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语文”一词,意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而言之”。在初中阶段,口语表达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从而透过优秀文学作品,品读生活,启迪心智。
然而,随着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他们很在意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课堂发言可能意味着冒遭人取笑、歧视之险。而且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圈套”式提问,雾里看花高深莫测,使学生对语文问题更是敬而畏之。加之很长时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口语教学不被重视,往往浅尝辄止,流于形式。过去重写轻说的语文课堂“涛声依旧”,现在满目纷繁的网络语言“横空出世”,这些都妨碍了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默不作声的问题呢?
其实,我们常常盲目苦苦寻觅课外浩渺的“华美精品”,却往往忘了潜心钻研我们手中的“最佳宝典”——语文教材。我们的教材为了达到使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目标,收录了许多典范性的文章、片段,这些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一流文学宝藏。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利用教材,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反复朗读、记忆、仿写、延展,使学生积累到很多很好的表达材料,把课文中的语言逐步变成自己的语言,从而增强口语表达的丰富性。
在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用以下六种方法让学生跨越现实生活中的道道鸿沟,不断激发他们喜欢表达,学会表达,完美表达。
1.搭建说话模式的平台,让语文问题不再如雾里看花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许多内容都有它基本的说话模式,比如,阅读说明文我们说“本文说明了某事物的……原理或……特征”;又如讲述见闻或复述故事时的关键是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不妨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比较规范的语言模式来引导学生逐步学说规范话。
譬如在分析《 羚羊木雕 》中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说话模式:“我认为______是个______的人,从______(词、句、段)中可以看出。”搭建了这样的说话模式平台,不仅让语文问题不再如雾里看花,还能让学生解决问题更显游刃有余。上《 安塞腰鼓 》一课时,我让学生用“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对安塞腰鼓之美的独特感悟。学生写道:“鼓槌上荡着雄浑力量,鼓面上绕着破天回响,鼓腔内撞着蓬勃生命的安塞腰鼓。”“能让视觉感受磅礴,能让听觉享受震撼,能让心灵接受洗礼的安塞腰鼓。”学生的表达总能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语文的别样之美。在上完《 竹影 》一文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成长,需要______”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并说明理由。学生写道:“成长,需要将问号进行到底。”“成长,需要发现生活中那些不被束缚的美。”“成长,需要逃出生活的框。”“成长,需要质朴归真的童稚之心,需要把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的勇气。”仔细玩味这些颇有哲理的言语,其实我们的学生经过精心锻造,都有成为生活语言大师的潜质。
2.巧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课文插图是一味鼓励学生说话的强有力的兴奋剂。这些图画常能引起学生观察、联想、说话的兴趣,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又能加速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教材中很多写意的插图往往被我们忽略,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围绕它们“大做文章”。譬如看着《 湖心亭看雪 》的白描图,我让学生用“在______的湖心亭,看______的雪,我遇到了______,感到______”的句式造句。学生写道:“在万籁俱寂,水汽氤氲的湖心亭,看落英缤纷,温婉安静的雪,我遇到与我一样为避世间烦扰而静坐湖心亭对弈的两人,感到一个人看风景看的是寂寞,志同道合的朋友看风景看的是情趣。”文采训练不能一蹴而就,借助教材中任何一个亮点都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天净沙·秋思 》《 石壕吏 》等课文中生动的插图都可成为激发灵感的源泉。
3.依托课文经典段落,引导学生再现生活感人场景
在讲授《 背影 》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文章正是由于作者通过一件生活小事写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情,才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分析完课文,我就让学生做口语练习,要求描述生活中自己所熟悉的人或事物,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抓住人或事物的特征。一位平素不善言谈的男生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故事:“由于我的立定跳远成绩实在惨不忍睹,父亲决定从今晚开始带我到五象广场锻炼身体。天下着蒙蒙细雨,还没跑到两圈我已气喘吁吁,对父亲的不近人情更是心生埋怨,在我连滚带爬地跑完五圈后,父亲又提出要跟我进行立定跳远的比赛,条件是只要我能超越他,今天的体育锻炼就可以结束了。父亲纵身一跳后在落地的地方放了串钥匙做标记。我咬紧牙关,模仿父亲刚才的姿势,使出全身力气提高身体重心跃起,当我的双脚平稳地落到地面的另一端,已然超越放钥匙的标记时,我兴奋得手舞足蹈,可当我俯身拾起钥匙时,却意外发现父亲的脚踝上竟然带着渗出殷红血迹的伤痕。此时我才明白年轻时身为运动健将的父亲如今为何被我超越,这不仅是无言父爱的鼓励,更是如山父爱的深情。原来,父亲可以被超越,但父爱永远无法超越。”一个女生受到这个故事的情感触动,在课堂上也和大家分享了发生在她身上的感人故事:“那时家里的日子过得有些拮据,但我非常渴望得到那本《 名家散文集 》,常常在书店的橱窗前端详它,细心的母亲发现后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我欣喜若狂地接过书,却发现纸质很粗糙。母亲看到我疑惑的表情,不好意思地解释:‘正版书太贵了,这是一本盗版书,不过没关系,内容是完全一样的。等以后有了钱,一定给你买正版的。’尽管心中有说不出的沮丧,但我还是假装如获至宝地把书拿回房间。母亲一离开,我就把书扔进了抽屉。过了几天,我收拾房间时无意中拿出了这本讨厌的盗版书,随手一翻开,喉咙里像卡了什么东西,一下子愣住了,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啊!所有的错别字和空白处都被妈妈纠正、填好了,这样熟悉的字体几乎每一页都有。如今,我常常翻开这本美丽的盗版书,很多时候并不是去读它,而是让自己沉浸在一种莫大的幸福里。原来,书可能有盗版,但母爱绝不会有‘盗版’。”由此看来,只有课文与生活水乳交融,从课文中来,到生活中去,语文的世界才甚为宽广。
