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语文课堂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和健全学生人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蕴的情,以情入文,诵读,寓教于艺术形式中,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等方式,实施情感教育。
【關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一、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体验,它是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本文融合而激起的共鸣。在语文课堂中,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因了解而触动,因震撼而感动,培养和健全学生人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达成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教学只是机械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注重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愿花较多精力和时间去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体会情感,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因此,死记硬背、套公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等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来没有一点兴趣,整堂课下来,与课文相关的情感就犹如沉睡般寂静,在学生心中没有泛起丝毫涟漪。这样下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运用情感因素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二、如何运用情感促进语文教学
(一)挖掘教材内蕴的情
黑格尔说过:“没有人的情感,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可能产生。”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最大程度地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让人在最佳状态下理解和掌握知识。新课程理念下,好多教师早已跳出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禁锢,他们试图从字里行间寻找、牵引出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情感体验,形成个人见解和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对祖国、对自然、对亲人甚至是自身的热爱之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通过引导学生探析、理解、品味、鉴赏,把文章中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审美趣味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健全。
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细细揣摩创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自己的心灵被唤醒了,才能向学生倾注情感。教师对课文思想的挖掘,不一定要全面,但要深刻,要能真正地触碰到学生的内心,唤醒潜藏的那份情感。
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因此,在课堂学习之余,也可以让学生收集文章中相关作家的个人经历及更多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他们生平,从而更加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创作的由来,学习作者的高尚品格。
(二)以情入文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若能利用课前导入环节调动学生的感情、帮助积累情感,就能使得课堂进入一个美妙的开端。或喜悦、或忧伤、或兴奋,以情入文,以此形成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段导语,创设一个情境,就有如投石击水般,从内在激发了学生探索文中情感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这一首爱情诗时,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向往爱情吗?在你们的心中,理想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今天,我们将一起来看看一棵树的爱情,倾听当代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寥寥数语,叩开学生的心扉,渲染了氛围,在情感上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了兴趣和欲望。
(三)巧拨“情”弦
1.诵读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以情入文。”[1]阅读文章,其实就是遵循文字进入作者所创设的境界的过程。在诵读中,文段变成一种时空艺术,读者融入其中,流连忘返。因此,有艺术功底的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能将学生引领到或欢喜或悲伤、或昂扬或失意、或感恩或悲愤的各种情感中。而学生在课堂上课后的反复诵读中,则会加深对这一情感的理解,甚至内化为自己的情操。如在教学《诗经》中的《静女》时,教师可先用节奏感和韵律美的声音为学生示范诵读。接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在课后,学生通过多次的诵读,就能感受到诗歌中的质朴纯真之情和回环复沓之美。进而达到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的目的。
2. 寓教于艺术形式中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很多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用在语文课程上,以增加语文课的魅力。如在朗读文章时用上背景音乐以渲染氛围;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用猜谜、词语接力赛、讲故事、跳舞等让学生领略成功,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在学生仔细研读语句后,让两个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演绎父亲过铁道的艰难,体会动词的妙用、准确;在教学《卖白菜》一文时,通过选择合适的配乐渲染气氛,让学生体会母亲“卖与不卖”的无奈,进而理解母亲的坚强自尊,就会打由心里认同“人穷不能志气短,再穷也需真诚在”的道理。
融入多种艺术形式的课堂,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又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
3.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
古语说:“教学相长也”[2]。语文课堂既是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的交流,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学生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只有来自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来自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这些需要建立在学生对老师有良好印象的基础上。因此,知识渊博、亲切友爱、宽严有度的教师会渐渐得到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心情放松,学习积极。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情感因素,如饱含深情的语言、深情的眼神,委婉的动作等,让学生浸润在满是情感语言与情绪的课堂中。此外,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和肯定性的体态语也能让学生在感受到课堂愉悦的同时,美好的情感再次滋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又怎么不为所动,不自觉地进入美好的语文艺术殿堂呢?
参考文献:
[1]文艺理论大师刘勰《文心雕龙》.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学原理性的经典巨著,拦车人就是作者.
