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必须发挥全面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着力提升学生体能。而学校体育要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能,需做到以下“四结合”。
一、技能练习与体能发展相结合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一大任务,而掌握运动技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基础,因此,发展学生体能与掌握运动技能并不矛盾。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完成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磨练学生意志的任务。如,学习篮球投篮动作时,如果教师只重视练习投篮动作,忽视体能训练,学生即使熟练地掌握了投篮动作,也难以保证他们在实际篮球比赛中的投篮技术得到正常发挥。因为,激烈的篮球对抗会消耗学生体能,体能一旦下降,技术动作就会变形,投篮的命中率将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巩固,使其投篮动作娴熟,又要强化其体能训练,让他们有充足的体能满足比赛需要,在激烈的对抗中能将已经掌握的投篮技术充分、完美地发挥出来。
二、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日积月累地发展学生的体能,每节室外课都要有发展学生体能的练习,做到“课课练”。但由于每周只有2~4节(1~2年级4节、3~9年级3节、高中各年级2节)体育课,课内体育教学的总时间有限,尚不能完全满足发展学生体能的需要。随着“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具体落实,每天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较为充裕(如,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正是锻炼学生身体、发展学生体能的极佳机会。因此,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统筹安排适当的体能练习,能有效发展、提升学生的素质与体能。如,为了发展学生的耐久跑能力,提升学生的耐力水平,笔者学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了耐久跑单元的学习,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练习与竞赛,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发展学生的耐久跑能力,提升学生的体能。与此同时,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每周都安排健身慢跑的项目,根据年级的高低进行不同圈数(每圈250m)的慢跑练习:小学2~3年级跑2圈,4~5年级跑3圈,6年级和初中7年级跑4圈或4圈以上,8~9年级跑5圈或5圈以上。正因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健身慢跑等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内体育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笔者学校学生的体能不断提高,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测试中,5~9年级70%以上学生的耐力项目都取得了90分以上的成绩,近40%的学生成绩为满分。因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模式的长期坚守,笔者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上升,《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7.5%以上,学生体能得到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九年级体育中考成绩一直处于全县优秀行列,校田径队队员在市县运动会中长跑项目上屡获佳绩,中长跑成为笔者学校的田径传统项目。
三、学校体育与校外体育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体能,除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之外,发挥社会、家庭体育资源的作用,做到社会、家庭与学校体育密切配合也必不可少。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家庭体育教育的渗透,不仅能保证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而且能使学校体育活动得以延续,尤其是家庭体育作业的及时布置与完成,会大大提升学生的体能。如,跳绳是小学《标准》的测试项目之一,又是加分项目,所以,每年秋季开学后,除了在小学部体育教学中进行跳绳指导和练习之外,笔者学校还布置了跳绳家庭作业,并且与学生家人联系,取得家长或监护人的理解与支持,要求家长或监护人督促学生在家进行跳绳练习,监督任务的完成。尤其是对跳绳动作不够熟练、成绩不够理想的重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一来,《标准》测试的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耐力、协调、灵巧等素质和体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四、教师个人与全员重视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体能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体育教师工作的重要职责。但仅靠体育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发挥全体教职工的集体力量。因此,體育教师要做到个人力量的使用与全校教师的重视相结合。
体育工作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有体育一技之长的文化课教师应该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补充力量,许多学校让他们担任着特长项目的指导教师,他们的加入对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项目发展水平作用明显。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又比较亲近,如果这些老师协助体育教师开展工作,特别是在氛围创设、舆论引导、督促配合和身体力行等方面有具体行动,会使体育教师的工作更加轻松、效果更加凸显。所以,提高学生的体能,离不开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支持配合。如,笔者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一到,所有行政领导和教职工按照学校规定,都到各自分管的班级与学生一起参与活动。这样的举措,既协助维持了秩序、保障了活动的安全,又锻炼了教师的身体、提升了体能、促进了健康,还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教师们的带领下,学生们态度认真、行动积极、十分投入。经过长期的坚持,学生们的体能得到有效发展,精力更加旺盛,文化课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持续上升。
