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连环画里的英雄们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888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偶然得到一本连环画《谢臣》,是“文革”开始前由北京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旨在“向广大农民进行兴无灭资的教育,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努力使之成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通俗美术读物”的《华北农村连环画库》之一。这个画库第一集就有120册,规模相当不小。《谢臣》只是其中薄薄的一册,经过四十多年的时光,除了纸页泛黄以外,不折不捼,依旧平整光滑,弥足珍贵。
  谢臣,河北易县人,是一位在洪水里救人而牺牲的军人;在满城县顺平县交界地带他当年救人的河道旁边的山坡上,有另外11名英雄的墓地;四月下旬,纪念馆对面如今早已干涸的河道里大面积粉红色的桃林,时时都在微微地震颤——那是下面省道上滚滚的双向车流几乎永远不间断地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驶过。没有想到,人类面对着滚滚来去的省道,也能有“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与思索。时间没有停止,他们却永恒地停止在了那里。
  谢臣去世的时候很年轻,之后被追认为英雄。他的纪念碑就在河北省原来的省会古城保定市的卫生路上。那里原来是东关公园的一部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住上了人,外人就不便进出了。所以虽然我小时候从那里无数次经过,每次都能望见里面很是神秘和阴郁的青松翠柏,但是每次从那里走过都是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竟一次也没有进去过。只隐隐约约地听别人很熟练地说里面是谢臣墓,可是一直无从了解谢臣是谁。 后来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墓却已经不存在了。在英雄牺牲了四十多年以后,在偶然得到的这本连环画里,我才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那个久已被人遗忘,从来未曾被后人中的大多数所了解的英雄,在连环画里复活了。
  1963年华北平原上那场亘古未见的洪水至今在经历过的人们心目中印象深刻,很多那一年出生的孩子都叫“水”或者“洪”,而谢臣就是在那场洪水中牺牲的。他的牺牲以传奇的视角来看并无新意,然而放在日常生活真实的人与人关系、生命与生命的关系中进行设身处地的考虑,其英勇与高尚都堪称典范。在那个英雄的时刻,他舍己为人的人性光辉,永不磨灭。
  我现在所居住的这个城市,几十年以前的动物园沉绿湖也有过一个与谢臣相仿的救人英雄,叫王德恒。他牺牲以后,政府在湖边为他立了碑,然而公园现在搬迁,据说将由这个城市当时规模最大的绿地变成或者部分变成房地产的开发区。尽管相关人士声明一定会妥善处理英雄之碑,但是毕竟物去人非,英雄事迹发生地本身的传播功能不再。好在關于王德恒的事迹当时就出了连环画。即使公园没有了,小人书也还在;那笔墨的写实,或可成为永远的纪念。
  相比之下,1996年洪水中装甲兵学院救人牺牲的军官张金垠,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处在连环画近于灭绝的年代,他有碑而无连环画。前几年他的碑被推倒,虽然修复,但是因为位置在交通特别繁忙的路边狭窄之处,所以少有人能停下来凭吊瞻仰。逐渐地他就只存在于曾经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们越来越模糊的记忆角落之中,甚至连姓名都想不来了——非常惭愧,今天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是上网查询以后才重新得到英雄准确的名字的。
  古代的英雄在典籍里,现代的英雄在党史上。日常生活里的英雄,只说活在人们心中是不够的,因为在一些人心中的英雄没有传导到另外一些人心中去的媒介——电视节目《中国骄傲》,似乎做的就是这种工作。这个媒介可以是口耳相传的宣传但是往往不能持久更不容易客观和全面,可以是英雄事迹发生地的雄伟的纪念碑但是却因为非现场目睹不能获得信息而受众有限,这媒介中的更佳方式是比雄伟的纪念碑更有流动性也永远不会被推倒的图书。
  而在所有介绍英雄事迹的图书里,连环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简捷方便,且读者众多。比之别的文本的或者是舞台的、影像的记录方式,它的接受范围更为广泛和灵活。即使在连环画已经大大地今不如昔了的现在,这种记录了过去的英雄的方便文本,也还是一种最为简便最为亲切的读本。《雷锋》《黄继光》《董存瑞》《杨根思》《刘胡兰》《罗盛教》《刘文学》《欧阳海》《安珂》,等等,以英雄名字命名的连环画曾经不胜枚举。
  至今翻阅,那些沉寂了的壮烈,仍有历历在目之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连环画久已销声匿迹了以后的今天,也不断地会有各地政府出资组织画家绘画、找出版社合作,出版当地新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的连环画的原因了。比如,《武胜利的故事》,由中共衡水市委编辑出版, 1998年7月,第一版, 24K;再比如《新型法官宋鱼水》,为《画说平凡劳动者的感人故事丛书》中的一种,金稼妨、金义安、刘会皿、萧尹、沈擎绘画,山东美术2007年7月,第一版,24K;《公德礼赞》(10种),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光荣系列连环画》(8种) 总政治部宣传主编,长城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等等。
  这里谈到的以连环画手段来记住英雄,自然说的是以正常的连环画艺术手段做的记录。日常生活里的英雄未必能载入历史,他们也无法谈得清为历史作出了什么重要的推动性的贡献。他们只是在道德上、在人格上树立了以自己生命为代价的丰碑,这样的丰碑在某些抱持宏大史观的人看来经常是无足轻重的,所以由他们把握的历史经常会将这样的英雄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但是这样的英雄却于现实生活着的大众极为有益,他们以自己的生命付出维护了社会正义和其他个体生命,从根本上说有助于改善生活着的人类群体的生活秩序和生命质量。记住他们,对现世、对后世的人类,功莫大焉。
