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ATDE”模式构建高阶思维课堂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y1993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三复习“实验变量的分析及应用”一课中,笔者通过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评(Evaluation)等训练,不仅“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更是“授人以渔场”,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实验变量的分析——自主学习
   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变量的定义、种类,并以例子进行变量的识别。
   (1) 变量的定义: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
   (2) 变量的种类:
   自变量:实验中要研究的因素,可以人为改变。
   因变量:实验中由于自变量变化而引起的现象变化或结果。
   无关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3) 变量的识别:教师利用例1,引导学生识别变量。
   【例1】 请根据表1分析“探究酶的高效性”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师:本例可以换成“催化剂种类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生: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因变量是H2O2分解速率,无关变量有温度、pH、催化剂的量、肝脏的新鲜程度等。
   师:单位时间气泡产生速率不能说成因变量,只是因变量的检测指标,还可以用点燃但无明火的卫生香复燃程度检测。
   (4) 师生总结规律——归纳提升。
   ① 自变量的识别:来自于对实验目的的分析,如探究什么、验证什么、证明什么等。其中“什么”就是自变量。
   ② 因变量的识别:因变量是自变量的结果,通过实验现象体现,是观察的指标。
   ③ 无关变量的识别: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但又不是所要研究的因素。
   (5)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三种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如图1所示。
   (6)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变量的处理。
   师:自变量必须是一个可操纵的因素,具有可控性。如何正确操纵自变量?在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白鼠生命活动的影响、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如何操作自变量?
   教师提出正确操作自变量的方法——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包括施加、改变、去除,即采用“有”与“无”、“多”与“少”、“浓度、pH、数量或位置的变化”等方法。
   学生小结常见自变量的操作方法:
   ① 增加水中的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② 减少水中的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③ 除去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
   ④ 增加水中二氧化碳——NaHCO3。
   ⑤ 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中暗处理。
   ⑥ 除去叶片中叶绿素——酒精脱色。
   ⑦ 除去光合作用对细胞呼吸的干扰———遮光。
   ⑧ 添加蛋白质、多肽类激素——注射。
   ⑨ 添加固醇类激素——饲喂。
   师:无关变量并非与实验无关,只不过不是本实验要研究的对象,要保证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一定严格控制无关变量——随机分组、设置对照(空白对照、条件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等)、条件相同且适宜、重复实验等。
   教师提出问题:在“探究甲状腺激素对小白鼠影响”实验中,如何控制无关变量?
   学生小结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① 通过“生长状况一致;大样本取样;随机分组”等,排除因实验对象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
   ② 设置对照实验,以排除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③ 提供相同且适宜的适宜条件,排除不利环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④ 通过重复实验,如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排除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师:因变量具有可测性。科学地获取因变量——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条件确定观察和测量的指标及方法。
   ① 观察特定颜色变化;
   ② 观察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变化;
   ③ 测量生长发育速度;
   ④ 测量生化反应速度。
   教师提出问题:在“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中,应如何检测因变量?
   生:加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后,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
   师:为什么不能用碘液检测?
   生:蔗糖和蔗糖的水解产物都不能与碘液发生颜色反应。
   学生小结常见的因变量的检测方法:
   ① 光合速率——O2释放速率或CO2吸收速率或有机物积累速率。
   ② 呼吸速率——O2吸收速率或CO2释放速率或有机物减少速率。
   ③ 原子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
   ④ 新陈代谢速度——动物耗氧量。
   ⑤ 生长发育——动物身高、体重变化。
   ⑥ 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2。
   【例2】 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如何处理变量?
