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高校,大学生旷课现象已经成为困扰高校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一个较为敏感的问题。本文将针对当今高校存在的大学生旷课现象进行调查及原因分析,提出了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第二课堂推进学风建设,树立学习目标、意志力培养和行为训练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旷课现象,学风建设,教学管理
旷课是指学生未经批准而不参加教学活动(听课)的行为。旷课行为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是广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在大学校园里基础课学生旷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的旷课率在20%,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到课率仅50%。{1}因此,如何解决好学生的旷课问题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热点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学生旷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旷课原因分析
(一)学习内驱力(动力)不足
当代不少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学习内驱力缺失。内驱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2]。例如人在饥渴时会主动寻找食物和水源,这种行为是不需要任何人启发而自发完成的,促使这一行为完成的力称为内驱力。可见,内驱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回缺失的学习内驱力是高校教育者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
1.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有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缺失、对专业及行业缺乏深入有效的了解。
在中国,不少学生为了考入比较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在努力学习,把升学考试作为自己的目标而非途径。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升入大学后出现目标缺失、继而无心向学的现象。不少学生在高考时选择专业时并未对专业以及与该专业相关的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做过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这就导致选择与自己性格、特长、家族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匹配的专业更无从谈起。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明白学有何用,凭自己的感觉学习一些自我感觉“有用”的科目,而自我感觉“无用”的科目则经常旷课。据笔者了解,新生中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并非自己所爱、所选,而是学生的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社会舆论导向判断得出,导致不少在某些方面比较有天赋的学生偏偏选了与天赋完全不相关、甚至会凸显自己弱势却被社会舆论认为“好就业”、“有前途”的专业,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毫无兴趣、甚至饱尝挫败感,从而出现时常旷课、成绩较差的现象。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指某些不以个体的主观愿望而转移的外部条件。当前影响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是不少中国父母教育孩子为什么而学时传达的理念不太合理,比如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算是光耀门楣,使得父母面上有光,似乎学习并不是孩子自己的事,而是为了父母而学。在中小学阶段,不少父母偏爱用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来作为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后的奖励,这种做法无形中使得孩子把取得好成绩跟物质挂钩,甚至是为了得到自己心仪的物品而努力学习。这就导致了学生本人学习缺乏持久的内驱力。
学校因素主要表现为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受到的影响。这种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教学楼,多媒体实验室,体育运动场所,多功能报告厅等教学与活动场所;而软环境则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主要包括学术氛围,指导方针,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等。良好的校园环境会给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3]。
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上, 部分大学生看到有些人就业靠关系而不是靠能力, 便认为社会不公平, 书读多了无用; 看到有人营私舞弊, 投机取巧, 他们心理便不平衡, 盲目效仿。还有一些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一心想着怎样赚钱, 怎样享乐, 甚至互相攀比。
(二)思想认识的误区
思想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学习心态的功利化。大学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也比较多元化,比如近年来大学教育中比较盛行的通识教育就是典型的范例,而学生本人并不太理解通识教育对人以后发展的必要性,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不影响获得奖学金即可。不少学生甚至喊出 “旷课只旷通识课”的口号,这就是典型的功利化的学习心态。另外,由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浮躁和功利,一些学生深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认为上大学就是多搞活动,锻炼各种能力,获得各种奖励和证书;有的学生为了自身的就业和发展,产生急功近利心理,积极参加学生会或者社团组织,天天忙于各种社团活动,无心学习。当社团活动与上课时间冲突时,他们很可能选择旷课去搞社团活动;还有的学生忙于发展兴趣特长,报培训班,考证过级,大把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到培训班和考证上,学校的课程当然也就能旷就旷了。第二是学习心态的过度自由化。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像进入了“自由国”,认为去不去听课、去听谁的课都是自己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事实上,我国高校的学生制度管理都对学生旷课行为的惩罚做出了明确规定,美国、香港、台湾的很多高校也对学生旷课的行为采取非常严格的管理措施。
(三)自制力不足
