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与学校的化学反应

来源 :中国西部·教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一年七月季,幼童入幼儿园、适龄儿童上学、小升初等关系孩子终生的大事困扰着许许多多的家长,家长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只为让孩子上一所“心中的好学校”。然而传统的“优质学校”毕竟是少数,远远不能满足所有家长的需求。尽管在国家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各地纷纷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新优质学校”,但它们还不能完全被家长们所认可和接受。
  于是,“品牌”与“学校”再次相遇了,并产生了化学反应。有部分教育界人士希望通过打造学校品牌的方式让那些曾经的“弱势学校”被更多的家长了解与认可。但也有反对者否定了这一说法,他们认为,“品牌”属于市场化概念,将学校进行产业化运作,违背了学校教育的社会担当和使命,是错误的!也有中立者表示,要慎重提“学校品牌”这一概念,他们不否定“品牌”本身,但强调一定要注意“品牌”的出发点,真正分清“为学生”与“为扬名”,不能急功近利!
  支持者们认为,学校品牌的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良好的学校品牌形象可以为学校创造发展、竞争的契机,优化和拓展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盘活办学资源,为学校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作为学校,理应打造学校品牌,积极追求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品质,追求教育的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地发展,这也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他们认为,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发展品位和发展潜能的主要依存,这也是家长们认可的根源所在。一所品牌学校一定是质量高、有内涵的学校,它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学校管理、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校风校貌、优质的教育质量、良好的办学效益,以及一个优秀的校长和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来自内蒙古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榕欣小学的校务主任周丽是“学校品牌”的支持者之一。她所理解的“学校品牌”是:学校有自身特色,社会认可、家长欢迎、学生喜欢,不是来自专家认证,而是社会口碑。她认为只要是建立在以生为本,在学生发展之上的品牌,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及年龄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品牌”宽裕氛围里有成长的空间。这样的“品牌”将对学生品德与能力的提升产生最根本的影响,不违背教育规律。
  周丽认为,教育人自己如何看待“品牌”很关键,是追逐于名利,还是从孩子的成长出发,决定了“品牌”对于“学校”的真正价值,为自己的教育梦想描绘,沉心静气,方能练就遒劲书法,细火慢炖,才成醇香佳肴。她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她心中的理想的“品牌学校”——像魏巍笔下的《我的老师》,孩子在假期的睡梦里都想回去的地方,没有压制,只是启发。
  ——品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一群热爱教育,愿意为教育倾出所有,甘心低头钻研教育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却又愿意在遇到的问题面前修正自己的理想,让理想贴近地面,就好像是放风筝的人,坚定地站立于大地,却也能让心愿在天空中飞翔。


  ——品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们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急功近利,催促孩子跟上队伍,而是允许他静待花开,引导他看到花瓣之内的花蕊的斑驳,让他知道花粉需要传播,让他明白花的使命:绽放绚丽的时候,也在承担着繁衍后代的责任;让他认识到“玩”中也能增长知识,关注也是一种研究的方式。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就是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自己在像达尔文、牛顿一样走过研究、探寻的童年,孩子也将自信地走向自己的人生。
  ——品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善于将日常心得付诸于笔端,行云于纸上,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好”,书写着一点一滴的进步。就像陶行知老先生那样,让孩子在“行”而“知”,“知”而“行”中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人;而教育者则成为孩子成长的记录人与见证者,一个“辅”的角色,一架只记下进步与潜力的照相机。
  ——品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知道自己要做精品的教育,却为“品牌”效应而进行品牌包装。先强教育,精致教育,因精而为大家所瞩目,因细致而渐成人们心目中的“品牌”。
  其实,“学校品牌”这一概念并不是新名词,许多专家、学者都曾或撰文、或著书对此进行了阐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鲍传友曾撰文表示,学校品牌是一种科学的办学特色,其不仅是一种个性化的办学追求,更是对教育与人的成长关系的正确把握,是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探索出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条捷径。
