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新农村建设处于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更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尤其是一些农业大市,其农村中小学教育显得特别重要。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国范围内,农村中小学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不公平的体现,这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公平;教育改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27-03
公平即为公正,一般指的是参与者(人或团体)的各项属性(包括收入、获得等)机会平均、合理。社会公平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行政,提供并让公民平等地分享教育中的公共产品部分,是政府的责任。公平性是我们配置教育资源时应遵循的原则。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教育显现的不公平性在某些地方是存在的,尤其体现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上。农村教育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也是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不少乡村中小学校也盖起了教学楼,开始有了多媒体,应该说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要求,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够上高中、上大学,相当多的农民和他们的孩子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地方农村中小学教育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一、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1.重点学校制度。目前中国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校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少数学校身上,以致重点学校在许多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我国长期以来对某些学校优先发展,地方财政也是十分注重对强校的投入,成为“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的标杆。重点学校制度设计之初的目的是为国家迅速培养高端人才,毋庸置疑,在当时确实也起了推动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它也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的失衡,制造了学校等级,造成学校分化和学生身份的分化,这种做法对农村学校发展极为不利。这种等级化把多数学生纳入“非重点”学校,给他们的人格自尊造成打击。一般说,重点学校分布在省城、地级市,或许到县城,而乡村、小镇往往无缘。如果一个学校被打上了非重点的标签,往往这个学校就很难出几个出类拔萃的学生。现如今,许多985、211名校中,农村孩子的比例减少,这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农村普通学校的这一问题。
2.教育资源配置。从理论上讲,人人生而平等,接受教育是一种权利,任何人都公平拥有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实际上教育公平性却不尽如人意,如教育分布结构不良,教育教育经费配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从地域上看,西部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之间、发达城市与落后乡村之间差距较大,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中心论突出,农村教育往往被忽略了。在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上,曾经长期是“以社会为本”重于“以人的教育权利为本”,单说城乡之间的差异就是相当明显的。农村教育往往面临经费严重短缺、适龄儿童就学后的巩固率低、学生中途辍学退学较多、留守儿童问题、教师队伍不理想等问题。由于条件有限,教师的教学大部分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模式,学生还是听读记背式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等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对学生后来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音乐学习、美术学习更不能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普遍不规范的现象突出,甚至还有的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以至错过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农村教师状况也不尽理想,拥有正规学历的人不多,而且向外流失的也很多。还有现在都十分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也是农村教育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点滴思考
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战略之一。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素质提高,国家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这一切的实现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目前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工作应从如下几点进行努力:
1.遵循教育权利公平原则,对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首先改善教育环境,做到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平等。在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对全国就学的孩子们来说,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即让孩子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在教育条件上要平等,包括教育硬件配置到位和教育软件达标。此外教师队伍也应加强。此外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比如要进一步加强对贫困乡村及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支援,尤其是当地方财政力量有限时,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应在财政上予以补足,保证公平性是政府的职能,特别是在投资、资助和协助上加强,尽可能地使贫困地方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得到均衡发展,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2.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评估体现,以促进教育平等。我们以往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导致很多人高分低能,除了升学别无出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已不能满足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即要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让学生拥有良好风貌、真才实学、一技之长。故评估体现也以素质教育为主,转变教育观念,考试和分数不作为唯一的标杆,公平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农村教育中,要从实际出发,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与生产实践,在保证文化课学习的同时,也开展体音美劳的教育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地增加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行乡土文化教育,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获。
3.调整教育政策,对农村中小学给予一定倾斜性的政策,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在中国教育问题上,因区域性经济差异、阶层集团差异以及观念上的差异,对教育的公平性有所冲击,因而在教育的某些环节上应有针对性地实施政策倾斜。现在在这些方面已有所启动,如对农村中小学的午餐补助,有些城市对异地高考的松动,农村户口独生女儿考试加分,有的地区还免费上学等等。据了解云南在2000年时对该省20多个边境县市的小学生实行三免费(免杂费、免教材费、免文具费)。湖北省对农村的独女户、双女户,在就学上也有适当的照顾。这几年以黄冈为例,农村女孩辍学情况有所减少,女孩读高中、上大学的比例有所增加,黄冈师范学院在校女生人数几乎超过男生,以致过去的传统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当然这些教育政策的调整,应该具有长期计划性和法律性。特别要注重普通学校的机会均等,对欠发达的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要大力扶持。比如对师资力量的调配,让优秀教师到薄弱的地方去传经送宝或挂职支教,组织农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在发展中所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教育公平与否,尤其是农村教育相对薄弱,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忽视社会公正和教育公正对教育改革不利,对教育本身不利,对整个社会不利。故应该从思想上、体制上和法律上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国这几年虽然大搞城市化,使非农业人口有所增加,但是农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任务依然繁重。搞好教育公平为促进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正常流动,保障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政策,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有所推动,但目前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只有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国家等多方面齐心协力,才能做好这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十八大提出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机制。我们相信,走真正的“注重公平,兼顾效率”道路,中国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斌.西方经济学中收入分配公平观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7(4).
[2]唐勇,朱长华.学校佳偶资源分配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人文版),2003,(5).
