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军事院校转型过程中,新旧矛盾激烈冲突,教员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课程决策者应从教员专业发展、课程实施环境和教学能动性等方面着手加以调整,帮助教员尽早定位,确保教员回归“清闲”,尊重教员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消解负面情绪。
关键词:院校调整;职业倦怠;以人为本
教师因教学热情逐渐耗尽而出现的身心疲惫状态谓之职业倦怠。军校教员大多是现役军人(技术军官)。作为教师,本应诲人不倦;作为军人,理应具有钢铁意志和雄赳赳精神,职业倦怠原属无稽之谈。然而,新一轮院校调整改建中,一些教员失去驾轻就熟的讲台和得心应手的课题,面临学科转型,陷入纠结。原来绷紧的钢铁意志因之尽显疲劳,昂扬的雄赳赳精神随之萎靡不振。若不及时引导,这种坏情绪就会由急性转入慢性。长期不能自拔于消极状态,教员身心均会遭受严重伤害。任由这种情绪弥漫,个体的倦怠感必然会逐渐扩散,最终影响乃至削弱团队斗志。如何对症下药,遏制并预防这种现象?笔者不揣浅薄,斗胆献策。
一、正确引导,因人制宜,调整教员发展路线图
2007年,学院政治部基于调研,为每位教员制订了发展路线图。当时学院办学性质是多兵种合成培训。新一轮院校调整改建中,学院奉命调整为单兵种特种培训。教学任务变了,授课对象、课程内容随之改变。教员必须重新定位,原有的教员发展路线图必须加以调整乃至推倒重来。但是,拟定新的发展路线图不能仅限于面上调研,干部部门应该深入教员队伍,侧身倾听教员意见,与当事人一道讨论,选取诸如代职锻炼、进修深造、工作交换等项目,以人为本,为教员量身定做发展路径。
1.代职锻炼。联系与培训任务相关联部队,在征求教员个人意愿前提下,基于学院学科需求,分批次安排教员到专业训练对口岗位进行代职锻炼。比如,陆战队战术教员可以到陆战部队机关作训部门或作战部门,也可以到营连分队代职主官。所代虽虚,但任务须实,即要么带着课题下去,要么下去以后主动请缨,协调部队安排特定任务。再比如,学院主动联系上级机关,多为教员争取参加包括远海护航、远洋训练以及部队演习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机会。
2.攻读学位。近些年,部队与地方知名高校合作,定向培养硕博等高层次人才,成效斐然。不过,这种合作模式多限于理工科,忽略军事基础学科,尤其是文科。应该突破这种限制,让英语、运筹等学科的教员也有机会赴自己心仪的院校攻读学位。除此之外,每年应结合全军院校进修招生计划,有序安排教员到军内外院校进修深造。
3.出国留学。传统上,军事留学大多是到委内瑞拉、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少数情况是去德国。美国海军陆战队大学代表团访问学院时,曾一度呼吁双方建立合作模式,邀请年青教员赴美留学。我们应该尽早响应这一呼吁,打破惯例,摒弃旧思维,派遣优秀青年到对方院校进修深造。即便像有些人所认为那样,这些国家是意识形态对抗国家,但人家不少方面比咱先进,如今又主动邀请,咱去拜师学艺又有何妨?“师夷长技以制夷”嘛。
4.学术(习)交流。军事院校应秉持“封闭管理开门办学”的理念,从保障经费上鼓励和支持教员参加军内外学术交流。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教员理应系统接受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培训。遗憾的是,学院符合这一标准的教员寥寥无几。教员几乎都是军校毕业(理工科居多)或部队调动至学院后,经过简短试讲练教就登上三尺讲台的。学科知识扎实或部队训练经验丰富是成为军校教员的前提条件,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则很难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员。这好比是人与武器的关系。有了学科知识,宛若士兵有了枪,但是若没有人教你如何正确射击(欠缺课程与教学理论),你可能也会打响,但能否中靶(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就很难说,遑论成为神枪手(优秀教员)。因此,除了军内学术交流,应该倡导和允许教员走出去,到地方师范大学学习教育理论,或定期邀请知名教育专家来院授课。
5.工作交换。一名教员长期在一个院校任教容易产生疑似审美疲劳的身心倦怠感(美国相关研究表明,所谓“长期”,也不过区区5年时间)。可是,一名教员面临新工作环境和教学对象时,多数情况下会莫名兴奋,干劲十足,这好似“新兵蛋子”,冲劲十足。因此,学院应该联系合作院校,对于一些平台课,可以在兄弟院校间,以学期为时间单位,实行教员交换或交叉任教。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还有利于避免单纯的院内互学而造成“近亲繁殖”。
总之,不拘一格鼓励和奖励进步,就会让教员看到希望,重铸梦想。
二、合理安排,实事求是,减轻教员身心负担
身无束缚,心无羁绊,思想才能驰骋。比如学术报告,应该只要求与专业发展有关的教员参加,无关教员“悉听尊便”。学术报告也不应“满堂灌”(照本宣科),灌完就草草收场,应该预留较长时间,安排互动环节,允许大家提问。还有业务学习,做法本身很好,不愧是学院高明的顶层设计之一,这两年一直坚持执行。但是,由于缺乏细节设计,业务学习逐渐沦为鸡肋,渐渐陷入花架子(一点儿也不好看)和形式主义(还是单调机械的形式)。业务学习应该:
1.形式上灵活多变,打破一成不变的以教研室为主持单元的组织形式,视情可以教学组、课题组、专业系乃至全院为组织单元;
2.内容上有的放矢,切忌拉夫派款或搞轮流坐庄,以免导致应付交差似的业务学习,应该根据学科发展、课程安排,结合教员发展路线图,提前报备业务学习内容;