自制力是意志力的主要方面,是意志发展的基础。自制力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自制力反映着意志的抑制功能。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的水平上,比中学生有明显的提高。此时,自我控制更多地不是依赖他人或外部的压力,而是发展到主动自律阶段。但是,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够较好地实行自我控制,可一旦遇到某种诱惑(如出外游玩、足球赛、音乐会等),很多学生的自制力就明显下降。自制力不足也成为大学生旷课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家长担任着监督、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在家长的督促下,学生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迟到、旷课等现象,进入大学,家长鞭长莫及,主要靠學生本人自我教育、自我督促、自我管理,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是,有部分学生未能很好的做出转变,社团活动、游戏占据了过多的时间,晚上12点之后未休息的大学生占据着较大的比例,甚至有少部分学生玩通宵游戏,白天在宿舍补眠,出现不去上课的情形。
(四)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及课堂管理不严
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对教学方面重视不够,过于强调科研,把教师的提拔、职称评定与科研工作直接挂钩,对教学通常重“量”不重“质”,这就导致承担了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的高校教师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科研工作通常占据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这就导致部分教师无法在备课、课堂教学上花费太多时间。所以,高校中存在部分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未能很好结合专业、行业、社会热点,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其次,部分高校教师未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引导式教学,而是采用“灌输式”教育,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觉得课堂比较沉闷,无聊,不愿来上课的现象;最后,部分高校教师由于备课时间不足,没有采用多种刺激多种感官的手段进行教学,例如使用多媒体时文字过多,缺乏生动的视频、音频和图片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积极性不高,不愿上课的原因。另外,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严格的教学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管理不严,一学期的课程基本很少实行考勤,对学生旷课视而不见,未将学生平时课堂出勤、听课表现与成绩挂钩。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上课,只是考前突击应付考试,这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
二、旷课现象的应对策略
如果要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旷课率则需要社会、学校行政部门、教学部门等多方面联动协作,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实行有效的管理监督和反馈机制。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好学风,降低旷课率。
(一)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推进学风建设
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可通过相关的主题班会或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学习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解决大学生为什么而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例如,有的班主任会邀请高年级的学生来为低年级的学生做学习分享和方法指导,让助班跟进学习方面有困难、爱旷课的同学,深入了解学生旷课的原因并做针对性辅导,如情况较严重则须请辅导员介入,帮助其做好心理调适、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学院领导可从校外请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成功人士对学生進行励志教育和行业前景展望,并对本专业的学生能力、素质等提出具体要求,鼓舞和激励学生;适当安排学生与著名高校同专业的学生举行联谊,让本校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压力,并培养其竞争意识;寒暑假期间推荐学生到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体验,让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有直观的感性体验和认识,明确其学习目的,增加其学习动力。
(二)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可行计划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一个人目标非常明确时,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他实现目标的潜力。当今大学生迷茫、缺乏学习内驱力而旷课的原因主要是对于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目标,把个人的梦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理念相结合,形成巨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持久的动力产生于伟大的目标,坚强的意志是以明确的目的为前提的,行动的目是在确立崇高的动机过程中产生的。学习的目的越高尚,社会意义越大,就越能形成巨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越大。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大学生入校时就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系统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可从事行业、岗位间的关系,明白学习相关课程的社会意义和必要性,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并为大学的每个学年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引导过程中教育者需注意因势利导,教育大学生如何分析自己的情况,制定出每一阶段的分目标,采取“大目标、分步骤”的方式,循序渐进而又持之以恒。特别要制定好切实的短期目标,理性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权衡利弊,确定既能达到目的,又适合自己的短期目标。将实现目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认真分解到各阶段学习目标中,并一一克服这些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三)意志力的培养与行为训练
也有不少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对待学习,但也会出
