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近年来,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能基本满足教学,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办学水平也不仅仅局限于“硬件”优势。因此,学校要“软硬兼施、刚柔并济”,加强学校“软实力”建设。
“软实力”之说的来源
“软实力”之说本是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一本书名为《美国实力性质的转变》中首先提及,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表述的释义是具有一定的霸权主义味道。约瑟夫·奈随后在《软实力》书中把“软实力”以副标题的形式诠释为“通向世界政治的成功之路”是一种影响他方行为而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一书,分为三个核心部分:国际外交、软硬实力、现代恐怖主义。这三个核心部分自成体系,分析了美国要排除任何外来一方对其造成的军事威胁,除了注重其军事威胁和经济制裁的硬实力外,必须发挥其“软实力”的作用。不难看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之说是忧心于美国霸主地位,指向于强权政治之目的。
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
目前“软实力”这一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国际事务之中,各国政要及地区官员经常提及“软实力”建设这一说法。美国之音曾公开播出一个消息说:“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他的政府很可能减少通过军事威胁的力量来说服或影响其他国家的做法,而更多地使用所谓的‘软实力’,也就是美国的理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由美国之音这一信息,可见“软实力”之落脚点及其核心引力所在。
近年来,“巧实力”被应用于外交事业中。所谓“巧实力”,是由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提出的,强调的是美国政府要巧妙利用“硬实力”和“软实力”,即运用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种手段实现外交战略的转型。此后,希拉里·克林顿说:“我认为美国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展现领导力量。我们必须巧妙地使用我们的实力,就是充分利用我们的各种手段,以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手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或者结合某些方法,来处理具体情况。巧妙的使用实力,让外交成为我们对外政策的先锋”。其思想是“软实力”含有“巧实力”,就是领导人的领导力和国家的吸引力。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说的就是靠谋略吸引、观念趋同,即一种“软实力”。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明确地提出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文化发展战略。
中国“软实力”的启动
近年来,国人在谈到加强“软实力”建设时,总会说我们在文化上遭到了外国如何的侵略,例如:美国三把“文化软刀片”——好莱坞大片、肯德基的薯条、硅谷的芯片,已经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上狠狠下手;韩剧风靡全中国,而国产电影却萎靡不振。这样一来,国人就自然感觉到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员艾瑟·潘在中共“十七大”召开前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启动》”的评论文章。他在文中讲道:“中国不仅有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还伴随了其文化和外交全球性的迅猛扩张”,而“很多专家都知道中国的世界影响在扩大而美国的世界影响正在消失”。他还在文中提到“中国正在持续稳步地加大对国际文化交流的支持,派遣医生和教师到国外工作,欢迎外国学生到中国学习,在全球开设孔子学院”,阐明了 “中国软实力是伴随着文化、教育、外交而生”的观点。也有纽约评论家说:“现在美国的孩子穿中国的衣服,玩中国的玩具,听中国的流行音乐而且更爱看中国的电影”,可见中国文化影响巨大,文化魅力真的凸显了中国的软实力。
“软实力”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启发
从办学的角度看,学校的“硬实力”指的是校舍、设备、图书、设施、师资等办学条件;“软实力”指的是班子领导力、管理执行力、运行制度力、师生发展的爆发力、学校内部文化力和凝聚力等。目前,多元升学的渠道已经立体式拓开,多样化的学校已经同时并存,教育的均衡看起来是硬实力的均衡,但实际是必须从“软实力”均衡开始,“软实力”将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有人在问:老师离开了课堂剩下的是什么?学校离开了高考剩下的是什么?办学离开了择校费剩下的是什么?校长离开了一个优质学校到了一个薄弱学校剩下的是什么?无论在哪一所学校,校长的领导力决定了学校的“软实力”,这个“软实力”说到底就是“化人力”和“管事力”。美国之音中,希拉里谈到的美国领导力和“巧实力”聚焦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泰州实验中学位于高新区,校园占地200多亩,校容校貌市直一流,师资队伍优质。在“硬实力”上毫不谦虚,创四星级高中志在必得;在“软实力”上虽任重道远,但已成功跨出一步。仅在2011年,实验中学新增校园面积30亩;新增教师人数23人;承办省、市级教研活动12次;62人次教师获得省市级各类竞赛一、二、三等奖;8名学生获得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十个市级一等奖;获得省级创建荣誉4个,市级荣誉5个;新增学生社团18个;2012年获得“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校”荣誉称号。
