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校的扩招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贫困生。相对于普通学生,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大,思想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对社会的看法往往比较偏激,遇事容易走极端。各高校都为帮助这些贫困学生采取了很多的帮困措施,但是接受帮助后的有些同学表现并不尽如人意,因此,辅导员在此过程中该如何正确引导这些贫困学生,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贫困生往往比较内向、自闭,不太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思想,这使得做我们做思想工作的难度增大,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其思想及心理特点,从而对症下药。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贫困生;心理特点
从事辅导员工作幾年来,先后共带学生400余名,其中外地学生比例占40%,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达到28%。留意和观察这些学生发现,他们有共性也有差异,属于不同的类型可却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多数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因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怀有沉重的自卑感,不愿积极主动去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在与人交往中又往往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对事物显得相当敏感。
1贫困学生类型及心理特点
1.1贫困学生的类型
辅导员工作几年来,先后共带学生400余名,其中外地学生比例占40%,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达到28%,其中外地学生占有近22%,这些贫困学生主要有两种类型:(1)城镇困难学生。因单亲家庭、父母下岗、远郊是其贫困的主要原因;(2)外地困难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中以农业收入为主。
1.2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在贫困学生中相当普遍,原因主要有:①贫困生大多家庭贫困,经济较拮据,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水平的差异,对自我现状,如外貌、服饰、语言等方面不满,由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暗示而产生自卑感;②由于城乡经济差别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艺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在差异面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形成了自卑心理;③有些贫困生中学时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自我感觉良好,考入大学后,发现学习优秀、多才多艺的同学比比皆是,原本学习成绩带来的成就感、优异感受到冲击,心理发生落差而产生自卑感。
羞于直面贫困,仍是不少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某次班级开班会,我让学生们推选贫困生代表,去申领校方联系的助学善款。但推选内容刚宣布,贫困生都沉默下来,不愿意自荐。有的贫困生非常害怕同学议论自己的家境,自卑情绪很浓。
(2)焦虑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习及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为此,贫困生总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之中,一方面因考虑如何解决学习生活费用不足、家中欠债太多等问题而常常不安;另一方面,他们期望以优异的成绩来慰藉家人的辛苦劳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欠佳,故而自责、焦急。有些贫困生还要外出找机会打工赚钱,在学习与打工之间疲于奔命,并且捉襟见肘的伙食费难以满足学业和打工的需要,加重了身体与精神上的负担。加上当前的就业形势又很严峻,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贫困生对个人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因而精神压力过大,紧张情绪不断增加。由于精神经常处于压抑状态,没有或不愿意寻找倾诉心事的对象,焦虑情绪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这些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抑郁体验,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事实上,心理上的抑郁和焦虑带给贫困生的困扰远远超出了经济上的艰难。
(3)依赖心理
有些贫困大学生在面对贫困时,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一味地希望学校能够全额免费,希望社会各界人士为自己提供帮助,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把接受政府、社会、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看作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己接受也是心安理得,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这种等、靠、要的思想,使得他们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责任感。
(4)厌世观
家境贫寒确实给大学生贫困群体带来了许多困难乃至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一部分贫困生不是鼓足勇气战胜困难,而是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产生了挫折感,甚至失去了学习、生活的信心,而在总结这种挫折时,又过多地强调经济原因,夸大了社会上一些消极和腐败现象,进而发展到怨恨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无能,怨恨他人,以致于怨恨社会,产生一种厌世情绪。
