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amshao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通过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言”“意”相融,可有效推进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言意兼得”,以此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言意兼得;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6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即为“言”,人文性即为“意”。根据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文本的语言文字着手,引导学生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言意兼得”,以此推动他们语用能力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言”会“意”,感知文本情感
  文章是以文字语言为载体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以深入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融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普罗米修斯》这一篇课文的第五到第七自然段中,在描写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惩罚时,作者用了“锁”和“啄”两个动词,从而生动地体现出普罗米修斯所忍受的痛苦。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文章主人公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可以先让学生对这部分段落的重点词句进行细细品味。如对于第六自然段的教学,可紧扣“锁”这个动词来设问:同学们,读完这部分文章,你心里的感觉怎样?当学生回答内心是痛心与难过后,教师可深入引导:“能说说你的这种感受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吗?”于是,学生就带着这样的情感继续细读课文,进而找出文中体现普罗米修斯所受惩罚的痛的词语:“锁、死死地、风吹雨淋、日夜”等。有了情感的铺垫,教师再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象普罗米修斯承受惩罚时的内心活动:“假设你是普罗米修斯,在被绑在柱子上忍受风吹雨打、烈日炎炎的情形下,你会怎么样?从中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以上案例中,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故事内容,更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品格,同时在字斟句酌中学会了语言的表达技巧,实现了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以“意”明“言”,理解语言内涵
  文章阅读应注重以“意”明“言”,就是要从文字出发去把握课文脉络框架,从而理解主要内容,再进一步地品味作者在文中的语言内涵。
  例如,在《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一篇课文中写道:“滋润我们的心田”,学生在阅读理解时,可能难以准确、深入地理解“滋润”这一抽象的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对水的流动产生的感觉进行思考,从而对文中“滋润”所表达出的感觉进行品味。有了一定的感知基础,教师再以适当的教学情境来鼓励学生运用这一抽象的词语,进行相关的语言表达训练。于是,学生在充分领悟的基础上创造出如下一些表达:“春雨绵绵,给柳丝带来了滋润。”“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如春雨般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等。
  以上案例中,通过以“意”明“言”的教学策略,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更利于他们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而且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标。
  三、“言”“意”相融,推进语用训练
  语文是一门极具综合性的语言课程。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是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故而教师所开展的教学,应注重对语言的分析品味,以推动学生把握文“意”,从而品味其“言”,并在“言”与“意”的共同作用下,提升个人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燕子》与这篇课文进行对比,从而自主完成对新课文的学习。具体操作上,可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两篇课文的首段,让学生对比分析。并抛出问题:两篇文章分别写了燕子和翠鸟两种动物,二者在外形上各自有何特点?两篇文章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方式有何异同?其好处体现在哪儿?学生通过类比,就能总结出两篇文章的描写方法都是由整体到局部,并且在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以上案例中,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类似课文与新课文进行对比学习,有利于强化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类型文章的描写手法,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亦能为其得心应手地運用语言表达技巧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阅读,还应包括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教师应帮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小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其实就是对其“言”和“意”的理解和感悟。要让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两个层次的内容,教师首先要对课文的“言”和“意”有清晰明确的理解,如此才能在教学中以更准确的方向指引学生完成阅读学习,进而更高效地推动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要很好地达成第一学段写话的教学要求,需开辟一个大语文说话写话环境,借力视觉、肢体、情境这几种“活资源”,赢造有利于发展语言的氛围,激发说话写话兴趣,丰盈孩子说写体验,提高说写能力。  [关键词]活资源;体验;提高;说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0-0087-01  写话的前提是“说”,让孩子想说,会说,先说后写
[摘 要]一堂有效而精彩的语文课,是由一个个有效而精彩的语用教学细节建构起来的。语用教学细节的创生需要一定的策略。它是在语用教学理念指导下对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提炼和基本规定。语用创生策略有三:一是指导学生对重要言语信息开展捕捉与思考,二是指导学生对典型言语形式进行感受,三是指导学生对言语形式展开迁移与创生。这三大策略之间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反映了语用教学细节创生的基本流程和内在规律。
[摘 要]《我的动物朋友》一课是吴勇老师的“童化作文”的又一新课例。他教学的起点立足于儿童切实需要,教学内容符合儿童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吴老师化“教学”为“交流”、化“传授”为“经历”、化“例文”为“勾文”、化“任务”为“交往”,使教师、学生、知识三者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促进了儿童习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童化作文;精准知识;习作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读写交融,互文印证”是读写结合的一种新方式。教学《老人与海鸥》一文,教师通过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聚焦场景—深入场景—理解场景—表达场景,聚焦细节—发现细节—体味细节—表达细节,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文本的表达密码,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读写交融;互文印证;课堂实录  [中圖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
[摘 要]补叙是对前文叙述进行的补充说明,这是作者故意设计的写作技法。教学《小英雄雨来》中的补叙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文本的特点,通过讨论补叙、置换补叙、仿写补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补叙形成深刻认知,体会补叙的表达效果,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补叙教学;个性设计;思维接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71-
[摘 要]阅读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让他们成为阅读学习的主体,尊重他们的真实想法,唤醒他们的智慧经验,评价他们的课堂表现,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完成阅读学习任务,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三部曲 尊重 唤醒 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
[摘 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小学三年级作文起步更是让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头疼。结合实践,探讨小学起步作文的教学方法:回顾主题,温习课文;引入课题,明确要求;佳作引导,章法导写;梳理行文,静心写作;展示习作,欣赏指导。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学习写作,消除了三年级学生对习作的惧怕心理,学生从想写、愿写到乐写,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关键词]主线;简
[摘要]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乌鸦喝水》,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虽然课文的篇幅非常短,故事也相当简单,但是却非常有哲理,值得小学生们认真学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从运用图片引入教学主题、立足细致阅读获得具体感知力等三个方面着手展开。  [关键词]小学语文;《乌鸦喝水》;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摘 要]写话是口语向写作转变的关键时期,激发学生写话兴趣,提升写话教学实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而且还为下一阶段写作做好储备。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我最喜欢的玩具》写话教学为例,浅析基于儿童立场策略,即:以旧知为起点,做到逐层拔高;以童趣为基调,做到童心盎然;以合作为策略,做到有感而发,从而推促写话教学生成精彩。  [关键词]儿童立场;统编教材;写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 要]《司马迁发愤写》一课的教学,教师通过研课,从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出发,在资料的呈现上进行了简化与变化,并运用同类课文的比较和深度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司马迁伟大品质的感悟,从而让课堂更丰厚润泽,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研课;自主探究;丰厚润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71-02  《司马迁发愤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