养,提高他们做事的自律性。
3.提高留守学生的心理素质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和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针对留守学生开设心理信箱等以及和留守学生开展定期谈话等。
(三)社会联动,共同关注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仅凭学校教育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我们在工作中要争取校外力量的支持。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留守学生所在村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的作用,支持他们开展关爱行动,建立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形成政府、村委、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总之,关爱留守学生是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关心、关爱留守学生,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为对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奉化区溪口镇中心小学 3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