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木活字“绝活”传承700载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free9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化木活字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发现的木活字印刷术仅存于浙江瑞安的东源村和福建宁化县。
  活字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北宋毕昇发展、完善,产生了泥活字印刷。之后,元代初期农学家王祯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创制木活字。“木活字”是用山梨木、荷树等雕成单字,因取材较方便,成本不高,制造起来又较简单迅速,所以成为中国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种活字,堪称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
  专门印刷宁化族谱
  宁化木活字印刷术之所以能留存至今,与当地极盛的宗族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宁化是世界公认的客家祖地。客家人敬祖穆宗,十分重视修订族谱。明朝时,宁化开始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谱。”宁化县文化馆副馆长戴先良说,“宁化的木活字印刷是真正纯粹依照传统作坊式保存下来的活态传承。”
  目前,宁化保存的《谢氏家谱》《蓝氏乾隆谱》等印有“翠华院甸臣梓”的字样,这些族谱,大多用木活字印刷而成。巨大的族谱需求,无疑给木活字印刷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因而专门出现制作家谱的“谱师”。这些“谱师”,每当秋收后,就挑着字担,到周边乡镇做谱。
  宁化目前保存有近40万枚木活字,取材多用梨木、荷木。主要用于印刷族谱,有时也用来刻印经书。刻印艺人称“谱师”,他们各自以“堂”为单位,一般四五人一堂,最少的两人一堂,有堂号,如“文林堂”、“文斋堂”等。
  据戴先良介绍,目前全县木活字印刷技艺作坊的“谱师”只有4个,其中年纪最大的60多岁,年龄最小的邱志强34岁。
  纯手工艺逐渐消失
  将木料裁成指甲盖大小的长方形木坯,在上面刻繁体反字,然后拣字、装版、打墨、装订成书……对木活字印刷的这一系列工序,邱志强早已熟稔在心。
  木活字印刷的“活态”存在,主要依靠修谱。修谱前,族中元老会联系邱志强,签订合同,雇人把工具挑到祠堂。短则半年,长则两三年,邱志强吃住都在祠堂,直到修谱完毕。
  乡下修谱生活枯燥无聊,“吓”跑了许多年轻人。“有的只学了几天就受不了。”邱志强说,“这么多年带过20几个徒弟,目前能传承技艺的只有一个,他跟了我五六年。”
  而主要依靠修谱的模式也遭遇了瓶颈。族谱一般30年一大修,因为之前周边的族谱已经修得差不多,2011年正月修完“夏氏谱”后邱志强已经有一段时间接不到修谱的活。
  事实上,由于修谱的时间间隔问题,一些“谱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另谋出路。从1983年开始跟师傅学修谱的邹建宁1997年停止修谱,改行修锁、刻章。
  所以现在可以说是木活字印刷存活的艰难期,“现在在宁化从事木活字印刷的人不多,以前很多从事这项技艺的人现在都转行了。”目前宁化只剩下邱志强一家仍然从事木活字印刷,家中父亲、姐姐和妹妹都会这项传统技艺。“不刻印族谱的时候,我们一般是刻印佛经道藏,个人诗集等。”
  虽然现实严峻,但邱志强表示,“木活字印刷术既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每一件德化建白瓷器都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建白瓷自问世以来,一直获得了国内外的崇高评价,享有“中国白”的盛誉,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备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下腹地。在中国陶瓷历史的发展中,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三足鼎立,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
期刊
画家简介温心坦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花鸟画学会理事,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顾问,福建省水彩画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人大、政协书画院画师。福建《书画艺苑》《秋圃繁英》报主编。福建省第二、三、四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擅长中国画、水彩画,有诗、书、画、印、琴、佛学等修养。有《温心坦画集》《温心坦花鸟画》《草本画法》《木
期刊
一位诗人曾说:在机器的时代,我怀念那些古老的手艺;手艺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力量的祖宗……如是,那么我们怀念岩茶手艺、关注岩茶手艺,则是怀念美、怀念历史、怀念民族的记忆。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做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甚至有的人把武夷岩茶和当今的岩茶机器制做工艺也说成是“非遗”,搞乱了定义,混淆了视
期刊
光绪燕皮今安在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汉族传统名吃,属于闽菜系。同利肉燕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福州有“同利肉燕,百吃不厌”之说。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团圆,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肉燕还是思乡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所以肉燕在台湾等地特别受欢迎。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公元
期刊
集市,是农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的一种传统贸易形式,起源于殷、周之际。在我国南方称墟或场,中原以北称集。它以农历计算,通常五天一集,是一种民俗现象。赶大集,在中国北方历经数千年不衰,随着小城镇化建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集市不断流转变迁,但赶年集仍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头戏。  彝乡赶集“嘉年华”  大凉山,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乡僻之地没有固定的市场和从事固定商贸的人员,因而在
期刊
在中国传统竹编工艺中,“改良竹编”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优秀的艺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改良竹编”创造性地编制出了高级兽类和人物的造型,进一步提高了泉州竹编的艺术品位。泉州竹编工艺的跨越式发展,不得不归功于泉州目前改良竹编工艺的传承人凌文彬,他在传统竹编简单编织的基础上,大胆地镶、编插各种新花型,把泉州竹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泉州竹编历史由来已久,自晋代士族南迁以来,中原先进的竹编文化就跟着
期刊
国务院发布的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赋予了福建全新的使命。借着“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强劲东风,福建掀起以项目建设为引领的发展热潮,海洋产业乘风破浪逆势增长,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一轮的“耕海牧渔”图景正徐徐展开。  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3752公里海岸线、125个天然深水港湾、750种鱼类资源
期刊
“喝好茶,秋白露”  “寒露”前后四天是铁观音秋茶采制的最佳时机,福建泉州安溪县各个茶叶产区迎来各地茶商,有着中国茶叶第一镇之称的感德,更是热闹空前。  秋茶上市这几天感德镇一下子热闹起来,来自各地的茶商纷纷到感德设点收购茶叶,镇里的茶商还没出去,到感德镇收茶的车子就排起了长龙,每天上万名客商光顾。店铺不够用,许多茶商就在沿街租起了摊点,像这样一个摊点一天100元,还得提前预订。  茶市一开,在挤
期刊
宋代杰出的书画家、鉴赏家米芾,性极旷达,举止散淡不羁。此人富于收藏,宦游行止处,以船载书画自娱,大书“米家书画船”一旗于船头。虽说诗句中的米家船早已难觅踪迹,可就在福州南后街仍有这么一艘“米家船”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满载三坊七巷的人文底蕴游曳于繁华市井之上。  “米家船”裱褙店的历史应上溯到清同治年间。1865年,福州近郊手艺人林金师慧眼相中今南后街32号这块宝地,不惜倾囊以购,开起一家裱褙店。林金
期刊
每到周末,福州于山公园门口被中老年人挤得水泄不通,路旁的行道树用铁丝牵了线,上面挂满了写着征婚信息的红纸条。不少人驻足翻阅,也有人三五成群地聊着天。十来个婚介摊位前人头攒动,就连“周易卜卦、算命抽签、摸手骨、青蛙精看姻缘”等摊位也都围满了人。每逢周三、周六、周日上午,福州于山公园浩然亭附近就有这样一场由市民自发组织的相亲会。  刚接近人群,记者就被婚介摊主以及大妈大叔们热情招呼,询问年龄、工作和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