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成是个符号,幽默的符号。
方成的漫画充满幽默感,几十年间,他所创造的《武大郎开店》、《苦读未悟图》、《不要叫“老爷”》、《张飞卖肉》、《面币图》等作品,无不令人读后或开怀或会心或喷饭,那种方成特有的机智和狡诘,蕴藏在简洁的画面中,即使今天看来,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幽默,无疑是方成漫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方成的语言充满幽默感,每个和他接触过的朋友,都能“复述”出若干个有关方老的幽默段子,譬如,你给他打电话,他耳朵有点背,听不清你的话,又不直说,就在那边儿自个儿嘟囔一句:“唉,我就不愿意当老头,他们非让我当不可!等着,我给你拿个耳朵去——”。话筒这边儿的人会心一笑,知道老人家去拿助听器了。前几天,在深圳跟老人家见面,大家见他精神爽朗,腿脚利索,就夸奖他保养有方,他却拦住话头,说:“我其实不怎么保养,我精神好是因为我信教了——”你那里正猜想他信的是什么教,他不紧不慢地告诉你,“我这个教可好,天爷教——全听老天爷的,保准没错!”
方成的行事充满幽默感,前些年,生病住院了,要开刀。医生在手术之前嘱咐他,手术之后只能吃流质。他大声答应。可是医生一走,就自个偷着藏起一个馒头,留着手术之后先“垫吧垫吧”肚子。幸好在“作案”之前被人赃俱获,未遂。手术之后,老人家一出手术室就醒了(方成时常表扬那位麻醉师“分秒不差”,高!),当护士和家人要把他从手术车上往病床上抬时,他在被子底下说话了:“你们别乱使劲儿,听我口令:一、二、三!”得,大伙笑得全泄劲儿了。
方成作品《真假钟馗》。
方成的幽默感人尽皆知,可方成的“幽默学”却鲜为人知。把幽默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方成先生堪称是当今中国第一人。迄今为止,方成已出版了《方成谈幽默》、《侯宝林的幽默》、《英国人的幽默》、《这就是幽默》、《幽默的水墨》等十多本专论幽默的著作,他还应邀到国内各大学去给大学生讲授幽默的课程,他还把讲座开到了大洋彼岸,在美国巡回了一圈,专做幽默的报告。听了或者读了方成先生的幽默学的人,都会在哈哈大笑之余,豁然心悟:“哦,原来幽默不光是逗个乐子,它还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还与民族文化的积淀有关,还是一个民族独特个性的折射,还应该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哇,了不起的幽默,了不起的方成先生!”
我的书架上,专门辟出了一层来收藏方成先生历年来题赠给我的签名本,其中大部分是谈幽默的专著,也有一些是他各个时期的漫画集。有一回他到我书房里看书,我对老人家说:“您是我书架上的大地主啊!”他笑道:“是吗?那你给我交租子吧!”把我逗得扑哧一笑。
跟方成先生因书而结下的最宝贵的缘分,是我那本童年纪事散文集《那些小人物》,写的是我小时候耳闻目睹的小人物的难忘故事。这本小书实在是被方老给“逼”出来的——
那是在1996年的某一天,晚年移居深圳的漫画家田原先生在家里招待老友方成,把我也招去作陪。众人都在厨房里忙活,客厅里只剩下我和方老闲聊。方老问起我近来写些什么,我就随口把刚刚写完的几个胡同里的人物故事,简单地给他讲了几段。谁知,这倒引起了老人家浓厚的兴趣,听完一个立即问“还有吗?再讲一个!”我就再找出一个邻居的事情来,讲给他听。后来讲的已经不是我写成文字的那些故事了,而是埋藏在我心灵深处的那些难忘的人和事。记不得那一晚上讲了多少,只记得晚饭已然做熟,众人几次来催,方老却不管不顾,先是让主人们在饭厅里干等,后来,干脆把田老和其他客人都招呼到客厅里来,让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听我讲故事……
那天,我讲得很投入,大家也听得很投入。晚饭是何时吃完的,大家都忘记了。直到夜深人静了,我才恍然想起,当晚还要赶回报社去上夜班。匆匆告辞之际,方老问我:“侯军,我问你一句话,回答完了你再走——你什么时候能把这些故事都写出来?”
