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校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它通常以发展性咨询和普及基础知识教育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这项工作的开展,为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十分遗憾地看到,在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学生因为一些应激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而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和创伤,给校园、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和十分迫切。
心理危机的概念和种类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遭受严重、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运用寻常应对方式不能处理,致使个体陷入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的心理失衡状态。
一般来说,心理危机可以分成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种。
发展性危机是指个体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对于大学生来说,新生入学不适应、大学毕业没有合适的工作等都可能导致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被认为是正常的,因为在人的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危机,大部分人遇到的危机能自我解决,只有一小部分人无法顺利解决。由于每个人的发展性危机本身都是独特的,因此必须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评价和处理。
境遇性危机是指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失恋、突然得重病或其他的天灾人祸都可能引发大学生的境遇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常常是随机的、突然的、震撼性的、强烈的、灾难性的和不可预见的。
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是考研还是工作,工作单位的抉择,是否要转专业,是否决定与某个人发展恋人关系,与导师的关系冲突等是引发大学生存在性危机的主要原因。
开展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技术,它能给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它能够帮助受心理危机所困的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比如,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方式,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平衡焦虑、矛盾的心态。研究表明,自杀者在采取自杀行动前的24小时内,小的挫折和人际关系摩擦的发生频率很高。因此,在这个时段,如果有人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困扰,其心理失衡的状态往往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恶性行为的发生。
心理危机不仅会对当事人的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影响,还会影响到当事人周围的一些人。曾有专家指出,一个自杀事件至少会影响到当事人周围的6个人,心理危机影响范围之广也就由此可见。大学生如果发生心理危机,不仅会对当事人个人及其家庭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学校内其他人(包括老师、同学)、甚至是社会产生强烈的破坏性影响,这是因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承受了很高的社会期望,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不仅对当事人、家庭、学校来说非常重要,而且还是一件关系到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大事。
我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
我校于1996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10年来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开展工作,构建了以医学心理和普通心理课程教育为主渠道、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学生工作队伍为日常心理教育主力、以大学生心理社团为补充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格局,组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
1.新生入校之后,在半个月左右组织心理普查。建立学生个人的心理档案。这既能作为心理咨询和帮助学生自我探索的参考,又能在筛选的基础上,对重点对象予以必要的特别关注和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并展开预防性的工作。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这是开展危机干预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基本认识与了解,危机的识别、处理和预防都将无从谈起。为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涵盖学生在校生活和校外生活的各个方面,覆盖自我认识与评价、生活适应与发展、人际关系与调适、智力发展与学业、情绪变化与调控、恋爱情感与升华、职业规划与准备、心理挫折与应对等诸多大学生面对的发展课题,我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内容涉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校园适应、心理健康、职业辅导、性教育、心理危机等六大部类的内容;同时拓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诸如团体心理测量、个别咨询服务、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在情绪、情感失落时方便找到专业心理工作者;利用“心理健康月” 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心理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社团的心理辅导功能,从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构建完善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校园危机干预体系。形成寝室联络员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学生辅导员二级网络、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三级网络和临床医学院医疗介入的四级网络,保证了心理危机的及时预防、发现、救助和后期安抚。
4.建设全员育人的教育体系。不仅做学生工作的人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所有教师都肩负着“言传身教”的重任,所以普及全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加强教育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难和不足
近年来高校更多的着手于普及知识,平稳发展,心理机构的专业人员更多的钻研发展性咨询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处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显得“力度薄弱、方法不灵、专业不专”,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转介和善后安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的不力和遗憾。因此,加大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干预工作的重心前移,以预防为主,开展相关的危机干预工作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危机的概念和种类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遭受严重、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运用寻常应对方式不能处理,致使个体陷入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的心理失衡状态。
一般来说,心理危机可以分成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种。
发展性危机是指个体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对于大学生来说,新生入学不适应、大学毕业没有合适的工作等都可能导致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被认为是正常的,因为在人的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危机,大部分人遇到的危机能自我解决,只有一小部分人无法顺利解决。由于每个人的发展性危机本身都是独特的,因此必须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评价和处理。
境遇性危机是指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失恋、突然得重病或其他的天灾人祸都可能引发大学生的境遇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常常是随机的、突然的、震撼性的、强烈的、灾难性的和不可预见的。
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是出国还是留在国内,是考研还是工作,工作单位的抉择,是否要转专业,是否决定与某个人发展恋人关系,与导师的关系冲突等是引发大学生存在性危机的主要原因。
开展危机干预的重要性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技术,它能给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它能够帮助受心理危机所困的个体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困境与自身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比如,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方式,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平衡焦虑、矛盾的心态。研究表明,自杀者在采取自杀行动前的24小时内,小的挫折和人际关系摩擦的发生频率很高。因此,在这个时段,如果有人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困扰,其心理失衡的状态往往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恶性行为的发生。
心理危机不仅会对当事人的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影响,还会影响到当事人周围的一些人。曾有专家指出,一个自杀事件至少会影响到当事人周围的6个人,心理危机影响范围之广也就由此可见。大学生如果发生心理危机,不仅会对当事人个人及其家庭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学校内其他人(包括老师、同学)、甚至是社会产生强烈的破坏性影响,这是因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承受了很高的社会期望,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将其解决在萌芽状态,不仅对当事人、家庭、学校来说非常重要,而且还是一件关系到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大事。
我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
我校于1996年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10年来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开展工作,构建了以医学心理和普通心理课程教育为主渠道、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学生工作队伍为日常心理教育主力、以大学生心理社团为补充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格局,组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
1.新生入校之后,在半个月左右组织心理普查。建立学生个人的心理档案。这既能作为心理咨询和帮助学生自我探索的参考,又能在筛选的基础上,对重点对象予以必要的特别关注和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并展开预防性的工作。
2.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这是开展危机干预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基本认识与了解,危机的识别、处理和预防都将无从谈起。为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涵盖学生在校生活和校外生活的各个方面,覆盖自我认识与评价、生活适应与发展、人际关系与调适、智力发展与学业、情绪变化与调控、恋爱情感与升华、职业规划与准备、心理挫折与应对等诸多大学生面对的发展课题,我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内容涉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校园适应、心理健康、职业辅导、性教育、心理危机等六大部类的内容;同时拓宽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诸如团体心理测量、个别咨询服务、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在情绪、情感失落时方便找到专业心理工作者;利用“心理健康月” 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心理教育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充分发挥社团的心理辅导功能,从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构建完善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校园危机干预体系。形成寝室联络员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学生辅导员二级网络、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三级网络和临床医学院医疗介入的四级网络,保证了心理危机的及时预防、发现、救助和后期安抚。
4.建设全员育人的教育体系。不仅做学生工作的人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所有教师都肩负着“言传身教”的重任,所以普及全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加强教育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困难和不足
近年来高校更多的着手于普及知识,平稳发展,心理机构的专业人员更多的钻研发展性咨询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处理危机引发的恶性事件显得“力度薄弱、方法不灵、专业不专”,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转介和善后安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的不力和遗憾。因此,加大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干预工作的重心前移,以预防为主,开展相关的危机干预工作培训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