现经常旷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该类大学生自制力不足,缺乏坚韧的意志去完成正常的课程。意志薄弱,容易为外界的事物吸引,自控力差,表现为网络成瘾、嗜酒、嗜睡等。对于此类学生,则需要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心理干预和行为训练,对其不好的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负强化、当然这需要学生期望改变的意愿较强才会比较有效。让此类学生逐步克服不好习惯的同时再帮助其重建有规律的作息和学习习惯,同时在该类学生取得一定进步时给予其积极正面的鼓励及其他正面强化,使其新的行为得到巩固。通常此类行为训练需要持续一个较长的过程,期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复,这就需要干预者和参与者双方的耐心和坚持,更需要周围同学的帮助和监督。训练意志力较为有效的方法有每天坚持晨练、晨读、练字、绘画或是每天固定的时间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一项运动或对身心健康有利的一项活动等。这些需要一定意志力才能完成的活动非常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他们不断通过总结、比较、扬弃、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觉地提出自我修养的目标任务,从而使大学生意志品质诸因素充分地、协调地得到发展。
(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手段的与时俱进
统一性的课程在激励学生个体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存在一定局
限性。为弥补这一不足,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创新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又要关注他们个性的发展。主要可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夯实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对中学知识的回顾和提升、是整个知识构建的最基本环节,只有掌握了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学生才能具备扎实的、宽厚的知识以及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和知识迁移等能力。第二,强化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所学专业的中心,是运用课程的基础性、广博性和均衡性。授课教师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应对自己所授课程内容定期更新,结合当前专业、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学习,用多种方式去呈现教学内容,如可辅以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教学策略应以引导式教育为主、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性作用。
三、总结
大学生旷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是我个人的意见与见解。各类高校可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变革,切实采用有效应对体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减少学生的旷课现象,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校的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瑞. 高校学生旷课思考及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版,2010(1).
[2]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第331 页.
[3]费志伟.高校辅导员激发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策略研究[J]. 实践与探索,2010(3).
关键词:旷课现象,学风建设,教学管理
旷课是指学生未经批准而不参加教学活动(听课)的行为。旷课行为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是广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在大学校园里基础课学生旷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的旷课率在20%,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到课率仅50%。{1}因此,如何解决好学生的旷课问题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热点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学生旷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旷课原因分析
(一)学习内驱力(动力)不足
当代不少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共性的问题:学习内驱力缺失。内驱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有机体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2]。例如人在饥渴时会主动寻找食物和水源,这种行为是不需要任何人启发而自发完成的,促使这一行为完成的力称为内驱力。可见,内驱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回缺失的学习内驱力是高校教育者者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
1.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有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缺失、对专业及行业缺乏深入有效的了解。
在中国,不少学生为了考入比较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一直在努力学习,把升学考试作为自己的目标而非途径。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升入大学后出现目标缺失、继而无心向学的现象。不少学生在高考时选择专业时并未对专业以及与该专业相关的行业、岗位工作内容做过比较系统、深入的了解,这就导致选择与自己性格、特长、家族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匹配的专业更无从谈起。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明白学有何用,凭自己的感觉学习一些自我感觉“有用”的科目,而自我感觉“无用”的科目则经常旷课。据笔者了解,新生中大多数学生的专业并非自己所爱、所选,而是学生的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或社会舆论导向判断得出,导致不少在某些方面比较有天赋的学生偏偏选了与天赋完全不相关、甚至会凸显自己弱势却被社会舆论认为“好就业”、“有前途”的专业,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毫无兴趣、甚至饱尝挫败感,从而出现时常旷课、成绩较差的现象。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指某些不以个体的主观愿望而转移的外部条件。当前影响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是不少中国父母教育孩子为什么而学时传达的理念不太合理,比如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算是光耀门楣,使得父母面上有光,似乎学习并不是孩子自己的事,而是为了父母而学。在中小学阶段,不少父母偏爱用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来作为孩子取得好成绩之后的奖励,这种做法无形中使得孩子把取得好成绩跟物质挂钩,甚至是为了得到自己心仪的物品而努力学习。这就导致了学生本人学习缺乏持久的内驱力。