4.运用修辞提高文采,“口若悬河”不再是遥远之梦
八年级教材中的《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里有“对联常识”的教学要求。于是我大胆地将对联创作引入课堂,如《 爸爸的花儿落了 》里有脍炙人口的《 送别 》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便让学生即兴仿写。学生写道:“戈壁外,沙场间,兵戈破青天。”“明月下,花丛间,幽香绕指间。”学完《 桃花源记 》一文后,我让学生自创对联谈感悟。学生写道:“桃源中,与世隔绝,并怡然自乐;幻境外,战火纷飞,尽民不聊生。”“黑暗现世连年战乱乱连年,美好桃源如仙宁静静如仙。”一副副妙联诞生于课堂,一次次灵感迸发自教材。
在“5 ·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我让七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说一段话献给汶川地震中的救灾英雄和幸存者,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学生写道:“瞬间房屋的倒塌,刹那大地的颤抖,几天废墟的掩埋,都无法阻止你们坚强的信念。你们凭着不屈的意志,借着乐观的态度,靠着顽强的精神,上演了一场场生命的奇迹。”
生活处处皆语文。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其歌词可以是一首抒情的诗;一则成功的广告,其中可能包含着对修辞的巧妙运用。我曾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引用名人名言谈对生活的感悟。一位女生说:“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遗憾的是他穷尽一生也没能找到那个支点。但是,我的妈妈却用她的爱作支点,支起了我的整个人生。”这样情感真挚的表白,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怎能不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5.借助课件创设情境,让视听结合、听说训练达到完美统一
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说的动机,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在实际应用中引发兴趣,形成动机。学习《 答谢中书书 》一课,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激起“现场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一名导游,配合多媒体画面,带领我们去领略那独到的山川之美。有学生写道:“这里有山环水抱之美。你看,清风袭来,水面上细浪轻皱。偶尔一只水鸟掠过水面,撩起几滴水珠溅在水里,化作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晕圈,随着荡漾的河水慢慢扩散,直至消失,小溪又像是一名出色的摄影师,巧妙地摄下了蓝天、流云、夕阳、树荫,再现了白居易眼中的那一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天然画面。溪两旁的高山,或如攥拳击天,或如狂魔出世,或如斜塔劲削,或如古堡雄峙,吸天地之灵气,显宇宙之神奇。层层叠叠,浓浓淡淡,深深浅浅,让人望‘山’兴叹。山环着水,水映着山——好一幅旖旎的风光长卷!”
6.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训练学生的思辨力和洞察力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即兴抛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既可满足学生认识大千世界的强烈愿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比如 “当有些人心安理得地炮制‘瘦肉精’‘染色馒头’时,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精神世界是不是也被有些人投了非法添加剂,甚至下了毒?”在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国家时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造句。学生写道:“不必说我们对冰雪灾害的顽强抵御,也不必说我们对‘藏独’行为的义愤填膺,单是汶川大地震我们振作精神、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就诠释了我们中国人民不一般的力量。”语文离开了生活就名不副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学习语言之路也只能陷入死胡同。
人生处处皆语文,生活时时有言语。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口语训练为半径,才能让语文口语表达训练得到更广义的延伸。当我们的学生热爱语文课堂,走进教材塑造的世界,在45分钟里品味语文,享受口语交流和思维碰撞的乐趣,我们的努力就有了深远的意义。当我们真正懂得向语文教材虚心“取法”,最终必然有累累收获于课堂。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广西 南宁,530023)
然而,随着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他们很在意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课堂发言可能意味着冒遭人取笑、歧视之险。而且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圈套”式提问,雾里看花高深莫测,使学生对语文问题更是敬而畏之。加之很长时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口语教学不被重视,往往浅尝辄止,流于形式。过去重写轻说的语文课堂“涛声依旧”,现在满目纷繁的网络语言“横空出世”,这些都妨碍了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提升。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默不作声的问题呢?
