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母题”是指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题材,它是由音乐主体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形态所决定的,是构成音乐的文化特质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而又强大持久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含有颇具内涵的母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母题在《渔樵问答》中的体现及审美研究,从另一个视角审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和主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并加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理解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渔樵问答;渔樵;山水
《渔樵问答》是我国古琴作品中优秀的作品之一,曲子集中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对渔樵隐逸于山水之间,看破红尘,渴望脱离俗世,蕴含着十分深刻的隐士文化。《渔樵问答》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被人们深入挖掘和探讨。探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母题,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解读,是国内许多大家对于传统音乐研究的文,而研究的过程中,必定能够提高对于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加强对于古典音乐的传承,给予人们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渔樵问答》作品分析
《渔樵问答》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琴曲,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历代传谱中,具有多种版本和谱本。现存的谱本中最早见于明代萧鸾编纂的《杏庄太音续谱》 [ 聂晶.《渔樵问答的听赏》.音响技术]。明时,因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故而文人墨客,都渴望隐逸于山野之间,避开俗世的生活。此曲所蕴含的情感,与当时人们的诉求产生共鸣,故而备受推崇。此曲相传与北宋儒家五子之一的——邵雍,所著的一部奇书《渔樵问对》有一定的渊源,然而,实际的作者并不可考。
1.结构
整个乐曲的结构采用对话的方式,向上的曲调体现了问,向下的曲调体现了答,记录了渔夫与樵夫的对话,。全曲可分为十个段落,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樂曲的第一至五段,乐曲的曲调开始时较为悠然,体现出一种清雅脱俗的气质,一问一答的的形式则体现了渔夫与樵夫对答的情景;第一段的最后出现的主题音调快速移位,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贯穿了全曲。第二部分 :乐曲第六至十段 ,这一部分由乐曲主题音调,采用变化发展的手法进行展开,并在中间部分加入了新的曲调,并采用了滚拂等演奏技法的使用,进行至第七段的时候进入乐曲的高潮,刻划出隐逸之士豪放不羁,潇洒自如的情态。
2.音色
在琴曲音色和演奏技法中,乐曲中还可隐隐听见樵夫的伐木之声,渔父的摇槽之声似乎也透过曲子传了出来。因此有人说此曲”意味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稽声之欺乃,隐隐现于指下。追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同上]另外,乐曲中多段采用了滚拂的弹奏技法,拔刺和三弹的演奏技法,音响效果比较强,能让人感受到远处传来的樵夫在高山之中砍伐木头的声音,还能听到渔夫在湖面上摇动船稽的声音,既形象又生动。主题音调经过不断的变化与移位,贯穿在整个曲调之中,将隐士的豪放不羁,自在逍遥的内心世界充分地表现出来。
3.情态表达与意向描述
《渔樵问答》的主题音调出现在乐曲开始的第一段,曲调清闲洒脱,显示出怡然自得的音乐表情。乐曲以上句表示问,下句表示答,上下句的问答表现了渔樵对答成趣的画面。反映了渔父与樵夫在青山绿水之间自由徜徉,自得其乐。乐曲中的旋律优美动听,表现出了渔夫与樵夫在山野大自然中怡然自得的清闲神态。乐曲中所表达的内容也隐喻出当时的文人和士大夫对于红尘俗世的厌倦,渴望回归到山水大自然中,过着一种清闲自在,不受任何羁绊的闲云野鹤一般的隐士生活。同时也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大背景中文人大夫的一种普遍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渔樵问答》中的传统音乐母题及审美阐释
