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5年我国下达了“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起,艺术硕士,这一“新类型”的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全国33所院校有招收艺术硕士(MFA)的资格,2008年,全国又新增了68家艺术硕士培养单位名单。在这101所院校中,师资力量与硬件条件是参差不齐的,这就造成了对艺术硕士培养的发展状况有部分会偏离预期设想。本文依照综合类院校自身存在的特点,提出其艺术硕士培养方式的特殊性探讨,诣在使艺术硕士培养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使其发展的更加完善、细致。
【关键词】艺术硕士;综合性大学;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15-1.5
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为“热”的一门类型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学位,它涉及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多种艺术创作领域,以培养“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致利于为国家输送高尖端的艺术表演及创作型人才。自2005年试点招生发展至今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在中国大陆地区仍属于新生事物,从2008年的33所招生院校到2010年新增的68家艺术硕士培养院校名单中可以看出,这些院校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艺术类专业型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剧学院等等,二是综合类院校,如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等。那么,艺术硕士的统一培养方式是否对这两类学院具有普适性是非常值得探讨的。综合类院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及课程设置的现状与专业院校的之间的差距决定了综合类院校对于“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式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重视其特殊性才能完善其培养方式进而达到“培养高水平、高层次、应用性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招生人数与师资队伍质量应成正比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界“百花齐放争相斗艳”之势愈加激烈。艺术硕士(MFA)这一专业学位起源于美国,它的全称为:master of fine arts.从“fine”这个词汇可以明显看出它对于艺术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美国艺术院校协会(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与美国专业艺术和设计学院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rt and Design)规定:“MFA,不同于许多硕士学位,它是对高水平专业艺术能力的证明,获得者被认为到达了正规艺术教育的最高峰。也就是说,在艺术教育领域,MFA是一个最终学位,它等同于其他领域的最终学位,如哲学博士、教育博士”,“并且MFA获得者不仅有熟练的艺术创作技法与能力,而且要具有专业艺术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然而,综合性院校是一类以多学科、多专业为特点办学的院校,艺术系的学生可以自由旁听历史、哲学等学科的课程,但是针对艺术系中单独设立的学科及师资力量是无法与专业的艺术院校所比较的,例如音乐类的艺术硕士在中央音乐学院可以学到非常完整细致的音乐类各种课程,师资力量的强大也是毋庸置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快了艺术硕士专业技能技巧学习的进度及深度。综合类院校的艺术系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甚至很多课程都未开设。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难发现,综合类院校关于艺术硕士的招生却在逐渐增加,导致一个专业老师带着七八个艺术硕士的局面,因而导师的课时量的无法保证,艺术表演及创作所需的“因材施教”也很难得到具体实施。其次,入学的“宽口径”使得艺术硕士水平良莠不齐,加上师资水平无法与专业院校相比,使得综合类院校艺术硕士专业人才的输出质量无法保证。因此,综合类院校的艺术硕士应当“缩减招生,宁缺毋滥”。做到生人数与师资队伍质量应成正比。
二、校际合作、外聘专家周期性地进行客座讲学
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有资格培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尚且属于“自顾自暇、各行其是”的状态,比如长春市目前有四所院校具有培养艺术硕士专业的资格,分别是: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北华大学。他们各自的学校建设、硬件设备、师资团队等等是不统一的,且这四所院校各自对于艺术硕士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如吉林艺术学院属于专业的艺术院校,其艺术氛围、硬件设施、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是比较雄厚的,而东北师范大学属于综合类院校,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特点,人文气氛良好,艺术系学生可以自由、免费的旁听哲学、历史、文学等各种课程。这对艺术硕士专业学生的人文底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在艺术类的专业性上,是远不如吉林艺术学院的。吉林大学、北华大学同样存在这同样的问题。他们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但却实行了“关起门来教学”的方法,从而导致这四所院校的艺术硕士互相之间没有沟通以及演出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沟通正是极其必要的,是对艺术硕士专业重“实践”倾向的有利支持,院际间的合作交流,不仅能够给艺术硕士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之互相学习、相互借鉴、艺术资源被最大化利用,更加有利于其学科设置的分享与交流。从而达到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方法及设置,做到取长补短。使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更加细致化、具体化、多样化。
其次,综合类院校的艺术硕士专业应该聘请相关的表演、创作专家、艺术界顶尖人才周期性的进行讲学与互动,冲破综合类院校专业性不强的瓶颈,调动艺术硕士表演、创作的情绪,使艺术硕士能够接触到先今最前沿的艺术表演、创作成果,同时开阔视野,欣赏到不同艺术的表演与创作方法。同时,艺术硕士专业的师资团队也可以得到专业上的强化,相互学习。对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教与学”来说,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三、搭建艺术实践基地,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艺术硕士发展至今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在教学模式的道路上,仍旧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2010年我国新增的68院校名单中,出现了如“齐鲁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等专业倾向性较强的综合类院校,那么这些院校的艺术硕士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是否能够达到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所需的标准呢?如何才能够使这些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在综合性院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呢?
