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看市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ke3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喝好茶,秋白露”
  “寒露”前后四天是铁观音秋茶采制的最佳时机,福建泉州安溪县各个茶叶产区迎来各地茶商,有着中国茶叶第一镇之称的感德,更是热闹空前。
  秋茶上市这几天感德镇一下子热闹起来,来自各地的茶商纷纷到感德设点收购茶叶,镇里的茶商还没出去,到感德镇收茶的车子就排起了长龙,每天上万名客商光顾。店铺不够用,许多茶商就在沿街租起了摊点,像这样一个摊点一天100元,还得提前预订。
  茶市一开,在挤挤挨挨的临街店面,茶瓯茶杯一字排开,壶鸣汤沸,商家们冲泡、品饮、定价,忙得不亦乐乎……从凌晨5时到上午八九时的感德茶叶街,从傍晚5时到午夜12时的槐植茶叶街,每天都有大量茶商、茶农在这里进行安溪铁观音茶叶交易。茶商们从北京、汕头、郑州、上海等全国各大小城市涌来。其中有远道而来的新疆客商,甚至有来自异邦高鼻梁蓝眼睛的俄罗斯、德国商人。大山里的小乡镇,一时成为茶商必争的市场。
  一些茶商则是全家总动员,参与秋茶采购。看着这火热的茶市,许多商铺也经营起了副业,这家复印店老板就摇身一变成茶商,摆摊收茶。茶叶一做好,茶农们都会立刻拿到市场出售。
  陈先生是感德当地的茶农,一大早,他提着80多斤茶叶到街上寻找买家。大半天下来,陈先生卖了30多斤,但他仍在市场里穿梭询问,想卖个好价钱。相比这些新手,稍有名气的制茶师傅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在茶农陈日保家,茶叶还在烘干,一些茶商就早早来到这边等待。新茶一出炉,茶商们竞相开价。
  快与慢的文化碰撞
  从早期的铁观音一家独大,到如今省内外多种茶叶共同分享市场。这十年来的福建茶叶市场变迁,从表面上看似乎各茶类的茶叶店都已经在创造消费需求了,各种茶叶不断从铁观音、普洱茶中分得市场份额,就是在新茶类的茶叶店出现后造就了市场格局的不断演变。
  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变化。茶文化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完美的形式,而且渗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儒、道、佛各家的深刻哲理和思想精髓,至今仍对我们的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在新的茶叶经济中,“快”与“慢”的文化内涵也在相互碰撞着,擦出了新的财富火花。
  无论是茶道师的茶修还是品茶人的生活体悟,抑或是玩茶、藏茶人的“以慢打快”,这些人的喝茶方式似乎又更符合和体现中国茶的文化根源和健康本质。工作之余,静静地泡上一壶茶与三五好友共同品味,仿佛如此才是喝茶的真谛。
  福州曾为“三大茶市”之首
  我国的三大茶市分别是江西九江、福建福州、湖北汉口,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与历史。
  1868年,福建教区主教李宏治在泛船浦建起了一座新的教堂,这就是泛船浦教堂——现存福建最大的教堂,享有“江南第一堂”的美誉。
  泛船浦天主堂,成为福州茶叶出口盛极一时的见证。
  泛船浦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口通商时开埠。开埠后的最初10年,由于清政府舍近求远,对福州港明开暗抑,对外茶贸易由上海、广州、九江出港。
  1853年,清政府开放福建茶市,各地茶叶云集福州,经闽海关输往欧美各国,茶叶贸易成为福州出口贸易的支柱。到1860年,仓山已有各国洋行20余家,其中沿闽江的泛船浦一带就有5家洋行,经营的主要货物是茶叶。当时,福州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茶叶年出口达400万磅,占全国茶叶出口总额的35%。1860年至1886年,福州茶叶输出不仅年年上升,而且始终占全国茶叶输出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居全国茶叶输出的首位。这时期是福州茶叶输出的极盛时期。
  由于福州泛船浦码头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独特的地位,从1844年英国首次在福州设领事馆始,在福州仓山区这个面积不过一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先后有17个国家设驻领事馆。各类茶叶特别是福州茉莉花茶从福州这个美丽的茶都走向世界,畅销欧美和南洋。到上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年加工总量达7500吨,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茶叶品种。
其他文献
若给你一些松软柔韧的木块,你能做成什么呢?福州的软木画师傅们,带给人们的是艺术的惊喜。在他们的刀笔运转之下,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栈桥船舫,精美的立体国画,便展示在你眼前。岸边层层叠叠的树林下,戴着草帽的小人儿在摇桨划船,岸上指尖大的楼房,还要雕出根根细致的窗棂,让人越细看越惊叹,不由想去推开那扇小窗。  一些原本普通的木块,因为师傅的绝伦工艺,魔术一样,变成精美的艺术品。福州软木画这一独特的民间工
期刊
莆田木雕是福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之说。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莆田木雕工艺始于唐代,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南宋时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为莆田木雕的大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至明清时期,莆田木雕工艺发展盛极一时。在经济飞速发展、高度现代化和工业化