其实,我们常常盲目苦苦寻觅课外浩渺的“华美精品”,却往往忘了潜心钻研我们手中的“最佳宝典”——语文教材。我们的教材为了达到使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目标,收录了许多典范性的文章、片段,这些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一流文学宝藏。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利用教材,通过对这些课文的反复朗读、记忆、仿写、延展,使学生积累到很多很好的表达材料,把课文中的语言逐步变成自己的语言,从而增强口语表达的丰富性。
在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用以下六种方法让学生跨越现实生活中的道道鸿沟,不断激发他们喜欢表达,学会表达,完美表达。
1.搭建说话模式的平台,让语文问题不再如雾里看花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许多内容都有它基本的说话模式,比如,阅读说明文我们说“本文说明了某事物的……原理或……特征”;又如讲述见闻或复述故事时的关键是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不妨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比较规范的语言模式来引导学生逐步学说规范话。
譬如在分析《 羚羊木雕 》中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说话模式:“我认为______是个______的人,从______(词、句、段)中可以看出。”搭建了这样的说话模式平台,不仅让语文问题不再如雾里看花,还能让学生解决问题更显游刃有余。上《 安塞腰鼓 》一课时,我让学生用“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说一句话,表达对安塞腰鼓之美的独特感悟。学生写道:“鼓槌上荡着雄浑力量,鼓面上绕着破天回响,鼓腔内撞着蓬勃生命的安塞腰鼓。”“能让视觉感受磅礴,能让听觉享受震撼,能让心灵接受洗礼的安塞腰鼓。”学生的表达总能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语文的别样之美。在上完《 竹影 》一文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成长,需要______”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内容,并说明理由。学生写道:“成长,需要将问号进行到底。”“成长,需要发现生活中那些不被束缚的美。”“成长,需要逃出生活的框。”“成长,需要质朴归真的童稚之心,需要把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的勇气。”仔细玩味这些颇有哲理的言语,其实我们的学生经过精心锻造,都有成为生活语言大师的潜质。
2.巧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课文插图是一味鼓励学生说话的强有力的兴奋剂。这些图画常能引起学生观察、联想、说话的兴趣,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又能加速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教材中很多写意的插图往往被我们忽略,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围绕它们“大做文章”。譬如看着《 湖心亭看雪 》的白描图,我让学生用“在______的湖心亭,看______的雪,我遇到了______,感到______”的句式造句。学生写道:“在万籁俱寂,水汽氤氲的湖心亭,看落英缤纷,温婉安静的雪,我遇到与我一样为避世间烦扰而静坐湖心亭对弈的两人,感到一个人看风景看的是寂寞,志同道合的朋友看风景看的是情趣。”文采训练不能一蹴而就,借助教材中任何一个亮点都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天净沙·秋思 》《 石壕吏 》等课文中生动的插图都可成为激发灵感的源泉。
3.依托课文经典段落,引导学生再现生活感人场景
在讲授《 背影 》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文章正是由于作者通过一件生活小事写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情,才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分析完课文,我就让学生做口语练习,要求描述生活中自己所熟悉的人或事物,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抓住人或事物的特征。一位平素不善言谈的男生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故事:“由于我的立定跳远成绩实在惨不忍睹,父亲决定从今晚开始带我到五象广场锻炼身体。天下着蒙蒙细雨,还没跑到两圈我已气喘吁吁,对父亲的不近人情更是心生埋怨,在我连滚带爬地跑完五圈后,父亲又提出要跟我进行立定跳远的比赛,条件是只要我能超越他,今天的体育锻炼就可以结束了。父亲纵身一跳后在落地的地方放了串钥匙做标记。我咬紧牙关,模仿父亲刚才的姿势,使出全身力气提高身体重心跃起,当我的双脚平稳地落到地面的另一端,已然超越放钥匙的标记时,我兴奋得手舞足蹈,可当我俯身拾起钥匙时,却意外发现父亲的脚踝上竟然带着渗出殷红血迹的伤痕。此时我才明白年轻时身为运动健将的父亲如今为何被我超越,这不仅是无言父爱的鼓励,更是如山父爱的深情。原来,父亲可以被超越,但父爱永远无法超越。”一个女生受到这个故事的情感触动,在课堂上也和大家分享了发生在她身上的感人故事:“那时家里的日子过得有些拮据,但我非常渴望得到那本《 名家散文集 》,常常在书店的橱窗前端详它,细心的母亲发现后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我。我欣喜若狂地接过书,却发现纸质很粗糙。母亲看到我疑惑的表情,不好意思地解释:‘正版书太贵了,这是一本盗版书,不过没关系,内容是完全一样的。等以后有了钱,一定给你买正版的。’尽管心中有说不出的沮丧,但我还是假装如获至宝地把书拿回房间。母亲一离开,我就把书扔进了抽屉。过了几天,我收拾房间时无意中拿出了这本讨厌的盗版书,随手一翻开,喉咙里像卡了什么东西,一下子愣住了,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啊!所有的错别字和空白处都被妈妈纠正、填好了,这样熟悉的字体几乎每一页都有。如今,我常常翻开这本美丽的盗版书,很多时候并不是去读它,而是让自己沉浸在一种莫大的幸福里。原来,书可能有盗版,但母爱绝不会有‘盗版’。”由此看来,只有课文与生活水乳交融,从课文中来,到生活中去,语文的世界才甚为宽广。
