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可谓异彩纷呈,而有些课堂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些教师一味强调开放与自主,在课堂上很少进行规范的板书、清晰的讲解,很少留给学生独立看书或做作业的时间。怎样提高课堂实效,处理好有效与开放的矛盾?笔者认为,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
一、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在有限的40分钟里,面对有四五十名学生的大班教学,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热衷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但由于缺乏时间观念,有的教师只是原原本本地把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侃”,影响了教学进度。实际上,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小学生更短,我们不能要求孩子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但可以根据孩子注意力能集中的时段讲解新知、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应合理分配好各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在课前就应对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心中有数,特别要把学生答问、练习的时间计算在内,并且留有余地。如果把新授课分为导入、展开、巩固延伸3个环节的话,展开环节所占的比例要大一些,并且要留出一定的巩固练习时间。
新课程并非要完全抛弃传统的课堂结构,而是要求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顺序和时间的合理安排,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情境结合,实践出真知
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它必然是基于情景、基于学生经验的、基于学习共同体内的合作与交流的。这就是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范围、题材和呈现方式上更多地反映社会现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数学的现实和历史,这就要求数学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对白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
1、注意师生互动环节的掌握。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学生合作的探究者。数学是一种文化,要使每个学生都想学、都乐学,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敢想、敢说、敢争论、善操作,课堂应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是学生个性飞扬的场所。教师的角色应从台前转移到台下,多“互动”、少“指令”。
2、正视错误的出现。在书面测验,家庭作业以及课堂回答时儿童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应当把这些“错误”看作是师生在积极参与和共同建物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学生“入门了”的积极信号,而不是把它当作必须马上删除的偶发事件,教师应对这些错误认真研究,找出错误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必要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对照性的经验,引导学生把建构过程深入下去,最终高质量地完成内化。让数学成为终生学习的文化,让数学课堂有“融错”的空间,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应在刚刚起步就被吓退。
3、增加“鲜活内容”,减少“机械作业”。可以让学生在模拟古人探索计算工具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事实上,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他们喜爱数学,是因为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和有用的。他们学数学,是因为数学课程提供给他们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将成为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数学学习使学生越来越充满自信,越来越搞清楚数学与自己,与生活以及与社会的联系,虽然他们放学后还是要做功课,但将主要是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从事一项小研究,或一份小报告,那时,我们会经常看到孩子和大人甚至专家学者一起认真商讨交流的,我们会从他们的脸上看到越来越多的阳光和自信。
三、注重引导,激发学生潜能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必要的讲解示范,尤其是小学生。作为教师,讲解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平时听课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该讲时不敢讲,本来一句话就能点明的问题,非得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以为这样就是开放,结果时间白白地浪费了。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先试后讲,但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同样重要。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确立的,没有引领,自主学习便会失去方向。相反,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发,如画龙点睛,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超越发展,这是“有效”的真正内涵。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思路作必要的梳理和提炼,对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甚至讲解,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要放逐独自青睐对话。生活中的一切全是对话,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受到尊重,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何种思想,无论何种思想的教学,要永远保持鲜活,要不断得到发展,就必须坚持“对话”,反对“独白”。
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深入理解,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事实上,数理学科的学科教学体系已形成一个严谨的整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积淀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譬如,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系统把握教材内容,精心处理重点、难点;有效组织练习,注重变式训练,当堂反馈校正,等等。为此,我们在着手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变换并不意味着割断历史,必须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一点在小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在有限的40分钟里,面对有四五十名学生的大班教学,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热衷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但由于缺乏时间观念,有的教师只是原原本本地把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侃”,影响了教学进度。实际上,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小学生更短,我们不能要求孩子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但可以根据孩子注意力能集中的时段讲解新知、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应合理分配好各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在课前就应对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心中有数,特别要把学生答问、练习的时间计算在内,并且留有余地。如果把新授课分为导入、展开、巩固延伸3个环节的话,展开环节所占的比例要大一些,并且要留出一定的巩固练习时间。
新课程并非要完全抛弃传统的课堂结构,而是要求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顺序和时间的合理安排,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情境结合,实践出真知
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它必然是基于情景、基于学生经验的、基于学习共同体内的合作与交流的。这就是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范围、题材和呈现方式上更多地反映社会现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数学的现实和历史,这就要求数学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对白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
1、注意师生互动环节的掌握。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学生合作的探究者。数学是一种文化,要使每个学生都想学、都乐学,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敢想、敢说、敢争论、善操作,课堂应成为学生创造的乐园,是学生个性飞扬的场所。教师的角色应从台前转移到台下,多“互动”、少“指令”。
2、正视错误的出现。在书面测验,家庭作业以及课堂回答时儿童常常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应当把这些“错误”看作是师生在积极参与和共同建物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学生“入门了”的积极信号,而不是把它当作必须马上删除的偶发事件,教师应对这些错误认真研究,找出错误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必要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对照性的经验,引导学生把建构过程深入下去,最终高质量地完成内化。让数学成为终生学习的文化,让数学课堂有“融错”的空间,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应在刚刚起步就被吓退。
3、增加“鲜活内容”,减少“机械作业”。可以让学生在模拟古人探索计算工具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事实上,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他们喜爱数学,是因为数学是现实的,有趣的和有用的。他们学数学,是因为数学课程提供给他们越来越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机会,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将成为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数学学习使学生越来越充满自信,越来越搞清楚数学与自己,与生活以及与社会的联系,虽然他们放学后还是要做功课,但将主要是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从事一项小研究,或一份小报告,那时,我们会经常看到孩子和大人甚至专家学者一起认真商讨交流的,我们会从他们的脸上看到越来越多的阳光和自信。
三、注重引导,激发学生潜能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必要的讲解示范,尤其是小学生。作为教师,讲解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平时听课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该讲时不敢讲,本来一句话就能点明的问题,非得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以为这样就是开放,结果时间白白地浪费了。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先试后讲,但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同样重要。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确立的,没有引领,自主学习便会失去方向。相反,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发,如画龙点睛,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超越发展,这是“有效”的真正内涵。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思路作必要的梳理和提炼,对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甚至讲解,是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要放逐独自青睐对话。生活中的一切全是对话,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每个人都受到尊重,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何种思想,无论何种思想的教学,要永远保持鲜活,要不断得到发展,就必须坚持“对话”,反对“独白”。
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深入理解,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事实上,数理学科的学科教学体系已形成一个严谨的整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积淀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譬如,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系统把握教材内容,精心处理重点、难点;有效组织练习,注重变式训练,当堂反馈校正,等等。为此,我们在着手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变换并不意味着割断历史,必须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一点在小学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