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习作的开放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irl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应该是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一个部分,它记录着孩子们的经历,展现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学生写作文的全过程应该充满欢乐、生动有趣、情韵十足。然而,我们的教学现状反映出来的却并非如此,学生们被局限在学校课堂狭小的天地,必须按照教材的要求去写,必须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他们生活中那些新鲜事物,他们心灵中那些美妙的、奇特的或真实的意愿,没有表达的机会和场景。因此,我们要开放作文课堂,开启儿童的心扉。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得出的一些启示:
  
  一、习作环境宽松,让童心绽放
  
  朱作仁教授在《教育辞典》中指出:“良好的习作心境会使儿童在充满情趣、动机蓬发、积极主动的状况下进行写作,他们的个性、情感得以健康发展,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各种心理能力都能在最佳状态下得到训练。”以下两点很重要:
  1、师生平等对话,使学生有轻松的写作情绪。教师要放下“师架”,与学生平等相待,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喜恶,乐他们之所乐,忧他们之所忧,做他们的大朋友,在心理上赢得学生的信任。要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各方面交流的最佳环境,师生不仅能共同体验生活的情趣,更有助于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学生“近而亲师”,从而有助于师生形成健康的民主的心理,为良好的习作心境打下基础。
  2、走进他们的生活,使学生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有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当老师以朋友的身份,表现出对他们的生活经历感兴趣时,他们就会敞开心灵,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与大家交流,也就写出了生活气息浓厚、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习作来。
  
  二、习作要求民主,让童言自由
  
  在习作指导中,老师常常强调习作的谋篇布局、立意主旨、生动具体……其结果就是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表达的难度,学生过多地注意要求,淡化了内心感受。教师们对孩子的束缚太多了,孩子们没有意识到自身语言的魅力,总是写一些别人的语言去迎合老师的胃口。民主,要让孩子自己给自己提要求,讨论写作要点,鼓励孩子大胆创新。
  
  三、习作过程要开放,让童真飞扬
  
  1、开放指导。传统的指导一般都是作前的指导。必要的作前指导是需要的,主要是激发兴趣,向学生建议习作内容,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做好习作精神和物质上的充分准备。但过多的作前指导有时也会制约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灵性,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除了作前指导,我们还可探讨:一、作中和作后指导结合。先放手让学生去大胆尝试写作,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习作过程中反馈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出一些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二、个别和整体指导结合。学生写作的内容多姿多彩,可根据情况,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普遍问题整体指导,一切因人因文而异。
  2、开放内容。现在学生习作的题材基本都是教材给定的,不少题材的选材空间、思维空间的确比较大,但事实上不管多好的题材,它所指向的习作对象也不可能是全部。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一种开放题材的观念,增加随时捕捉到的鲜活素材,如世界杯足球赛、“神舟号”飞船顺利返回地面、中国申奥成功、自然景观等,增加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传统素材,如集市庙会、传统节日、农牧业生产、工艺制作等等。小学生习作只是一种练笔,只要达到了练的效果即可。应该让学生自由选材,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3、开放思路。不同的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体现在习作上,思路也会不尽相同,我们不能总以一种程式把学生框死。诚然,为文开头、结尾、过渡、起承转合总要有个基本模式,但指导学生运用时不能模式化,要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跳出思维的定势圈,建构自己富有个性特点的习作框架。教师要加强现代写作理论的学习,并在习作教学中切合实际、有机渗透,诸如对比推进、明暗线共生、双线交织延伸,等等,中低年级着重于无意识的渗透运用,高年级结合有关写作知识的简介,逐步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
  4、开放时空。习作再不是2节课内完成,也不只限于校内完成,而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可以在一个时段去完成,也可以是在家庭、在具体的习作环境中去完成,让学生突破时空界限对所写事物去进行细致的跟踪观察、周密调查,以丰富作文内容。
  5、开放评改。评改不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可以尝试从这样三个方面进行改革:(1)学生自评自改。要求学生每写完1篇稿子,养成自评自改的习惯,对自己满意的词句段可加圈加“星”,对自己认为有创意的可点出自己创意的精彩之处,让学生首先感到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愉悦感;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要反复琢磨,认真地修改。(2)学生互评自改。可以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同桌或同小组互读、互评,对优秀处进行欣赏性评价,对有错误或有争议的地方可以在文稿上做上记号,或直接提出进行商讨,通过互相评改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3)教师只评不改。学生每两周将自己的全部习作交给老师看一次,每次重点推荐两周中最满意的一篇请老师阅评。实践告诉我们,简单地给学生评分、划等级只能挫伤学生习作的兴趣,唯有点评才能真正引学生思考、促学生发展。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监控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程度,也就是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 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通常指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就是备课;“生成”是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预设,关注教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产生教育教导作用,又要树立一种课程开发的意识,用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呈现出来的鲜活的资源,据此来调整教学行为,
期刊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问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是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进行数学的学习。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性、训练性学习”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它
期刊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评价学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敢于探究和体验,说自己之想说,做自己之愿做。对在自学中提出幼稚问题的基础较差的学生格外慎重,善于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思维的活动,是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良好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充满智力挑战、怡人性情、益人心智、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精神漫游,只有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有益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下, 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变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了,它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概念指引下,以数学
期刊
现在,人们经常能听到一些班主任发出工作越来越难干、学生越来越难管之类的抱怨。我认为不是学生越来越难管理,而是我们的班主任管理方式落后,没能与时俱进。班主任不妨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另辟蹊径,做一个另类的“老班”。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007年3月,我接任了初二一班的班主任工作。这是一个因为成绩倒数第一、打架正数第一而全校闻名的班级。一些老师给我建议,新班主任一定要先抓几个典
期刊
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必然有好的班风、学风,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与良好的班级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这四个方面既是班集体存在的基础,也是班集体发展的力量之源。    一、良好班风是建立积极向上班集体的首要条件    首先,倡导班风,培养骨干。  班主任向全班成员提出班风要求,一部分先进成员接受了班风要求。这一时期,班风对全体班级成员来讲是外在的。多数人对班风要求尚不十分理解,一批骨干为
期刊
【目标定位】  1、在诵读《醉花阴》、《声声慢》中,理解李清照南渡前和南渡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体会《醉花阴》、《声声慢》中的意境,解读李清照在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感悟。  3、能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两首词在内容、情感、程度等某一方面的不同,从而进一步感知李清照。  【教学重点】感知李清照。  【教学难点】品味李清照的国愁、家愁、情愁。  导学创意设计:  1、激情导入;  2、感知李清
期刊
摘 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学生道德教育,应该把道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孝敬父母、立志成才教育等方面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 道德教育 传统美德教育    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美德,我们应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具体应从五个方面着手
期刊
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把学习的内容拓展到了课前、延伸到了课后,给了孩子们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那么怎样让孩子们“乐于探究”、“敢于探究”呢?下面就以《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    《品德与生活》课本的内容和编排都紧密围绕学生的
期刊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有些学生对学校的教育内容不感兴趣,而对不让听的报告却千方百计地挤进去,听得津津有味;许多学生对老师指定的阅读书籍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而对那些禁止阅读的书刊却想方设法地偷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