(5)人际交往障碍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成长环境的相对闭塞、文化滞后、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讷于言语、羞于交往,因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很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不敢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需要一定经济付出的集体活动。另外,来自单亲或父母长年生病家庭的学生,他们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善于进行感情交流,因此就会遇到很多交流沟通的障碍,影响正常的交往。由于交往不多,别人就不了解他们,结果他们就变得越来越孤独,同时由于参加活动少,泯灭了自己的才华,能力没得到发展,眼界不开阔,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2、贫困学生的心态
通过两年多的观察和总结,贫因大学生的心态总体上可分为三类:
(1)积极面对:这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受家境的影响,为了急于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学习非常刻苦。会寻找各种途径来凑齐自己的学费,例如勤工俭学、申请助学贷款、努力学习拿奖学金。他们生活俭朴、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绝大多数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塑造了他们具有: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具有超长的忍耐和适应恶劣环境的优良品质。他们懂得感恩,经常参加学院和系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志愿者活动等,积极参加献血和捐款活动,热心帮助同学及社会需要帮助的人。
(2)消极逃避:这类学生不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贫困这个问题,不主动申请助学贷款,但这类学生在生活上是节俭的。不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善存在的困难,学习也不太努力,对周围任何事物没有兴趣,有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做法。辅导员通过其它途径得知他家境困难,争取帮他们获取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助学金等,他们不会心存感激,要回报学校和社会,当碰到有要求要捐款资助其它更困难的学生或需要献血时支支吾吾,不会主动站出来。
(3)虚荣挥霍:这类学生虽然家里很贫困但是死要面子,硬要装出家里很有钱,喜欢攀比,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有可能是因为家庭贫困,自然地产生一种自卑的心态,常常为了掩饰这种自卑,就会做一些看起来很阔气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虚荣心的反映,同时这是一种典型的高消费行为。这类学生生活过得比普通的大学生还要好,应该说是奢侈,从表面上看不出是一个贫困的大学生。但当得知有助学金等可以申请时,他们会主动过来要求享受这种特殊待遇。在领到助学款后,不花在“刀刃”上,连连泡网吧打游戏;或请朋友、同学出去大吃大喝。
3、教育和引导贫困学生的措施
作为辅导员,除了认真执行和贯彻学校、系部为贫困学生提供的“六位一体”的帮困措施外,我们还应积极寻求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困难学生乐意接受帮助,消除自卑心理,懂得感恩、报恩。
3.1建立贫困生档案
利用各种机会,从开学初期——到毕业,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进行全过程跟踪,经常谈心。掌握资料、了解信息、建立和完善研究培养过程体系,必要时进行家访。贫困大学生的培养和研究还要依靠家庭、亲属、朋友以及社会的支持,只有对贫困大学生建立专门的跟踪过程档案,才能全面掌握和了解他们,也才能在各种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找到一条适用的方法和途径。
3.2、经常与贫困学生谈心
充分掌握他们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在一般谈心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对个别贫困大学生的谈心工作。通过同学、乡友、朋友、亲属、及家庭等各种渠道,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定期与他们沟通并且形成制度化。
3.3加强心理引导
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引导工作,及时舒缓他们的心理难题,并积极开展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社会资助,为受助生提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服务。引导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努力学习,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传递爱心。
除对贫困学生加强心理引导外,还应对普通同学进行教育,教育其它同学把贫困大学生当成普通同学看待,不要过于关注他们,也不要心存偏见及歧视。有时候他们也会有特别的日子偶尔放纵一下,也不应在背后议论。
3.4、强化勤工助学的作用
做好贫困大学生思想和行动的双重工作,要让贫困生认识到,与其被动地“等、靠、要”,指望获得更多的资助,或忍饥挨饿,还不如走出来,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如家教服务、钟点工、宿舍值班、教学楼保洁、校园环卫、市场保洁、校园绿化、餐厅服务、图书资料整理、阅览室值班等,自己解决部分经济问题,并获得良好心理体验。
3.5利用好学生社团
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爱好和喜爱,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方式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借助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比如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他们一些社团或班级干部的职务,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竞赛活动,从行动上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4、结束语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态及其行为表现,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我們辅导员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抓住贫困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主导方向,扎扎实实做好一些基础、务实的工作,以关爱、支持、鼓励为主,就一定能够找出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参考文献:
