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发现法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jkdhfjkhasdjklfh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不断的提高,而在我们传统的生物学教学中往往只把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当作一堆现成的知识成果传授,片面注重了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自觉中排斥了学生思考和个性,这样一来剥夺了课堂上学生思考时间,以及充分思考的权力,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不敢创新知识的“好学生”。因而使课堂气氛陷于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失去了激情、兴趣。
   那么,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本人认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知识结构特点:以观察、实验为研究手段,结合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直接兴趣起主导作用等特征,通过探究问题式的发现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引导学生自己设法发现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并解决一定的问题。也就是说有针对的提出问题(目标),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听讲、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环节,发现“新”知识,把感性的知识内化为学生各种能力要求。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一般来说在发现法教学的过程中经过的以下基本的几个步骤:
   一、根据中学生物学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问题。
   提出的问题,即作为学生发现的目标。当然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根据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充分利用学生想看,想知道,想做的心理渴求状态,在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提出或由教师把科学上已解决的某个问题(指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作为未知的问题提出,作为发现的目标。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应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不能是深不可测的,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活动或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能予以解决的。当然问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教师、教材、网络或其它资源,也可以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产生。在此基础上再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教学中,我们可设定一定的情景,自然的引出问题:植物依靠根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水分,叶片用水等物质做原料,在阳光下制造有机物质。茎,担任着根与叶之间的物质运输工作。那么茎,是如何把水,以及溶解在水里的无机盐运到叶片上呢?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
   二、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假设。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往往对问题的分析和目标的发现,常感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把问题(目标)分成若干个需要回答的疑点,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及发现目标的方向。
   例如,在前面的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容易地从茎的结构入手,展开讨论。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人人都能参与讨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一个个的可能被提了出来:(1)可能是树皮(韧皮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 (2)可能是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3)树皮和(韧皮部)和木质部一起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三、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加强“引导”,促进“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拟订“发现”的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可控制的变量。因此这个过程是学生动脑、动手积极参与探索的机会。为了尽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解决各个问题,实现逐步发现“新”知识的过程,那么教师应根据教学的要求,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提供给学生各种发现的材料。如:活体、标本、模型,及挂图等,有条件的最好结合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发现”,并指导探索问题的思路。学生根据材料以及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的观察、阅读、讨论或师生的互动谈话交流等方式,逐步实现自我的“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以往在学生的分组实验一般是事先安排好的步骤,学生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操作。着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的技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但同时有制约了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质疑、探求、求解、创新的精神,为了解决这个冲突我提供给每个实验小组几根柳树的枝条,稀释的红墨水(或蓝墨水)等材料和用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分析结论,进行实验的设计,并验证自己提出的各种假设。实验组织上,强调组员之间的协作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使思维具有深刻性、独立性,进而使学生更敢于创新。
   四、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生物学的实验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以及对观察、实验现象与结果进行分析、理解、概括和综合的活动。这不仅有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理论,还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观察、科学分析等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以及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实验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毕竟都经历了一个自我“发现”过程,都要认真加以分析、讨论,找出问题所在。这也是在“发现教学法课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要学生通过了自己的积极思维,积极探索,严肃认真地进行了实验、讨论与交流,此时或多或少总能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当然,有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得到的结论知识是有些零碎、分散的。此时,教师就有必要指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共同将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并上升到规律、概念或原理,实现真正的“发现”。
   五、练习和反馈,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些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结构化的知识用于实际,实现再认识。
   总之,“发现”法的教学过程,是以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过程;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它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发现”活动,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其他文献
摘要:科技的发展使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里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和课外活动的补充这几方面结合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实用能力 专业应用 综合能力培养     在现今,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各行业以及各学科对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更加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使用计算机处理工作的能力。计算机专
【摘要】把职业教育多年来探索出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向社会和公众进行展示,同时以引领整个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技术创新。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近几年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的推进,各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都纷纷重视起来,组织各地市职业院校积极响应,校级、市级、省级的技能比赛络绎不绝。在这些大赛的背后有一个无形的推动力,那就是生产行业的人力资源匮乏与职业学校教育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提高民族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  关键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理念  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学文章的其他形式。语文的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的场所,一个班级应该拥有它的班级文化,它能够深刻地教育人、指引人、塑造人。一个成功的班级文化好比一艘扬帆的航船,载着我们的学生乘风破浪、快乐幸福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因此,如何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此,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氛围,让班级焕发生命活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运用“合作”的手段,体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操作谈几点思考。  一、复习中培养情感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知活动,学习者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参与率比较低,兴趣也不浓的现象,对旧知与即将学习的新知之间的联系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师生互动”因此而成为研究课堂教学过程的热点话题。“师生互動”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复合互动观来改革教学方法,以完整心理活动为基础来改革教学方法,以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实践从以下几方面略作管述。  一、兴趣是人们进行创新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新思维的首决条件。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此,树立“以学生及其发展为本”的发展意识,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抓好课程实施,实现课改目标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设计,给学生创设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的真正优化要注意以下几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指导阅读,注重讲究指导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在一般智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殊心理活动系统,它包括了阅读的认识、理解、记忆、速度、技能这五种因素。同时,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能自觉地、灵活地运用旧知识去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认为阅读课是讲读课的补充,便不
【摘 要】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是当代小学数学教育的重点课题,学校的教育工作除了教授小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外,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能够主动活泼学习亦是重点。本文拟通过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及合作学习方法的探讨,阐述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思维 合作学习  1、引言  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核心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