我犹豫地说:“刚写了四五篇,没时间,也许明年……”
“好,一言为定!”方老接过我的话头,“等你明年写完了,我要给你画出全部的插图!”
方老的这句话,把我惊得半天不知如何回答。而旁边的诸位朋友却早已欢呼起来。田原先生大为感慨:“我跟方成认识几十年了,还从来没见过他要主动给谁画插图呢!好哇,我们等着看你们珠联璧合的新作啦!”
那一幕,至今想起来还让我心头发热。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方老成了名副其实的“督战队”——每次来深圳,一见面必是那句老话:“写完了吗?还要让我等多久啊?”旁人不解,有时会问:“写什么呀?”方老总是大声地替我“广而告之”:“他在写一段历史,真实的历史!”然后再补充一句:“我自告奋勇要给他画插图呢!”
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方老的“督战”,我怎么会那么努力那么勤勉那么认真那么专注地去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同样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方老的一双慧眼,我又怎能日渐深刻地理解这些寻常故事背后所蕴涵的时代意义和认识价值。为此,真要好好地谢谢方老!
直到2004年夏天,我的写作才算告竣。我把这些稿子陆续寄给方成先生,方成先生则把一幅幅插图陆续寄回深圳。每次收到一批插图,我都要为之捧腹为之叹服——“捧腹”是因为方老以漫画来表现那个非常时代的异常人物,常有出人意外的传神妙笔,幽默而不失委婉,荒诞而不失真实,让人读后忍不住哈哈大笑,或者会心一笑。比如,他笔下的《董姨》、《老尹》、《陈主任》等形象,简直就是活在我脑海中几十年的“那一个”。有些人物虽相貌有异,而神态动作却更加逼真,更具典型意义,令人不得不由衷地叹服老画家的精巧构思和传神功力。 我的这本小书因为有了方老的插图而平添了艺术的魅力,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文字也好像多了几分神采。图文都完备了,我请方老给我写篇序言。方老二话不说答应下来,几天后就寄来了,序言的标题为《只他写得出》。
2007年春天,《那些小人物》由北京现代出版社出版了,我拿到样书之后,第一时间就给方老送了去。方老很高兴,当即给我签名留念,说:“这本书,我也算是半个作者啦!”我笑道:“您不光是作者,还是催产婆,要是没有您拿鞭子赶着我,恐怕就写不出这本书啦!”
那年夏天,我的茶文化论集《品茶悟道》也出版了,封面也是用了方老的一幅茶画。方老说,这幅画的原作已经没有了,你是从哪里找来的?我说,封面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设计的,他从哪里找来的,我真的不知道。方老说,你看你看,你的书全用我的画,咱们俩还是有缘啊!
2011年6月3日,是方成先生的93岁生辰。很多京城的朋友和中山的乡亲都想给老人家张罗着办个隆重的生日庆典,可方老不愿张扬,就在生日前夕悄然来到深圳,专门要来尝尝我家的炸酱面。我知道,这是方老传递给我们全家的一份特殊的情意。那天晚上,我们的家宴朴素又不乏精致,除了方老点名要的炸酱面,妻子李瑾也做了京津地区传统的家常打卤面,还烧了几样小菜给方老下酒。我从酒店给方老订了一个小小的生日蛋糕,上面请面点师写了五个大字:“方老永不老!”方老看了非常开心,连声说:“好啊,这个生日有意思,中式的长寿面条,西式的生日蛋糕,中西合璧,全有了!”
那天方老喝了不少酒,脸上泛着红光,兴致勃勃,妙语连珠,把我们逗得笑了一阵又一阵,方老自己却故意绷着不笑。越是这样,就越有效果。饭后,方老余兴未尽,又在大公子继红兄的搀扶下,把我们家上上下下看了一遍,临走时还留下一句话:“行,我把你们家都考察清楚了,还挺合格的,明年的生日就还定这儿吧!”
大家闻言又笑了起来,笑过之后,我对方老说:“不光明年呀,我们都等着给您办百岁大寿呢!”