  在连环画新生能力已经渐趋消亡了的今天,有太多的英雄经过媒体的短暂报道以后就永远地沉寂了,事过境迁,大多数人都不能再记起他们的事迹,一切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日常生活里的英雄们不仅为后世所不知,甚至也为同一时代地域稍有距离者所不晓。在这样的时候翻阅那些记录了过去英雄的连环画,感慨难抑也就自然了。在人类社会漫长的与恶劣环境、与气候灾难、与突发事件的搏斗过程中,人们英勇斗争的事迹,非常值得用连环画来予以记录和传播,当然也不只局限于连环画。
  (作者系花山文艺出版社编辑。)
其他文献
2018年3月,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刺杀骑士团长》简体译本正式上市,而早在出版前夕,上海译文出版社便以预购赠礼、提前试读等多种策略做足了声势,译者林少华更在微博中称小说的版权卖出“天价”。近年来,村上春树已经成为文学界、出版界的奇特景观,他庞大的粉丝群、世界级话题热度,尤其是居高不下的版税,似乎都与这个时代的文学格格不入。  村上小说最早进入中国的,是1989年由林少华翻译、漓江出版社发行
壹  当初,二十年前,我们动议来编此书时,是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界定的。第一,从作者选择角度说,把作者划定在七七级至八八级,是选这个时段入学的。当时我们觉得,这个时间段的学生,可以大体算做一代。而且,我们尽量请那些不在南开工作的校友来写,这样可以写得自然从容一些。关于代的问题,在本书代序中,已经有所说明,这里不再重复。我只是想说,断代编书,才好与其他的同类书有所区分,至少从另一方面讲,这样也可以集中力
钱锺书名作《围城》给大多数读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恐怕要属那一句关于结婚的名言:婚姻仿佛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在小说中,这句话是留学女博士苏文纨所引用的法国谚语。此前,与其闲聊的半吊子哲学家褚慎明表示,自己曾听大名鼎鼎的罗素引用过一句英国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两句话的意思大体相似,为何钱锺书要做如此重复?  在1949
晚明以降,随着明王朝的日趋衰微,整个学术界表现为“王学一统”,因而,此时理学的没落,便集中表现为王学的深刻危机,在这种情势之下,当时的学术界涌现出一股由王学向朱子学回归的学术倾向,一时儒林中人反对已经变质的宋明理学,呼唤一种新的思想出现。但是,在当时社会现实状况下人们尚不可能找寻到新的思想依据,于是不得不回归到传统儒学那里,去重建儒家精神,试图重振没落的理学,以搀救明王朝的命运。但这已无济于事,明
《白话文运动的危机》在两岸三地出版,引起了些反响。不少读者联系我,表达了对汉语文体和修辞思维的深刻兴趣,并希望了解相关书籍,旨在提高汉语言文字表达和理解的修养。今友人何玲女士又诚恳相邀为其公子孙胤航开列书目,我很感踌躇,遂勉为其难一试,答谢读者与友人。  中国书目部分  一个人的修辞素养,是在成长和受教育过程中自然习得,无意识地积累而成。在健康和正常的语言环境下,不必刻意求之。但我们处身的文化氛围
李九伟在高校宣传部工作,她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进大学之前已经写了上百首诗,进了大学之后更是因为其诗歌创作的丰硕而成为校园的明星。先后在《文学港》《博览群书》《德育报》《河南新闻出版报》等几十家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达十几万字,最近出了一本散文集《慢半拍的人》,一出版就拿给我看,意在让我为其写一篇评论。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读完之后被这些文章内在的情感与优美的语言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下列文字。  翻开这部
中国古老节日的形成,基本上都与“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关,古人在对自然宇宙、个体生命、农业百事的不断探索和理解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节日。节日往往中断了日常生活节奏,让人们稍事停顿,以特定的仪式祈求美好的人生愿景。重阳节,俗称九日,至唐代成为重要的节庆之一,特定的时序特点和节日氛围,催生了丰富的重阳诗。这些诗篇主要以节会宴飨、登高抒怀、思亲念远,以及浓郁的生命意识、悲秋情怀为主题,生动地呈现了文人的
2008 年9 月初,钱振文给我打来一个长长的电话,其中的一件事情是说他开始兼任《博览群书》编辑。他问我手头有无存货,能否给他写稿。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下了。  为什么我答应得如此痛快?这得从我与钱振文的关系说起。钱振文是我读研究生时的同学,毕业之后长期在河北一家报纸当差。2002 年我刚逃出“狼窝”,他就进了“虎口”——赴京攻读博士学位来了。大概是为了摸一摸狼窝虎口的行情或险情,我就成了他访贫问苦的
帕蒂古丽的作品充满了人文的厚度,跨越天南海北的空间和共和国历史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阶级、民族和性别的矛盾尽管压抑至深却无处不在,点点滴滴折射在她带着血色和泪光的文字中,或隐或显地体现在她对故乡、对爱情、对亲情等富有矛盾和张力的书写中,这反映了作者对民族身份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双重焦虑。刘亮程在给帕蒂古丽散文作序时写道:“同样写新疆,李娟写帐篷外面,是大自然和人类心灵的和谐之美;帕蒂古丽写帐篷里,是人间复
人们对作家书房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因为每个作家的书房都是一个隐秘空间,包含着一个作家的全部秘密。不管是豪华还是简陋,每一个作家的书房都是他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巢穴。作家书房很像是戏剧演出的后台,也像是生产机器的车间。作家们在这里看书,休息,会客,发呆,还有最重要的,写作。这里发生的每一点细节都和一篇名作的面貌息息相关。我们看戏的人固然大多数时候是在台前欣赏台上的演出,但如果能有机会到后台东张西望地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