“音乐母题”是指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或题材,它是由音乐主体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形态所决定的,是构成音乐的文化特质的重要因素。“音乐母题”所具有的非常独特的特性主要是由特定时代的文化来决定的。音乐通过选择适当的音乐母题来表现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主要是通过该时期音乐主体所依附的生存状况和文化来决定。因此,想要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和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去它所运用的音乐母题,通过了解这个音乐母题背后所蕴含的音乐文化和文化形态,才能更为准确把握音乐中所暗含着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刘承华.《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三期]中国传统音乐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并能在各个时代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与其独特的魅力相关。这些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母题”的文化内涵。古琴曲《渔樵问答》中所体现出的传统音乐母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渔樵”母题和“山水”母题。
(一)“渔樵”母题
“渔、樵、耕、读”作为古时农耕社会的四种基本生活方式,对于当时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刻地影响。后二者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前二者,则更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因为山水有界,故而,“渔樵”母题,又可分为“渔”、“樵”两个不同的母题。
“渔、樵”形象由来已久,各有其特殊的历史代表人物。“渔”的原型,是东汉光武帝时代的严子陵,博览群书,精通歧黄之术,通晓阴阳变化,光武帝刘秀多次请其出仕,甚至御驾亲临,然而,严子陵心寄山水,无意官场,故而装病推辞。后隐居富春江畔,每日于江边垂钓,直至逝去,享年80岁。严子陵从此以高风亮节被世人称道,北宋范仲淹曾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樵”的原型,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朱买臣。其人好读好学,然家境贫寒,故而以上山打柴糊口。其人喜好在上山打柴时,边走边大声背读诗文,其妻提醒他,他反而越发大声,后其妻嫌他丢脸,与他分离。后其经过一番波折,终被汉武帝拜为会稽太守。因“渔樵”形象的突出,和流传的广泛性,由“渔樵”为母题的传统音乐亦是广泛,例如有《渔歌》、《樵歌》、《渔舟唱晚》等名曲。
在《渔樵问答》一曲中,渔、樵两种形象,有一个从区别到融合的过程。在前部分旋律中,渔、樵分别展示了自己的志向与情趣,你来我往,互有欣赏。后部分旋律,则是两人对于对方对待人生的方式产生了疑问,开始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第八段开始,两人互相体谅对方的志向,为两人未来生活进行美好的展望,最后以“喜悦”结尾。渔樵这种生活方式,显示出了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于世俗和官场感到厌倦,想要回归到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解脱。而渔夫和樵夫的生活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恬静自然,正好与现实生活中官场尔虞我诈险恶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古代文人们容易在渔樵生活中找到心灵寄托,甚至在渔樵音乐母题的音乐文化中产生共鸣,寻找到心灵的慰藉。
关键词: 渔樵问答;渔樵;山水
《渔樵问答》是我国古琴作品中优秀的作品之一,曲子集中反映了古代士大夫对渔樵隐逸于山水之间,看破红尘,渴望脱离俗世,蕴含着十分深刻的隐士文化。《渔樵问答》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其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被人们深入挖掘和探讨。探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母题,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解读,是国内许多大家对于传统音乐研究的文,而研究的过程中,必定能够提高对于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加强对于古典音乐的传承,给予人们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渔樵问答》作品分析
《渔樵问答》是我国古代的著名琴曲,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历代传谱中,具有多种版本和谱本。现存的谱本中最早见于明代萧鸾编纂的《杏庄太音续谱》 [ 聂晶.《渔樵问答的听赏》.音响技术]。明时,因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故而文人墨客,都渴望隐逸于山野之间,避开俗世的生活。此曲所蕴含的情感,与当时人们的诉求产生共鸣,故而备受推崇。此曲相传与北宋儒家五子之一的——邵雍,所著的一部奇书《渔樵问对》有一定的渊源,然而,实际的作者并不可考。
1.结构
整个乐曲的结构采用对话的方式,向上的曲调体现了问,向下的曲调体现了答,记录了渔夫与樵夫的对话,。全曲可分为十个段落,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樂曲的第一至五段,乐曲的曲调开始时较为悠然,体现出一种清雅脱俗的气质,一问一答的的形式则体现了渔夫与樵夫对答的情景;第一段的最后出现的主题音调快速移位,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贯穿了全曲。第二部分 :乐曲第六至十段 ,这一部分由乐曲主题音调,采用变化发展的手法进行展开,并在中间部分加入了新的曲调,并采用了滚拂等演奏技法的使用,进行至第七段的时候进入乐曲的高潮,刻划出隐逸之士豪放不羁,潇洒自如的情态。
