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事情常常被人忘记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7599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给书房翻新墙面,为了空气安全的考虑,这两天我一直都厚着脸皮赖在女儿的房间,蹭她的写字台用。于是呢,也就不得不经常在伏案工作的同时,不断听到她躺在床上,用手机微信和朋友聊天的语音声——其中大部分的谈话内容,都是和几个关系很好的半大孩子(小学六年级)凑在一起互探口风,反反复复地互相追问:“你到底喜不喜欢他/她?”
  昨天晚上,小姑娘终于耐不住了,凑过来跟我确认说:“妈妈,你真的不介意我们聊这些吗?他们(指微信同学群里的小伙伴们)都不相信会有爸爸妈妈可以接受这样的话题。”
  “哎呀,小同学,我又不是没有年轻过。” 匆匆忙跟网络对面的同事说了一声“拜拜”, 我干脆转过身来,准备花一点时间,跟她聊一聊所谓“早恋”这件事。而小姑娘见我愿意跟她分享小时候的往事,也很是开心,立刻就摆出一副乖乖的模样洗耳恭听。


  “你老妈也是六年级的时候被人表白的好不好?还同时有两个…… 反正到了这样的年纪,就是会很在乎身边的男孩子(男生那边也一样,天天都在聊女生)。没办法,荷尔蒙的作用,谁也逃不了,真不知道那些整天围追堵截的家长们,怎么会一长大就把自己曾经的样子全都忘了?所以,你放心,你老妈我是真不介意,你们现在在电话里翻来覆去聊的这些事情。但唯独要和你明确一点是,无论你是将来谈恋爱,还是面对有关与性的任何问题,如果你有任何搞不清楚的、或者感到困惑为难的事,都请在第一时间过来问妈妈。你也知道,现在网络上很多东西都不是很靠谱,我不想你自己一个人冒风险。”
  我不知道,时代不同了,像以上这样一番两代人之间的对话,有多大的概率会发生在如今各个少男少女的家庭中?之所以我会这样处理,是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还像二三十年之前我小时候那样,整天活在一种对于情爱性事莫名其妙的恐惧之中。
  没错,就是恐惧,无影无形,又如同时时处处都会发生的一种恐惧。
  在我儿时的记忆当中,已经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每说起类似的事情,父母都是一脸严肃地警告我“要当心,不可一不留神被男生占了便宜,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奇装异服,不要涂脂抹粉,不可以像男孩子那样整天都玩到天黑之后才回家”。年龄再大一些之后,身边的同学都在议论,早恋会影响学习,早恋会导致失贞,如果遇到坏男孩你一辈子都会万劫不复……但是,让我特别困惑的却是,大人们谁也不肯告诉我们,到底要保护自己什么?每每去追问,答案都是:等你们长大就明白了!—— 这种回答很容易让人抓狂好不好?你要我保护一个东西,却不告诉我它是什么,那我又该具体怎样去做呢?
  当然,等到我现在以一个成年人的头脑去回顾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年轻人在公园跳个集体舞都可能被扣上“耍流氓”的罪名,也就很容易理解缘何我们的父母总是一副“谈性色变”的模样。而他们心中所有这些与性和爱相关的恐惧,也自然就会在生活的各种琐碎的空隙中,悄无声息地传递到我们这些屁都不懂的小孩子心中。可以说,在那个集体压抑的特殊时代,爱情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言说的禁忌,也就几乎没有家长,会有意识地带领孩子去区分有伤害性的性行为,和自然的普通的美好的爱恋与性。
  可是,就算到了今天这个时代,还是有些家长总是要站出来反问我:“如果我们不去禁止、不去警告、不去吓唬孩子们有关恋爱的危险,就不怕他们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将来后悔一辈子吗?” 噢,不、不、不,除了禁止、警告和吓唬人,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有很多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有效自我管理和自我保护的教育工作,不需要我们呲牙咧嘴完成。这就像,为了让孩子在路上注意交通安全,我们要做的,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带领他们认识红绿灯和人行道,而不是拿着车祸现场的照片来吓唬他们,“看,死得很难看!”
