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ting0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和谐精神,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强大的引导力、支撑力和驱动力。马克思主义既讲矛盾,亦重和谐,倡导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社会和谐,由此积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是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和谐;和谐社会
  
  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和共同追求。在追求和谐的实践中,人类创造了深厚的和谐文化。由于文化场的差异,中、西文化积淀生成了核心一致而又个性鲜明的和谐精神。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同样重视和追求和谐,具有一般性的和谐文化与和谐精神因子;作为西方文化场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在整合中西传统和谐精神的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作为重要文化资源突出出来,全面认识,深入分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一、和谐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之一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基于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普遍矛盾与不和谐而产生的,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科学思想武器。世界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创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成为“批判”、“否定”、“革命”的代名词,批判精神、辩证精神、革命精神积淀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进入中国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鲜明旗帜和指导思想。受长期革命斗争实践和正统宣传教育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斗争哲学”,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与和谐精神始终处于遮蔽状态。其实,马克思主义不是只讲矛盾和斗争,“和谐”也在其视阈之内。“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关键词”之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以矛盾的对立统一为核心,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确实存在。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亦十分重视和谐,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确实存在。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实现共产主义,而这正是人类和谐社会理想的科学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主张矛盾的对立统一,既强调矛盾的对立性,也重视矛盾的统一性,主张矛盾对立双方通过相互作用和斗争实现暂时的统一与动态的和谐。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与和谐精神并不冲突,恰恰彰显着和谐精神。唯物辩证法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客观上承认了事物构成要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而这正是“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强调矛盾对立双方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斗争来实现矛盾的消解,这是达成和谐的基本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的“自我形象”
  
  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贯穿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社会和谐等价值理念之中,具有鲜明的个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人类实践改造的客观对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确证。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自然的改造主体,是自然人化的决定性力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所包含的三大基本关系之一,对人类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基础性制约作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能和谐的。一方面,“个人中心”、“个人自由”、个人享乐至上的价值观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倾向,驱使人无限度和不顾后果地向自然界进行物质索取,由人对自然的依赖走向人对自然的宰制,由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走向人与自然的对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本身使“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1]。基于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未来美好社会——共产主义的重要标志之一。他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
  人与人的和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有自然生命,具有自然属性,而且有社会生命,具有社会属性,而后者正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它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也就是说,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人类告别对自然依赖的阶段,走进对物依赖的时代。此时,“异化”现象充斥社会每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朴素和谐关系被彻底打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充满互敬互爱情感的传统家庭内部被金钱的腥臭味所取代;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团内部变得勾心斗角;以公平竞争、诚信守道为准则的市场内部遍地是唯利是图、商业欺诈、强买强卖;等等。正基于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冲突与对立关系的分析和痛恶,马克思主义所倡导和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的和谐社会。
  人与自身的和谐人本身是一个有机体,由诸多相互对待又相互关联的要素共同构成。要素之间搭配协调、均衡、有序,整个人体系统就处于和谐状态,否则,人自身就会陷入矛盾与分裂。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和谐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实现,人的类本质的彻底实现就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人与自身的和谐问题,实际上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4]由此可见,马克思倡导和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的实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还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虽有独立性,但处于对物的严重依赖基础上,是虚幻的独立性。人自身处于“异化”状态,存在着严重的人格分裂与心理失衡,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存在惊人的反差,自杀、自虐、精神失常等现象层出不穷。到共产主义社会,人依靠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在克服依赖和限制的过程中,逐渐使自己的本质从片面走向全面、需要和能力从单一走向丰富,自由的个性得以最终形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得以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也得以达到更高境界。当然,人与自身的和谐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不是说到共产主义社会就停滞不前了,就是绝对和谐了。相反,它只是一个和谐节点,是向更高和谐布展的起点。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作为西方文化场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具有西方文化的特质和优长,与中华传统和谐精神形成融合互补之势,是构建现代新和谐精神的重要借鉴,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
