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康长寿,在学习实践中认识中医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vili1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健康长寿,在学习实践中认识中医——吕仁和教授谈中医药防治糖尿病
  李 晋
  
  有人挑战传统医学,口出狂言:告别中医;
  有人痴迷中医,深信中医“根治”论;
  有人黑心卖药,中药被说成“基因”疗效;
  有人屡屡受骗,却仍然偏听偏信……
  这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为何现代中医学走向两个极端?
  中医中药究竟能否治疗糖尿病?对待中医中药,我们应该持什么心态?
  针对糖尿病防治,中医药有哪些优势?又存在着哪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值此创刊五周年之际,本刊特别为大家奉上一道丰盛的中医大餐,就读者最关心的以上问题一一解答,希望您能摆正心态对待中医,对待糖尿病。总而言之,防治糖尿病,中医药不是神医神药,但更不是无知者所说的一无是处。
  日前,有人在博客上发表了题为《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作者在文中声称:“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并且对我国古代的诊脉等传统中医疗法提出质疑,认为仅靠脉诊是不可能把病诊断出来的。
  中医究竟能否诊治疾病?能否防治糖尿病?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研究室主任吕仁和教授。吕教授说,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质疑者对“文化”、“科学”、“人道”所知甚少,对有关中医诊脉的了解也很肤浅。吕教授奉劝那些“因无知而无畏”的人们,在复杂的疾病面前,还是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实践,一味否定是不可取的。
  吕教授总结目前在中医防治糖尿病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商家为了卖药,把中药说成“基因”疗效,即中医药可以“根治”糖尿病,使患者误信误买;另一种是患者不了解糖尿病的治疗,认为把血糖降低就平安无事了。其实,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病”,本病在《黄帝内经》分“脾瘅”、“消渴”和“消瘅”三期,每期的病因、病机、病状都有较为明确的论述。这三期分别对应现代医学之2型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以及糖尿病并发症期。吕教授说:这三期中存在着大量的治疗难点,对这些难点中医药均有可治之处。
  
  1.脾瘅期(现代2型糖尿病前期)
  本期患者的特点是“数食甘美而多肥”,大多数会出现食欲旺盛现象。若调控饮食不当,患者会感觉饥饿难耐、心慌气短,严重者影响正常工作。此时服用益气养阴的玉竹可明显减轻饥饿感和心慌气短。据情再配上二冬汤或增液汤,控制饮食后,即使有饥饿感,也可以忍受。
  
  2.消渴期(糖尿病期)
  此期以内热为主。内热不仅伤阴,而且可以耗气,日久则气阴两虚,导致络脉不活,成为多种并发症发生的基础。内热的形成也不是那么简单,常见的证候有:胃肠结热,脾虚湿热,郁滞化热,阴伤燥热等。中医药治疗采取:清泄结热,清化湿热,解郁清热,养阴清热润燥,或兼以活血化瘀,既利于解除症状,又可以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也有利于预防心、脑、肾、眼、足等多方面并发症的发生。这期患者区别于脾瘅期患者的是,其血糖已经明显升高,治疗并非仅仅降血糖那么简单。因为此时由于过高的血糖对机体已造成了伤害,所以出现以上的证候。这种情况下,需要用中医药治疗和调理。
  
  3.消瘅期(糖尿病并发症期)
  此期患者的特点是“陈气不除,复加怒气”,即血糖常高,产生糖毒,再加上着急、气恼,影响了血脉运行,使得气滞血瘀,导致心、脑、肾、足等脏器发生病变。对于解决这些问题,西医方面办法不多。但是因为中医在古代就对“消渴病”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所以在这一期中医的治療办法甚多,显示了更多优势。比如在并发症期,西医对血瘀就用活血化瘀;中医则不同,可在血瘀基础上进行辨证:有气滞血瘀,有痰阻血瘀,有寒凝血瘀,也有气虚血瘀等,对症下药效果甚好。在活血化瘀药中常加入相应的行气、化痰、散寒、补气、补血等药物,同时,中医特别重视通经活络药物的应用。除此之外,中医还可据情选用降糖、降压、调整酸碱等药物,多方着手,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防治糖尿病的几个关键问题与对策
  仝小林
  
