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打力”引导型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fe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导型的语文课堂,从来不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而是在学生学习先行的前提下教师策略性介入的“借力打力”。在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充分表达、积极讨论等空间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课前预设的方案来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主体性的构建和发展。在这样的引导型课堂上,教师策略性介入尤为重要。下面就具体谈谈“借力打力”引导型教学的一些常见策略与方法。
  一、激活
  所谓激活,是指教师在课堂动态生成中不断激发学生原有的认知,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发展。激活是对未完全出现(或者说是若隐若现)的潜在资源而言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关注,就会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激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情境的激活和学生思维的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激活,要求教师能够善于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捕捉课堂生成的机会,在生成中激活课堂。具体方法有:穿插激活法(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穿插短小精悍的故事、优美动听的音乐片段、幽默风趣的图片)、角色体验激活法(根据课堂需要学生现场体验角色扮演)、合作讨论激活法、质疑激活法。如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祝福》一课时,学生除了关注文本外,还关注到教材上的插图——古元的木刻《祥林嫂》。教师索性就好好地“借”一下“力”:“插圖的木刻和文本是否一致?”学生发现文中祥林嫂是“提着竹篮”,而木刻是“挎着”,教师让学生现场表演“提”和“挎”,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哪个好,能否把“提”改成“挎”。讨论后学生理解了木刻追求视觉直观,用“挎”更突出祥林嫂干瘦如柴的手,而文本中的“提”,强调手和竹篮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如果说课堂教学情境的激活侧重于课堂外在形式,注重学生兴趣,那么学生思维的激活则侧重课堂内涵,注重对学生个体思维的关注。课堂教学情境的激活是前提,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思维。要激活学生思维,就要求教师不要轻易放弃课堂中发展学生思维的任何契机,善于提问和引导,以学促教。
  激活学生思维的具体方法有:追问法、举例法、比较法。比如上文《祝福》的教学,在讨论“挎”和“提”后,教师追问:“文中除了此处写‘竹篮’,还有别处吗?”学生找出后,教师再追问:“祥林嫂‘提着的竹篮’和‘荸荠式的圆篮’是不是阿毛手里捏着的那只小篮?”引导学生分析“竹篮”的深意,让学生直抵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原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如此,只有一只竹篮可以慰藉。教师的追问激活了学生思维,也让原生态展示的学情,尽可能地收拢于教师自己弹性预设中的课程目标、重点,从而实现了课堂聚焦。
  二、转化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学生的想法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将其有效转化。一是转化学生的错误,二是转化课堂中的偶发事件。转化是使教师能够沿着教学方向逐渐收拢的一种扭转性、巩固性、提升性、动态性助学策略,能够使课堂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效走向高效,是“借力打力”的巧妙途径。
  在转化学生错误时,教师要积极捕捉不利因素中的有利因素,把学生的想法当作资源,充分发挥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智慧,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对教学预设进行调整,就可能有意外收获。具体方法有比较法(词句比较鉴赏)、语言运用法(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活动体验法(表演、游戏、辩论、比赛)、头脑风暴法(自由联想和讨论)、留白法(留下空白让学生再质疑)、诵读法(反复诵读涵泳)。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学生觉得林冲是个懦夫,而其他学生则表示反对,学生的争吵使课堂秩序有些混乱。这时教师放下自己原先的预设,索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分成两队进行辩论,最终认为“林冲是懦夫”的那一部分学生渐渐被对方说服。这里就采用了活动体验法,通过辩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一般问题转化成争议的焦点,从而使学生不断调整认识,使教学呈现“柳暗花明”的境界。
  三、迁移
  迁移的助学策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文本内容的迁移,二是基于学生思维的迁移。
  基于文本内容的迁移,又可以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所谓横向迁移,就是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平行迁移,侧重知识点的相关性。纵向迁移,则是在文本内容研习过程中进行由浅入深的拓展性迁移,侧重知识点的深入性。两者都需要教师在弹性预设中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以备学生突如其来的“脑洞大开”,然后才可以“借力打力”。 横向迁移,如学生对文章标题有疑问,教师可以引导其利用以往学过的拟标题的知识点来进行举一反三。如果学生对文本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则可以引导其借助以往读过的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来进行迁移理解。在纵向迁移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能够深入浅出。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教学,学生质疑这篇小说为什么从头到尾用“我”的口气进行自我猜测和内心独白,教师可以先从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即运用了限知视角)进行讲解,再深入到小说叙事视角选择的重要性。