学校因素主要表现为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受到的影响。这种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教学楼,多媒体实验室,体育运动场所,多功能报告厅等教学与活动场所;而软环境则是一种无形的环境,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的,主要包括学术氛围,指导方针,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等。良好的校园环境会给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3]。
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上, 部分大学生看到有些人就业靠关系而不是靠能力, 便认为社会不公平, 书读多了无用; 看到有人营私舞弊, 投机取巧, 他们心理便不平衡, 盲目效仿。还有一些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一心想着怎样赚钱, 怎样享乐, 甚至互相攀比。
(二)思想认识的误区
思想认识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学习心态的功利化。大学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也比较多元化,比如近年来大学教育中比较盛行的通识教育就是典型的范例,而学生本人并不太理解通识教育对人以后发展的必要性,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不影响获得奖学金即可。不少学生甚至喊出 “旷课只旷通识课”的口号,这就是典型的功利化的学习心态。另外,由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浮躁和功利,一些学生深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认为上大学就是多搞活动,锻炼各种能力,获得各种奖励和证书;有的学生为了自身的就业和发展,产生急功近利心理,积极参加学生会或者社团组织,天天忙于各种社团活动,无心学习。当社团活动与上课时间冲突时,他们很可能选择旷课去搞社团活动;还有的学生忙于发展兴趣特长,报培训班,考证过级,大把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到培训班和考证上,学校的课程当然也就能旷就旷了。第二是学习心态的过度自由化。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像进入了“自由国”,认为去不去听课、去听谁的课都是自己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事实上,我国高校的学生制度管理都对学生旷课行为的惩罚做出了明确规定,美国、香港、台湾的很多高校也对学生旷课的行为采取非常严格的管理措施。
(三)自制力不足
自制力是意志力的主要方面,是意志发展的基础。自制力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自制力反映着意志的抑制功能。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在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的水平上,比中学生有明显的提高。此时,自我控制更多地不是依赖他人或外部的压力,而是发展到主动自律阶段。但是,大多数学生虽然能够较好地实行自我控制,可一旦遇到某种诱惑(如出外游玩、足球赛、音乐会等),很多学生的自制力就明显下降。自制力不足也成为大学生旷课的一大重要原因。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家长担任着监督、教育、管理的重要职责,在家长的督促下,学生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迟到、旷课等现象,进入大学,家长鞭长莫及,主要靠學生本人自我教育、自我督促、自我管理,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以保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是,有部分学生未能很好的做出转变,社团活动、游戏占据了过多的时间,晚上12点之后未休息的大学生占据着较大的比例,甚至有少部分学生玩通宵游戏,白天在宿舍补眠,出现不去上课的情形。
(四)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及课堂管理不严
近年来,我国不少高校对教学方面重视不够,过于强调科研,把教师的提拔、职称评定与科研工作直接挂钩,对教学通常重“量”不重“质”,这就导致承担了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的高校教师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科研工作通常占据了教师大部分的时间,这就导致部分教师无法在备课、课堂教学上花费太多时间。所以,高校中存在部分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未能很好结合专业、行业、社会热点,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其次,部分高校教师未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引导式教学,而是采用“灌输式”教育,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觉得课堂比较沉闷,无聊,不愿来上课的现象;最后,部分高校教师由于备课时间不足,没有采用多种刺激多种感官的手段进行教学,例如使用多媒体时文字过多,缺乏生动的视频、音频和图片等,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积极性不高,不愿上课的原因。另外,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缺乏严格的教学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管理不严,一学期的课程基本很少实行考勤,对学生旷课视而不见,未将学生平时课堂出勤、听课表现与成绩挂钩。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上课,只是考前突击应付考试,这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
二、旷课现象的应对策略
如果要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旷课率则需要社会、学校行政部门、教学部门等多方面联动协作,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实行有效的管理监督和反馈机制。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好学风,降低旷课率。
(一)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推进学风建设