3.还应建立一套业务学习考评机制。
三、以人为本,加强沟通,提高教员课程发展参与度
目前形势,官本位现象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由于军队的特殊性,军校机关和教员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尤为突出。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机关(训练部)惯于封闭运作,当事教员(八级以下尤甚)欠缺参与机会。课程决策中,机关居高临下发布课程文件,教员丧失“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被动受领。时间一长,势必有损教员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学双主体——教师和学生),挫伤教员的教学能动性。其实,课程与教学不应一味“预设”而忽视或排斥“生成”。相反,课程决策者应该鼓励“生成”。教案也好,课件也罢,无非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并非目标本身,规定太死,框框太多,不利于教学“生成”。应该减少规定动作,实行目标管理,促进有效教学。比如教案,除了开学之际检查其“预设”,更应该在课程结束后检查其“生成”,看教案在印刷体之外,还有多少手写体,而且重点检视手写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课堂教学互动中的课程生成。
诚然,治病救人从来没有包治百病的处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对象,解决方法必须随之调整。以上所述仅限于特定个案,而且就此校来说,解决和预防职业倦怠也不仅限于以上所述。还有一些措施,比如机关如何放下领导架子,深入教员队伍接地气,增强服务意识(例如从制度设计上、从爱护教员的角度上避免教员误课而非坐等教员误课而哂笑之)。但是,只要问题得以认识(虽然略显肤浅),措施逐步跟上(虽不能面面俱到),明媚的眼神、灿烂的笑容和重燃的激情一定会伴着梦想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金忠明.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布洛克(Brock,B.L.),格雷蒂(Grady,M.L.).重燃火焰——校长如何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M].刘晓明、孙文影,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徐章俊,男,教育学硕士,海军陆战学院英语讲师,中国海军第十批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编队翻译官,主要从事海军专业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
关键词:院校调整;职业倦怠;以人为本
教师因教学热情逐渐耗尽而出现的身心疲惫状态谓之职业倦怠。军校教员大多是现役军人(技术军官)。作为教师,本应诲人不倦;作为军人,理应具有钢铁意志和雄赳赳精神,职业倦怠原属无稽之谈。然而,新一轮院校调整改建中,一些教员失去驾轻就熟的讲台和得心应手的课题,面临学科转型,陷入纠结。原来绷紧的钢铁意志因之尽显疲劳,昂扬的雄赳赳精神随之萎靡不振。若不及时引导,这种坏情绪就会由急性转入慢性。长期不能自拔于消极状态,教员身心均会遭受严重伤害。任由这种情绪弥漫,个体的倦怠感必然会逐渐扩散,最终影响乃至削弱团队斗志。如何对症下药,遏制并预防这种现象?笔者不揣浅薄,斗胆献策。
一、正确引导,因人制宜,调整教员发展路线图
2007年,学院政治部基于调研,为每位教员制订了发展路线图。当时学院办学性质是多兵种合成培训。新一轮院校调整改建中,学院奉命调整为单兵种特种培训。教学任务变了,授课对象、课程内容随之改变。教员必须重新定位,原有的教员发展路线图必须加以调整乃至推倒重来。但是,拟定新的发展路线图不能仅限于面上调研,干部部门应该深入教员队伍,侧身倾听教员意见,与当事人一道讨论,选取诸如代职锻炼、进修深造、工作交换等项目,以人为本,为教员量身定做发展路径。
1.代职锻炼。联系与培训任务相关联部队,在征求教员个人意愿前提下,基于学院学科需求,分批次安排教员到专业训练对口岗位进行代职锻炼。比如,陆战队战术教员可以到陆战部队机关作训部门或作战部门,也可以到营连分队代职主官。所代虽虚,但任务须实,即要么带着课题下去,要么下去以后主动请缨,协调部队安排特定任务。再比如,学院主动联系上级机关,多为教员争取参加包括远海护航、远洋训练以及部队演习等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机会。
2.攻读学位。近些年,部队与地方知名高校合作,定向培养硕博等高层次人才,成效斐然。不过,这种合作模式多限于理工科,忽略军事基础学科,尤其是文科。应该突破这种限制,让英语、运筹等学科的教员也有机会赴自己心仪的院校攻读学位。除此之外,每年应结合全军院校进修招生计划,有序安排教员到军内外院校进修深造。
3.出国留学。传统上,军事留学大多是到委内瑞拉、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少数情况是去德国。美国海军陆战队大学代表团访问学院时,曾一度呼吁双方建立合作模式,邀请年青教员赴美留学。我们应该尽早响应这一呼吁,打破惯例,摒弃旧思维,派遣优秀青年到对方院校进修深造。即便像有些人所认为那样,这些国家是意识形态对抗国家,但人家不少方面比咱先进,如今又主动邀请,咱去拜师学艺又有何妨?“师夷长技以制夷”嘛。