  一.消渴与糖尿病不对等,中医防治糖尿病理论亟待填充
  古人是在临床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时,对消渴进行认识和诊断的;而糖尿病是以血糖值为依据诊断的,消渴与糖尿病概念并不对等。糖尿病早期不加药物干预或药物干预失效后,会逐渐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此时可按消渴辨证治疗;而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无明显症状,中医对其认识就存在巨大的盲区。基于三消论基础上提出的阴虚燥热病机理论,尚未囊括糖尿病前期、早期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时的病机。“三消”最初是对消渴临床症状的概括,后世医家以“三消”分证,是对消渴发展到一定时期,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消渴患者的分型辨证。
  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80%的2型糖尿病患者,于前期、早期发病时仅存在肥胖,无其他明显症状,中医辨证似是“无症”可辨。笔者认为,中医辩证应抓其主症——肥胖,辨其病机为“六郁”和“络滞”。 “六郁”是指以食郁为先导而形成的气郁、血郁、热郁、痰郁、湿郁的病理状态;“络滞”是由“六郁”交互作用而形成络脉郁滞的病理状态。肥胖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而致食郁,食郁中焦,有碍脾胃升降,中焦郁闭进而发展为“六郁”和“络滞”。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胃气滞,肝疏泄不及形成肝脾气郁,郁久化热,此肝脾气郁,中焦气滞,气机升降受阻,水液代谢失常,运化不健,则水湿不化,津液不布,为湿为痰。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艰涩受阻,也可为痰为湿,上述病理变化最终导致了食、气、血、热、痰、湿“六郁”。而“六郁”交互作用形成络脉郁滞。我们课题组十余年临床和动物实验验证:肥胖2型糖尿病前期、早期的核心病机是“六郁”和“络滞”并存。治疗上,开畅气机是其重要治则,气机通畅则郁开络通,脏腑气化功能正常,清升浊降,皮肉脂膏各布其常,体重渐至正常。具体治法可为辛开苦降、苦酸制甜、活血通络。围绕“六郁”,应用辛开苦降、苦酸制甜以治糖,以苦为主基调,辛开郁,酸敛阴;抓住“络滞”,早期、适量应用活血通络以治络,积极有效预防并推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体型的瘦与胖,病理产物的膏、浊、痰、瘀、毒及其相互作用,情志对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脉与络和并发症的关系及其作用等等,都需要认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去探讨。
  
  二.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当灵活运用中医“未病学”理论,防治并重,着眼肥胖
  2006年5月,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了全球报告《预防慢性病——一项重要的投资》与《中国慢性病报告》,其中认为:未来10年,全世界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7%;而在中国,如果没有强有力的 干预措施,慢性病死亡人数将增长19%,其中糖尿病死亡人数甚至可能增长50%。近十余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迅速,1980年至1994年,这14年期间增长了3倍多。目前,我国患糖尿病人数约为4000万,其中95%以上为2型糖尿病,肥胖型患者占80%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2型糖尿病可以看作是肥胖的一种并发症。这种认识的价值在于:要把医生和病人的眼球从仅仅盯住血糖,拉回到关注肥胖上来。
  糖尿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糖尿病死亡率居高不下,如何寻找一种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世界防治研究热点一般聚焦IGT,如著名的STOP-NIDDM(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国大庆研究等。但从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程分析,其先后经历了肥胖一IGT一糖尿病的过程,可见防治的根本应在于肥胖。“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理论包含了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未病先防就要着眼肥胖以防治IGT的发生;已病防变应着眼糖尿病病机——“六郁”与“络滞”,防止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三.中医个体化辨证思维的培养、运用存在一定难度,将糖尿病中医辨识中的共性部分标准化,必将利于临床、科研、教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2006年7月颁发了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中医药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需要,是规范中医药管理的需要,是促进中医药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需要。尤其重要的是,通过系统总结中医临床安全有效的诊疗经验和方法,更好地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
  中医个体化辨证思维的培养、运用存在一定难度,中医教、学、研的促进融合更是急需有效方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资助的《中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針对糖尿病中医辨识中的共性部分,组织专家进行了反复论证,形成了以辨证简、效、验为特色的中国第一个中医专病指南。《指南》以服务于基层医务人员为基本目标,为教学、科研提供参考。同时,《指南》的编制过程也是中医标准化的探索性研究。
  
