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切入,长文短教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j2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幅相对较长的课文,常常令我们不少一线教师束手无策。如果逐段逐句分析,总觉得课时太少,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不这样做,又感到好像没有讲深讲透,担心对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会大打折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长文短教就是实现这一课标理念的最佳途径之一,即优化教学目标,大胆取舍,抓住重点,巧妙切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拈一叶知天下秋,拈一朵梅花,带出的是整个春天”。要实现长文短教,就是要找到这带出春秋的“花”和“叶”,就要善于从长文中找到教学的突破口,选准切入点。我们的教材中,不少课文中都有这样的一些“关键点”:或提挈全篇,或勾连前后;或推动情节,或凸显性格;或喷发感情,或卒章显志……如果我们抓住这一“点”深入挖掘,牵一“点”而动“全身”,以点带面,就可以收到长文短教、省时高效的良好效果。
  1.从标题切入
  很多课文的标题,鲜明地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教学这类课文,可从剖析标题入手,抓住题眼开展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就可紧扣文题中的“智”字展开教学。
  第一步,抓住课题中的“智取”,了解大概内容,捋清故事情节。先提出问题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什么智谋劫取了生辰纲?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晁盖、吴用一伙劫取杨志生辰纲的经过。
  第二步: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如何体现晁盖、吴用等人的“智”的?组织学生结合相关语句、段落,进行讨论、交流,明确吴用、晁盖他们的“智”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①智用“天时”:酷热无比的正午;
  ②智用“地利”:黄泥冈和松树林,“请君入瓮”;
  ③智用“矛盾”:杨志的内部矛盾;
  ④智用“计谋”:欲擒故纵;
  对智用“计谋”可作重点研读,把握“智取”的高妙之处:
  ①乔装贩枣客歇息于黄泥冈,麻痹杨志一行;
  ②白胜挑酒故意不卖,贩枣客当面吃掉一桶,让杨志一行放松警惕;
  ③借舀酒作掩护,前一瓢装作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药蒙骗杨志一行;
  ④白胜欲擒故纵,一个劲不卖,彻底麻痹了杨志的警惕心理,终于让他们一行人全被麻倒在地,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
  第三步:再抓住“智”分析杨志的性格。提问:杨志“智”吗?他的“智”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学生阅读相关语句,讨论、明确杨志的“智”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扮作普通商人,悄悄赶路;
  ②根据不同地形更改行路时间;
  ③不许军汉在黄泥冈歇凉;
  ④见到形迹可疑之人马上追赶盘查;
  ⑤坚决不允众军汉买酒吃等。
  明确杨志的“智”后再问:如此精明的杨志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呢?(缺人和:内部不和)通过这个问题的研讨让学生全面了解杨志这个人物形象。
  第四步:抓住“智”来分析文章的写法。提问:杨志智,吴用智,谁更智?这是怎样的写法呢?学生稍作思考,很快就明白文中运用了“映衬”的写法,以杨志之“智”来衬托晁盖、吴用之“智”,更突出晁盖、吴用的“计”高一筹,“智”高一等。
  可见,从课题中的“智”字切入,带出了小说情节的梳理,带出了人物形象的分析,带出了文章写法的鉴赏,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活起来,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一课时便可完成教学任务。
  2.从结尾切入
  好文章的结尾往往卒章显志,耐人寻味。从结尾处切入,常常会令学生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如《社戏》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我首先提问,那夜的戏真的很好看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间的第17-21节。学生很快读完后说,戏并不好看,自己最想看的“蛇精”、“跳老虎”都没有看到,看戏的人昏昏欲睡。我接着追问,既然这戏并不好看,“我”为何说好看呢?再请学生阅读看戏前后的段落,提出思考问题:看戏前写了哪些内容?戏后又写了什么事情?学生读后明确了,看戏前,主要写了看戏经历的波折和沿途的风景;看戏后,主要写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偷”豆的事情。那么,这些内容与看戏有关吗?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正因为看戏历尽波折,来之不易,才显得弥足珍贵,这本身不也是一折戏吗?还有沿途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一群聪明能干、天真活泼的小伙伴……都让人留恋、陶醉,这一切不也是一折“风景戏”吗?归途中,小伙伴们又上演了一折“偷豆”好戏。“豆”好在哪里?正是这童心和野趣酿成了罗汉豆的美味无比,让“我”至今难忘。“戏”好在哪里?这戏前的“波折戏”,沿途的“风景戏”,戏后的“偷豆戏”都让“我”着迷,它们共同组成了一部“好戏”。可见,“看戏”只是全文的线索,“我”所在意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我”真正怀念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和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此切入,带动全篇的教学,必然会化繁为简,情趣横生,长文短教,效果定然十分显著。
  3.从中间切入
  从中间切入又叫“中心开花法”,即抓住有的“长文”中承上启下、前后勾连的过渡句,展开研究和分析,上下牵连,带起全篇。例如《孔乙己》一文中的第9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前后挂连。这是一个偏正复句,前半句是“偏”,具有轻喜剧的特点,“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以承接上文为主,是对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内容的概括与总结。教师可据此设置以下问题:孔乙己第一次到店时有哪些表现?孔乙己使哪些人得到快活?人们为什么会从孔乙己身上得到快乐?人们到底笑他什么呢?组织学生阅读、交流,明确孔乙己的可笑之处,主人公从“笑”声中走来,在“笑”声中走去,足见其可笑而又可悲。这就解决了文本的前半部分内容。后半句是“正”,是重点,是悲剧所在,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孔乙己给人们带来如此的快乐,那么,如果孔乙己不到店里来,人们会惦念他吗?会有人关心他的冷暖和死活吗?孔乙己坐着用手走来,又坐着用手走去,实际上是走向死亡,却无人过问他会走向哪里,无人同情他的命运。“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么过”是指怎么过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以此让学生总结小说主题,说明孔乙己的可笑可悲、可有可无的社会地位,是个“多余的人”,从而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这样,以课文中间的过渡句为切入点,将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情节、主题以及写作方法等有机糅合在一起,顺藤摸瓜,上挂下连,教学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把握文脉和主旨,非常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从词句切入