对于综合类院校来说,艺术硕士经常性的外出演出实践机会是少之又少的,而上述的这种专业倾向性较强的综合类院校的外出演出实践机会就更加的少了。这样的艺术环境是不利于艺术硕士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拿综合类院校中音乐类艺术硕士专业来说,她们的演出时间大部分是校内,甚至系内,仅仅在各种院系的音乐厅中举行音乐会,且为数不多。至于听众,几乎是本院系的学生,也就是自己的同学或老师。而大多数的综合类院校毕业音乐会只要求两到三场。这对于以重“实践”“应用”为主的艺术硕士专业的培养,数量显然是不够的。这样“内部的”“音乐会”艺术实践对于音乐类艺术硕士的表演与创作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呢?能否调动起他们的创作表演欲望呢?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搭建艺术实践基地对于现如今的综合类院校艺术硕士专业的培养势在必行。这对于活跃艺术氛围、激发艺术创作灵感是极有利的。院校间可以通过联合得到各地区的商家赞助或者以义务帮助来取得户外演出、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不同场合发挥自己所长,从各自的院系中走出来,与社会相连接,增加自己的演出经验、实践机会。通过各种渠道真正做到以培养具
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为目的,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高尖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填补我国“创意人才”匮乏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成立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的通知[EB/OL].http://www.mfa.edu.cn.
[2]王娟.我国艺术硕士(FMA)教育管理研究[D].2009(6).
[3]李媛..关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音乐,2010(4).
【作者简介】李斗(1988- ):女,山西太原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
【关键词】艺术硕士;综合性大学;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15-1.5
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为“热”的一门类型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学位,它涉及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多种艺术创作领域,以培养“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致利于为国家输送高尖端的艺术表演及创作型人才。自2005年试点招生发展至今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在中国大陆地区仍属于新生事物,从2008年的33所招生院校到2010年新增的68家艺术硕士培养院校名单中可以看出,这些院校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艺术类专业型院校,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剧学院等等,二是综合类院校,如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等。那么,艺术硕士的统一培养方式是否对这两类学院具有普适性是非常值得探讨的。综合类院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及课程设置的现状与专业院校的之间的差距决定了综合类院校对于“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式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重视其特殊性才能完善其培养方式进而达到“培养高水平、高层次、应用性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招生人数与师资队伍质量应成正比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界“百花齐放争相斗艳”之势愈加激烈。艺术硕士(MFA)这一专业学位起源于美国,它的全称为:master of fine arts.从“fine”这个词汇可以明显看出它对于艺术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美国艺术院校协会(The College Art Association)与美国专业艺术和设计学院联合会(Th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 Art and Design)规定:“MFA,不同于许多硕士学位,它是对高水平专业艺术能力的证明,获得者被认为到达了正规艺术教育的最高峰。也就是说,在艺术教育领域,MFA是一个最终学位,它等同于其他领域的最终学位,如哲学博士、教育博士”,“并且MFA获得者不仅有熟练的艺术创作技法与能力,而且要具有专业艺术素养和专业理论知识。”然而,综合性院校是一类以多学科、多专业为特点办学的院校,艺术系的学生可以自由旁听历史、哲学等学科的课程,但是针对艺术系中单独设立的学科及师资力量是无法与专业的艺术院校所比较的,例如音乐类的艺术硕士在中央音乐学院可以学到非常完整细致的音乐类各种课程,师资力量的强大也是毋庸置疑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快了艺术硕士专业技能技巧学习的进度及深度。综合类院校的艺术系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甚至很多课程都未开设。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不难发现,综合类院校关于艺术硕士的招生却在逐渐增加,导致一个专业老师带着七八个艺术硕士的局面,因而导师的课时量的无法保证,艺术表演及创作所需的“因材施教”也很难得到具体实施。其次,入学的“宽口径”使得艺术硕士水平良莠不齐,加上师资水平无法与专业院校相比,使得综合类院校艺术硕士专业人才的输出质量无法保证。因此,综合类院校的艺术硕士应当“缩减招生,宁缺毋滥”。做到生人数与师资队伍质量应成正比。
