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欣赏诗歌就如同徜徉于一幅美妙的画卷,诗人那种或激愤不平、或感时伤怀、或慷慨激昂、或春风得意的情感我们都感同身受。大多数的诗歌在表达主旨方面都是意在言外,情在画中,而这画面、情感是通过一个个意象联结而成的,因此,我们赏析诗歌就不能不分析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品味诗歌时,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更快地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着用诗人般敏感的心来感知世界。
在诗歌中,有一种意象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那就是菊花,“菊花”以黄色展示自己的容貌,故又被称之为“黄花”。“黄花”在诗人笔下也就成了菊花的代名词。掌握了菊花在这些诗人诗词中的意象,有助于我们把握相关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一、高洁的象征
菊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自从屈原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中用菊花来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陶潜在“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中再次化用菊花之后,菊花就备受欢迎。陶渊明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比喻自己的君子之节。由此,菊花就被赋予了最基本的内涵——志向高洁、节操坚定,正如后人歌颂的那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成为一种人格的写照。宋朝梅尧臣在《残菊》中也赞颂了这一特点——“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还有苏东坡的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 也是赞菊花品格的同时隐喻自己的情操。
二、隐逸的象征
菊花,疏野淡泊、独标傲世,向来备受隐逸之士的喜欢,是他们隐逸之情的象征。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
明辞官后隐居于田园。悠然自在的生活给了他无限的愉悦,于是他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
酒》)这一千百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句诗写尽了他的悠闲,他的怡然自得,他的超凡脱俗。隐逸之意从字里行间静静地流淌出来。重阳节访友的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也通过菊花将崇尚隐逸的情怀表达了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主宾把酒言欢,志在高山,情在流水。重阳佳日,饮酒赏菊,重申心志,重温旧情。句中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
三、感伤的象征
古代诗词有以花喻美丽女子的习惯,菊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诗词借用的对象。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是一爱“黄花”之人,她曾不只一次的在诗词中用到“黄花”。《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借盛开的菊花反衬因忧伤而憔悴的自己,写出自己无心赏花的抑郁之情及惜花将谢的情怀。《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花在西风中斗风傲霜,词人借这菊花反衬帘内因思念和孤寂而萎靡不振的自己,巧妙地用菊花的“瘦”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
四、战斗的象征
具有伟大抱负的黄巢也是一位诗人。他的《不第后赋菊》一诗借助菊花抒发自己的伟大志向,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到菊花节那一天,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黄色的花瓣就像战士的盔甲,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作者笔下的菊花一改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伟大的军事家陈毅也写过一首赞美菊花的诗,极富战斗精神。“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不畏风霜,不怕艰苦斗争的菊花在与风霜交战的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铮铮铁骨。
五、思念的象征
明朝的唐寅有一首诗叫做《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在这首诗歌里,诗人以菊自喻,又借菊抒发像自己这样流浪天涯之客内心无限的思念之情。正如《红楼梦》中蘅芜君的《忆菊》诗一样:“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诗中的主人翁就是一位因等待重阳佳节相聚而心生思乡念亲之情的人,在这里,菊花就是思念的象征。
六、知己的象征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可以称得上是部百科全书了。书中除大家所知的建筑、美食、服饰、医药皆可自成一书外,诗词更是精彩无比,在这些诗中写菊的可谓不少,值得关注的是诗中的菊花意象。如潇湘妃子的《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枕霞旧友的《对菊》:“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显而易见,这些菊花在诗人眼中不单单是一种植物了,她们已经扮演了“解语花”、“知音”的角色。这一见解大大拓展了菊花的意象,似一清新脱俗的女子,不施粉黛,正侧耳倾听诗人倾诉,画面形象而生动。
由此可见,虽同为菊花,但终因观者不同、心境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意象,就如同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绽放在古诗词里的“黄花”也正因为有了诗人情感的注入而变得意蕴无限,生命的激情在字里行间尽得彰显。走近些,慢慢欣赏吧,这绽放在诗人内心的“黄花”!
