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移情同感、解决问题的能力、乐观主义和清醒的自我意识。这些能力能够使人们反思并理解各种情感状况,并对之作出积极的应对,这就是所谓的情商。在过去的十年间,大量的研究证明了情商在医疗健康、教育的成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志愿者所做的心理分析研究表明:情商较高的人,往往就业和学业表现更好。集中于情商和健康关系的心理分析发现:情商高的人,身体和心理都更健康。以色列Tel Hai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Being a Therapist”课程教授学生情商。结果表明:随着专业课程的开展,学生的情商得以提高。
关键词:情商;移情同感;情商的教授;习得;提高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43-03
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得蓬蓬勃勃。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发布以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心理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失的内容,而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现代社会也极其关注心理教育的研究。但是,现在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性探讨当中,对于实践性心理学操作研究得不够。这时多研究一些国外学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思路,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以色列Tel Hai大学关于情商是可以通过教授习得并提高的研究,就是非常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研究,对于我国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有极大的借鉴性作用。
一、介绍
1.情商。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移情同感、解决问题的能力、乐观主义和清醒的自我意识。这些能力能够使人们反思并理解各种情感状况,并对之作出积极的应对,这就是所谓的情商。莫里森(Morrison,2007)认为理解并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在完成社会工作任务的每一个阶段,比如参与、评估、观察、做决定、规划和干预等,都至关重要。情商在赢得同事的合作和服务方面同样重要,而这种合作和服务能帮助社会工作得到想要的结果,留住并做好一项非常棘手的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间,大量的研究证明了情商在医疗健康、教育的成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情商指的是处理情感方面信息的能力,而这些信息属于感知、同化、表达、规范和处理感情等各方面。情商包括一整套的心理能力,借助于这些能力,人能够运用有关明确感情的态度、区别情感的能力、调整情感的阶段等高级别的心理机制。情商是一种对感情进行准确推理的能力,一种能利用感情和情感知识去提高加强思想的能力。对志愿者所做的心理分析研究表明:情商较高的人,往往就业和学业表现更好。集中于情商和健康关系的心理分析发现:情商高的人,身体和心理都更健康。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情商的有效性,但很少有学校设置课程,通过培育情商来提高学生的内心力量和人际交往能力。本项研究就要验证在学生学业中增加情商课与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移情同感的关系。
2.移情同感。研究人员普遍把“移情同感”定义为关心他人幸福的心理感情,这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人们有利于社会的和利他主义的行为有积极的影响。还有人认为:“同感”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了解他人内心感受的能力。克鲁索(Caruso)和梅尔(Mayer)认为“同感”需要准确地鉴定出他人情感的反应,这需要明确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态度。最近的研究又把“同感”界定为对特定情况的有效感知能力。心理分析理论把“移情同感”看作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部分,人文主义理论家也把“移情同感”看作是改变心理的必要的和足够的条件。它是评判利他主义、奉献社会精神的决定性条件,是孩子感性发育的指标。它还和作决定、谅解和自我原谅、领导才能的体现及情感有关。关于情感的概念认为“移情同感”由两部分组成:认知移情和情感同情。情感同情指的是对他人的经历马上作出的反应。认知移情指的是对他人经历的理性理解。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认知移情和情感同情是互相依赖并相互影响的,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很好地理解“移情同感”。Hojat et al对临床心理专业学生和医学院学生进行的研究的结果表明:移情同感强的学生,临床能力也较强。关于移情同感的资料,现在业界有些争议:移情同感是可以习得的,还是只是情商的副产品。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一致认为情感的自我认识能加强移情同感的能力,继而加强认识了解他人的能力。
二、情商的教授