1、董彬,唐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教育探索论文[J].教育探索2005.5
2、徐浩岚.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
3、李明敏.贫困生心理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
4、赵红,代艳丽.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贫困生;心理特点
从事辅导员工作幾年来,先后共带学生400余名,其中外地学生比例占40%,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达到28%。留意和观察这些学生发现,他们有共性也有差异,属于不同的类型可却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多数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因此产生了种种心理障碍,怀有沉重的自卑感,不愿积极主动去接触社会,与人交往,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在与人交往中又往往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对事物显得相当敏感。
1贫困学生类型及心理特点
1.1贫困学生的类型
辅导员工作几年来,先后共带学生400余名,其中外地学生比例占40%,贫困学生所占比例达到28%,其中外地学生占有近22%,这些贫困学生主要有两种类型:(1)城镇困难学生。因单亲家庭、父母下岗、远郊是其贫困的主要原因;(2)外地困难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中以农业收入为主。
1.2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
(1)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在贫困学生中相当普遍,原因主要有:①贫困生大多家庭贫困,经济较拮据,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水平的差异,对自我现状,如外貌、服饰、语言等方面不满,由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暗示而产生自卑感;②由于城乡经济差别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接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艺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在差异面前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形成了自卑心理;③有些贫困生中学时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自我感觉良好,考入大学后,发现学习优秀、多才多艺的同学比比皆是,原本学习成绩带来的成就感、优异感受到冲击,心理发生落差而产生自卑感。
羞于直面贫困,仍是不少贫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某次班级开班会,我让学生们推选贫困生代表,去申领校方联系的助学善款。但推选内容刚宣布,贫困生都沉默下来,不愿意自荐。有的贫困生非常害怕同学议论自己的家境,自卑情绪很浓。
(2)焦虑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习及生活没有稳定可靠的经济保证。为此,贫困生总处于焦灼不安的忧虑之中,一方面因考虑如何解决学习生活费用不足、家中欠债太多等问题而常常不安;另一方面,他们期望以优异的成绩来慰藉家人的辛苦劳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成绩欠佳,故而自责、焦急。有些贫困生还要外出找机会打工赚钱,在学习与打工之间疲于奔命,并且捉襟见肘的伙食费难以满足学业和打工的需要,加重了身体与精神上的负担。加上当前的就业形势又很严峻,社会竞争压力加大,使贫困生对个人的前途感到迷茫和困惑,因而精神压力过大,紧张情绪不断增加。由于精神经常处于压抑状态,没有或不愿意寻找倾诉心事的对象,焦虑情绪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这些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抑郁体验,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事实上,心理上的抑郁和焦虑带给贫困生的困扰远远超出了经济上的艰难。
(3)依赖心理
有些贫困大学生在面对贫困时,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一味地希望学校能够全额免费,希望社会各界人士为自己提供帮助,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把接受政府、社会、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看作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己接受也是心安理得,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这种等、靠、要的思想,使得他们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责任感。
(4)厌世观
家境贫寒确实给大学生贫困群体带来了许多困难乃至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一部分贫困生不是鼓足勇气战胜困难,而是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产生了挫折感,甚至失去了学习、生活的信心,而在总结这种挫折时,又过多地强调经济原因,夸大了社会上一些消极和腐败现象,进而发展到怨恨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无能,怨恨他人,以致于怨恨社会,产生一种厌世情绪。
(5)人际交往障碍
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拮据、成长环境的相对闭塞、文化滞后、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讷于言语、羞于交往,因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很少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不敢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需要一定经济付出的集体活动。另外,来自单亲或父母长年生病家庭的学生,他们从小缺少正常的关爱,不善于进行感情交流,因此就会遇到很多交流沟通的障碍,影响正常的交往。由于交往不多,别人就不了解他们,结果他们就变得越来越孤独,同时由于参加活动少,泯灭了自己的才华,能力没得到发展,眼界不开阔,这就更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