  如果说基于文本的迁移是“借力打力”的外在助学策略,那么基于学生思维的迁移则是其内在助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认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找新旧知识或课题的共同特点,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法则、定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有效的迁移。如《鉴赏家》的教学,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就没有遇见一个像叶三这样卖水果的呢?”教室里一片笑声,教师没有责怪学生,而是抓住这个机会接着问:“你们还能举例说说这个疑惑吗?”学生纷纷发言,举例说明作品中的人物和现实的差距。教师再问:“文学作品与现实最大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学生答:“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总结:“小说是一种艺术创造,而非机械地复制现实,因此说它高于生活。”这里教师巧妙地把学生一个看似玩笑的问题进行了转化。学生对习得的知识经验进行了概括,联系了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特点和规律,认识越深刻,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新问题的本质,并易于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实现从一种情境向另一种情境的迁移。所以教师不要怕学生有认知冲突,巧妙运用“借力打力”,才能成就美丽的生成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推进,语文评价改革也正不断深入,表征之一就是作为评价的考查——中考也正悄然转型。语文中考改革有许多探索,情境化考查只是其中一种,其正成为中考语文转型的方向。这种考查方式起初只是少数地区的“试水”,如今已经发展到众多地区的自觉探索。笔者对全国各地56份中考语文试卷逐份、逐题分析统计发现,设计情境化考查的试卷有36份,占比约为64.3%。与前几年相比,2019年情境化考查覆盖面
期刊
试卷讲评最忌讳的是简单对答案,一节课甚至半节课就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同样,试卷讲评也不能一张试卷讲几天,每道题都细讲详析,没有重点,不分主次。因此,教师在讲评前首先要做好统计分析的准备工作,用好量表设计,做深错题归因。这样的试卷讲评课才能做到明确讲评目标,突出重难点,细化讲评内容方法,让试卷讲评成为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提升学科素养的有效环节和抓手。  一、统计:设计分析量表,评估学生能力 
期刊
四个老头晒太阳——在任何有阳光的地方,是司空见惯的场景;这“四个老头”,或者是五个、六个、七个、八个,直至一大群,没准其中之一有自己的爷爷或外公——对一名小学生或是初中生来说。  这个场景是不是不能写成作文?  他们为什么要晒太阳?他们不能做点别的吗?比如组织起来老有所为、勤劳致富,成群结队去宣传戒赌戒毒,动员大家搞好小区卫生,为精神文明做贡献……但是,他们已经老了,为什么要“做点别的”而不能晒太
期刊
2019年南京市中考对名著考查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以“小明和你阅读《儒林外史》,发现有不少涉及南京的内容,你俩进行了专题探究”为特定情境,继而呈现了“清凉山”“雨花台”“玄武湖”“秦淮河”等几个原著片段,引导学生阅读后,给出相应的情境任务启发学生思考探究。  给出的情境任务有这样5个:(1)南京是个“好玩的所在”。读了以上片段,你和小明也想去玩玩。你最想去哪一处?为什么?(2)小明对“六朝烟水气
期刊
我们常常期盼着离开家乡,出门远行,去寻找新的生活。身在旅途,人们却又容易产生乡愁。古往今来,有不计其数的怀念家乡、回望故土的文字。乡关何处——家园对于我们每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地理意义上的某个地方,还是人的精神寄托,抑或是其他?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此往往会有不同的答案。  师:大家已经进行了相关阅读的回顾,并自主阅读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
期刊
一、高中生“阅读共同体”的概念阐释  20世纪7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国外率先被提出。彼得·圣吉博士在《第五项修炼》等系列著作中对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系统阐释,至今影响深远。他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个要素: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团队学习(team
期刊
走进平平仄仄的世界,你会相逢一个又一个瑰丽壮阔而又旖旎温柔的风景。在这里,豪迈与婉约,现实与浪漫,纵横交织,缠绵悱恻;他们用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意象,承载着自己的感悟与深情,追求与梦想,造就了精美绝伦的艺术意境,给了我们无限的审美愉悦。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星河中最璀璨的星辰——古诗词。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深秋,曹操北征乌桓大胜。秋风萧瑟里,战旗猎猎,马蹄时徐;班师途中,曹操心中无限感慨。回
期刊
在这个信息与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日渐丰富。初中的名著阅读教学,可以结合当前的阅读新趋势,借助电子化阅读手段,如微信阅读,有效提高阅读成效。  开学初,笔者在八(3)班组建了学生微信群,借助微信推动名著阅读。第二周,在学生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第一章后,笔者布置了相应的名著阅读任务:首先,明确阅读范围;其次,搜集与第一章情节相关的素材,如插页图片、视频等,通过微信群推送,要求学
期刊
玉石·钻石——关于东西文化的联想  《西游记》第一章:石猴问世。众所周知:地势坤,厚德载物,大地才是众生之母。在这里,石头,成了生命的起源。这使我想起了《紅楼梦》,宝玉是衔玉而生的,同辈人皆为“玉”字辈(贾琏、贾珍、贾环等),更有那“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之说。中国人对玉石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换言之,是一种玉石文化。古有“比德”之说,玉者,美德之喻也,凡从玉之字,皆美好之谓。玉,质地当然是很坚硬的,
期刊
阅读就是自由,这也是我个人这些年读书的浅见和经验,首先有一段话和大家分享一下:  使我得救的,是看书。接触文学,接触世界文学,不啻是逃出民族虚荣心的监狱、市侩的监狱、强迫性的地方主义的监狱、愚蠢的学校教育的监狱、不完美的命运和坏运气的监狱。  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文学就是自由。尤其是在一个阅读的价值和内向的价值都受到严重挑戰的时代,文学更是自由。  ——苏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