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裱褙老店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f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杰出的书画家、鉴赏家米芾,性极旷达,举止散淡不羁。此人富于收藏,宦游行止处,以船载书画自娱,大书“米家书画船”一旗于船头。虽说诗句中的米家船早已难觅踪迹,可就在福州南后街仍有这么一艘“米家船”历经百余年的风雨,满载三坊七巷的人文底蕴游曳于繁华市井之上。
  “米家船”裱褙店的历史应上溯到清同治年间。1865年,福州近郊手艺人林金师慧眼相中今南后街32号这块宝地,不惜倾囊以购,开起一家裱褙店。林金师勤劳诚恳,装裱用料考究,工艺细腻,铺面又在文人墨客活跃地,近水楼台,生意很快就红火起来。但裱褙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未有字号,直至清代举人、大才子何振岱慨然挥毫,题写“米家船”三字赠予。从此,店名与手艺相得益彰,方家们慕名而至,清末帝师陈宝琛也从京城托人将字画送来装裱。
  船行万里难免风浪起伏,“米家船”也有不堪回首的坎坷。抗日战争期间福州城两次沦陷,家国垂危之际,谁人顾及书画的装潢收藏?裱褙店不得不停业。浩劫中,“米家船”的牌匾连同店内珍藏的文宝皆被当街焚毁,何振岱的手迹消失在“破四旧”的火光中,“米家船”也自此搁浅,不再揽活。噩梦终有结束时。上世纪80年代初,老店第三代传人林文光秉执“人在店就在”的祖训,扬帆起舵,开始了“米家船”新时代的新航程。
  时使用的一些祖传工具、用神秘草药调配的浆糊、有独特香味的木棍卷轴等,都成了一些书画爱好者热议的话题,引得许多人专程到三坊七巷观摩他的裱褙过程。
  如今的“米家船“,已是名声在外,每天上门的顾客都络绎不绝。常常有人一裱就是十几张。而裱一张字画最短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一家三人一个月最多也只能裱百来张,经常有客人要等上一个多月。
  裱一张字画“米家船”要收50元~80元,而同行只收不到30元。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他们看中的是“米家船”的质量:纸张从来都是最好的,边料是最考究的,就连卷轴的木料也要放上6个月,没有蛀孔才能装。
  元人陶宗仪在他的《辍耕录》中点明裱褙亦有“十三科”,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能为字画锦上添花的裱褙师,不仅得有基本技艺和日深月久的经验,还需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上托、配料、裁方正、打蜡、锯轴、订线……制作者的心力贯穿于每一个细节,日复一日,重复的裱褙过程,意味着枯燥、辛苦,还有寂寞。这些纯手工制造的作品,触手生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久违了的精神、一种返朴归真的况味。“米家船”的存在,是奉行速食主义与新鲜感的社会里另一种价值的证明,老店能开到今天,当然不仅是托风雅字号的福。所以,我们不必惊讶有人将“米家船”视作南后街古文化味的灵魂。
  业已航行140多年的“米家船”,于2001年被授予“中华百年老铺”的称号。所幸后继有人,它已有了第四代舵手。尽管也受传统手工艺业难题的困扰,但“米家船”依旧朝着理想的彼岸开去,不但为了祖传艺业,也为了许许多多人的古典幽梦,在不自觉地履行文化传承的使命。
其他文献
莆田木雕是福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莆田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北宋时期五度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兴“丰大豫亨”之说。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清代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  莆田木雕工艺始于唐代,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南宋时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为莆田木雕的大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至明清时期,莆田木雕工艺发展盛极一时。在经济飞速发展、高度现代化和工业化
期刊
唐代会昌年间,闽县人林滋在其《木人赋》中写道,当地木偶“既手舞足蹈”、“必左旋而右抽”、“超诸百戏”。可见当时福建木偶戏的表演水平已相当高,既能手舞足蹈,又能左旋右抽。  丝线操动小木偶,演绎悲欢世间情。操作人灵巧如千手观音,气定神闲;观者屏息静气,眼睛不离瞬息——泉州的提线木偶戏艺人就是这样用丝线、人偶,在看似纷繁缭乱实则独具章法的技法操纵下,让木偶拥有了灵魂,跳脱出动感而灵妙的姿态。  高超的
期刊