2、贫困学生的心态
通过两年多的观察和总结,贫因大学生的心态总体上可分为三类:
(1)积极面对:这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受家境的影响,为了急于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学习非常刻苦。会寻找各种途径来凑齐自己的学费,例如勤工俭学、申请助学贷款、努力学习拿奖学金。他们生活俭朴、行为规范、遵纪守法。绝大多数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之中,这种环境塑造了他们具有: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具有超长的忍耐和适应恶劣环境的优良品质。他们懂得感恩,经常参加学院和系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包括志愿者活动等,积极参加献血和捐款活动,热心帮助同学及社会需要帮助的人。
(2)消极逃避:这类学生不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贫困这个问题,不主动申请助学贷款,但这类学生在生活上是节俭的。不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善存在的困难,学习也不太努力,对周围任何事物没有兴趣,有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做法。辅导员通过其它途径得知他家境困难,争取帮他们获取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助学金等,他们不会心存感激,要回报学校和社会,当碰到有要求要捐款资助其它更困难的学生或需要献血时支支吾吾,不会主动站出来。
(3)虚荣挥霍:这类学生虽然家里很贫困但是死要面子,硬要装出家里很有钱,喜欢攀比,心理上“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有可能是因为家庭贫困,自然地产生一种自卑的心态,常常为了掩饰这种自卑,就会做一些看起来很阔气的事情。这其实是一种虚荣心的反映,同时这是一种典型的高消费行为。这类学生生活过得比普通的大学生还要好,应该说是奢侈,从表面上看不出是一个贫困的大学生。但当得知有助学金等可以申请时,他们会主动过来要求享受这种特殊待遇。在领到助学款后,不花在“刀刃”上,连连泡网吧打游戏;或请朋友、同学出去大吃大喝。
3、教育和引导贫困学生的措施
作为辅导员,除了认真执行和贯彻学校、系部为贫困学生提供的“六位一体”的帮困措施外,我们还应积极寻求我们力所能及的方式和方法,帮助困难学生乐意接受帮助,消除自卑心理,懂得感恩、报恩。
3.1建立贫困生档案
利用各种机会,从开学初期——到毕业,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进行全过程跟踪,经常谈心。掌握资料、了解信息、建立和完善研究培养过程体系,必要时进行家访。贫困大学生的培养和研究还要依靠家庭、亲属、朋友以及社会的支持,只有对贫困大学生建立专门的跟踪过程档案,才能全面掌握和了解他们,也才能在各种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找到一条适用的方法和途径。
3.2、经常与贫困学生谈心
充分掌握他们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的基础上,在一般谈心活动的基础上,加强对个别贫困大学生的谈心工作。通过同学、乡友、朋友、亲属、及家庭等各种渠道,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定期与他们沟通并且形成制度化。
3.3加强心理引导
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引导工作,及时舒缓他们的心理难题,并积极开展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社会资助,为受助生提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服务。引导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努力学习,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传递爱心。
除对贫困学生加强心理引导外,还应对普通同学进行教育,教育其它同学把贫困大学生当成普通同学看待,不要过于关注他们,也不要心存偏见及歧视。有时候他们也会有特别的日子偶尔放纵一下,也不应在背后议论。
3.4、强化勤工助学的作用
做好贫困大学生思想和行动的双重工作,要让贫困生认识到,与其被动地“等、靠、要”,指望获得更多的资助,或忍饥挨饿,还不如走出来,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如家教服务、钟点工、宿舍值班、教学楼保洁、校园环卫、市场保洁、校园绿化、餐厅服务、图书资料整理、阅览室值班等,自己解决部分经济问题,并获得良好心理体验。
3.5利用好学生社团
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爱好和喜爱,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方式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借助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比如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他们一些社团或班级干部的职务,鼓励他们参加一些竞赛活动,从行动上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4、结束语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态及其行为表现,其产生的原因很复杂,但我們辅导员在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抓住贫困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主导方向,扎扎实实做好一些基础、务实的工作,以关爱、支持、鼓励为主,就一定能够找出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参考文献:
1、董彬,唐平.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教育探索论文[J].教育探索2005.5
2、徐浩岚.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5
3、李明敏.贫困生心理障碍原因分析及对策[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4
4、赵红,代艳丽.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