4.运用修辞提高文采,“口若悬河”不再是遥远之梦
八年级教材中的《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里有“对联常识”的教学要求。于是我大胆地将对联创作引入课堂,如《 爸爸的花儿落了 》里有脍炙人口的《 送别 》歌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便让学生即兴仿写。学生写道:“戈壁外,沙场间,兵戈破青天。”“明月下,花丛间,幽香绕指间。”学完《 桃花源记 》一文后,我让学生自创对联谈感悟。学生写道:“桃源中,与世隔绝,并怡然自乐;幻境外,战火纷飞,尽民不聊生。”“黑暗现世连年战乱乱连年,美好桃源如仙宁静静如仙。”一副副妙联诞生于课堂,一次次灵感迸发自教材。
在“5 ·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我让七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说一段话献给汶川地震中的救灾英雄和幸存者,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学生写道:“瞬间房屋的倒塌,刹那大地的颤抖,几天废墟的掩埋,都无法阻止你们坚强的信念。你们凭着不屈的意志,借着乐观的态度,靠着顽强的精神,上演了一场场生命的奇迹。”
生活处处皆语文。一首脍炙人口的歌,其歌词可以是一首抒情的诗;一则成功的广告,其中可能包含着对修辞的巧妙运用。我曾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引用名人名言谈对生活的感悟。一位女生说:“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遗憾的是他穷尽一生也没能找到那个支点。但是,我的妈妈却用她的爱作支点,支起了我的整个人生。”这样情感真挚的表白,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怎能不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5.借助课件创设情境,让视听结合、听说训练达到完美统一
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绪,引起学生说的动机,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在实际应用中引发兴趣,形成动机。学习《 答谢中书书 》一课,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激起“现场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一名导游,配合多媒体画面,带领我们去领略那独到的山川之美。有学生写道:“这里有山环水抱之美。你看,清风袭来,水面上细浪轻皱。偶尔一只水鸟掠过水面,撩起几滴水珠溅在水里,化作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晕圈,随着荡漾的河水慢慢扩散,直至消失,小溪又像是一名出色的摄影师,巧妙地摄下了蓝天、流云、夕阳、树荫,再现了白居易眼中的那一幅‘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天然画面。溪两旁的高山,或如攥拳击天,或如狂魔出世,或如斜塔劲削,或如古堡雄峙,吸天地之灵气,显宇宙之神奇。层层叠叠,浓浓淡淡,深深浅浅,让人望‘山’兴叹。山环着水,水映着山——好一幅旖旎的风光长卷!”
6.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训练学生的思辨力和洞察力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即兴抛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既可满足学生认识大千世界的强烈愿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比如 “当有些人心安理得地炮制‘瘦肉精’‘染色馒头’时,我们不禁要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的精神世界是不是也被有些人投了非法添加剂,甚至下了毒?”在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前国家时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造句。学生写道:“不必说我们对冰雪灾害的顽强抵御,也不必说我们对‘藏独’行为的义愤填膺,单是汶川大地震我们振作精神、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就诠释了我们中国人民不一般的力量。”语文离开了生活就名不副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学习语言之路也只能陷入死胡同。
人生处处皆语文,生活时时有言语。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口语训练为半径,才能让语文口语表达训练得到更广义的延伸。当我们的学生热爱语文课堂,走进教材塑造的世界,在45分钟里品味语文,享受口语交流和思维碰撞的乐趣,我们的努力就有了深远的意义。当我们真正懂得向语文教材虚心“取法”,最终必然有累累收获于课堂。
(作者单位:南宁市第十四中学,广西 南宁,53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