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可通过相关的主题班会或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学习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解决大学生为什么而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例如,有的班主任会邀请高年级的学生来为低年级的学生做学习分享和方法指导,让助班跟进学习方面有困难、爱旷课的同学,深入了解学生旷课的原因并做针对性辅导,如情况较严重则须请辅导员介入,帮助其做好心理调适、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学院领导可从校外请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成功人士对学生進行励志教育和行业前景展望,并对本专业的学生能力、素质等提出具体要求,鼓舞和激励学生;适当安排学生与著名高校同专业的学生举行联谊,让本校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压力,并培养其竞争意识;寒暑假期间推荐学生到本专业相关的行业体验,让学生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有直观的感性体验和认识,明确其学习目的,增加其学习动力。
(二)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可行计划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一个人目标非常明确时,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他实现目标的潜力。当今大学生迷茫、缺乏学习内驱力而旷课的原因主要是对于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目标,把个人的梦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理念相结合,形成巨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持久的动力产生于伟大的目标,坚强的意志是以明确的目的为前提的,行动的目是在确立崇高的动机过程中产生的。学习的目的越高尚,社会意义越大,就越能形成巨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越大。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大学生入校时就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学生系统了解所学专业与未来可从事行业、岗位间的关系,明白学习相关课程的社会意义和必要性,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确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并为大学的每个学年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引导过程中教育者需注意因势利导,教育大学生如何分析自己的情况,制定出每一阶段的分目标,采取“大目标、分步骤”的方式,循序渐进而又持之以恒。特别要制定好切实的短期目标,理性分析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权衡利弊,确定既能达到目的,又适合自己的短期目标。将实现目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认真分解到各阶段学习目标中,并一一克服这些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三)意志力的培养与行为训练
也有不少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对待学习,但也会出
现经常旷课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该类大学生自制力不足,缺乏坚韧的意志去完成正常的课程。意志薄弱,容易为外界的事物吸引,自控力差,表现为网络成瘾、嗜酒、嗜睡等。对于此类学生,则需要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的心理干预和行为训练,对其不好的行为进行有意识的负强化、当然这需要学生期望改变的意愿较强才会比较有效。让此类学生逐步克服不好习惯的同时再帮助其重建有规律的作息和学习习惯,同时在该类学生取得一定进步时给予其积极正面的鼓励及其他正面强化,使其新的行为得到巩固。通常此类行为训练需要持续一个较长的过程,期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反复,这就需要干预者和参与者双方的耐心和坚持,更需要周围同学的帮助和监督。训练意志力较为有效的方法有每天坚持晨练、晨读、练字、绘画或是每天固定的时间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一项运动或对身心健康有利的一项活动等。这些需要一定意志力才能完成的活动非常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他们不断通过总结、比较、扬弃、进行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觉地提出自我修养的目标任务,从而使大学生意志品质诸因素充分地、协调地得到发展。
(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和管理手段的与时俱进
统一性的课程在激励学生个体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存在一定局
限性。为弥补这一不足,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创新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又要关注他们个性的发展。主要可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夯实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对中学知识的回顾和提升、是整个知识构建的最基本环节,只有掌握了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学生才能具备扎实的、宽厚的知识以及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和知识迁移等能力。第二,强化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所学专业的中心,是运用课程的基础性、广博性和均衡性。授课教师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应对自己所授课程内容定期更新,结合当前专业、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学习,用多种方式去呈现教学内容,如可辅以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教学策略应以引导式教育为主、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性作用。
三、总结
大学生旷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是我个人的意见与见解。各类高校可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变革,切实采用有效应对体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减少学生的旷课现象,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校的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瑞. 高校学生旷课思考及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版,2010(1).
[2]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第331 页.
[3]费志伟.高校辅导员激发大学生学习内驱力策略研究[J]. 实践与探索,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