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专题节目兼有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和文艺节目的艺术性。电视专题节目采编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受众的对收看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电视;专题节目;采编
电视专题节目是指主题相对统一,能对主题作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与综合节目相对应的一种电视节目,是电视三大支柱节目之一。任何一个电视专题节目,无论它的题材如何选择、主题如何提炼、结构怎样布局,都体现了创作者对人物、对事件、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在此仅对专题节目的采编谈几点看法。
一、创作观念
(一)专题片中主题人物应该个性化
人,已成为当今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的主题。电视专题节目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这是电视专题节目的主体,人是直接的主角。人成为主角,不仅表现在他处于直接或间接的中心地位,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是充分个性化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人。
(二)专题节目的世俗化
世俗化首先表现为平民化,即专题节目的主人公绝大部分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平常百姓。世俗化的第二个表现是生活化、日常化。专题节目关键的是要表现原汁原味、未经雕琢的生活。恢复伟人、展示名人真实面目是世俗化的第三个表现。世俗化是一种美学追求,美即生活,世俗即美。
(三)情感是专题节目的生命线
情感已成为电视专题节目的重要主题,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创作的核心。对创作者来说,最主要的是对情感的发掘,对情感的体验,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在发掘并体验到情感之后,创作者必须将情感物化。物化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渗透在节目的整体。细节、空镜头画面、特写、慢动作与定格等,都是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风格化
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当真实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当纪实方法为大家普遍接受之后,主体的个人风格便尤显重要了。只有当各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在作品中形成时,创作者才会有创造艺术品的快乐,观众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节目。
专题节目创作者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确立自己的个性风格,作品才能具有生命力。
(五)思辨意识
思辨性、哲理性是任何一部作品的灵魂。
一个产生重大影响的电视专题节目,它们无不蕴含着令人深思的思辨色彩和哲理意味。电视专题节目中应充满思辨、哲理,给人以启迪。创作者必须把抽象的思辨思想和哲理寓于形象和事实中,做到真切感人,触及观众心灵深处,令人感到有回味无穷的哲理。
(六)审美意识
专题节目的形式美是身体,内容美是灵魂。创作者应追求内容美、重视形式美。作品的内容美要求电视编导用美的心灵去赞扬美的人和事物,用美的理想去鞭挞丑恶的人和事物。在形式上则要使电视画面、声音、蒙太奇组接等表现手段达到和谐、平衡和富有审美效果,在"纪录"的同时进行"再创作"。
只有当内容美和形式美达到水乳交融、合二为一时,一部作品、一个节目才真正成为美的创造。
二、采编手法与技巧
(一)突出电视本体--视觉艺术
电视艺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不能违背"视"这种大众传媒的规律。专题片更应突出画面语言,注重画面信息量,不要让画面成为解说词的"填充物"。一般来说,文字解说词是为画面语言服务的,是画面的补充。好的解说词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而是与画面的融洽配合。所以解说词往往不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有的甚至上下段也很难连接起来。有的人把电视片中的解说词看得很重,在拍片之前就写下了解说词,然后再把拍摄的画面往解说词上填,这样的片子纪实味道差,可信度小,不能收到应有的社会效应。
(二)平视客观,纪录真实。
专题片是以真实为主体的,专题片的质量也是以真实为衡量标准的。是客观拍摄还是摆布拍摄对专题片的质量影响很大。即使在客观拍摄中,被摄者可能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但并不影响被摄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而摆拍补拍的画面再自然,所拍人物也是在表演,过于"讲究"、精心摆布的画面,即使再精美,由于影响了图象的真实感和可信性,观众自然也就不"买帐"了。
电视编导和记者应尽量控制个人情绪,做到平视客观,真实记录。从寻常中寻找不寻常,打破说教式的议论,靠情感的自然流露,来打动观众,产生共鸣。
(三)充分运用现场同期声、音乐音响、字幕等优势手段。
好的专题片,应是解说词与同期声的有机统一。同期声包括画面中出现的和未出现的人物语言、动作音响和环境音响,它们分别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气氛,这些真实的因素,使人物和事件更趋真实。同期声、现场音响所造就的氛围和情绪,能把观众自然而然地带入片中所表达的环境之中,声画一体,真实再现。字幕,这种简单的电视手段,有时也必不可少,它能起到信息强化的作用,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四)长镜头的运用
长镜头做为叙事语言,是与蒙太奇相对立的一种创作观念。是对物质世界客观还原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过程的记录,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整体性,只有长镜头能够完成。在纪录生活自然流程、事物情状、生活细节等方面,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长镜头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
(五)强化细节,描写意识。
专题片的细节描写是具体地、形象地描写环境,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事件发展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对象局部、细微的展示。适当运用细节描写,可以给观众留下诸如"逼真、细腻、具体、生动、富有个性"等印象。
细节描写在专题片中起到了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情感和内心、揭示主题、交待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细节描写使作品有血有肉、细腻真实,给观众增强印象。因此,专题片中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细节的多寡、好坏、优劣,将对电视专题片的质量起到举足轻得的作用。
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电视专题节目的创作也不例外,不应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和风格。笔者通过学习与工作实践,摸索出一些粗浅的认识,旨在与电视同仁共勉,难免有偏颇和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彭国平:《新闻摄影》,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张君昌:《电视新闻摄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3]郑旷主编:《当代新闻学》,长征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陈光(1973.12--),男,黑龙江省富锦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兼编辑部主任