很多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了情商的各个方面,并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目的是衡量或改变情商。关于健康领域中情商的研究大多是以医学院或牙科专业的学生为实验对象。Jaeger对31名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情商对其专业成绩的影响。认真记载了Bar-On EQ-i课程授课刚开始时和结业时的专业成绩。结果表明:情商与专业成绩有明显的关联。Weiss和Arnesen宣称:在智力或分析水平上,情商并不能单纯的提高,而是需要长久的努力以改变习惯、形式或行为。Louieetal认为:教授情感的技巧需要重视这些情感的环境。他们认为以情商方式管理的精神病学系和其他组织会促进情感技巧的教授。Danielsen和Cawley总结出向医护人员教授同情心、正义等情感能力的最好的办法是在学习中塑造这些价值观。在课程中包含情感教育课的理论基础是授权学生处理一些需要感情处理的状况。前提是:如果学生们能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问题,他们就能自信地、胜任地安全处理他人的感情。尽管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话题,但是关于如何提高情商还是没有大量的讨论。有一些资料表明情商不能用传统的方式教授。大部分模式都是把向学生传授情商基本概念的理论背景和基于经验的教育策略结合在一起,以提高自我意识、情感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还有的是在课堂内塑造“移情同感”的环境,以提高感情的自我调控能力,进行基于心理的干预。
在研究了大量的文献后,“Being a Therapist”课程的研究者设计了基于情商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他们把学习看作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建构理念。学习者必须参与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并调整他们的认知框架以容纳新的信息,由此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深层的理解。构建者和学生构成一个学习的集体。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Mayer.et.al提出了情商的四个发展阶段:辨认、理解、规范和使用情感,要进行调查、经历、质疑和应用到生活实际的状况中。 三、讨论
社会工作教育者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帮助学生处理他们在专业实践中面临的复杂的现实。据发现,情商是健康专业知识和实践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尽管情商与社会工作实践有着潜在的联系,但是却鲜有关于在实践和教育中运用情商的观察和报告。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把关于提高情感能力的文献材料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中,观察对社工专业学生进行情商和移情同感专业课程教育的结果。同时,我们还观察情商和移情同感的关系。总的发现表明:随着专业课程的开展,学生情商得以提高;移情同感能力并没有随着情商的提高而提高。而且情商和移情同感是有关联的,但是两者关联的形式却有着巨大的差异。本项研究最大的发现是,与刚开课时相比,高年级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情商有了显著的提高。这项发现与Jager的发现是一致的,表明通过高等教育,情商是可以提高的。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探索进行这种特定教育的策略。本项研究中的课程运用的经验教学法,它的理论基础是情感教学和情感管理都应该用创造性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有趣的是一年级新生在课程结束后,情商并没有提高。这说明,一年级新生仍然处于适应高等教育阶段,从而无法从这类课程中受益。移情同感的成绩并没有随着课程的结束而提高,这表明情商的提高并没有使得移情同感的能力随之提高。尽管移情同感看似是情商的一部分,而实际上它和情商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这项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移情同感的能力,授课时间需要更长,还要增加关于提高移情同感能力的沟通技巧的培训。移情同感的4个子项目的进一步观察揭示出一年级新生的个人焦虑有显著地降低,这表明在医学专业的最初开始阶段,教授情感可以极大地缓解个人的焦虑。
参考文献:
[1]Booth,Paul,ed.2012.…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Well-being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London: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2]Brooks,David.2011.The social animal:The hidden sources of love,character and achievement.New York,NY:Random House.
[3]Coleman,J.2009.Well-being in schools:Empirical measure or politicians’dream?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5,no.3:281-92.
[4]Cornum,Rita.2012.Can we teach resilience?Keynote presentation,Young Foundation/Macquarie Group seminar‘Teaching resilience in schools’,Ropemaker,London,7th February 2012.
[5]Craig,Carol.2007.The potential dangers of a systematic,explicit approach to teach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Glasgow:Centre for Confidence and Well-Being.Dixon,Thomas.2011.Feeling differently:Using historical images to teach emotional literacy in an East London school.London: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the Emotions,Queen Mary,University of London.
