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调合一”的实践操作路径(下)

来源 :健身气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cb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续上期)
  四、意息互导形相伴
  意念与呼吸相互诱导运使是此阶段的重点操作,但必须谨记在前期训练基础上身体动作应自然相随而伴。
  “静息”,就是指对气息的控制与调节,具体而言则是指平静呼吸,使气息平静安宁。在健身气功的习练过程中,气息的调整往往被认为是气功练习中的一个小核心,在某种意义上,它不亚于调心。因此,我国古籍中就有“吐纳”之说,古人也多推崇从调息人手达到三调合一。练习健身气功,逐步实现“三调合一”。调息困难的焦点是呼吸既受人体意识的有限控制,也可自主规律性自发运动。这也就提示我们,人体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呼吸进行控制与调节,但不可能完全按照练功者的意志实施呼吸控制与调节。由此,如果对健身气功初学者谈调息的问题,就很容易出现头晕、心悸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如果在练功的过程上,给练功者一个可适应的过渡,可能更有利于“静息”阶段的发挥。因此,在三调侧重次序方面,将“调息”置于“调身”与“调心”之后更易被练功者心身客观顺利接受下来。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如果能够达到意生而动随的境界,此境一定会有气息的配合。在健身气功的练习过程中,纯粹的意动之间协调而没有气息参与是不现实的。因此,静息阶段是对前三个阶段的高级升华,或者说对气的再次升华的一个过程。静息阶段的练习,其主体是意与息的问题,但必须要与动作相结合
  1.意推息运而形随
  以意念推动呼吸运行,其动作随之。通过意念推动呼吸运行,是将外化的形体动作逐渐内化于内在的气息运行,进而进一步达到一种净化思想、使意念更加空灵与清净的作用。同时,通过意念推动气息运使还能达到慢化呼吸的作用,使人体逐渐减缓呼吸的运行速度,逐步实现更高级的呼吸方法的一种操作过程。例如六字诀中的起势,其意念着于下丹田之气,其气机由下丹田推出,推动人体吸气由丹田向上提起,同时两手向上托起。
  2.息运意行而形随
  以呼吸运动推动意念运行,其动作随之,即当呼吸进行时,意念随着呼吸的节奏逐步跟进。这种练习操作可以让意念更加集中于呼吸这一点,容易实现意念集中的操作。在意念与呼吸的进展过程中,所有相伴随的形体运动都是无意识支配下进行的。我们仍以六字诀的起势为例,当缓慢呼气时,其意念跟随呼气使气机下沉至下丹田,同时两手向下随落。
  3.意息相推而形动
  在这个阶段的气息训练过程中,以意息作为主导,而形体的运动只是随动。相关意与息并没有表现出谁更为先、谁更为后的操作。这里的操作是将意与息同时进行,并且将意与息作为主导体同时运使。作为健身气功的形体动作,它只是一种随动的动作,并非主导整个运作。从主从关系的角度,意息为主,动为从。仍以六字诀的起势为例,意念之中的下丹田气机向上推出与吸气同步发生并进行,推动两手向上托起。
  五、形推意息近彼岸
  如果能够做到身体动作的运使能够推动意念与气息的运行,那么这种功夫就基本已经接近了“三调合一”。
  当意念与呼吸达到合一状态之后,在意息主动推行形体运动之后,必须转入其反向操作,即将意息看作一体,通过形体动作,推动意息运使。在此过程中,其关键操作包含二方面内容。其一,将意息看作一个整体,并在具体的动作操作中自如运使,形成一种固化的自动化状态。其二,操作顺序强调动作在先,而意息随行。这种如此反复运转的操作,是将意念、呼吸、动作三者反复组合整合,进而逐渐导入三者自如合一之境。以功法操作的角度,如果能够达到此种状态,实际练功的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三调合一”的状态了。因此,歌诀表达“抵近彼岸”的意思。
  六、三调归一功自然
  将调身、调心、调息整合而为一体,在内心之中已经没有身体、心意、呼吸的独立存在时,三调合一的功夫自然就达到了。
  所谓‘合一”,就是运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医理论、气功理论等将调身、调息、调心三者合而为一。在前面的五个阶段中,无论对于筑基、正形、充意、静息、互导,其每个阶段均有一个主导体,或者说均有一个中心体在发挥主导作用。然而,进入合一阶段,主导体则不复存在。这表明一个现象,即任何一个意使均是主导体,所有相关的意使均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动系统,构成健身气功修炼中的有机体,形成一动而无有不动的境界。那么,对于“合一”,我们如何操作?以三调的角度,将三调中的中心体作为相互引导的母机,相互引导、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相互协调。进入此种阶段,其可以操作的内容则是达到“忘我”的境界。这里没有意识,没有呼吸、甚至也不存在形体的动作,只存在一个空灵之境。如果从自我的角度来看,那必定是一种无意、无息、无形的状态,对于外观者而言,这就是一种无意、无息、唯有形的一种状态。
  实现“三调合一”的六个基本训练步骤所形成的基本路径,是以理人手、以形入导、由外及内、由动至静、渐至融为一体的一种健身气功修炼程序和方法。可以说这是健身气功的基本训练规律。其中,道与理的修为不仅是练功初始起到筑基作用,同时还须将其贯彻到习练健身气功的始终,练习健身气功的每一个环节均离不开道与理的修为,而每个环节的道理修为均是自我提高与升华的体现。在实际的练功操作过程中,各阶段之间并没有清晰的边界划分。既定的步骤划分只是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健身气功修炼而进行的一种理论分析。所有的练功过程都是将形体、意念与气息融合为一体而进行,6个步骤之间是有机整体,在不同阶段或不同层次中,各自侧重的方面不同而已。同时,上述的路径并非呈直线上升状态,可能存在反复徘徊,或者回到低谷的状态,但从总的趋势来看,它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全文完)
其他文献
灯具是人类使用火、保存火的技术之延续。在远古时期,当人们能够熟练地使用火并能够将其长期保存,火的功用便逐渐得到发挥和拓展;其最早照明的用途,随着灯具的发展而逐步地发展成为兼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的文化,由此,灯具成为专门的器物门类。  自古以来,灯具都是生活中常用的器物,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灯具登堂入室,成为居室环境的一部分,因而人们在发挥其照明功能的同时,对灯具的材质、造型、装饰、工艺等有着越来
期刊
记者:您家有几个孩子?  丰一吟(以下简称丰):我们兄弟姊妹七个。去年去世两个,一个是我大哥,一个是我弟弟。  记者:您大哥有多大?  丰:去年82;我弟弟是68。  记者:您都不像?70多岁的人。  丰:但毕竟刚生过病,要不然会好一些;现在出去都很吃力,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联谊会搞活动我都没有夫,吃药也吃不好,刚打了点滴以后才好些。不过三月初到现在恢复得挺好的。  记者:您也画画,也搞创作吧? 