2.音色
在琴曲音色和演奏技法中,乐曲中还可隐隐听见樵夫的伐木之声,渔父的摇槽之声似乎也透过曲子传了出来。因此有人说此曲”意味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稽声之欺乃,隐隐现于指下。追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同上]另外,乐曲中多段采用了滚拂的弹奏技法,拔刺和三弹的演奏技法,音响效果比较强,能让人感受到远处传来的樵夫在高山之中砍伐木头的声音,还能听到渔夫在湖面上摇动船稽的声音,既形象又生动。主题音调经过不断的变化与移位,贯穿在整个曲调之中,将隐士的豪放不羁,自在逍遥的内心世界充分地表现出来。
3.情态表达与意向描述
《渔樵问答》的主题音调出现在乐曲开始的第一段,曲调清闲洒脱,显示出怡然自得的音乐表情。乐曲以上句表示问,下句表示答,上下句的问答表现了渔樵对答成趣的画面。反映了渔父与樵夫在青山绿水之间自由徜徉,自得其乐。乐曲中的旋律优美动听,表现出了渔夫与樵夫在山野大自然中怡然自得的清闲神态。乐曲中所表达的内容也隐喻出当时的文人和士大夫对于红尘俗世的厌倦,渴望回归到山水大自然中,过着一种清闲自在,不受任何羁绊的闲云野鹤一般的隐士生活。同时也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大背景中文人大夫的一种普遍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二《渔樵问答》中的传统音乐母题及审美阐释
“音乐母题”是指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或题材,它是由音乐主体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形态所决定的,是构成音乐的文化特质的重要因素。“音乐母题”所具有的非常独特的特性主要是由特定时代的文化来决定的。音乐通过选择适当的音乐母题来表现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主要是通过该时期音乐主体所依附的生存状况和文化来决定。因此,想要从更深层次去挖掘和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去它所运用的音乐母题,通过了解这个音乐母题背后所蕴含的音乐文化和文化形态,才能更为准确把握音乐中所暗含着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刘承华.《中国传统音乐的“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三期]中国传统音乐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并能在各个时代为人们所接受和理解,与其独特的魅力相关。这些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母题”的文化内涵。古琴曲《渔樵问答》中所体现出的传统音乐母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渔樵”母题和“山水”母题。
(一)“渔樵”母题
“渔、樵、耕、读”作为古时农耕社会的四种基本生活方式,对于当时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刻地影响。后二者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前二者,则更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因为山水有界,故而,“渔樵”母题,又可分为“渔”、“樵”两个不同的母题。
“渔、樵”形象由来已久,各有其特殊的历史代表人物。“渔”的原型,是东汉光武帝时代的严子陵,博览群书,精通歧黄之术,通晓阴阳变化,光武帝刘秀多次请其出仕,甚至御驾亲临,然而,严子陵心寄山水,无意官场,故而装病推辞。后隐居富春江畔,每日于江边垂钓,直至逝去,享年80岁。严子陵从此以高风亮节被世人称道,北宋范仲淹曾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樵”的原型,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朱买臣。其人好读好学,然家境贫寒,故而以上山打柴糊口。其人喜好在上山打柴时,边走边大声背读诗文,其妻提醒他,他反而越发大声,后其妻嫌他丢脸,与他分离。后其经过一番波折,终被汉武帝拜为会稽太守。因“渔樵”形象的突出,和流传的广泛性,由“渔樵”为母题的传统音乐亦是广泛,例如有《渔歌》、《樵歌》、《渔舟唱晚》等名曲。
在《渔樵问答》一曲中,渔、樵两种形象,有一个从区别到融合的过程。在前部分旋律中,渔、樵分别展示了自己的志向与情趣,你来我往,互有欣赏。后部分旋律,则是两人对于对方对待人生的方式产生了疑问,开始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第八段开始,两人互相体谅对方的志向,为两人未来生活进行美好的展望,最后以“喜悦”结尾。渔樵这种生活方式,显示出了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于世俗和官场感到厌倦,想要回归到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解脱。而渔夫和樵夫的生活逍遥自在,无拘无束,恬静自然,正好与现实生活中官场尔虞我诈险恶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古代文人们容易在渔樵生活中找到心灵寄托,甚至在渔樵音乐母题的音乐文化中产生共鸣,寻找到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