  文中有些重点词句,精警凝练,提携中心,统摄全文。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抓住这种词句,带动全篇,长文短教。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菲利普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啊!”这句话在小说中先后出现了两次,显然这绝非闲笔,而是作者匠心独运、妙笔生花之所在,是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个性化语言,是菲利普夫妇认钱不认人性格的凝结点。此时的于勒已经不是“叔叔”了,而是“钱”的化身。教学这篇课文时,可抓住文中菲利普两次重复的这句话切入。它传达了四个方面的信息:“如果”表示假设,是虚幻内容,表明期盼、渴望之意;人物是菲利普,当然也包括他的妻子克拉丽丝;地点是“在这只船上”,是特定的环境;结果是“惊喜”,是联想的高潮,是金钱至上的袒露。它要表达的完整意思,就是“如果假设成立,即正好巧合的话,那么就会有令人惊喜的结果”。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之后,首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18段。提出思考问题:于勒是谁?他现在哪里?菲利普夫妇为什么那么急切地盼望于勒的出现呢?让学生走近于勒,了解事情原委。于勒是菲利普的亲弟弟,年轻时花了家里的钱,成了全家的累赘;后来跑到美洲去了,写信回来说他发了财,并且愿意与菲利普夫妇共享这笔财富,有了他的信,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才得以解决……于是于勒成了菲利普全家的“希望”和“福音”。这时于勒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他不但牵动着菲利普夫妇的心,也牵动着所有读者的心。其次,引导学生研读第19段后面的内容。“如果真的出现在这条船上,那该是多么惊喜啊!”于勒真的出现后,他“惊喜”了吗?为什么?文章的结局说明了什么?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心中的于勒与眼前的于勒形成了巨大反差,导致了菲利普夫妇前后态度形成了强烈对比,进而认识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性格,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同时也呈现了下层人民可怜窘迫的生活处境。这样,尽管该文篇幅较长,立意深刻丰富,但是找准了最佳切入点,理出教学新路,就可优化教学流程,很容易实现长文短教了。
  以上是我对“长文短教”的一些粗浅认识与初步实践,通过运作可知,“长文短教”既是一种实用可行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崭新高效的教学理念,只要掌握了这种“杠杆原理”,任何长文都可以实行“短教”。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乐桥镇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然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的,要求突破师生的单一单向的“对话”
【内容摘要】《囚绿记》是陆蠡的散文名篇。该文写于烽烟四起的抗战时期,作家陆蠡有着时代赋予他的具有鲜明立场的民族话语权,但文章体现出的共性往往是“学生一望即知”的东西。文中最具分析价值的个性成分解读,往往湮没于功利价值的取向中,习焉不察,致使微观文本的低效或无效分析大行于世。笔者通过对“窗”意象的深入剖析,将作者矛盾心理中孕寓的平衡诉求纳入到文本主旨的探讨中,认为“我”在“囚绿”过程中,不仅认识到“
【内容摘要】提高潜能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爱心与耐心的运用,巧用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多表扬,少批评。是提高潜能生学习英语的途径。  【关键词】目的 态度 爱心 耐心 表扬 批评  英语既是活的语言,也是枯燥无味的语言。如何激发潜能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作为一个英语教师我认为必须作好以下几点:  1.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许多家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基础教育必须培养学生下列基本素质:会表达关于自己所见、所观察、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思想;能流利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朗读;能区分出所读的东西的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能找到有关所要了解问题的书,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回顾自己这些年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上的付出,觉得我们的教学工作离教育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即如此。同时,好的阅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其它科目。由此,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尽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如何让学生博览群书,开展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
【设计思想】  1.我以为,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种种失误,全在于没有理解文章的主题;要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的解题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迅速把握主题的能力。  2.依据课文的文体特点,迅速把握主题。  根据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规律,通过对《祝福》中的典型人物——祥林嫂在典型环境——“祝福”中的活动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而快捷地理解人物形象,从整
世界经济论坛1月25日至29日以线上方式举行“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政商界和社会组织领导人围绕“把握关键之年,重建各方信任”这一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如何应对新冠疫情下全球面临的经济、环境、社会、技术等挑战,寻觅合作抗疫和推动经济复苏的方案。  刚刚过去的一年,人类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多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世界怎么了,
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主题“学会读书”。主要篇目是《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这几篇写景文章都是以“自然山川”为中心内容,热情讴歌了祖国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材编排中,洪宗礼主编着重从“吟哦讽诵”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要学会读书,掌握学会读书的方法。  教材第一单元主题词:“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吟哦讽诵”就是要放声读,
英语写作在高考命题中对学生是相对较难的部分,他考察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情景和要求写一篇书面材料。但他并非要求考生按照“提示”逐句翻译,而是要求考生在充分领会提示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成一篇内容充实、句子连贯、用词贴切的作文。那么高中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在高考中如何能得心应手地写出篇好作文呢?  一、存在的问题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首先要清楚知道学生在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那么,教学反思究竟有何意义?教学反思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有哪些?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就教学反思中的一些问题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教学反思的意义  1.有助于纠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