4.学术(习)交流。军事院校应秉持“封闭管理开门办学”的理念,从保障经费上鼓励和支持教员参加军内外学术交流。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教员理应系统接受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培训。遗憾的是,学院符合这一标准的教员寥寥无几。教员几乎都是军校毕业(理工科居多)或部队调动至学院后,经过简短试讲练教就登上三尺讲台的。学科知识扎实或部队训练经验丰富是成为军校教员的前提条件,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则很难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员。这好比是人与武器的关系。有了学科知识,宛若士兵有了枪,但是若没有人教你如何正确射击(欠缺课程与教学理论),你可能也会打响,但能否中靶(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就很难说,遑论成为神枪手(优秀教员)。因此,除了军内学术交流,应该倡导和允许教员走出去,到地方师范大学学习教育理论,或定期邀请知名教育专家来院授课。
5.工作交换。一名教员长期在一个院校任教容易产生疑似审美疲劳的身心倦怠感(美国相关研究表明,所谓“长期”,也不过区区5年时间)。可是,一名教员面临新工作环境和教学对象时,多数情况下会莫名兴奋,干劲十足,这好似“新兵蛋子”,冲劲十足。因此,学院应该联系合作院校,对于一些平台课,可以在兄弟院校间,以学期为时间单位,实行教员交换或交叉任教。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还有利于避免单纯的院内互学而造成“近亲繁殖”。
总之,不拘一格鼓励和奖励进步,就会让教员看到希望,重铸梦想。
二、合理安排,实事求是,减轻教员身心负担
身无束缚,心无羁绊,思想才能驰骋。比如学术报告,应该只要求与专业发展有关的教员参加,无关教员“悉听尊便”。学术报告也不应“满堂灌”(照本宣科),灌完就草草收场,应该预留较长时间,安排互动环节,允许大家提问。还有业务学习,做法本身很好,不愧是学院高明的顶层设计之一,这两年一直坚持执行。但是,由于缺乏细节设计,业务学习逐渐沦为鸡肋,渐渐陷入花架子(一点儿也不好看)和形式主义(还是单调机械的形式)。业务学习应该:
1.形式上灵活多变,打破一成不变的以教研室为主持单元的组织形式,视情可以教学组、课题组、专业系乃至全院为组织单元;
2.内容上有的放矢,切忌拉夫派款或搞轮流坐庄,以免导致应付交差似的业务学习,应该根据学科发展、课程安排,结合教员发展路线图,提前报备业务学习内容;
3.还应建立一套业务学习考评机制。
三、以人为本,加强沟通,提高教员课程发展参与度
目前形势,官本位现象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由于军队的特殊性,军校机关和教员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尤为突出。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机关(训练部)惯于封闭运作,当事教员(八级以下尤甚)欠缺参与机会。课程决策中,机关居高临下发布课程文件,教员丧失“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被动受领。时间一长,势必有损教员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学双主体——教师和学生),挫伤教员的教学能动性。其实,课程与教学不应一味“预设”而忽视或排斥“生成”。相反,课程决策者应该鼓励“生成”。教案也好,课件也罢,无非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并非目标本身,规定太死,框框太多,不利于教学“生成”。应该减少规定动作,实行目标管理,促进有效教学。比如教案,除了开学之际检查其“预设”,更应该在课程结束后检查其“生成”,看教案在印刷体之外,还有多少手写体,而且重点检视手写部分,因为这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课堂教学互动中的课程生成。
诚然,治病救人从来没有包治百病的处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对象,解决方法必须随之调整。以上所述仅限于特定个案,而且就此校来说,解决和预防职业倦怠也不仅限于以上所述。还有一些措施,比如机关如何放下领导架子,深入教员队伍接地气,增强服务意识(例如从制度设计上、从爱护教员的角度上避免教员误课而非坐等教员误课而哂笑之)。但是,只要问题得以认识(虽然略显肤浅),措施逐步跟上(虽不能面面俱到),明媚的眼神、灿烂的笑容和重燃的激情一定会伴着梦想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金忠明.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布洛克(Brock,B.L.),格雷蒂(Grady,M.L.).重燃火焰——校长如何帮助教师摆脱职业倦怠[M].刘晓明、孙文影,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徐章俊,男,教育学硕士,海军陆战学院英语讲师,中国海军第十批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编队翻译官,主要从事海军专业英语课程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