[6]Dolan,Paul,Richard Layard,and Metcalfe R.Richard.2011.Measur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for public policy.London: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7]Downbiggin,Ian.2011.The quest for mental health:A tale of science,medicine,scandal,sorrow and mass socie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Meirav Hen
关键词:情商;移情同感;情商的教授;习得;提高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43-03
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发展得蓬蓬勃勃。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发布以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心理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缺失的内容,而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现代社会也极其关注心理教育的研究。但是,现在我国的心理学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性探讨当中,对于实践性心理学操作研究得不够。这时多研究一些国外学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思路,借鉴一些有益的经验,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以色列Tel Hai大学关于情商是可以通过教授习得并提高的研究,就是非常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研究,对于我国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有极大的借鉴性作用。
一、介绍
1.情商。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移情同感、解决问题的能力、乐观主义和清醒的自我意识。这些能力能够使人们反思并理解各种情感状况,并对之作出积极的应对,这就是所谓的情商。莫里森(Morrison,2007)认为理解并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在完成社会工作任务的每一个阶段,比如参与、评估、观察、做决定、规划和干预等,都至关重要。情商在赢得同事的合作和服务方面同样重要,而这种合作和服务能帮助社会工作得到想要的结果,留住并做好一项非常棘手的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间,大量的研究证明了情商在医疗健康、教育的成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情商指的是处理情感方面信息的能力,而这些信息属于感知、同化、表达、规范和处理感情等各方面。情商包括一整套的心理能力,借助于这些能力,人能够运用有关明确感情的态度、区别情感的能力、调整情感的阶段等高级别的心理机制。情商是一种对感情进行准确推理的能力,一种能利用感情和情感知识去提高加强思想的能力。对志愿者所做的心理分析研究表明:情商较高的人,往往就业和学业表现更好。集中于情商和健康关系的心理分析发现:情商高的人,身体和心理都更健康。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情商的有效性,但很少有学校设置课程,通过培育情商来提高学生的内心力量和人际交往能力。本项研究就要验证在学生学业中增加情商课与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移情同感的关系。
2.移情同感。研究人员普遍把“移情同感”定义为关心他人幸福的心理感情,这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且对人们有利于社会的和利他主义的行为有积极的影响。还有人认为:“同感”是一种品质,是一种了解他人内心感受的能力。克鲁索(Caruso)和梅尔(Mayer)认为“同感”需要准确地鉴定出他人情感的反应,这需要明确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态度。最近的研究又把“同感”界定为对特定情况的有效感知能力。心理分析理论把“移情同感”看作是治疗心理疾病的一部分,人文主义理论家也把“移情同感”看作是改变心理的必要的和足够的条件。它是评判利他主义、奉献社会精神的决定性条件,是孩子感性发育的指标。它还和作决定、谅解和自我原谅、领导才能的体现及情感有关。关于情感的概念认为“移情同感”由两部分组成:认知移情和情感同情。情感同情指的是对他人的经历马上作出的反应。认知移情指的是对他人经历的理性理解。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认知移情和情感同情是互相依赖并相互影响的,忽略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很好地理解“移情同感”。Hojat et al对临床心理专业学生和医学院学生进行的研究的结果表明:移情同感强的学生,临床能力也较强。关于移情同感的资料,现在业界有些争议:移情同感是可以习得的,还是只是情商的副产品。然而,大多数的研究一致认为情感的自我认识能加强移情同感的能力,继而加强认识了解他人的能力。
二、情商的教授
很多研究人员专门研究了情商的各个方面,并做了一系列的实验,目的是衡量或改变情商。关于健康领域中情商的研究大多是以医学院或牙科专业的学生为实验对象。Jaeger对31名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情商对其专业成绩的影响。认真记载了Bar-On EQ-i课程授课刚开始时和结业时的专业成绩。结果表明:情商与专业成绩有明显的关联。Weiss和Arnesen宣称:在智力或分析水平上,情商并不能单纯的提高,而是需要长久的努力以改变习惯、形式或行为。Louieetal认为:教授情感的技巧需要重视这些情感的环境。他们认为以情商方式管理的精神病学系和其他组织会促进情感技巧的教授。Danielsen和Cawley总结出向医护人员教授同情心、正义等情感能力的最好的办法是在学习中塑造这些价值观。在课程中包含情感教育课的理论基础是授权学生处理一些需要感情处理的状况。前提是:如果学生们能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问题,他们就能自信地、胜任地安全处理他人的感情。尽管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话题,但是关于如何提高情商还是没有大量的讨论。有一些资料表明情商不能用传统的方式教授。大部分模式都是把向学生传授情商基本概念的理论背景和基于经验的教育策略结合在一起,以提高自我意识、情感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还有的是在课堂内塑造“移情同感”的环境,以提高感情的自我调控能力,进行基于心理的干预。