期刊
唐代会昌年间,闽县人林滋在其《木人赋》中写道,当地木偶“既手舞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超诸百戏”。可见当时福建木偶戏的表演水平已相当高,既能手舞足蹈,又能左旋右抽。  丝线操动小木偶,演绎悲欢世间情。操作人灵巧如千手观音,气定神闲;观者屏息静气,眼睛不离瞬息——泉州的提线木偶戏艺人就是这样用丝线、人偶,在看似纷繁缭乱实则独具章法的技法操纵下,让木偶拥有了灵魂,跳脱出动感而灵妙的姿态。  高超的
期刊
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每一件德化建白瓷器都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建白瓷自问世以来,一直获得了国内外的崇高评价,享有“中国白”的盛誉,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备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下腹地。在中国陶瓷历史的发展中,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三足鼎立,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
期刊
画家简介温心坦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花鸟画学会理事,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顾问,福建省水彩画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人大、政协书画院画师。福建《书画艺苑》《秋圃繁英》报主编。福建省第二、三、四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擅长中国画、水彩画,有诗、书、画、印、琴、佛学等修养。有《温心坦画集》《温心坦花鸟画》《草本画法》《木
期刊
一位诗人曾说:在机器的时代,我怀念那些古老的手艺;手艺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力量的祖宗……如是,那么我们怀念岩茶手艺、关注岩茶手艺,则是怀念美、怀念历史、怀念民族的记忆。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做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甚至有的人把武夷岩茶和当今的岩茶机器制做工艺也说成是“非遗”,搞乱了定义,混淆了视
期刊
光绪燕皮今安在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汉族传统名吃,属于闽菜系。同利肉燕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福州有“同利肉燕,百吃不厌”之说。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团圆,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肉燕还是思乡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所以肉燕在台湾等地特别受欢迎。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公元
期刊
集市,是农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的一种传统贸易形式,起源于殷、周之际。在我国南方称墟或场,中原以北称集。它以农历计算,通常五天一集,是一种民俗现象。赶大集,在中国北方历经数千年不衰,随着小城镇化建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集市不断流转变迁,但赶年集仍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头戏。  彝乡赶集“嘉年华”  大凉山,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乡僻之地没有固定的市场和从事固定商贸的人员,因而在
期刊
在中国传统竹编工艺中,“改良竹编”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优秀的艺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改良竹编”创造性地编制出了高级兽类和人物的造型,进一步提高了泉州竹编的艺术品位。泉州竹编工艺的跨越式发展,不得不归功于泉州目前改良竹编工艺的传承人凌文彬,他在传统竹编简单编织的基础上,大胆地镶、编插各种新花型,把泉州竹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泉州竹编历史由来已久,自晋代士族南迁以来,中原先进的竹编文化就跟着
期刊
国务院发布的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赋予了福建全新的使命。借着“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强劲东风,福建掀起以项目建设为引领的发展热潮,海洋产业乘风破浪逆势增长,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一轮的“耕海牧渔”图景正徐徐展开。  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3752公里海岸线、125个天然深水港湾、750种鱼类资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