  四.心理应激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运用“天人合一”理论调节身心是中医综合防治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复杂性疾病,遗传、环境、心理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其发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心理应激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心理调整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调整身心方面有着千年的历史,“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导着中医的养生术,而养生调神之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五禽戏是记载中最早的模仿动物调养身心的运动。其他如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都有着放松身心的作用。采用上述运动缓解心理压力、放松身心是中医综合防治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五.积极推广中医科普知识,增强国民卫生保健意识,促进中医发展
  中医几千年来为炎黄子孙的繁衍,为祖国医疗事业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其自身发展是缓慢的,其原因之一是中医和其他行业间的交融机会少,而学科间的相互促进是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医因其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治疗模式,难于被行业外人士理解,因此推广中医科普知识是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手段。
  糖尿病的治疗有经典的“五驾马车”,医患的配合更是糖尿病治疗中重要的方面。推广科普知识,将中医治疗理念普及化,有利于提高国民卫生保健意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编辑/李晋)
其他文献
1.美国    美国国家糖尿病教育计划  美国国家糖尿病教育计划(NDEP)由美国慢性病预防及健康促进中心(CDC)和美国卫生研究院(NIH)自1997年起制定并实施,是美国影响范围最广泛的群众性糖尿病防治活动。截至2003年,已有10亿读者通过印刷品和广播传递的信息而受益。该计划向糖尿病患者及其亲属、卫生保健专家、教育者、社区组织等广泛分发的出版物已达200万份,电视和广播的公共广告价值超过30
期刊
昨天——单纯胰岛素治疗阶段    从1921年发现胰岛素,到1956年第一个磺脲药甲磺丁脲用于临床之间的30多年,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惟一药物。1922年,班廷医生为14岁的汤姆森打了第一针胰岛素,他是应用胰岛素后活下来的第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  第一个用胰岛素的女病人是20年代美国国务卿查尔斯的女儿艾兰斯。她1907年出生,12岁患1型糖尿病,15岁时身高152厘米,体重20公斤,骨瘦如柴,不能
期刊
Q:怎样才能让肾功能不再恶化?  我61岁,患糖尿病多年,今年又并发了肾病,肌酐为166.0mmol/L,尿素氮为11.2mmol/L。听说肾病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发展到需要透析,不但要花很多钱,还会危及生命,所以我现在心理负担很重,四处求医,吃了好多药,肌酐也不下降。请问专家,我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好肾功能,使之不再恶化呢?    黑龙江 闫 某    答:该病友已经存在糖尿病肾病和肾功能不全,应采取综
期刊
拜唐苹可以替代二甲双胍?  李 经    吴女士今年68岁,患糖尿病4年多,一直坚持服用二甲双胍。自从患病后,她很重视生活方式的干预,每天坚持去公园锻炼身体,也因此结识了很多病友。前两天她听别人说用二甲双胍疗效不好,现在她有了并发症,就问病友什么药好。有人说拜唐苹好,就自己去药店买了拜唐苹服用,还把原来服用的二甲双胍私自停掉。结果,前些天在公园跳舞时,吴女士突然昏迷,被送入医院。解读  吴阿姨犯了
期刊
“闲人”马大姐的戴泵生活  悠 悠    熟人都称马阿姨为“马大姐”,退休后的她也真有着《闲人马大姐》中马大姐的那种热情如火、爱人如己的性格,而且她的“闲”也是那种闲不住的闲。马阿姨患2型糖尿病十几年了,刚开始几年,通过药物控制效果尚可。后来因为看外孙比较劳累,血糖有波动,就改用胰岛素治疗。但去年年底,马阿姨生活在上海的小女儿又给她添了一个外孙女,这下可忙坏了马阿姨,又是看小的,又是照顾大的,心里
期刊
做好血糖自我监测的8点建议  李 经    监测强调的是“自我”,意思是检测要自己做,不要靠别人。只要有能力。连自己的亲人都不必依靠。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  检查强调的是“定期”,依照生理和病理的变化,对疾病的监测与检查必须定期、有计划地进行,有些检查需要天天做或随时做.有的检查需要2~3个月做一次,有的检查需要半年或一年做一次,每种检查各有不同的特点和目的。    1.早餐前血糖(指早晨6:00
期刊
糖尿病教育细则  武宝玉    开展糖尿病教育,医务人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成立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统一认识,统一教育内容。  目前糖尿病治疗达标率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医生缺乏对糖尿病全面控制和达标的观念,缺乏对新药物的认识;未针对基本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治疗,治疗方法落后;基层保健系统不完善;患者缺乏规范的糖尿病管理,不合理的饮食及运动,恐惧不良反应,恐惧低血糖,治疗依从性差等。由此可见
期刊
有人把骨质疏松症形象地称为“无影的窃贼”、“无声无息的疾病”。这是因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由子骨密度降低、骨质变得脆弱,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造成骨折,甚至造成残疾。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这与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异常有关,与钙、磷、镁等矿物质代谢关系也很密切。据统计,约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骨质疏松症。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内分泌科冯晋光主任医师指出
期刊
糖尿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艾 新    没有哪一种病像糖尿病一样,给人们带来如此多的、危害其生命的并发症;也没有哪一种病像糖尿病一样,充分体现出知识对人类健康的至关重要。在国外,医疗机构一般都会鼓励病友和家属一起阅读专业健康期刊,随时获取方便实用的知识和信息,以便更好地控制和治疗糖尿病。我们衷心地希望我国的病友也重视和参与进来,掌握更多的糖尿病知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中国糖尿病杂志》主
期刊
避免截肢,请用心呵护双足——糖尿病合并足病的药物治疗  于德民 高 璐    近年來,糖尿病足病日益受到重视,以下就有关糖尿病足的治疗做几点简要介绍。    周围血管病变的治疗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常感觉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对于轻中度缺血患者,有规律小运动量的行走有利于增加下肢血液供应。由于糖尿病常合并高凝状态,因此慢性缺血的患者,应用阿斯匹林75~100毫克或低分子肝素500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