  鲍传友表示,学校品牌的全部意义是“以人为本”,其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品牌对于提高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效能的价值,这种价值是由于社会和师生对学校认同所产生的“霍桑效应”。因此可以说,品牌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暗示,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其对于学生个体成长的价值有必要在品牌建设实践中深入挖掘和利用。二是品牌对于文化传承的价值。文化是品牌的要素,品牌是文化的载体。品牌中所蕴含的文化不仅是学校自身的文化,也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缩影。所以,要充分发挥学校品牌的文化传承价值,继承、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而周游在其所著的《学校营销:战略设计与品牌经营》一书中表示,学校品牌是学校在社会中地位的象征,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凝结成为学校名称中的跨越时间和空间并为社会所认同的心理符号,是学校精神的集中反映。学校品牌的形成将有利于引导人们的教育消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资料显示,“品牌”这个词来源于古斯堪的纳维亚语“brandr”,意思是“燃烧”,指的是生产者燃烧印章烙印到产品上。“品牌”本是一种商业用语,其最持久的含义和实质是其价值、文化和个性,是企业的无形载体。是通过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等要素及一系列市场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结果所形成的一种形象认知度、感觉、品质认知,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   而这也是反对者们的主要证据。来自江苏的网友王守伟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不追什么品牌与特色。品牌是竞争的产物,是以损害其他学校为代价的。”他认为,将学校进行产业化运作,本身就是错误的。“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他表示,“学校从事的事业应担当责任与使命。”如果学校也讲品牌的话就违背了教育的本真。
  来自四川成都的教育专家刘长江也不赞成提“学校品牌”。他解释说,当我们把“品牌”这个市场经济概念用在教育,用在学校上面的时候千万慎重,既然是“品牌”,肯定就有个“打造”。而学校与市场有些许关联,但又有本质区别。学校的风格,特色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校长文化力,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团队文化力、制度文化力、班主任文化力、科任教师文化力以及课堂文化力都是学校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打造品牌”,还是“形成风格、特色”?
  刘长江表示,之所以说“慎用”品牌,其实不是否定“品牌”本身。主要是因为我们迄今为止并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校制度”,大学、中小学皆如此。由于教育(学校)的决定权、举办权、管理权、评价权都集中于政府的教育管理机构,这就使得校长这顶“帽子”能否戴上以及能否戴稳均受制于这种“发帽子制度”。学校的所有举措首先考虑的往往不是教育规律,而是是否符合“四权”集于一身的上级的要求。而最终认定品牌的依然是“上级”(大多以文件和授牌的形式体现),怎样才能短平快地“打造”成上级认可的品牌就成了学校追逐的目标。但是,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循序渐进”,学校“品牌”的形成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
  鲍传友也表示,随着优质教育资源价值的日益凸显,学校的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各类办学主体的关注,很多地方政府把创建品牌学校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和评价办学绩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学校自身也开始逐渐重视品牌的打造和培育。但从实践来看,一些地方存在着对学校品牌的误解,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如有些地方和学校一谈到学校品牌建设就是改善办学条件、添置豪华设备,也有一些学校把品牌建设更多地看成是一种市场行为,不惜财力和精力专注于学校标志系统的开发,利用新闻媒体大肆进行市场营销。学校品牌建设出现了庸俗化、功利化的倾向,不仅浪费了本已稀缺的教育资源,而且干扰了学校稳定发展和有序竞争的环境。
  他表示,在市场经济社会,品牌对资源的集聚能力和经济效益都是有目共睹的,正是因为这种显著的市场价值,学校品牌资源也出现了被不适当利用的情况。一些学校为了满足其功利需求,凭借品牌优势,大肆扩招,收取高额择校费,教育的社会形象被严重扭曲,而品牌的教育价值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利用。
  广州市民办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李清刚就曾结合“品牌”的商业概念与教育本身的含义进行了分析。他把教育比作一种“服务产品”,认为其不仅具有一般产品的生产性、物质性、商品性等特征,它还具有自身的特点。教育服务生产区别于实物生产最显著的特点是消费者(学生与家长)介入生产过程,是在消费者直接参与下被制造出来的,消费者的可塑程度多少与教职员工的工作有关,消费者是物质资料销售与消费的主体,也是学校服务产品生产体系的直接参与者。由于教育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步进行、同时完结,而不需进入商品流通阶段,那么决定教育服务产品的质量主要在于其各个要素自身的质量及各要素优化组合状况,即教师、校长、学生、课程、校风、教学设备及校园建筑等要素的质量及优化组合状况。
  因此,要真正把“品牌”和“学校”有机地结合,并起到正向的反应,就要以教育服务产品质量为核心,要在教育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中把学校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个性、形象、地位等信息有效传达给“消费者”。使之经过一定时间的认知、消费体验后,形成对教育产品的感受与印象,并对附着在产品上的信息产生认同、情感追随及价值观上的共鸣与融合等正面的体验和行动,这样使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和其他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产生差别,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品牌。