  启示一:“和谐”是一个目标概念,也是一个过程概念,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既要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又要把“和谐”作为达成目标的重要手段。作为“目标”,“和谐”是一个系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国际和谐等等。把“和谐”作为手段,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和谐”与“矛盾”的关系,就要客观承认矛盾,勇于走进矛盾,善于解决矛盾,通过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达成矛盾的化解,实现新的和谐状态。
  启示二: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是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指导。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当代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根结底,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南,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一点毋庸置疑。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主义和谐精神为指导,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强化和谐意识,养成和谐品格。
  启示三: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是建构现代新和谐精神的重要借鉴。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强大的内在支撑和驱动作用。建构现代新和谐精神,继承中华传统和谐精神是基础,借鉴吸收西方和谐精神必不可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关键。作为西方和谐文化资源宝库中的一棵奇葩,马克思主义和谐精神对建构现代新和谐精神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必须全面认识,深入分析,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30页。
其他文献
摘 要:钢琴教师参与、坚持各种形式的演奏实践,对提高钢琴教学水平和质量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多方面论述分析了坚持演奏实践对提高钢琴教学水平的重要性,希望尤其是青年教学更应坚持练琴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演奏实践;钢琴;教学     从这几年国际钢琴比赛来看,国际上有着较高素养和水平的教师队伍,虽然教学工作繁忙,但大多数仍然坚持不离开舞台实践,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演奏水平和掌握
期刊
摘 要:摘 要:基于临盘油区已实施调剖措施效果的统计分析结果,结合文献调研资料,综合运用油藏工程方法与数值模拟方法,从油藏参数对已实施的各调剖措施井组的调剖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调剖措施在不同油藏、开发条件下的适应性,以期为调剖措施效果预测模型的建立以及调剖措施选区选井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油藏参数;剩余油;渗透率;渗透率变异系数;效果    1 沉积相对调剖效果的影响  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
期刊
摘 要: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 Accounting,ABC)在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成功应用,人们发现ABC 给企业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于是,利用ABC提供的成本信息进行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生产管理、以及进行顾客盈利分析等作业管理(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ABM)理论及实务开始出现。其中,作业成本预算(A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常见质量通病因素展开了分析,并根据多年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通病;防治    1 前言    钻孔灌注桩以其适应性强、成本适中、施工简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桥梁深基础中,但由于灌注桩施工砼需在桩孔中泥浆液面下浇筑,其施工程序和质量控制同一般砼浇筑不同,影响砼施工质量因素较多,因而它的施工技术性要求较高。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施工技术
期刊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一点是毋需置疑的,那就是企业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所有的员工都自觉自愿地工作,人前人后都一个样地工作。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的发挥和创造热情远远没有被激发出来。   如何留住人才是一个永恒的企业管理课题。所有企业都必须面对一个矛盾:如何解决员工欲望的不断膨胀和薪酬的相对稳定。在我们这个飞速变化的时
期刊
摘 要:近几届奥运会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奥运经济,因为奥运会筹备及举办期间延伸出的商机,可以通过良好运作,提高城市吸引力与知名度、增加就业、促进行业发展;如果如果规划不完善、前期准备不足,随着相关产业投资下降也会出现“后奥运经济低谷”。通过对近几届奥运会举办国所产生的奥运经济的分析,得出宝贵的国际经验,进而对我国的奥运经济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奥运经济;后奥运经济低谷;中国经济 
期刊
《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的前夜,是鲁迅的第二篇小说。鲁迅曾经说过:“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鲁迅在“五四“时期写下的许多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社会本质,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罪恶,彻底批判了整个吃人的旧世界。这些小说,不仅作为“中国新文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弱势群体的数量日益庞大,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一项突出的社会问题,新疆作为一个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更是如此。本文在介绍新疆弱势群体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各级政府扶助弱势群体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新疆各级政府扶助弱势群体的角色定位。  关键词:弱势群体;各级政府;角色定位    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中国经历了多充转变:从一个乡村—
期刊
摘 要:由于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远大于保险市场,而且目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大发展时期,为了解决保险公司巨灾风险暴露问题,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稳定性,有必要对我国实施巨灾保险证券化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我国保险公司用传统方式处理巨灾保险风险的同时,应当进一步考虑将巨灾保险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我国实施巨灾保险证券化虽然面临一些因素的制约,但是已经具备一定的条件。  关键词:巨灾保险;证券化    继今年初我国南
期刊
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会计学界讨论的热点,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局限在会计作弊上,我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范围应该比会计作弊更广泛,只要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会计信息,就可以说是一种会计信息失真,它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     一、引起合法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   1.从会计学的同性来看。会计学的属性有理论属性和方法局性两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