“说好啦,到时候就在你们这家面馆办了!哈哈……”方老这回自个儿大笑起来,那笑声一直飘进了楼道里。
方成的漫画充满幽默感,几十年间,他所创造的《武大郎开店》、《苦读未悟图》、《不要叫“老爷”》、《张飞卖肉》、《面币图》等作品,无不令人读后或开怀或会心或喷饭,那种方成特有的机智和狡诘,蕴藏在简洁的画面中,即使今天看来,还是让人忍俊不禁。幽默,无疑是方成漫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方成的语言充满幽默感,每个和他接触过的朋友,都能“复述”出若干个有关方老的幽默段子,譬如,你给他打电话,他耳朵有点背,听不清你的话,又不直说,就在那边儿自个儿嘟囔一句:“唉,我就不愿意当老头,他们非让我当不可!等着,我给你拿个耳朵去——”。话筒这边儿的人会心一笑,知道老人家去拿助听器了。前几天,在深圳跟老人家见面,大家见他精神爽朗,腿脚利索,就夸奖他保养有方,他却拦住话头,说:“我其实不怎么保养,我精神好是因为我信教了——”你那里正猜想他信的是什么教,他不紧不慢地告诉你,“我这个教可好,天爷教——全听老天爷的,保准没错!”
方成的行事充满幽默感,前些年,生病住院了,要开刀。医生在手术之前嘱咐他,手术之后只能吃流质。他大声答应。可是医生一走,就自个偷着藏起一个馒头,留着手术之后先“垫吧垫吧”肚子。幸好在“作案”之前被人赃俱获,未遂。手术之后,老人家一出手术室就醒了(方成时常表扬那位麻醉师“分秒不差”,高!),当护士和家人要把他从手术车上往病床上抬时,他在被子底下说话了:“你们别乱使劲儿,听我口令:一、二、三!”得,大伙笑得全泄劲儿了。
方成作品《真假钟馗》。
方成的幽默感人尽皆知,可方成的“幽默学”却鲜为人知。把幽默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方成先生堪称是当今中国第一人。迄今为止,方成已出版了《方成谈幽默》、《侯宝林的幽默》、《英国人的幽默》、《这就是幽默》、《幽默的水墨》等十多本专论幽默的著作,他还应邀到国内各大学去给大学生讲授幽默的课程,他还把讲座开到了大洋彼岸,在美国巡回了一圈,专做幽默的报告。听了或者读了方成先生的幽默学的人,都会在哈哈大笑之余,豁然心悟:“哦,原来幽默不光是逗个乐子,它还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还与民族文化的积淀有关,还是一个民族独特个性的折射,还应该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哇,了不起的幽默,了不起的方成先生!”
我的书架上,专门辟出了一层来收藏方成先生历年来题赠给我的签名本,其中大部分是谈幽默的专著,也有一些是他各个时期的漫画集。有一回他到我书房里看书,我对老人家说:“您是我书架上的大地主啊!”他笑道:“是吗?那你给我交租子吧!”把我逗得扑哧一笑。
跟方成先生因书而结下的最宝贵的缘分,是我那本童年纪事散文集《那些小人物》,写的是我小时候耳闻目睹的小人物的难忘故事。这本小书实在是被方老给“逼”出来的——
那是在1996年的某一天,晚年移居深圳的漫画家田原先生在家里招待老友方成,把我也招去作陪。众人都在厨房里忙活,客厅里只剩下我和方老闲聊。方老问起我近来写些什么,我就随口把刚刚写完的几个胡同里的人物故事,简单地给他讲了几段。谁知,这倒引起了老人家浓厚的兴趣,听完一个立即问“还有吗?再讲一个!”我就再找出一个邻居的事情来,讲给他听。后来讲的已经不是我写成文字的那些故事了,而是埋藏在我心灵深处的那些难忘的人和事。记不得那一晚上讲了多少,只记得晚饭已然做熟,众人几次来催,方老却不管不顾,先是让主人们在饭厅里干等,后来,干脆把田老和其他客人都招呼到客厅里来,让大家一边吃饭一边听我讲故事……
那天,我讲得很投入,大家也听得很投入。晚饭是何时吃完的,大家都忘记了。直到夜深人静了,我才恍然想起,当晚还要赶回报社去上夜班。匆匆告辞之际,方老问我:“侯军,我问你一句话,回答完了你再走——你什么时候能把这些故事都写出来?”