【关键词】电视;专题节目;采编
电视专题节目是指主题相对统一,能对主题作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与综合节目相对应的一种电视节目,是电视三大支柱节目之一。任何一个电视专题节目,无论它的题材如何选择、主题如何提炼、结构怎样布局,都体现了创作者对人物、对事件、对客观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在此仅对专题节目的采编谈几点看法。
一、创作观念
(一)专题片中主题人物应该个性化
人,已成为当今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的主题。电视专题节目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这是电视专题节目的主体,人是直接的主角。人成为主角,不仅表现在他处于直接或间接的中心地位,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是充分个性化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人。
(二)专题节目的世俗化
世俗化首先表现为平民化,即专题节目的主人公绝大部分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平常百姓。世俗化的第二个表现是生活化、日常化。专题节目关键的是要表现原汁原味、未经雕琢的生活。恢复伟人、展示名人真实面目是世俗化的第三个表现。世俗化是一种美学追求,美即生活,世俗即美。
(三)情感是专题节目的生命线
情感已成为电视专题节目的重要主题,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创作的核心。对创作者来说,最主要的是对情感的发掘,对情感的体验,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在发掘并体验到情感之后,创作者必须将情感物化。物化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渗透在节目的整体。细节、空镜头画面、特写、慢动作与定格等,都是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风格化
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当真实成为大家共同的追求,当纪实方法为大家普遍接受之后,主体的个人风格便尤显重要了。只有当各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在作品中形成时,创作者才会有创造艺术品的快乐,观众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节目。
专题节目创作者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确立自己的个性风格,作品才能具有生命力。
(五)思辨意识
思辨性、哲理性是任何一部作品的灵魂。
一个产生重大影响的电视专题节目,它们无不蕴含着令人深思的思辨色彩和哲理意味。电视专题节目中应充满思辨、哲理,给人以启迪。创作者必须把抽象的思辨思想和哲理寓于形象和事实中,做到真切感人,触及观众心灵深处,令人感到有回味无穷的哲理。
(六)审美意识
专题节目的形式美是身体,内容美是灵魂。创作者应追求内容美、重视形式美。作品的内容美要求电视编导用美的心灵去赞扬美的人和事物,用美的理想去鞭挞丑恶的人和事物。在形式上则要使电视画面、声音、蒙太奇组接等表现手段达到和谐、平衡和富有审美效果,在"纪录"的同时进行"再创作"。
只有当内容美和形式美达到水乳交融、合二为一时,一部作品、一个节目才真正成为美的创造。
二、采编手法与技巧
(一)突出电视本体--视觉艺术
电视艺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不能违背"视"这种大众传媒的规律。专题片更应突出画面语言,注重画面信息量,不要让画面成为解说词的"填充物"。一般来说,文字解说词是为画面语言服务的,是画面的补充。好的解说词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而是与画面的融洽配合。所以解说词往往不是一篇很好的文章,有的甚至上下段也很难连接起来。有的人把电视片中的解说词看得很重,在拍片之前就写下了解说词,然后再把拍摄的画面往解说词上填,这样的片子纪实味道差,可信度小,不能收到应有的社会效应。
(二)平视客观,纪录真实。
专题片是以真实为主体的,专题片的质量也是以真实为衡量标准的。是客观拍摄还是摆布拍摄对专题片的质量影响很大。即使在客观拍摄中,被摄者可能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但并不影响被摄者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而摆拍补拍的画面再自然,所拍人物也是在表演,过于"讲究"、精心摆布的画面,即使再精美,由于影响了图象的真实感和可信性,观众自然也就不"买帐"了。
电视编导和记者应尽量控制个人情绪,做到平视客观,真实记录。从寻常中寻找不寻常,打破说教式的议论,靠情感的自然流露,来打动观众,产生共鸣。
(三)充分运用现场同期声、音乐音响、字幕等优势手段。
好的专题片,应是解说词与同期声的有机统一。同期声包括画面中出现的和未出现的人物语言、动作音响和环境音响,它们分别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气氛,这些真实的因素,使人物和事件更趋真实。同期声、现场音响所造就的氛围和情绪,能把观众自然而然地带入片中所表达的环境之中,声画一体,真实再现。字幕,这种简单的电视手段,有时也必不可少,它能起到信息强化的作用,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四)长镜头的运用
长镜头做为叙事语言,是与蒙太奇相对立的一种创作观念。是对物质世界客观还原的一种最好的方法。过程的记录,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整体性,只有长镜头能够完成。在纪录生活自然流程、事物情状、生活细节等方面,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长镜头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
(五)强化细节,描写意识。
专题片的细节描写是具体地、形象地描写环境,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事件发展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对象局部、细微的展示。适当运用细节描写,可以给观众留下诸如"逼真、细腻、具体、生动、富有个性"等印象。
细节描写在专题片中起到了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情感和内心、揭示主题、交待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细节描写使作品有血有肉、细腻真实,给观众增强印象。因此,专题片中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细节的多寡、好坏、优劣,将对电视专题片的质量起到举足轻得的作用。
电视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电视专题节目的创作也不例外,不应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和风格。笔者通过学习与工作实践,摸索出一些粗浅的认识,旨在与电视同仁共勉,难免有偏颇和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彭国平:《新闻摄影》,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张君昌:《电视新闻摄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
[3]郑旷主编:《当代新闻学》,长征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陈光(1973.12--),男,黑龙江省富锦电视台新闻部主任兼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