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喝好茶,秋白露”
“寒露”前后四天是铁观音秋茶采制的最佳时机,福建泉州安溪县各个茶叶产区迎来各地茶商,有着中国茶叶第一镇之称的感德,更是热闹空前。
秋茶上市这几天感德镇一下子热闹起来,来自各地的茶商纷纷到感德设点收购茶叶,镇里的茶商还没出去,到感德镇收茶的车子就排起了长龙,每天上万名客商光顾。店铺不够用,许多茶商就在沿街租起了摊点,像这样一个摊点一天100元,还得提前预订。
茶市一开,在挤挤挨挨的临街店面,茶瓯茶杯一字排开,壶鸣汤沸,商家们冲泡、品饮、定价,忙得不亦乐乎……从凌晨5时到上午八九时的感德茶叶街,从傍晚5时到午夜12时的槐植茶叶街,每天都有大量茶商、茶农在这里进行安溪铁观音茶叶交易。茶商们从北京、汕头、郑州、上海等全国各大小城市涌来。其中有远道而来的新疆客商,甚至有来自异邦高鼻梁蓝眼睛的俄罗斯、德国商人。大山里的小乡镇,一时成为茶商必争的市场。
一些茶商则是全家总动员,参与秋茶采购。看着这火热的茶市,许多商铺也经营起了副业,这家复印店老板就摇身一变成茶商,摆摊收茶。茶叶一做好,茶农们都会立刻拿到市场出售。
陈先生是感德当地的茶农,一大早,他提着80多斤茶叶到街上寻找买家。大半天下来,陈先生卖了30多斤,但他仍在市场里穿梭询问,想卖个好价钱。相比这些新手,稍有名气的制茶师傅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在茶农陈日保家,茶叶还在烘干,一些茶商就早早来到这边等待。新茶一出炉,茶商们竞相开价。
快与慢的文化碰撞
从早期的铁观音一家独大,到如今省内外多种茶叶共同分享市场。这十年来的福建茶叶市场变迁,从表面上看似乎各茶类的茶叶店都已经在创造消费需求了,各种茶叶不断从铁观音、普洱茶中分得市场份额,就是在新茶类的茶叶店出现后造就了市场格局的不断演变。
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变化。茶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形式,而且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儒、道、佛各家的深刻哲理和思想精髓,至今仍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在新的茶叶经济中,“快”与“慢”的文化内涵也在相互碰撞着,擦出了新的财富火花。
无论是茶道师的茶修还是品茶人的生活体悟,抑或是玩茶、藏茶人的“以慢打快”,这些人的喝茶方式似乎又更符合和体现中国茶的文化根源和健康本质。工作之余,静静地泡上一壶茶与三五好友共同品味,仿佛如此才是喝茶的真谛。
福州曾为“三大茶市”之首
我国的三大茶市分别是江西九江、福建福州、湖北汉口,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与历史。
1868年,福建教区主教李宏治在泛船浦建起了一座新的教堂,这就是泛船浦教堂——现存福建最大的教堂,享有“江南第一堂”的美誉。
泛船浦天主堂,成为福州茶叶出口盛极一时的见证。
泛船浦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口通商时开埠。开埠后的最初10年,由于清政府舍近求远,对福州港明开暗抑,对外茶贸易由上海、广州、九江出港。
1853年,清政府开放福建茶市,各地茶叶云集福州,经闽海关输往欧美各国,茶叶贸易成为福州出口贸易的支柱。到1860年,仓山已有各国洋行20余家,其中沿闽江的泛船浦一带就有5家洋行,经营的主要货物是茶叶。当时,福州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茶叶年出口达400万磅,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35%。1860年至1886年,福州茶叶输出不仅年年上升,而且始终占全国茶叶输出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居全国茶叶输出的首位。这时期是福州茶叶输出的极盛时期。
由于福州泛船浦码头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独特的地位,从1844年英国首次在福州设领事馆始,在福州仓山区这个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先后有17个国家设驻领事馆。各类茶叶特别是福州茉莉花茶从福州这个美丽的茶都走向世界,畅销欧美和南洋。到上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年加工总量达7500吨,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茶叶品种。