   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甲状腺激素溶液,生理盐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考试要求,室温恒定。)
   答案:自变量为有无甲状腺激素。
   操作方法:实验组:灌甲状腺激素溶液;对照组:灌等量生理盐水。
   无关变量是大白鼠的日龄体重,饲养条件等。控制方法:大样本、均分、相同且适宜条件。
   因变量是耗氧量和活动量。检测方法:用相应的仪器测定耗氧量,观察活动量。    师生总结规律:
   通常自变量是原因,因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和解释这种前因后果。自变量是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根据实验目的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具有可控性。因变量是指实验中由于自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具有可测性。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具有可控性,无关变量应完全相同且适宜。
  2 变量分析在实验设计题型中的应用
   【例3】 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和例2中的变量分析,自主完善实验步骤。
   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甲状腺激素溶液,生理盐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作考试要求,室温恒定。)
   第一步:取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若干,均分为等量的两组,编号为A、B。
   第二步:A组每日用灌胃器灌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溶液,B组灌以等量的生理盐水。
   第三步:将两组大白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并定期同时用仪器测定两组大白鼠的耗氧量,同时对比两组大白鼠的活动强度。
   教师提供该题型的解题步骤。
   (1) 实验步骤书写的基本原则:
   ① 实验步骤中必须能够反映出对自变量的控制手段、因变量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以及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② 实验步骤必须分步书写,每一步骤中一般包含一个操作的主题。
   (2) 实验步骤书写的一般格式:
   简单的实验一般可以分为3~4步书写。
   ① 分组,控制与分组有关的无关变量。
   ②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自变量的控制。
   ③ 实验过程的控制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的控制。
   ④ 因变量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注意:具体书写方式应该根据实验具体内容相应调整,而不能机械地套用该格式。
   学生利用规律,解题:
   (1) 取材、分组、编号,控制与分组有关的无关变量。
   ① 选材:“选取年龄、性别相同,健康且发育状况相同的同种动物”“选取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等。
   ② 分组:“随机均分(或等分)为X组”。
   ③ 编号:“编号为A、B……组”或“编号为甲、乙……组”。
   (2)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自变量的控制以及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的控制。
   例如,实验组“用适量的某溶液”处理,对照组“用等量的蒸馏水(或生理盐水或清水)”处理,且“每组都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或饲养)”或“观察相同的时间”。
   (3) 因变量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如“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或测量(数据),做好记录(并计算出平均值)”。
  3 学以致用
   教师要求学生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生物制剂W对动物不同细胞的分裂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步骤。
   实验材料:培养液、正常体细胞、癌细胞、W、胰蛋白酶,培养瓶、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要求与说明:答题时不考虑加入W后的体积变化等误差。提供的细胞均具有分裂能力,只进行原代培养且培养条件适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组长组织成员互相帮助,写出实验步骤,并推荐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解。
   教师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串:
   (1)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 实验材料和用具有什么用?
   (3) 该实验要设几组?怎么设计,每组几个样品?
   (4) 找出自变量是什么?(如何变?)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应设置怎样的对照来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5) 观察指标是什么?
   (6) 实验步骤必须包含哪些内容?要体现哪些原则?
   (7) 步骤的顺序应怎样?
   (8) 如果您是评卷老师,如何评价考生设计的实验步骤?
   学习小组展示交流:
   生1:实验分二组:一组加正常体细胞和W,另一组加癌细胞和W。
   生2:实验分四组:一组加正常体细胞;一组加正常体细胞并加W;一组加癌细胞;一组加癌细胞并加W。
   师:哪组方案更合理,为什么?
   学生分析:二组的实验方案不能确定细胞分裂是自身现象,还是W造成,实验分四组更合理。
   师:四组怎么设计,每组几个样品?
   生3:取4个培养瓶,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培养液。
   生4:取培养瓶若干个,随机均分为4组,标号为A、B、C、D。在各组中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培养液。
   师:哪种设计更合理,为什么?