(责任编辑 吕 行)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在品味诗歌时,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更快地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着用诗人般敏感的心来感知世界。
在诗歌中,有一种意象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那就是菊花,“菊花”以黄色展示自己的容貌,故又被称之为“黄花”。“黄花”在诗人笔下也就成了菊花的代名词。掌握了菊花在这些诗人诗词中的意象,有助于我们把握相关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一、高洁的象征
菊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自从屈原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中用菊花来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陶潜在“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簿》)中再次化用菊花之后,菊花就备受欢迎。陶渊明用菊花的清雅倔强来比喻自己的君子之节。由此,菊花就被赋予了最基本的内涵——志向高洁、节操坚定,正如后人歌颂的那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成为一种人格的写照。宋朝梅尧臣在《残菊》中也赞颂了这一特点——“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还有苏东坡的一句“菊残犹有傲霜枝”, 也是赞菊花品格的同时隐喻自己的情操。
二、隐逸的象征
菊花,疏野淡泊、独标傲世,向来备受隐逸之士的喜欢,是他们隐逸之情的象征。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
明辞官后隐居于田园。悠然自在的生活给了他无限的愉悦,于是他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
酒》)这一千百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句诗写尽了他的悠闲,他的怡然自得,他的超凡脱俗。隐逸之意从字里行间静静地流淌出来。重阳节访友的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也通过菊花将崇尚隐逸的情怀表达了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主宾把酒言欢,志在高山,情在流水。重阳佳日,饮酒赏菊,重申心志,重温旧情。句中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
三、感伤的象征
古代诗词有以花喻美丽女子的习惯,菊花也无例外地成为诗词借用的对象。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就是一爱“黄花”之人,她曾不只一次的在诗词中用到“黄花”。《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借盛开的菊花反衬因忧伤而憔悴的自己,写出自己无心赏花的抑郁之情及惜花将谢的情怀。《醉花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花在西风中斗风傲霜,词人借这菊花反衬帘内因思念和孤寂而萎靡不振的自己,巧妙地用菊花的“瘦”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
四、战斗的象征
具有伟大抱负的黄巢也是一位诗人。他的《不第后赋菊》一诗借助菊花抒发自己的伟大志向,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到菊花节那一天,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黄色的花瓣就像战士的盔甲,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作者笔下的菊花一改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伟大的军事家陈毅也写过一首赞美菊花的诗,极富战斗精神。“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不畏风霜,不怕艰苦斗争的菊花在与风霜交战的过程中显示出自己的铮铮铁骨。
五、思念的象征
明朝的唐寅有一首诗叫做《菊花》:“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在这首诗歌里,诗人以菊自喻,又借菊抒发像自己这样流浪天涯之客内心无限的思念之情。正如《红楼梦》中蘅芜君的《忆菊》诗一样:“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诗中的主人翁就是一位因等待重阳佳节相聚而心生思乡念亲之情的人,在这里,菊花就是思念的象征。
六、知己的象征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可以称得上是部百科全书了。书中除大家所知的建筑、美食、服饰、医药皆可自成一书外,诗词更是精彩无比,在这些诗中写菊的可谓不少,值得关注的是诗中的菊花意象。如潇湘妃子的《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枕霞旧友的《对菊》:“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显而易见,这些菊花在诗人眼中不单单是一种植物了,她们已经扮演了“解语花”、“知音”的角色。这一见解大大拓展了菊花的意象,似一清新脱俗的女子,不施粉黛,正侧耳倾听诗人倾诉,画面形象而生动。
由此可见,虽同为菊花,但终因观者不同、心境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意象,就如同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绽放在古诗词里的“黄花”也正因为有了诗人情感的注入而变得意蕴无限,生命的激情在字里行间尽得彰显。走近些,慢慢欣赏吧,这绽放在诗人内心的“黄花”!
(责任编辑 吕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