二、校际合作、外聘专家周期性地进行客座讲学
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有资格培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尚且属于“自顾自暇、各行其是”的状态,比如长春市目前有四所院校具有培养艺术硕士专业的资格,分别是: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北华大学。他们各自的学校建设、硬件设备、师资团队等等是不统一的,且这四所院校各自对于艺术硕士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如吉林艺术学院属于专业的艺术院校,其艺术氛围、硬件设施、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是比较雄厚的,而东北师范大学属于综合类院校,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特点,人文气氛良好,艺术系学生可以自由、免费的旁听哲学、历史、文学等各种课程。这对艺术硕士专业学生的人文底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在艺术类的专业性上,是远不如吉林艺术学院的。吉林大学、北华大学同样存在这同样的问题。他们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但却实行了“关起门来教学”的方法,从而导致这四所院校的艺术硕士互相之间没有沟通以及演出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沟通正是极其必要的,是对艺术硕士专业重“实践”倾向的有利支持,院际间的合作交流,不仅能够给艺术硕士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之互相学习、相互借鉴、艺术资源被最大化利用,更加有利于其学科设置的分享与交流。从而达到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方法及设置,做到取长补短。使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更加细致化、具体化、多样化。
其次,综合类院校的艺术硕士专业应该聘请相关的表演、创作专家、艺术界顶尖人才周期性的进行讲学与互动,冲破综合类院校专业性不强的瓶颈,调动艺术硕士表演、创作的情绪,使艺术硕士能够接触到先今最前沿的艺术表演、创作成果,同时开阔视野,欣赏到不同艺术的表演与创作方法。同时,艺术硕士专业的师资团队也可以得到专业上的强化,相互学习。对于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教与学”来说,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三、搭建艺术实践基地,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艺术硕士发展至今不过十余年的时间,在教学模式的道路上,仍旧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2010年我国新增的68院校名单中,出现了如“齐鲁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等专业倾向性较强的综合类院校,那么这些院校的艺术硕士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是否能够达到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所需的标准呢?如何才能够使这些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在综合性院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呢?
对于综合类院校来说,艺术硕士经常性的外出演出实践机会是少之又少的,而上述的这种专业倾向性较强的综合类院校的外出演出实践机会就更加的少了。这样的艺术环境是不利于艺术硕士专业的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拿综合类院校中音乐类艺术硕士专业来说,她们的演出时间大部分是校内,甚至系内,仅仅在各种院系的音乐厅中举行音乐会,且为数不多。至于听众,几乎是本院系的学生,也就是自己的同学或老师。而大多数的综合类院校毕业音乐会只要求两到三场。这对于以重“实践”“应用”为主的艺术硕士专业的培养,数量显然是不够的。这样“内部的”“音乐会”艺术实践对于音乐类艺术硕士的表演与创作起到了多大的刺激作用呢?能否调动起他们的创作表演欲望呢?这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搭建艺术实践基地对于现如今的综合类院校艺术硕士专业的培养势在必行。这对于活跃艺术氛围、激发艺术创作灵感是极有利的。院校间可以通过联合得到各地区的商家赞助或者以义务帮助来取得户外演出、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不同场合发挥自己所长,从各自的院系中走出来,与社会相连接,增加自己的演出经验、实践机会。通过各种渠道真正做到以培养具
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为目的,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高尖端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填补我国“创意人才”匮乏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成立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的通知[EB/OL].http://www.mfa.edu.cn.
[2]王娟.我国艺术硕士(FMA)教育管理研究[D].2009(6).
[3]李媛..关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音乐,2010(4).
【作者简介】李斗(1988- ):女,山西太原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