—周为松(安徽省无为县羊山学校,238366)整理
一、技能练习与体能发展相结合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一大任务,而掌握运动技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作基础,因此,发展学生体能与掌握运动技能并不矛盾。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完成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磨练学生意志的任务。如,学习篮球投篮动作时,如果教师只重视练习投篮动作,忽视体能训练,学生即使熟练地掌握了投篮动作,也难以保证他们在实际篮球比赛中的投篮技术得到正常发挥。因为,激烈的篮球对抗会消耗学生体能,体能一旦下降,技术动作就会变形,投篮的命中率将大大降低。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既要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巩固,使其投篮动作娴熟,又要强化其体能训练,让他们有充足的体能满足比赛需要,在激烈的对抗中能将已经掌握的投篮技术充分、完美地发挥出来。
二、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日积月累地发展学生的体能,每节室外课都要有发展学生体能的练习,做到“课课练”。但由于每周只有2~4节(1~2年级4节、3~9年级3节、高中各年级2节)体育课,课内体育教学的总时间有限,尚不能完全满足发展学生体能的需要。随着“阳光体育运动”深入开展,“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具体落实,每天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较为充裕(如,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正是锻炼学生身体、发展学生体能的极佳机会。因此,将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统筹安排适当的体能练习,能有效发展、提升学生的素质与体能。如,为了发展学生的耐久跑能力,提升学生的耐力水平,笔者学校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了耐久跑单元的学习,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练习与竞赛,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发展学生的耐久跑能力,提升学生的体能。与此同时,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每周都安排健身慢跑的项目,根据年级的高低进行不同圈数(每圈250m)的慢跑练习:小学2~3年级跑2圈,4~5年级跑3圈,6年级和初中7年级跑4圈或4圈以上,8~9年级跑5圈或5圈以上。正因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健身慢跑等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内体育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笔者学校学生的体能不断提高,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测试中,5~9年级70%以上学生的耐力项目都取得了90分以上的成绩,近40%的学生成绩为满分。因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模式的长期坚守,笔者学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上升,《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7.5%以上,学生体能得到有效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九年级体育中考成绩一直处于全县优秀行列,校田径队队员在市县运动会中长跑项目上屡获佳绩,中长跑成为笔者学校的田径传统项目。
三、学校体育与校外体育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体能,除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之外,发挥社会、家庭体育资源的作用,做到社会、家庭与学校体育密切配合也必不可少。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家庭体育教育的渗透,不仅能保证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而且能使学校体育活动得以延续,尤其是家庭体育作业的及时布置与完成,会大大提升学生的体能。如,跳绳是小学《标准》的测试项目之一,又是加分项目,所以,每年秋季开学后,除了在小学部体育教学中进行跳绳指导和练习之外,笔者学校还布置了跳绳家庭作业,并且与学生家人联系,取得家长或监护人的理解与支持,要求家长或监护人督促学生在家进行跳绳练习,监督任务的完成。尤其是对跳绳动作不够熟练、成绩不够理想的重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样一来,《标准》测试的成绩明显提高,学生的耐力、协调、灵巧等素质和体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四、教师个人与全员重视相结合
发展学生的体能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体育教师工作的重要职责。但仅靠体育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发挥全体教职工的集体力量。因此,體育教师要做到个人力量的使用与全校教师的重视相结合。
体育工作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有体育一技之长的文化课教师应该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补充力量,许多学校让他们担任着特长项目的指导教师,他们的加入对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项目发展水平作用明显。班主任和授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较多,又比较亲近,如果这些老师协助体育教师开展工作,特别是在氛围创设、舆论引导、督促配合和身体力行等方面有具体行动,会使体育教师的工作更加轻松、效果更加凸显。所以,提高学生的体能,离不开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支持配合。如,笔者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一到,所有行政领导和教职工按照学校规定,都到各自分管的班级与学生一起参与活动。这样的举措,既协助维持了秩序、保障了活动的安全,又锻炼了教师的身体、提升了体能、促进了健康,还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教师们的带领下,学生们态度认真、行动积极、十分投入。经过长期的坚持,学生们的体能得到有效发展,精力更加旺盛,文化课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持续上升。
—周为松(安徽省无为县羊山学校,238366)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