我犹豫地说:“刚写了四五篇,没时间,也许明年……”
“好,一言为定!”方老接过我的话头,“等你明年写完了,我要给你画出全部的插图!”
方老的这句话,把我惊得半天不知如何回答。而旁边的诸位朋友却早已欢呼起来。田原先生大为感慨:“我跟方成认识几十年了,还从来没见过他要主动给谁画插图呢!好哇,我们等着看你们珠联璧合的新作啦!”
那一幕,至今想起来还让我心头发热。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方老成了名副其实的“督战队”——每次来深圳,一见面必是那句老话:“写完了吗?还要让我等多久啊?”旁人不解,有时会问:“写什么呀?”方老总是大声地替我“广而告之”:“他在写一段历史,真实的历史!”然后再补充一句:“我自告奋勇要给他画插图呢!”
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方老的“督战”,我怎么会那么努力那么勤勉那么认真那么专注地去完成这本书的写作;同样很难设想,如果没有方老的一双慧眼,我又怎能日渐深刻地理解这些寻常故事背后所蕴涵的时代意义和认识价值。为此,真要好好地谢谢方老!
直到2004年夏天,我的写作才算告竣。我把这些稿子陆续寄给方成先生,方成先生则把一幅幅插图陆续寄回深圳。每次收到一批插图,我都要为之捧腹为之叹服——“捧腹”是因为方老以漫画来表现那个非常时代的异常人物,常有出人意外的传神妙笔,幽默而不失委婉,荒诞而不失真实,让人读后忍不住哈哈大笑,或者会心一笑。比如,他笔下的《董姨》、《老尹》、《陈主任》等形象,简直就是活在我脑海中几十年的“那一个”。有些人物虽相貌有异,而神态动作却更加逼真,更具典型意义,令人不得不由衷地叹服老画家的精巧构思和传神功力。 我的这本小书因为有了方老的插图而平添了艺术的魅力,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文字也好像多了几分神采。图文都完备了,我请方老给我写篇序言。方老二话不说答应下来,几天后就寄来了,序言的标题为《只他写得出》。
2007年春天,《那些小人物》由北京现代出版社出版了,我拿到样书之后,第一时间就给方老送了去。方老很高兴,当即给我签名留念,说:“这本书,我也算是半个作者啦!”我笑道:“您不光是作者,还是催产婆,要是没有您拿鞭子赶着我,恐怕就写不出这本书啦!”
那年夏天,我的茶文化论集《品茶悟道》也出版了,封面也是用了方老的一幅茶画。方老说,这幅画的原作已经没有了,你是从哪里找来的?我说,封面是出版社的美术编辑设计的,他从哪里找来的,我真的不知道。方老说,你看你看,你的书全用我的画,咱们俩还是有缘啊!
2011年6月3日,是方成先生的93岁生辰。很多京城的朋友和中山的乡亲都想给老人家张罗着办个隆重的生日庆典,可方老不愿张扬,就在生日前夕悄然来到深圳,专门要来尝尝我家的炸酱面。我知道,这是方老传递给我们全家的一份特殊的情意。那天晚上,我们的家宴朴素又不乏精致,除了方老点名要的炸酱面,妻子李瑾也做了京津地区传统的家常打卤面,还烧了几样小菜给方老下酒。我从酒店给方老订了一个小小的生日蛋糕,上面请面点师写了五个大字:“方老永不老!”方老看了非常开心,连声说:“好啊,这个生日有意思,中式的长寿面条,西式的生日蛋糕,中西合璧,全有了!”
那天方老喝了不少酒,脸上泛着红光,兴致勃勃,妙语连珠,把我们逗得笑了一阵又一阵,方老自己却故意绷着不笑。越是这样,就越有效果。饭后,方老余兴未尽,又在大公子继红兄的搀扶下,把我们家上上下下看了一遍,临走时还留下一句话:“行,我把你们家都考察清楚了,还挺合格的,明年的生日就还定这儿吧!”
大家闻言又笑了起来,笑过之后,我对方老说:“不光明年呀,我们都等着给您办百岁大寿呢!”
“说好啦,到时候就在你们这家面馆办了!哈哈……”方老这回自个儿大笑起来,那笑声一直飘进了楼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