  所以,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我和她一起聊过很多有关恋爱、有关身体发育,乃至有关性兴奋、性吸引之类的小话题。通常不是特别有计划的正式谈话,都是偶尔遇到什么相关的事情,就你一言我一语很自然地聊了下去。比如说,最近她们同学中很流行一些恋爱主题的少女漫画,我就没有出面禁止不许看,但同时也的确向她表达了很不认同书中那种“霸道总裁”式的虐恋爱情。我还记得讨论这个现象的那天,我们甚至很自然地把这种相爱相杀的话题扩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危害性,说这很可能就是冲动式约会强奸的导火索。
  除此之外,在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中,我也一直不忘时常提醒自己,要记得跟孩子讲一讲爱情正向的信息,说一说在青春年少时候,了解到茫茫人海中有个人关注你、欣赏你,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这种被人珍爱的感觉,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经历。爱情不是仅仅给我们带来伤害,相信孩子们也需要一个这样对待爱情最基本的认识。
其他文献
小年突然问我:“妈妈,嫁接是什么?”  暮春渐渐过渡到初夏的日子,从书法班回来的路上,两边停满了车,人行道上又歪七斜八摆了好几个房子那么大的垃圾箱,逼得行人都得上马路。我抓着她的手,留意迎面的、身后来的车,一时没听清:“啊?”  反应过来就前后左右张望:“嫁接……嫁接……”希望视野里出现棵苹果树、桃树、梨树什么的,好实物教学。小区栅栏的上方,玉兰犹未开谢,还绽着不太白的白花;闻得到樟树浓烈的药香;
期刊
三个月前的一天,我工作上新接了个项目,每天忙得焦头烂额,下班后又加班了半个小时,才去幼儿园接孩子。一路上我紧赶慢赶,生怕孩子等得着急,或者被坏人骗走。等我到了校门口,看到老师身边就只有他一个人了,一脸委屈的样子。我忍住焦虑和疲惫,赶紧牵着孩子的手走向车子。  坐下来后,孩子一个劲儿问我:“为什么到现在才来接我?知不知道我等了你多久了?”  此时正值下班高峰,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十分不安全,我只好集
期刊
经常有人夸我家俩孩子都挺懂事的。是真夸。  说孩子懂事,我想可能是指两方面:一是情商高,能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受和周围的状况,同时也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二是能理解规则、遵守规则。  在我看来,一个懂事的孩子一半靠天生,一半靠教育。怎么才能教育出一个懂事的孩子,说来话长。从家庭关系的建立到规矩的养成,从家长自身素质的潜移默化到学校环境的影响,环环相扣,是个系统工程。  育儿经总是会一二三四列
期刊
“妈妈,给我讲这个好吗?”优妹举着一本书跑过来。我瞥一眼书皮:又是《我要救出贝里奥》 !  “这本书咱们今天已经读过七遍了,换一本好吗?”  “不要!我就是想看这个!”  好吧,深呼吸,现在开始读第八遍……  凡是带孩子的大人都会发现:孩子老是要求讲同一本书、做同一个游戏、看同一个动画片……妈妈们交流起来,都对娃儿这种执着精神抓狂不已。为啥娃儿非要一本书看好几遍、一首歌反复听、一个游戏玩十遍八遍都
期刊
周末我们带葫芦去参加了一个公益的亲子阅读活动,老实说,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的状态也就那么回事,毕竟亲子阅读,现在应该是每个家庭都很熟悉的场景。在活动快结束的时候,老师进行了一个延伸活动——假扮游戏,故事体验。  她把刚刚讲的《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分了好几个角色:乌鸦、大象、狐狸……让孩子们自告奋勇领取角色。小朋友们一下振奋了起来。  葫芦争取到了乌鸦这个角色,他的设定是保护嘴里的奶酪不要被骗走
期刊
都说小学生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为什么?因为当我们习惯性地去做事时,大脑是挂在自动档上的,没有占用很多大脑空间,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空间来思考解决其他事情。养成好的习惯,可以让效率更高,也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听课篇  多因素归纳——提高课堂效率  我女儿的班主任一直夸她学习习惯特别好,我总有点奇怪,什么叫学习习惯好。老师说,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思路一直紧跟着老师的指令。哦,我想这个她完全能做到。
期刊
老爹:  社会学,读了这么些日子,还是有些小纠结。那么大一个专业,别人听上去,都是眼光打怵的主,仍然不知道从哪儿下嘴啃,当然也是才开始嘛,是最痛苦的时候。虽然不是很后悔,但《社会学理论》一考出67分的成绩,得一个D,险些滑进E,不及格的逻辑啊,挺沮丧的事,咬牙坚持吧。上学期的《社会与媒体》,老师挺好,就是讲得快,又不给笔记看,在学校申请了一圈也没有申请下来,这学期干脆重修,感觉不错,成绩也还好。数
期刊
娃七个月的时候,苏爸去海外出差了。我给娃打水洗澡,那时候苏宝还不会爬,在床上躺着玩。浴缸的水快满了,我去洗手间关水。主卧洗手间离床才几步路,我一转身,就听见“咚”一声,小崽子翻身摔地上了……  好不容易哄娃止住哭,我按照之前在育儿书里学过的摔床处理办法,仔细检查了娃的脑袋有没有外伤,有没有出现卤门肿胀、瞳孔变化、眼底出血、呕吐昏迷等反常,都没有。给她的儿医打电话描述情况后,医生的意见是:在家观察,
期刊
不要把孩子和他人的问题变成亲子矛盾  有个周末,和孩子在植物园玩,孩子和她的小伙伴们开始钻一丛芦苇状的、中间有间隙的植物丛,旁边一位游人看到了,就目光寻找到我,提醒我他们不能钻,我正要过去跟她们说,一位工作人员也注意到了,就过去微笑着跟孩子们说园里规定不允许钻植物丛。  这个植物园在办一个艺术品展卖会,园中有很多小展位,后来孩子又去到其他几个展位,看来看去,摸来摸去,还和展位的主人聊天搭讪,很开心
期刊
自从有了妹妹,孩他爸参与度更高了,每天无论多忙,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哄孩子,追着大的,抱着小的,做游戏、辅导作业、一起读书讲故事……他一回家,我就可以踏实休息了。总见他掩不住的疲惫挂在脸上,笑容却是发自内心的。  我有时觉得他对孩子好得没限度,家人和身边的朋友们都说,他比我细致很多。出门给孩子带水,带备用衣服,带小点心,带帽子,带墨镜,带小毯子,带玩具,带防晒霜,各种带。进出温差大的屋子,必定是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