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从1999 年后连续大规模的扩招后,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的第一大国。同时,国外许多高校也纷纷前往中国招收高中应届毕业生。我们的高考学生面对国内外“名目繁杂学校、五花八门的专业”,不断翻新的“众多、全新、时髦”的新专业往往不知所措。作为应届高中毕业的我们在学习之余讨论最多的话题填报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也常常与现在大学生讨论,越来越临近高考越来越”糊涂”。
1.大学求学的根本目的
我们进入大学求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学习获得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本能力;在综合素质方面获得懂得怎样正直、客观的去面对现实问题;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一个热情开朗的团队合作生活态度、工作态度。。。这些能力的提升是影响我们今后发展初期起步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步入社会初期,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在以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这些条件的也就是我们真正选择学校条件。
2.名校与非名校的区别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篇名为 “名校和非名校最重要差距,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的文章,对我们影响很大。
什么叫名校?有优秀的教授团队、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经费充足、漂亮的校园以及优秀的地理位置……;这些条件是名校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按此标准北大、清华是中国的名校,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进入北大、清华。我们更多的同学需要在上千所国内外大学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名校”是我们面临的选择。不同新专业、新学院、新学校层出不穷,高等教育资源的增加同教育质量的要求有一些不相适应,在众多的大学中只有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名校”。
我们很难明确的讲出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名校与否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培养的方式、在于一种积极向上学习的氛围的形成。资料显示很多成名的科学家并不一定都出自什么名校,关键是他在大学阶段培养了正确的思维方法、一种积极向上学习、工作态度,这才是受益终身大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判断我么是否上到了“属于我们自己、适合我们自己的名校”的判断标准。
3.选专业与选学校的困惑
由于高中生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对科技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方向看不清楚,在选定学校后填报专业非常盲目导致最终进入高校后对所选专业满意度差、产生厌学情绪等问题的产生。资料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应届生就业市场的调查中,职业选择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十分突出,一般情况专业对口率不到30%;从不同学校大学生统计数据表明,各专业要求转专业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一些老专业转专业率达到80%以上,这种现象发生在不同级别的学校,一些“211”、“985”著名大学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个人时间、家庭经济负担以及教育资源的浪费。
我们翻开资料本会看到大量关于“如何填报志愿”、“如何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等方法论研究占有很大的比例,按照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兴趣爱好、身体条件、性格特点等)、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职业与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地等)、社会因素(包括专业的热门程度、就业前景、专业与高校的关系、社会舆论等)几个大类来考察各类影响因素发挥影响填报专业的作用程度的分析文章很多。也有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个体因素、信息因素、制度因素、学校因素六个因数进行分析文章。其中,“经济因素”主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条件、学费;“社会因素”主要关注父母的意愿、父母从事职业的影响、学校离家远近和地理位置、中学老师、同学或亲戚的推荐;“个体因素”主要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兴趣、爱好;“信息因素”包括大学排名、专业热门程度、本科与专科和高职的区别;“制度因素”主要考察高考的国家招生政策、所报考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录取分数线、学校性质;“学校因素”包括大学的教师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图书馆和教学设备、继续教育的机会、就业情况[1]。而这些因数的考虑都是以高中老师、家长在主导我们的志愿填报。而我们学生自己主导的填报志愿部分主要原因是考虑录取的可靠性。
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数漏掉了---我们学生自己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对未来生活目标、工作目标规划。造成了我们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后,才真正开始了解我们先期盲目填报的专业,逐渐去培养以前我们不了解的专业兴趣,这非常容易让我们产生迷茫感、厌学情绪,又开始盲目的选择转学专业,进入另一次盲目的学习。对我们的部分同学的大学生活带来一段长达一年多盲目期。
在2014 年《英国中学生涯教育评述》中对我国高校大一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普通高校大一新生专业认同感普遍偏低,部分学生甚至由于不适应新专业的学习而出现学习困难,甚至出现退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学生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导致的[2]。
专业填报应该以学生自己对未来的明确规划为前提,家长与老师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指导学生通过专业选择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大部分同学虽然了解自己的兴趣方向,但因为不了解大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就业方向等信息,因此对选择哪个专业感到迷惑。如果在学生选报专业前,学校能在开设相关的专业选择指导课程,向学生介绍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及可能的就业方向等信息,或者邀请从事相关职业的家长到学校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此扩大学生信息获取的范围,增加认识社会的渠道。对我们正确的选择填报专业将有很及时、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曉静.高考填报志愿的综合决策模型[J].统计教育.2010(03)
