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心理学认为,长期认知领域的学习,需要个体不断地做出积极的努力,学习动机非常重要。本文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导学生适当归因、感染学生的积极情绪、引导学生改变消极的动机模式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他们把外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适当归因
高一新生的第一节地理课,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你了解地理学科主要学习什么吗?”、“你喜欢地理吗?”、“学习地理有什么用处?”第一个问题学生还会说出些眉目,后两个问题很难让人满意。三十六位学生只有两个表示喜欢地理,八个表示不喜欢地理,其余的没有表态。目前,大部分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学校安排什么课程就学什么,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选择的意愿。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考什么就学什么,激烈的高考竞争和社会上的就业压力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说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面对这样的挑战,有些学生坚定目标,激流勇进;有些学生不堪重负,丧失信心。另外,父母逼着学,老师守着学,导致学生变成被动学习者,收效甚微。
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差,因而不愿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学习呢?教育心理学认为长期认知领域的学习,需要个体不断地做出积极的努力,认为学习动机非常重要,并把动机定义为:“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学习动机就是用来说明学生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各种因素的一个中介变量。”⑴“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因素有哪些呢?本文从这个角度结合自己的经验阐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点思考。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学习动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合理兴趣,加以引导到社会文化需求上来。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生活,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差异;火山、地震;天气的变化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听到、见到的,结合课本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地理知识,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兴趣仅仅停留在表面,必须通过进一步挖掘这些常见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寻找地理原理,来深化这种兴趣。例如我在讲降雨时,用一盆热水加一片玻璃模拟了降雨的过程,让学生从实验中探索成因。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成就,就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并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正如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表明动机不仅可以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反过来学得的知识也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二、有效得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适当的归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与评价,有助于引导学生适当归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行为。”(1)归因理论的重要意义是可以根据一个人当前的归因倾向来预测未来在此方面的动机。比如一次考试中两个同样失败的考生,甲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乙归因于试题太难,由此可以预测甲在今后的学习动机要强于乙。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教师对他的成绩所做的反馈影响。所以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地归因。去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我带了一个学习习惯比较差的班。这个班的学生个个精力充沛,课堂秩序差,任课老师苦不堪言。我觉得批评、抱怨等这些消极的刺激已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在他们每完成一项任务后,我都尽可能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引导其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地归因。有一次课外活动,我对一个成绩较差的男同学说:“你的动作太潇洒了,真是太棒了!”再次上课时,他表现得很认真。一段时间后我问他:“自己觉得最近成绩有进步吗?”他点点头:“我最近很认真。”我趁机告诉他,成功取决于自己努力的程度。可以看出,有效的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适当地归因,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很可能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三、提出明确又适度的期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评价和信念”。(1)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活动。培养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增强承受挫折的勇气,具有激励学习的内在动机的作用。经验丰富的教师每次开始上课时都将本次课的基本要求和预期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降低学习的盲目性。研究表明目标的可接受性也会影响到动机。教师向学生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不能太高,否则学生感到无法达到而放弃;也不能太低,否则学生会不屑一顾,也会降低其学习动机。当任务具有挑战性、难易适中,学生可以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有关自己能力的信息时,可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对于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有关地球运动的学习,是他们的软肋。一轮复习资料上的各种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在高三复习时,我往往以高二学业水平的目标来要求他们,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再次复习,精讲精练,他们慢慢变得有信心了。有了自我效能感,再给稍微具有挑战性的题,很多学生会积极面向挑战,而不是回避。
四、教师以饱满的精神,感染学生积极的情绪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当一个人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时,也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所以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绪,甚至以自身较高的激情来诱发学生的情绪不失为一条良好的途径。正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充满自信的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除了可以借他人的情绪诱发自己的情绪以外,借助自己表情诱发情绪也是情绪生成的心理机制之一。伊扎德与前苏联学者合作训练演员的表情时发现,当被试者观察某一种情绪的面部表情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应的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表情训练,让学生自觉地经常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使之更多地呈现出愉快、自信的精神面貌,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积极的自我情绪,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五、以坚定的意志,改变消极的动机模式
很多学习成绩不好,又在体育、艺术等领域没有影响力的学生,认定了自己没能力,缺失动机,有强烈的“习得性无助”感,形成了消极的动机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树立合理的目标来改变动机模式。也可以创设合理的作业,有效地控制成功和失败,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原因,逐步地提高其能力。
消极的动机模式一旦形成,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现在的学生养尊处优,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总会有众多的借口。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及生活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把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和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信念。