总之,在“软实力”建设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准确地把握其内涵,把“软实力”建设运用在实际工作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实验中学)
“软实力”之说的来源
“软实力”之说本是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一本书名为《美国实力性质的转变》中首先提及,其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表述的释义是具有一定的霸权主义味道。约瑟夫·奈随后在《软实力》书中把“软实力”以副标题的形式诠释为“通向世界政治的成功之路”是一种影响他方行为而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软实力》一书,分为三个核心部分:国际外交、软硬实力、现代恐怖主义。这三个核心部分自成体系,分析了美国要排除任何外来一方对其造成的军事威胁,除了注重其军事威胁和经济制裁的硬实力外,必须发挥其“软实力”的作用。不难看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之说是忧心于美国霸主地位,指向于强权政治之目的。
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
目前“软实力”这一词汇被广泛应用于国际事务之中,各国政要及地区官员经常提及“软实力”建设这一说法。美国之音曾公开播出一个消息说:“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他的政府很可能减少通过军事威胁的力量来说服或影响其他国家的做法,而更多地使用所谓的‘软实力’,也就是美国的理念、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由美国之音这一信息,可见“软实力”之落脚点及其核心引力所在。
近年来,“巧实力”被应用于外交事业中。所谓“巧实力”,是由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提出的,强调的是美国政府要巧妙利用“硬实力”和“软实力”,即运用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种手段实现外交战略的转型。此后,希拉里·克林顿说:“我认为美国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展现领导力量。我们必须巧妙地使用我们的实力,就是充分利用我们的各种手段,以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手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或者结合某些方法,来处理具体情况。巧妙的使用实力,让外交成为我们对外政策的先锋”。其思想是“软实力”含有“巧实力”,就是领导人的领导力和国家的吸引力。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说的就是靠谋略吸引、观念趋同,即一种“软实力”。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明确地提出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文化发展战略。
中国“软实力”的启动
近年来,国人在谈到加强“软实力”建设时,总会说我们在文化上遭到了外国如何的侵略,例如:美国三把“文化软刀片”——好莱坞大片、肯德基的薯条、硅谷的芯片,已经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上狠狠下手;韩剧风靡全中国,而国产电影却萎靡不振。这样一来,国人就自然感觉到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员艾瑟·潘在中共“十七大”召开前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启动》”的评论文章。他在文中讲道:“中国不仅有引人注目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还伴随了其文化和外交全球性的迅猛扩张”,而“很多专家都知道中国的世界影响在扩大而美国的世界影响正在消失”。他还在文中提到“中国正在持续稳步地加大对国际文化交流的支持,派遣医生和教师到国外工作,欢迎外国学生到中国学习,在全球开设孔子学院”,阐明了 “中国软实力是伴随着文化、教育、外交而生”的观点。也有纽约评论家说:“现在美国的孩子穿中国的衣服,玩中国的玩具,听中国的流行音乐而且更爱看中国的电影”,可见中国文化影响巨大,文化魅力真的凸显了中国的软实力。
“软实力”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启发
从办学的角度看,学校的“硬实力”指的是校舍、设备、图书、设施、师资等办学条件;“软实力”指的是班子领导力、管理执行力、运行制度力、师生发展的爆发力、学校内部文化力和凝聚力等。目前,多元升学的渠道已经立体式拓开,多样化的学校已经同时并存,教育的均衡看起来是硬实力的均衡,但实际是必须从“软实力”均衡开始,“软实力”将是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有人在问:老师离开了课堂剩下的是什么?学校离开了高考剩下的是什么?办学离开了择校费剩下的是什么?校长离开了一个优质学校到了一个薄弱学校剩下的是什么?无论在哪一所学校,校长的领导力决定了学校的“软实力”,这个“软实力”说到底就是“化人力”和“管事力”。美国之音中,希拉里谈到的美国领导力和“巧实力”聚焦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泰州实验中学位于高新区,校园占地200多亩,校容校貌市直一流,师资队伍优质。在“硬实力”上毫不谦虚,创四星级高中志在必得;在“软实力”上虽任重道远,但已成功跨出一步。仅在2011年,实验中学新增校园面积30亩;新增教师人数23人;承办省、市级教研活动12次;62人次教师获得省市级各类竞赛一、二、三等奖;8名学生获得全国创新大赛一等奖,十个市级一等奖;获得省级创建荣誉4个,市级荣誉5个;新增学生社团18个;2012年获得“全国素质教育先进示范校”荣誉称号。
总之,在“软实力”建设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准确地把握其内涵,把“软实力”建设运用在实际工作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