其他文献
杰克森的《什么是教育》中的主要结论是“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教育就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播的过程”。  当然,他所说的道德,并非我们固有意识中的道德,更不是我们为了达成某种目的所宣扬的道德。我们的所谓“道德”强调的是忘我,是服从,还是所谓的集体意识。身为教育者,我们最大的问题恐怕就是要重新认识道德的含义所在了。  在作者看来,作为道德事业的教育首要的是“彼此承认和人格”。他认为“彼此承认和人格”提醒我
期刊
21项国家级荣誉,40余项省级荣誉,这是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中学在88年校庆时交出的一份“成绩单”。然而这所光芒四射的学校,却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这是一座务实的学校,没有高高的擎天石柱和浮夸的建筑,校门以一个简洁的拱形为主,与右边竖立的“内江二中”几个大字相接。透过大门,可以一眼看到整洁干净的五层教学楼,和正中“正蒙求真”四个大字。  走进这所拥有88年悠久历史的学校,干净整洁的校园,温文尔雅的老师
期刊
春光烂漫的3月,沿着212国道向南驱车30多分钟,我们来到了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福和希望小学。  坐落在海拔2450米的渭源县会川镇罗家磨村福和希望小学的师生们,已经告别了过去破烂的教室。崭新的教学楼、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新建的学生食堂整洁干净。行走在校园,随时都能看到师生们快活的身影,以及坐拥在师生脸庞上惬意的微笑。“教学楼及食堂都是近年来通过希望工程捐建的,他们每年还定期来学校慰问教师。”
期刊
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摘自老舍《艺术与木匠》)  摘录者言:世人若都如老舍,教育业不会走得那般功利和畸形。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
期刊
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了大部分校园,并设置了心理课,很多学校也相应设置了心理咨询师,并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老师,但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学校教育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主要表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不完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稳定、经费没有保障和管理不规范等方面。  形式化  各种原因导致了心理教育还没能真正地融合到学校的日常教育中去,没能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
期刊
学者简介:  杨川林,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博士,美国麻省大学教育领导力学院访问学者。研究领域:新教育改革试验、教育哲学与国际比较教育。  Q1你认为学校品牌是什么?  学校品牌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从内涵看,品牌是学校内在的品质,表现为学校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
期刊
在这样一个知识更新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人追求效率的时代,教育均衡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并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  “教育均衡化”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线性的工业思维。简单的“均衡化”导致的恶性竞争,是一种以物格化取代人格化、以机械性取代人文性、以单维选择取代多样共生的无情绞杀。  因此,真正站在“存异”的基础上,思考不同教育的共性和规律,既是教育民主时代来临的征兆,也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为此,本期
期刊
2009年7月的一天,龙绍明站在从废墟中拔地而起的汶川中学(原四川省威州中学)前面百感交集。作为新组建的汶川中学副校长的他,当时刚从成都龙泉驿区的汶川中学“过渡期办学点”风尘仆仆地赶回汶川县。看着广东省江门市斥资2.4亿元援建的汶中新校舍,龙绍明的心沉了下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历经一年多“灾后自救”的辛劳和“异地复课”的奔波,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快要回到正轨了。然而,他敏锐地意识到,
期刊
77年历史源远流长,古典文蕴浸染多少心灵。自1937年创办以来,四川省广汉市实验小学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辉煌的教学成绩,含英挺秀于巴蜀大地,成为广汉教育星空的一颗璀璨辰星。  作为广汉小学教育的一种符号、一面旗帜,广汉市实验小学从历史深处一路追赶而来:在积淀、传承中不断开拓进取,特别是1989年更名为“广汉市实验小学”后,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新一代实小人大胆创新、勇于
期刊
5月29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宣布四川省广汉市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标准,并将提请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认定公布。同时,充分肯定了广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亮点:广汉市适应城镇化进程,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留足学校建设用地,以保障城区学校未来扩容之需;构建起了“专家引领、集体讨论、自身反思”的教育科研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建好第二课堂”,着力打造特色校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