总之,要想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想学、愿学、乐学,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顾颉刚.怀疑与学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适当归因
高一新生的第一节地理课,我提出了三个问题:“你了解地理学科主要学习什么吗?”、“你喜欢地理吗?”、“学习地理有什么用处?”第一个问题学生还会说出些眉目,后两个问题很难让人满意。三十六位学生只有两个表示喜欢地理,八个表示不喜欢地理,其余的没有表态。目前,大部分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学校安排什么课程就学什么,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选择的意愿。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考什么就学什么,激烈的高考竞争和社会上的就业压力对大部分高中生来说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面对这样的挑战,有些学生坚定目标,激流勇进;有些学生不堪重负,丧失信心。另外,父母逼着学,老师守着学,导致学生变成被动学习者,收效甚微。
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差,因而不愿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学习呢?教育心理学认为长期认知领域的学习,需要个体不断地做出积极的努力,认为学习动机非常重要,并把动机定义为:“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学习动机就是用来说明学生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各种因素的一个中介变量。”⑴“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因素有哪些呢?本文从这个角度结合自己的经验阐述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点思考。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激发学习动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合理兴趣,加以引导到社会文化需求上来。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生活,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差异;火山、地震;天气的变化等,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听到、见到的,结合课本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地理知识,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兴趣仅仅停留在表面,必须通过进一步挖掘这些常见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寻找地理原理,来深化这种兴趣。例如我在讲降雨时,用一盆热水加一片玻璃模拟了降雨的过程,让学生从实验中探索成因。许多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成就,就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并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正如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这表明动机不仅可以促进学习的积极性,反过来学得的知识也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二、有效得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适当的归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与评价,有助于引导学生适当归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人们都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并预测人们将如何行为。”(1)归因理论的重要意义是可以根据一个人当前的归因倾向来预测未来在此方面的动机。比如一次考试中两个同样失败的考生,甲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而乙归因于试题太难,由此可以预测甲在今后的学习动机要强于乙。美国心理学家韦纳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教师对他的成绩所做的反馈影响。所以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地归因。去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我带了一个学习习惯比较差的班。这个班的学生个个精力充沛,课堂秩序差,任课老师苦不堪言。我觉得批评、抱怨等这些消极的刺激已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在他们每完成一项任务后,我都尽可能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引导其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积极地归因。有一次课外活动,我对一个成绩较差的男同学说:“你的动作太潇洒了,真是太棒了!”再次上课时,他表现得很认真。一段时间后我问他:“自己觉得最近成绩有进步吗?”他点点头:“我最近很认真。”我趁机告诉他,成功取决于自己努力的程度。可以看出,有效的反馈与评价,引导学生适当地归因,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很可能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三、提出明确又适度的期望,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评价和信念”。(1)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活动。培养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心,增强承受挫折的勇气,具有激励学习的内在动机的作用。经验丰富的教师每次开始上课时都将本次课的基本要求和预期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降低学习的盲目性。研究表明目标的可接受性也会影响到动机。教师向学生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不能太高,否则学生感到无法达到而放弃;也不能太低,否则学生会不屑一顾,也会降低其学习动机。当任务具有挑战性、难易适中,学生可以在实现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有关自己能力的信息时,可能增强自我效能感。对于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有关地球运动的学习,是他们的软肋。一轮复习资料上的各种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在高三复习时,我往往以高二学业水平的目标来要求他们,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再次复习,精讲精练,他们慢慢变得有信心了。有了自我效能感,再给稍微具有挑战性的题,很多学生会积极面向挑战,而不是回避。
四、教师以饱满的精神,感染学生积极的情绪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联系。强烈的情绪,通常会妨碍行为的表现而降低效能期待;积极稳定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当一个人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时,也会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所以教师以自身的积极情绪,甚至以自身较高的激情来诱发学生的情绪不失为一条良好的途径。正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充满自信的教师的感染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得到培养和提高。除了可以借他人的情绪诱发自己的情绪以外,借助自己表情诱发情绪也是情绪生成的心理机制之一。伊扎德与前苏联学者合作训练演员的表情时发现,当被试者观察某一种情绪的面部表情时,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应的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表情训练,让学生自觉地经常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使之更多地呈现出愉快、自信的精神面貌,这样有利于学生体验积极的自我情绪,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五、以坚定的意志,改变消极的动机模式
很多学习成绩不好,又在体育、艺术等领域没有影响力的学生,认定了自己没能力,缺失动机,有强烈的“习得性无助”感,形成了消极的动机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新树立合理的目标来改变动机模式。也可以创设合理的作业,有效地控制成功和失败,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原因,逐步地提高其能力。
消极的动机模式一旦形成,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现在的学生养尊处优,意志力薄弱,遇到困难,总会有众多的借口。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及生活的目的性教育,引导学生磨炼自己的意志,把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和自己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信念。
总之,要想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想学、愿学、乐学,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顾颉刚.怀疑与学问[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张先华.教育思想的革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