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合理情境,点燃探究激情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qiangwu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角度,笔者认为“学生的发展”就体现在发展学生的认知力。如果说我们不能以更高的观点认识教学内容,不能从发展认知力的高度设计教学,不能把学生放在教学过程首位的话,探究教学就会产生很多“滑过现象”[1],错过宝贵的育人契机。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融入自己的元素,适当增加探究性的案例,通过学生的自我实验、自我探究,真正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笔者以解析几何教学为例作思考。
  一、图形计算器为概念与图形实现无缝对接
  笔者认为,概念教学是落实发展学生认知力目标的重要载体,通常常用“一个定义,几项注意”的方式抛出概念,再强化训练,而概念的形成过程、性质的概括过程被边缘化,缺少探究,大大有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技术可视化的特点为数学概念的认知和探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案例1:有关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两定点距离)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
  根据几何条件,描一些点容易,画成线则难,但如果借助图形计算器(模拟机),就可以直观地呈现出轨迹,就可以“敢想、敢做”,轻松地实现点动成线。操作如下:
  (1)在“图形”界面内,任意取一点M,画出点A和点B;
  (2)作出线段AM、BM,并测量出它们的长度;
  (3)用“文本”工具输入a b,通过计算,分别赋予a,b为AM、BM所测量出的值,得到|AM| |BM|的值,显然当点M变化时和值也随之变化,可移动点M使和值达到需要的定值;
  (4)选择这个和的属性,并且“锁定”这个对象,于是点M的运动必须符合两线段之和等于这个被“固定”了的常数;
  (5)选择点M,确定M为“几何跟踪”的对象,拖动点M,观测点M的运动轨迹发现是椭圆(如图)。
  追问:如果将“和”这种运算进行类比探究,改变其中的几何条件,进行相似操作,可以探究出一些“在一定条件下的轨迹”生成问题。
  (1)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
  (2)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
  (3)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积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
  (4)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商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
  这种“锁定”功能,让概念与图形实现无缝对接,让学生更直观地在“做”中观察,在“思考”中领悟,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提供技术保障。
  二、图形计算器为数与形联系保驾护航
  笔者认为,圆与椭圆都是封闭曲线,相关的切线问题比较明显,而双曲线不是封闭曲线,有关它的切线问题比较复杂。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缺少系统直观地感知图形,使学生缺乏理解,频频出错。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好的素材和契机,以直线与双曲线相切为例。
  内,虽然过点P不能作双曲线的切线,但过点P可以分别作双曲线两条渐近线的平行线,故有2条。学生4:点P在双曲线的开口外,过点P可作双曲线的两条切线,又可作两条渐近线的平行线,故有4条。学生5更正,认为:点P(2,4)恰好在一条渐近线上,只能作一条渐近线的平行线,故有3条。
  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点P到底在双曲线的开口内,还是开口外?二是直线与双曲线仅有一个公共点,除了切线外,还有没有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对图形的全面认识,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图形计算器(CASIO)演示,使问题直观化,突破现有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操作步骤:(1)从主菜单进入“动态函数”窗口,编辑相关的双曲线、渐近线方程及动直线方程y=k(x-2) 4,选中它们;
  (2)按l键,进入“动态变量”窗口,设置参数;
  (3)按l键,直线在转动,得到两条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有一条与红色渐近线重合),如图:
  引申探究,接着对“案例”引申探究,进行变式训练:
  让学生充分利用图形计算器(CASIO)探究,亲身体会出直线的变化情境,自我动手、自我观察,培养学生养成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图形计算器为探究学习开拓创新
  在解析几何的教学过程中偶尔有粗心的学生把圆锥曲线方程写倒了,于是笔者将错就错,通过利用图形计算器探究,意外发现了倒圆、倒椭圆、倒双曲线。
  利用图形计算器(CASIO)演示,从主菜单进入“图形”窗口,使问题直观化(如图):
  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探究,意义深远,使学生既认识了数学的本质,又提高了探究创新的能力,对数学思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总之,图形计算器不仅仅是“教”的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学生更容易理解某些知识内容,突破难点,跨越障碍;更应该是一种学生的学习工具,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较直观较清晰地去感受、去掌握,最终使它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工具,用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倡导和探索图形计算器和数学课程的结合,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想学、更会学。
  参考文献:
  [1]宁连华.数学探究教学中的“滑过现象”及其预防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9):18-21.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通过合理规划,把握好每一个时间环节,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有效性,使提高教学质量落到实处,这就是以效率为核心的中学英语课堂时间管理。本文以时间管理为视角,通过分析有关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研究成果,对当前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时间管理策略  马克思