[2]刘晓倩.英国中学生涯教育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06)
1.大学求学的根本目的
我们进入大学求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学习获得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本能力;在综合素质方面获得懂得怎样正直、客观的去面对现实问题;培养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一个热情开朗的团队合作生活态度、工作态度。。。这些能力的提升是影响我们今后发展初期起步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步入社会初期,大学毕业生的能力在以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具竞争力,这些条件的也就是我们真正选择学校条件。
2.名校与非名校的区别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篇名为 “名校和非名校最重要差距,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的文章,对我们影响很大。
什么叫名校?有优秀的教授团队、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经费充足、漂亮的校园以及优秀的地理位置……;这些条件是名校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按此标准北大、清华是中国的名校,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进入北大、清华。我们更多的同学需要在上千所国内外大学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名校”是我们面临的选择。不同新专业、新学院、新学校层出不穷,高等教育资源的增加同教育质量的要求有一些不相适应,在众多的大学中只有适合自己的学校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名校”。
我们很难明确的讲出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差距到底是什么。实际上名校与否的差别在于思维方式培养的方式、在于一种积极向上学习的氛围的形成。资料显示很多成名的科学家并不一定都出自什么名校,关键是他在大学阶段培养了正确的思维方法、一种积极向上学习、工作态度,这才是受益终身大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判断我么是否上到了“属于我们自己、适合我们自己的名校”的判断标准。
3.选专业与选学校的困惑
由于高中生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对科技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方向看不清楚,在选定学校后填报专业非常盲目导致最终进入高校后对所选专业满意度差、产生厌学情绪等问题的产生。资料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应届生就业市场的调查中,职业选择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十分突出,一般情况专业对口率不到30%;从不同学校大学生统计数据表明,各专业要求转专业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一些老专业转专业率达到80%以上,这种现象发生在不同级别的学校,一些“211”、“985”著名大学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个人时间、家庭经济负担以及教育资源的浪费。
我们翻开资料本会看到大量关于“如何填报志愿”、“如何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等方法论研究占有很大的比例,按照个人因素(包括个人兴趣爱好、身体条件、性格特点等)、家庭因素(包括父母的职业与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地等)、社会因素(包括专业的热门程度、就业前景、专业与高校的关系、社会舆论等)几个大类来考察各类影响因素发挥影响填报专业的作用程度的分析文章很多。也有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个体因素、信息因素、制度因素、学校因素六个因数进行分析文章。其中,“经济因素”主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条件、学费;“社会因素”主要关注父母的意愿、父母从事职业的影响、学校离家远近和地理位置、中学老师、同学或亲戚的推荐;“个体因素”主要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兴趣、爱好;“信息因素”包括大学排名、专业热门程度、本科与专科和高职的区别;“制度因素”主要考察高考的国家招生政策、所报考大学的招生人数和录取分数线、学校性质;“学校因素”包括大学的教师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图书馆和教学设备、继续教育的机会、就业情况[1]。而这些因数的考虑都是以高中老师、家长在主导我们的志愿填报。而我们学生自己主导的填报志愿部分主要原因是考虑录取的可靠性。
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数漏掉了---我们学生自己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规划、对未来生活目标、工作目标规划。造成了我们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后,才真正开始了解我们先期盲目填报的专业,逐渐去培养以前我们不了解的专业兴趣,这非常容易让我们产生迷茫感、厌学情绪,又开始盲目的选择转学专业,进入另一次盲目的学习。对我们的部分同学的大学生活带来一段长达一年多盲目期。
在2014 年《英国中学生涯教育评述》中对我国高校大一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普通高校大一新生专业认同感普遍偏低,部分学生甚至由于不适应新专业的学习而出现学习困难,甚至出现退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学生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导致的[2]。
专业填报应该以学生自己对未来的明确规划为前提,家长与老师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指导学生通过专业选择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大部分同学虽然了解自己的兴趣方向,但因为不了解大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和就业方向等信息,因此对选择哪个专业感到迷惑。如果在学生选报专业前,学校能在开设相关的专业选择指导课程,向学生介绍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及可能的就业方向等信息,或者邀请从事相关职业的家长到学校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以此扩大学生信息获取的范围,增加认识社会的渠道。对我们正确的选择填报专业将有很及时、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曉静.高考填报志愿的综合决策模型[J].统计教育.2010(03)
[2]刘晓倩.英国中学生涯教育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