洁白透明的胎体,温柔雅静的釉色以及优美的造型和装饰艺术,使每一件德化建白瓷器都成为工艺美术史中的瑰宝。建白瓷自问世以来,一直获得了国内外的崇高评价,享有“中国白”的盛誉,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备令人神往的艺术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称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素有“闽中屋脊”之称的戴云山下腹地。在中国陶瓷历史的发展中,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三足鼎立,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
期刊
画家简介温心坦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花鸟画学会理事,福建省美协水彩画艺委会顾问,福建省水彩画会常务副会长,福建省人大、政协书画院画师。福建《书画艺苑》《秋圃繁英》报主编。福建省第二、三、四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擅长中国画、水彩画,有诗、书、画、印、琴、佛学等修养。有《温心坦画集》《温心坦花鸟画》《草本画法》《木
期刊
一位诗人曾说:在机器的时代,我怀念那些古老的手艺;手艺是这个世界上所有力量的祖宗……如是,那么我们怀念岩茶手艺、关注岩茶手艺,则是怀念美、怀念历史、怀念民族的记忆。  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做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但是,至今还有些人不但对此“非遗”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甚至有的人把武夷岩茶和当今的岩茶机器制做工艺也说成是“非遗”,搞乱了定义,混淆了视
期刊
光绪燕皮今安在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带的汉族传统名吃,属于闽菜系。同利肉燕魅力在于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福州有“同利肉燕,百吃不厌”之说。燕子意味着家业兴旺、团圆,所以逢年过节和亲友、朋友聚会一定都会吃肉燕,因此,福州又有“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说。肉燕还是思乡菜,福州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能吃到肉燕就仿佛回到了故乡,所以肉燕在台湾等地特别受欢迎。  同利肉燕老铺创始于清光绪二年(公元
期刊
集市,是农村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的一种传统贸易形式,起源于殷、周之际。在我国南方称墟或场,中原以北称集。它以农历计算,通常五天一集,是一种民俗现象。赶大集,在中国北方历经数千年不衰,随着小城镇化建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集市不断流转变迁,但赶年集仍是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重头戏。  彝乡赶集“嘉年华”  大凉山,一个彝族聚居的高寒山区。乡僻之地没有固定的市场和从事固定商贸的人员,因而在
期刊
在中国传统竹编工艺中,“改良竹编”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优秀的艺种。上世纪90年代后期,“改良竹编”创造性地编制出了高级兽类和人物的造型,进一步提高了泉州竹编的艺术品位。泉州竹编工艺的跨越式发展,不得不归功于泉州目前改良竹编工艺的传承人凌文彬,他在传统竹编简单编织的基础上,大胆地镶、编插各种新花型,把泉州竹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泉州竹编历史由来已久,自晋代士族南迁以来,中原先进的竹编文化就跟着
期刊
国务院发布的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赋予了福建全新的使命。借着“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强劲东风,福建掀起以项目建设为引领的发展热潮,海洋产业乘风破浪逆势增长,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新一轮的“耕海牧渔”图景正徐徐展开。  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3752公里海岸线、125个天然深水港湾、750种鱼类资源
期刊
“喝好茶,秋白露”  “寒露”前后四天是铁观音秋茶采制的最佳时机,福建泉州安溪县各个茶叶产区迎来各地茶商,有着中国茶叶第一镇之称的感德,更是热闹空前。  秋茶上市这几天感德镇一下子热闹起来,来自各地的茶商纷纷到感德设点收购茶叶,镇里的茶商还没出去,到感德镇收茶的车子就排起了长龙,每天上万名客商光顾。店铺不够用,许多茶商就在沿街租起了摊点,像这样一个摊点一天100元,还得提前预订。  茶市一开,在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