摘 要: 本文试就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原则运用进行探析,阐述小组合作对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起到的引导促进作用。依据学生英语学习差异,设计具有多元化和层次性学习任务,尝试互动交流探寻解决策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综合运用能力。探讨团队合作探究运用对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形成有着积极借鉴意义。  关键词: 历史教学 问题任务 团队合作探究  传统历史教学更注重知识的
摘 要: 多丽丝·莱辛(1919—)被誉为继弗吉尼亚·沃尔夫之后最伟大的英国当代女作家,自步入文坛以来,笔耕不辍,其创作历时将近半个多世纪,是一位极其多产的作家。《野草在歌唱》(1950)是莱辛的处女作,该作一经发表,就使得莱辛声名鹊起,奠定了她的文学地位。本文在已有的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应用异化这一哲学理论分析女主人公被异化的表现,揭示了她被异化的根源,并指出,由于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玛丽最终在进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如何开展好这门课程成为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老师的首要职责,因为学生对课程有兴趣,有探索欲望,才能有效开展教学,从而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和
摘 要: 文章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通过调研分析,针对岗位所需能力,明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目标,形成“一个融合,两个层次,三个结合”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运用灵活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采取“学习过程考核”、“项目任务训练考核”、“期末综合项目”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最终达到教学要求。  关键词: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 工作过程
摘 要: 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学科,对学生概念、判断、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锻炼和培养功效。课堂练习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活动整体的重要“构造”部分。作者谈谈对初中数学课堂练习教学活动开展的认知和感悟。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练习 教学活动  问题是数学学科外在表现的承载体和内涵要义的“代言人”,同样在锤炼和培树学习对象数学学习技能及学习品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育构建学
摘 要: 本文就多媒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作探析,阐述其在丰富阅读素材资源和优化阅读理解方面的促进作用,围绕阅读的目标方向优化、导读、引导、阅读延伸等创设相关情境,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阅读感知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将阅读理解转变为主动表达运用,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生成。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多媒体 阅读理解  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忽视对阅读过程的深化。这样的阅读形式调
摘 要: 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开展可谓是如火如荼。对低段学生来说,他们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较薄弱,学习数学的能力比较有限。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给低段数学带去一片绿光森林。本文从四个方面开展论述:促进直观化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促进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促进思维发散式,帮助学生直观发散;促进学习趣味性,帮助学生激发兴趣。  关键词: 小学低段数学
摘 要: 高校教学中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但是高校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且屡禁不止。本文对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发生及原因做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扼制高校学生考试作弊的有效管理对策。  关键词: 高校考试作弊 原因分析 对策  随着大学扩招,不同层次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由于面临不同以往的学习压力和现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病,考试作弊在高校出现的频率呈增高趋势。  考试是对教
摘 要: 高职教育应对理论教学给予适度重视,通过“淬火”概念教学法的探讨,说明高职院校一线任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改进教学法,收到理论教学的应有效果。  关键词: 机械基础 课程改革 淬火 理论教学  一、淬火”概念的传统定义在高职机械基础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淬火”,多数教科书中都有类似定义:将钢加热到Ac1或Ac3以上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速度冷而获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