在研究了大量的文献后,“Being a Therapist”课程的研究者设计了基于情商理论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他们把学习看作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建构理念。学习者必须参与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并调整他们的认知框架以容纳新的信息,由此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深层的理解。构建者和学生构成一个学习的集体。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Mayer.et.al提出了情商的四个发展阶段:辨认、理解、规范和使用情感,要进行调查、经历、质疑和应用到生活实际的状况中。 三、讨论
社会工作教育者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帮助学生处理他们在专业实践中面临的复杂的现实。据发现,情商是健康专业知识和实践中重要的一环。然而,尽管情商与社会工作实践有着潜在的联系,但是却鲜有关于在实践和教育中运用情商的观察和报告。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把关于提高情感能力的文献材料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中,观察对社工专业学生进行情商和移情同感专业课程教育的结果。同时,我们还观察情商和移情同感的关系。总的发现表明:随着专业课程的开展,学生情商得以提高;移情同感能力并没有随着情商的提高而提高。而且情商和移情同感是有关联的,但是两者关联的形式却有着巨大的差异。本项研究最大的发现是,与刚开课时相比,高年级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情商有了显著的提高。这项发现与Jager的发现是一致的,表明通过高等教育,情商是可以提高的。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探索进行这种特定教育的策略。本项研究中的课程运用的经验教学法,它的理论基础是情感教学和情感管理都应该用创造性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有趣的是一年级新生在课程结束后,情商并没有提高。这说明,一年级新生仍然处于适应高等教育阶段,从而无法从这类课程中受益。移情同感的成绩并没有随着课程的结束而提高,这表明情商的提高并没有使得移情同感的能力随之提高。尽管移情同感看似是情商的一部分,而实际上它和情商是两个不同的个体。这项研究表明为了提高学生们的移情同感的能力,授课时间需要更长,还要增加关于提高移情同感能力的沟通技巧的培训。移情同感的4个子项目的进一步观察揭示出一年级新生的个人焦虑有显著地降低,这表明在医学专业的最初开始阶段,教授情感可以极大地缓解个人的焦虑。
参考文献:
[1]Booth,Paul,ed.2012.…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Well-being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London: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
[2]Brooks,David.2011.The social animal:The hidden sources of love,character and achievement.New York,NY:Random House.
[3]Coleman,J.2009.Well-being in schools:Empirical measure or politicians’dream?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35,no.3:281-92.
[4]Cornum,Rita.2012.Can we teach resilience?Keynote presentation,Young Foundation/Macquarie Group seminar‘Teaching resilience in schools’,Ropemaker,London,7th February 2012.
[5]Craig,Carol.2007.The potential dangers of a systematic,explicit approach to teaching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Glasgow:Centre for Confidence and Well-Being.Dixon,Thomas.2011.Feeling differently:Using historical images to teach emotional literacy in an East London school.London: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the Emotions,Queen Mary,University of London.
[6]Dolan,Paul,Richard Layard,and Metcalfe R.Richard.2011.Measuring subjective well-being for public policy.London: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7]Downbiggin,Ian.2011.The quest for mental health:A tale of science,medicine,scandal,sorrow and mass socie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Meirav 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