   分析:若干个重复样品才能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体现平行重复原则。
   师:请继续完善你的实验步骤。
   生5:展示交流。
   学生质疑讨论,并对照参考答案,自查自纠自评。
   参考答案:
   (1) 取培养瓶若干个,随机均分为4组,标号为A、B、C、D。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在各组中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培养液。
   (2) A、B组中加入适量且等量的正常体细胞,C、D组中加入等量的癌细胞。A、C中加入适量且等量生物制剂W,B、D中不加。
   (3) 各组样品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合适的时间后,各取其中的几个样品,加入胰蛋白酶,摇匀,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分别计数并记录细胞数。
   (4) 重复3若干次,统计并分析所得数据。
  4 教学反思
   该节课运用“ATDE”教学模式,通过“问—想—做—评”,“问—做—想—问—想—做—评”等,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互动方式走向多元: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本交流、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等等。该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科的特点,提供适宜的环境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非常适用于高中学生。
其他文献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无论教师在课前预设多充分,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常会出现一些“意外”、“偶发事件”、“独到见解”和“错误认知”。不管是突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课堂生成资源,都能促进教师教学活动中突发灵感的生成,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启迪思维,捕捉灵感信息以及发现问题,以实现课堂创生,使课堂教学充满戏剧性
摘要:高校教育模式逐步从传统式教育向体验式教育转变,学生的教育工作不只局限在教室和课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探索新的模式。分析高校学生公寓党团工作建设的现状及缺陷,掌握体验式实践教育的基本情况和优势,将体验式实践教育融入学生公寓党团工作,对于全面建设高校学生党团基层堡垒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体验式教育 公寓党团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苏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三章的内容,是在“细胞的分子组成”之后的内容。本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列出的知识性学习目标:了解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线粒体、叶绿体两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应用细胞学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也为后一章“细胞代谢”打下铺垫,且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始终占一定比例。  复习课应注重知
摘要:汉字识字教学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古代童蒙之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简要回顾汉字教学的历史,分析了当前汉字教学研究的现状;以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识字教学为例,结合字理识字教学理论,充分运用“班班通”现代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深刻体会汉字的意象美、文化内涵、情感温度和音乐美,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领悟汉字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而提高一年级学生
1 中学常见的否定性观点    中学教学中一般认为,ATP与ADP的转化不是可逆反应。关于这个知识点,很多复习资料和教学参考都有论述,其分析角度大致如下。  1,1反应条件  ATP的分解是一种水解反应,催化其进行的酶属于水解酶;ATP的合成是一种合成反应,催化其进行的酶属于合成酶。从酶的专一性可知,水解酶与合成酶是不同的酶,也就是说,ATP的分解与合成是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的。  1,2反应场所 
摘 要 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中的插图多为组织型和解释型,重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有助于通过图片建立心理模型;教材《培生出版社:生物》则多表征型插图,利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学习。根据插图在教科书中出现的位置(单元和章首图、栏目图及文中图)、插图的数量与密度和插图本身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不同维度的分类比较。  关键词 教材比较 插图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基于
摘要: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绩效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是绩效管理的灵魂。很多企业的绩效管理效果不佳,员工之间关系紧张,问题都源于绩效沟通。有效的绩效沟通可以把组织的宗旨、使命、目标与战略等信息具象化并准确地传递给组织成员,使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意义,能更积极客观地对应工作标准不断地改进绩效,从而促进部门绩效
探究性学习是《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的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旨在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多种能力,并促进提升科学精神。鉴于探究性学习的诸多优点,新课改以来许多教师都在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实践和探索。在实践中,什么才是以生为本的探究性学习也引起了广大教师和专家的关注和思索。  笔者有幸通过江苏
摘要: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形成课程教育教学方式的思政改革。专业课程是高校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着力点,对教育人、培养人至关重要。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因其理论指导性较强,所以教师容易弱化其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忽略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以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应用课程为例,在“泛在学习”的教育背景下,以“增强使命担当,培养爱国精神”为课程改革目标,探索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挖掘课程中的隐性思政
2017年高考尘埃落定,但是新课标对教学又提出了鲜明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疑、质疑和思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方面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素养。科学精神素养包括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3个基本要点,而2017年全国I卷遗传题3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