[2]成语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關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一、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体验,它是教师、学生的思想与本文融合而激起的共鸣。在语文课堂中,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因了解而触动,因震撼而感动,培养和健全学生人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达成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多教学只是机械地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注重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不愿花较多精力和时间去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体会情感,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因此,死记硬背、套公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等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来没有一点兴趣,整堂课下来,与课文相关的情感就犹如沉睡般寂静,在学生心中没有泛起丝毫涟漪。这样下来,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运用情感因素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二、如何运用情感促进语文教学
(一)挖掘教材内蕴的情
黑格尔说过:“没有人的情感,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可能产生。”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最大程度地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让人在最佳状态下理解和掌握知识。新课程理念下,好多教师早已跳出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禁锢,他们试图从字里行间寻找、牵引出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情感体验,形成个人见解和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对祖国、对自然、对亲人甚至是自身的热爱之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通过引导学生探析、理解、品味、鉴赏,把文章中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审美趣味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健全。
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细细揣摩创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自己的心灵被唤醒了,才能向学生倾注情感。教师对课文思想的挖掘,不一定要全面,但要深刻,要能真正地触碰到学生的内心,唤醒潜藏的那份情感。
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因此,在课堂学习之余,也可以让学生收集文章中相关作家的个人经历及更多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他们生平,从而更加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创作的由来,学习作者的高尚品格。
(二)以情入文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若能利用课前导入环节调动学生的感情、帮助积累情感,就能使得课堂进入一个美妙的开端。或喜悦、或忧伤、或兴奋,以情入文,以此形成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段导语,创设一个情境,就有如投石击水般,从内在激发了学生探索文中情感的兴趣和欲望。如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这一首爱情诗时,可以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向往爱情吗?在你们的心中,理想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是“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今天,我们将一起来看看一棵树的爱情,倾听当代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寥寥数语,叩开学生的心扉,渲染了氛围,在情感上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了兴趣和欲望。
(三)巧拨“情”弦
1.诵读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以情入文。”[1]阅读文章,其实就是遵循文字进入作者所创设的境界的过程。在诵读中,文段变成一种时空艺术,读者融入其中,流连忘返。因此,有艺术功底的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能将学生引领到或欢喜或悲伤、或昂扬或失意、或感恩或悲愤的各种情感中。而学生在课堂上课后的反复诵读中,则会加深对这一情感的理解,甚至内化为自己的情操。如在教学《诗经》中的《静女》时,教师可先用节奏感和韵律美的声音为学生示范诵读。接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在课后,学生通过多次的诵读,就能感受到诗歌中的质朴纯真之情和回环复沓之美。进而达到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的目的。
2. 寓教于艺术形式中
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很多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用在语文课程上,以增加语文课的魅力。如在朗读文章时用上背景音乐以渲染氛围;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用猜谜、词语接力赛、讲故事、跳舞等让学生领略成功,生动活泼,积极向上。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在学生仔细研读语句后,让两个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演绎父亲过铁道的艰难,体会动词的妙用、准确;在教学《卖白菜》一文时,通过选择合适的配乐渲染气氛,让学生体会母亲“卖与不卖”的无奈,进而理解母亲的坚强自尊,就会打由心里认同“人穷不能志气短,再穷也需真诚在”的道理。
融入多种艺术形式的课堂,既丰富了学习生活,又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
3.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
古语说:“教学相长也”[2]。语文课堂既是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文作者心灵的交流,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学生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只有来自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来自学生对语文教学的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这些需要建立在学生对老师有良好印象的基础上。因此,知识渊博、亲切友爱、宽严有度的教师会渐渐得到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心情放松,学习积极。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情感因素,如饱含深情的语言、深情的眼神,委婉的动作等,让学生浸润在满是情感语言与情绪的课堂中。此外,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和肯定性的体态语也能让学生在感受到课堂愉悦的同时,美好的情感再次滋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又怎么不为所动,不自觉地进入美好的语文艺术殿堂呢?
参考文献:
[1]文艺理论大师刘勰《文心雕龙》.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学原理性的经典巨著,拦车人就是作者.
[2]成语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