“寒露”前后四天是铁观音秋茶采制的最佳时机,福建泉州安溪县各个茶叶产区迎来各地茶商,有着中国茶叶第一镇之称的感德,更是热闹空前。
秋茶上市这几天感德镇一下子热闹起来,来自各地的茶商纷纷到感德设点收购茶叶,镇里的茶商还没出去,到感德镇收茶的车子就排起了长龙,每天上万名客商光顾。店铺不够用,许多茶商就在沿街租起了摊点,像这样一个摊点一天100元,还得提前预订。
茶市一开,在挤挤挨挨的临街店面,茶瓯茶杯一字排开,壶鸣汤沸,商家们冲泡、品饮、定价,忙得不亦乐乎……从凌晨5时到上午八九时的感德茶叶街,从傍晚5时到午夜12时的槐植茶叶街,每天都有大量茶商、茶农在这里进行安溪铁观音茶叶交易。茶商们从北京、汕头、郑州、上海等全国各大小城市涌来。其中有远道而来的新疆客商,甚至有来自异邦高鼻梁蓝眼睛的俄罗斯、德国商人。大山里的小乡镇,一时成为茶商必争的市场。
一些茶商则是全家总动员,参与秋茶采购。看着这火热的茶市,许多商铺也经营起了副业,这家复印店老板就摇身一变成茶商,摆摊收茶。茶叶一做好,茶农们都会立刻拿到市场出售。
陈先生是感德当地的茶农,一大早,他提着80多斤茶叶到街上寻找买家。大半天下来,陈先生卖了30多斤,但他仍在市场里穿梭询问,想卖个好价钱。相比这些新手,稍有名气的制茶师傅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在茶农陈日保家,茶叶还在烘干,一些茶商就早早来到这边等待。新茶一出炉,茶商们竞相开价。
快与慢的文化碰撞
从早期的铁观音一家独大,到如今省内外多种茶叶共同分享市场。这十年来的福建茶叶市场变迁,从表面上看似乎各茶类的茶叶店都已经在创造消费需求了,各种茶叶不断从铁观音、普洱茶中分得市场份额,就是在新茶类的茶叶店出现后造就了市场格局的不断演变。
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变化。茶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形式,而且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儒、道、佛各家的深刻哲理和思想精髓,至今仍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在新的茶叶经济中,“快”与“慢”的文化内涵也在相互碰撞着,擦出了新的财富火花。
无论是茶道师的茶修还是品茶人的生活体悟,抑或是玩茶、藏茶人的“以慢打快”,这些人的喝茶方式似乎又更符合和体现中国茶的文化根源和健康本质。工作之余,静静地泡上一壶茶与三五好友共同品味,仿佛如此才是喝茶的真谛。
福州曾为“三大茶市”之首
我国的三大茶市分别是江西九江、福建福州、湖北汉口,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与历史。
1868年,福建教区主教李宏治在泛船浦建起了一座新的教堂,这就是泛船浦教堂——现存福建最大的教堂,享有“江南第一堂”的美誉。
泛船浦天主堂,成为福州茶叶出口盛极一时的见证。
泛船浦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口通商时开埠。开埠后的最初10年,由于清政府舍近求远,对福州港明开暗抑,对外茶贸易由上海、广州、九江出港。
1853年,清政府开放福建茶市,各地茶叶云集福州,经闽海关输往欧美各国,茶叶贸易成为福州出口贸易的支柱。到1860年,仓山已有各国洋行20余家,其中沿闽江的泛船浦一带就有5家洋行,经营的主要货物是茶叶。当时,福州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茶叶年出口达400万磅,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35%。1860年至1886年,福州茶叶输出不仅年年上升,而且始终占全国茶叶输出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居全国茶叶输出的首位。这时期是福州茶叶输出的极盛时期。
由于福州泛船浦码头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独特的地位,从1844年英国首次在福州设领事馆始,在福州仓山区这个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先后有17个国家设驻领事馆。各类茶叶特别是福州茉莉花茶从福州这个美丽的茶都走向世界,畅销欧美和南洋。到上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年加工总量达7500吨,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茶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