[3]张寒梅.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特征及其社会公平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公平;教育改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27-03
公平即为公正,一般指的是参与者(人或团体)的各项属性(包括收入、获得等)机会平均、合理。社会公平体现的是人们之间的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行政,提供并让公民平等地分享教育中的公共产品部分,是政府的责任。公平性是我们配置教育资源时应遵循的原则。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教育显现的不公平性在某些地方是存在的,尤其体现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上。农村教育关系到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也是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任务,不少乡村中小学校也盖起了教学楼,开始有了多媒体,应该说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朋友的要求,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够上高中、上大学,相当多的农民和他们的孩子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些地方农村中小学教育往往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一、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
1.重点学校制度。目前中国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校制度的显著特征,就是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少数学校身上,以致重点学校在许多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我国长期以来对某些学校优先发展,地方财政也是十分注重对强校的投入,成为“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的标杆。重点学校制度设计之初的目的是为国家迅速培养高端人才,毋庸置疑,在当时确实也起了推动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它也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的失衡,制造了学校等级,造成学校分化和学生身份的分化,这种做法对农村学校发展极为不利。这种等级化把多数学生纳入“非重点”学校,给他们的人格自尊造成打击。一般说,重点学校分布在省城、地级市,或许到县城,而乡村、小镇往往无缘。如果一个学校被打上了非重点的标签,往往这个学校就很难出几个出类拔萃的学生。现如今,许多985、211名校中,农村孩子的比例减少,这也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农村普通学校的这一问题。
2.教育资源配置。从理论上讲,人人生而平等,接受教育是一种权利,任何人都公平拥有受教育的权利。然而实际上教育公平性却不尽如人意,如教育分布结构不良,教育教育经费配置不合理,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从地域上看,西部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之间、发达城市与落后乡村之间差距较大,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中心论突出,农村教育往往被忽略了。在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上,曾经长期是“以社会为本”重于“以人的教育权利为本”,单说城乡之间的差异就是相当明显的。农村教育往往面临经费严重短缺、适龄儿童就学后的巩固率低、学生中途辍学退学较多、留守儿童问题、教师队伍不理想等问题。由于条件有限,教师的教学大部分依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的传统模式,学生还是听读记背式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等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对学生后来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学生的英语学习、音乐学习、美术学习更不能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接受学前教育普遍不规范的现象突出,甚至还有的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以至错过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农村教师状况也不尽理想,拥有正规学历的人不多,而且向外流失的也很多。还有现在都十分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也是农村教育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对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点滴思考
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战略之一。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素质提高,国家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这一切的实现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目前搞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工作应从如下几点进行努力:
1.遵循教育权利公平原则,对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首先改善教育环境,做到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平等。在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对全国就学的孩子们来说,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即让孩子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在教育条件上要平等,包括教育硬件配置到位和教育软件达标。此外教师队伍也应加强。此外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比如要进一步加强对贫困乡村及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支援,尤其是当地方财政力量有限时,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应在财政上予以补足,保证公平性是政府的职能,特别是在投资、资助和协助上加强,尽可能地使贫困地方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得到均衡发展,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2.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评估体现,以促进教育平等。我们以往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导致很多人高分低能,除了升学别无出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这种教育理念已不能满足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即要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让学生拥有良好风貌、真才实学、一技之长。故评估体现也以素质教育为主,转变教育观念,考试和分数不作为唯一的标杆,公平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农村教育中,要从实际出发,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与生产实践,在保证文化课学习的同时,也开展体音美劳的教育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当地增加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进行乡土文化教育,让学生有所思,有所获。
3.调整教育政策,对农村中小学给予一定倾斜性的政策,以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在中国教育问题上,因区域性经济差异、阶层集团差异以及观念上的差异,对教育的公平性有所冲击,因而在教育的某些环节上应有针对性地实施政策倾斜。现在在这些方面已有所启动,如对农村中小学的午餐补助,有些城市对异地高考的松动,农村户口独生女儿考试加分,有的地区还免费上学等等。据了解云南在2000年时对该省20多个边境县市的小学生实行三免费(免杂费、免教材费、免文具费)。湖北省对农村的独女户、双女户,在就学上也有适当的照顾。这几年以黄冈为例,农村女孩辍学情况有所减少,女孩读高中、上大学的比例有所增加,黄冈师范学院在校女生人数几乎超过男生,以致过去的传统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当然这些教育政策的调整,应该具有长期计划性和法律性。特别要注重普通学校的机会均等,对欠发达的边远地区、民族地区要大力扶持。比如对师资力量的调配,让优秀教师到薄弱的地方去传经送宝或挂职支教,组织农村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在发展中所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教育公平与否,尤其是农村教育相对薄弱,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忽视社会公正和教育公正对教育改革不利,对教育本身不利,对整个社会不利。故应该从思想上、体制上和法律上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国这几年虽然大搞城市化,使非农业人口有所增加,但是农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任务依然繁重。搞好教育公平为促进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基础,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正常流动,保障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政策,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有所推动,但目前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只有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国家等多方面齐心协力,才能做好这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十八大提出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机制。我们相信,走真正的“注重公平,兼顾效率”道路,中国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斌.西方经济学中收入分配公平观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7(4).
[2]唐勇,朱长华.学校佳偶资源分配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人文版),2003,(5).
[3]张寒梅.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特征及其社会公平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