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是小学与高中之间的重要过度阶段。为了给学生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提升,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一直在进行相关研究与实践,涌现出了很多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条学习途径,能够与其他策略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出巨大的效果。本文即从巧妙设计分组要素、灵活设置学习问题和引导组内评价反思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探讨,希望能够给广大同仁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日常教学工作的逐步推进,初中生在数学知识技能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整体上的,也包括一些细分领域上的。整体上的差异即部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较弱,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细分领域上的差异则是有的学生可能数字抽象能力比较强,擅于数学运算,还有的学生则在几何知识学习上有一定的优势。初中数学教学应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优势,弥补学生短板,但教师很难针对每个学生都给出个性化教学方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则给了学生彼此学习、共同提升的机会,有助于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整体上的提升,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巧妙设计分组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分组。只有分组科学合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有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用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分组方式过于粗疏,有时仅是根据座位远近来进行分组。结果部分小组组员之间的能力水平、各方面优劣势都非常相似,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彼此学习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因此而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在分组前一定要认真审视当前的教学内容,然后结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进行分组,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的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此时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即将全部完成,教师一般会在这一阶段充分融入此前学过的知识,全面锻炼学生的数字运算、空间几何等各方面能力,加快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的力度。对于部分知识基础不牢固、发展不全面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特征进行分组设计,尽可能保证每个小组中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差异,给学生留下展现优势和弥补劣势的足够空间。
二、灵活设置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的设置与分组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除了上文提到的分组模式外,还有一种模式就是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分层分组。如果是保证每组组员都有一定差异,各组之间的整体水平就会比较平衡,教师可以给出相同的学习问题;反之,如果是根据学生整体水平的分层分组,教师就要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成长,层次较低的小组其学习问题的难度就要相应降低,层次较高的小组则需要难度更高的问题以进一步促进其发展。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本部分内容显然是需要学生先学好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与函数知识也有紧密联系,难度比较大。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分层分组的小组学习模式。对于层次较低的小组,教师的问题要从一元一次方程等基础出发,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重点,只要学生能够实现知识迁移、较好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即可,进一步提升可以留待今后的教学中解决。对层次较高的小组,则要适当提升问题难度,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灵活应用。
三、引导组内评价反思
学习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以往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大都是将学生的考试或测验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过于关注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不够科学全面。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出现,则为学习评价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有充分的交流机会,彼此各方面的特征都会更为清晰的暴露出来。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享精神等,这些教师平时很难准确把握的点,在其他组员眼中却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自评互评,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例如,教师可以設置这样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每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临时推举出一名组长。组长除了要组织组内学习外,还要将包括自己在内所有组员的学习表现大概记录下来,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以记录为基础带领大家进行自评和互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了避免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最后不进行明确的打分,但是要形成文字性的结论交给教师,教师则将这个结论综合进对每个学生的整体学习评价中,适时推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方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只要广大同仁能够利用好这个模式,相信一定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实现更加全面的成长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溶溶.基于小组合作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111.
[2]郭利根.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效果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18.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日常教学工作的逐步推进,初中生在数学知识技能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整体上的,也包括一些细分领域上的。整体上的差异即部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较弱,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细分领域上的差异则是有的学生可能数字抽象能力比较强,擅于数学运算,还有的学生则在几何知识学习上有一定的优势。初中数学教学应该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优势,弥补学生短板,但教师很难针对每个学生都给出个性化教学方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则给了学生彼此学习、共同提升的机会,有助于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整体上的提升,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巧妙设计分组要素
小组合作学习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分组。只有分组科学合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有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应用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分组方式过于粗疏,有时仅是根据座位远近来进行分组。结果部分小组组员之间的能力水平、各方面优劣势都非常相似,学生之间没有足够的彼此学习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因此而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在分组前一定要认真审视当前的教学内容,然后结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进行分组,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的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此时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即将全部完成,教师一般会在这一阶段充分融入此前学过的知识,全面锻炼学生的数字运算、空间几何等各方面能力,加快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的力度。对于部分知识基础不牢固、发展不全面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是比较大的。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特征进行分组设计,尽可能保证每个小组中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差异,给学生留下展现优势和弥补劣势的足够空间。
二、灵活设置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的设置与分组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除了上文提到的分组模式外,还有一种模式就是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分层分组。如果是保证每组组员都有一定差异,各组之间的整体水平就会比较平衡,教师可以给出相同的学习问题;反之,如果是根据学生整体水平的分层分组,教师就要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成长,层次较低的小组其学习问题的难度就要相应降低,层次较高的小组则需要难度更高的问题以进一步促进其发展。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本部分内容显然是需要学生先学好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与函数知识也有紧密联系,难度比较大。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分层分组的小组学习模式。对于层次较低的小组,教师的问题要从一元一次方程等基础出发,以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重点,只要学生能够实现知识迁移、较好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即可,进一步提升可以留待今后的教学中解决。对层次较高的小组,则要适当提升问题难度,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灵活应用。
三、引导组内评价反思
学习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以往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大都是将学生的考试或测验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过于关注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不够科学全面。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出现,则为学习评价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有充分的交流机会,彼此各方面的特征都会更为清晰的暴露出来。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分享精神等,这些教师平时很难准确把握的点,在其他组员眼中却非常明显。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自评互评,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例如,教师可以設置这样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每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临时推举出一名组长。组长除了要组织组内学习外,还要将包括自己在内所有组员的学习表现大概记录下来,在小组合作学习后以记录为基础带领大家进行自评和互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了避免引发同学之间的矛盾,最后不进行明确的打分,但是要形成文字性的结论交给教师,教师则将这个结论综合进对每个学生的整体学习评价中,适时推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方法。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只要广大同仁能够利用好这个模式,相信一定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实现更加全面的成长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溶溶.基于小组合作模式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111.
[2]郭利根.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模式的效果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