期刊
绝大多数古瓷收藏爱好者往往只是通过一大堆的古瓷鉴定书籍和接触有限的实物,来了解古瓷的外观特征,并依此进行判断真伪,但对其特征的成因却知之甚少。古瓷特征的成因均来自于其制作过程,可以说,古瓷最重要的鉴定要点就是其制作痕迹,可是,绝大多数收藏者对制作过程一无所知,这对于提高鉴藏水平是十分不利的,试想,如果一个人不知道青花瓷是如何绘制出来的,他又怎么可能准确鉴定青花瓷呢?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如果
期刊
定烧的粉彩祝寿盘    定烧的粉彩祝寿盘,请先生释疑这个盘子本人看应到乾隆时的作品,但很多朋友看清未请先生释疑?  抱才:图片我看了。    咱们就先从图中文字说起。此盘正面黄花锦地,四开光矾红双勾“万寿无疆”填金彩,中心“团寿纹。周沿回纹,有蓝料。外壁不同写法的矾红”寿字。“盘底中心矾红方款”“陆义经堂”“周一圈文字”陆母汪太夫人六轶正庆。可知是陆家汪太夫人六十正寿庆典时定烧的。以中国封建社会之
期刊
巢湖石,产于安徽省巢湖市银屏(银屏山)、半汤(力峙山)以及散兵等地,因其具有太湖石的特点,早期曾被称作“银屏太湖石”。    巢湖石是碳酸盐岩受地质作用形成的多种造型石的总称。从外观上看,与太湖石极为相似,但它除具有太湖石的造型奇巧和“瘦、皱、透、漏”等共性外,还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其一、化石附着极为丰富。在巢湖石上常附有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精美的化石本身也是一种观赏石,与玲珑剔透的巢湖石融为一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青铜镜的铸制技术,自战国至唐代始终采用的是传统范铸法技术。所谓范铸法,是指用模制范、在范腔中铸器的方法。其模是用泥料制成,阴干后经焙烧成为陶质模;其范亦是用泥料在陶模上夯制出的泥范,需阴干后经焙烧成为陶质范。古代的青铜,一般是Cu-Sn-Pb三元合金。因铜镜合金的含锡量大多在20%以上,因此这种合金被称为高锡青铜。  采用古代青铜范铸技术铸制高锡青铜镜,其工艺流程为制模、夯制泥
期刊
藏品简介:高44.5cm口径25.6cm底径26直口微内敛,丰肩,鼓腹下收,足底露胎,底心一圈凹入,内釉白釉,上书“大明嘉靖年制”双圈楷书款。器外壁满绘青花缠枝莲托寿字纹。青花蓝中含紫, 鲜艳夺目。
期刊
明初由饮茶而兴盛起来的紫砂文化,从一开始便由其发展的三条轨迹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一、作为优秀茶具品种,紫砂壶伴随茶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紫砂文化。二、紫砂发展历史是历代的工匠与艺人在紫砂造型工艺和装饰手法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的过程。三、历代文人出于个人喜好,指导工匠开发适于文人使用的新壶款,或题诗作画,或亲自捉刀镌刻,大大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紫砂壶能够摆脱民间惯用器皿而独立成为紫砂文化,其中文
期刊
寿山石雕是中国民间传统石雕的一朵奇葩,它作为可供欣赏、珍藏的手工艺品,要求从艺者能以“工”求“艺”、“工”“艺”结合,即在材质美的基础上,达到手工美和造型美的完美结合。  黄宝庆的《道家始祖——老子》,便属此类寿山石雕之经典。它仅高11.5厘米,通体为灰冻石,而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作者凭藉石材顶端居中呈玉质透明的暖黄色与大面积的冷灰色构成对比而相映成趣,把一位大智者的奇人奇相演绎得满目生辉。  这
期刊
“九龙”玉雕屏风是迄今中国玉雕史令人叹为观止的一部杰作。  此品为中国岫岩黄玉,耗时两年半制成,高为1.45米,长为2.61米,厚为0.12(含座)米,重约1吨(用6吨料制成),玉屏风浮雕画面约为4平方米,净雕画面为2.54平方米。  该艺术品雕刻工艺精湛,凸起部分高达8厘米之多,腾龙活灵活现,尽显生龙霸气,问衬祥云自然而流畅,尽显吉祥与神秘。整个艺术品充满祥和富贵又不失流动之美,实属难得之艺术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