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邀审题老师:童承基(特级教师)
特邀点评老师:俞国平(特级教师,乐清市育英寄宿小学)
【审题要点分析】
*“故乡”,是这次习作的主题。这类文章我们过去练过,比如,三年级就写过“介绍家乡的景物”,四年级的导游词和乡村生活也都可以以家乡为写作对象。不过,这次要你写的不是过去的或现在的家乡,不是看见的或感受到的家乡,而是将来的、想象中的家乡。记住想象的定义:“想象,是对现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所以,你这次写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现有家乡“加工改造”的过程,文章中的家乡,应该呈现一种“新形象”。
*读一读教材“回顾·拓展二”中十分重要的一段提示,它要你注意,范文中的作者“不是空泛地抒情,而是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来表达”。也就是说,你要写好这篇文章,不能胡思乱想,不能言之无物,必须要有具体的人、事、物、景作寄托,这样才能“更真实,也更感人”。不少同学在打开思路的同时,力求在“真实情境”“真情实感”上下功夫。写城市,有具体面貌的变化;写学校,有昔日师生情谊的延续;写交通,有现代科技发展的融合……因为内容具体,所以都很真切。这一经验之谈,你千万不要忽略。
例文一
二十年后回故乡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小学 支豪帅
指导老师 张晓嵩
2040年一个周末的早晨,我睁开蒙眬的睡眼,打开家门,使劲儿呼吸了一口户外的新鲜空气。一朵星形的白云悄然飘过,勾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身为国家派驻联合国特使的我已经二十年没有回过故乡了,是该回去看看了。
秘书帮我订了最早的飞机,揣着二十年来的思念,我急急忙忙地搭乘上回家的航班。二十年了,家乡乐清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条条小巷还是那么拥挤吗?那如带的小河还是那样绿苔满布吗?……
飞机穿过云间,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就如我回家的思绪一样。高空鸟瞰乐清,我思念了二十年的家乡出现在了我眼前。飞机终于着陆了,我迫不及待地奔下飞机……这还是那个乐清吗?还是那个我心中念念不忘的乐清吗?那个曾经的海滨小城,早已经变成了一个豪华都市。我百感交集,不知说什么好,也不知怎么办才好。正踌躇间,一位智能多功能向导机器人来到我的面前。他用普通话和英语分别向我讲述了他的功能。更令我惊喜的是,他还会用乐清的地方话跟我交流。那熟悉的乡音,顿时令我倍感亲切。
这位向导帮我安排了住宿,也办了其他手续。如果不是他,我一个人真搞不定,乐清的科技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唉!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
午饭过后,机器人向导带着我参观乐清市区。
“看,那是市中心的翠河。”机器人说。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仔细凝望。我大吃一惊,那原本破烂不堪,满是淤泥垃圾的臭水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清澈见底,鱼群竞跃,微波荡漾的翠河。岸边杨柳依依,桃花绽放,游人三五成群,堤边小路曲乐悠长。捧着溪水,我仿佛嗅到了故乡的芳香;抓一把沙石,我又听见了儿时的欢畅。
“再看那边,那是市中心广场。”当我还沉浸在儿时的记忆中时,机器人向导又一次提醒了我。放眼望去,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老人们三五成群,或窃窃私语;或默默静坐;或饮茶对弈。远处的凉亭里,更有几十位越剧戏曲爱好者在聆听仙曲。再往远看,一座座高樓广厦,鳞次栉比。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漫步广场之中,恍如隔世。
“再看这边,那是乐清最出名的育英学校。”机器人向导又一次提醒了我。再回母校,情感交加。二十年的风雨变换,她还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让人着迷。让我惊异的是中央查询系统,只要一点击某个学号,那位同学的大数据分析一下子就出现在眼前,自己、家长、老师一目了然……看着一个个学弟学妹的很自由、放松的课堂,我不禁想起了当年我上学时的情境……
从校园出来,夜色织上天空。乐清已经灯光璀璨,好一片繁荣,好一片祥和。一个月的时光匆匆流逝,当我又一次站在机场门口的时候,我不禁泪眼婆娑。我难离难舍的故乡啊!请原谅我又要远行,因为我要去远方守候你的宁静,守候你的繁荣。
【俞老师的话】
小作者写二十年后的故乡,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具体、感情真挚。写这样的习作秘诀之一要立足现在生活,展开想象。小作者从河道、母校、广场等角度一一道来,对比鲜明,真是可感。秘诀之二是要抒发真情,小作者始终将自己对故乡的想念贯穿于全文。开头“白云勾起回忆”“航班上的一个个亟待了解的问题”,一处处观看后的感叹,以及结尾的“难舍难离”……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突显出“我”对故乡深深的爱。
读小作者的这篇习作,也不禁为小作者的流畅语言喝彩!文中画线的这些句子整齐、优美,富有韵味,也表现了二十年后家乡的巨大变化。当然,写这类文章,我们还可以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宽阔一些,家乡的风景、科技等方面的材料容易落入俗套,需要小作者“翻出新意”,比如:“风景”可否有“四维空间”?交通是否有更科学便利的工具?
例文二
爱上一声鸟鸣
浙江省乐清市丹霞路小学 杨铭希
指导老师 牟原喜
睁开眼,窗外的铁栏杆上立着两只黄鹂,它们正唱着一支婉转的歌谣,如同江南温婉的女子唱着一支如水的歌。
那是二十年前屋前窗棂上的风景。
我叹了口气,关掉手机上的鸟鸣曲。眼前这座金属化的密闭空间,再没有悦耳的鸟鸣,只有汽车的轰鸣和机器的运转声。
离开我的家乡——乐清,已经有二十年了,故乡给我的记忆只剩下窗外婉转的鸟鸣。二十年来,我再没有听过。
“回去看看,回去看看吧!”突然,我冒出这样一个想法。在这座大城市里,我拥有了优越的工作、富裕的生活,却不曾拥有那真实的、悦耳的鸟鸣。
我买了回乐清最快的航班,心中充满期待。 二十年没有回家了,那里是否还拥有独样的美丽,家中的窗前,是否还停着两只歌唱的黄鹂?我盼望着,盼望着能够再一次,哪怕只有一次——听一听那婉转的鸟鸣,也好。
到了,快到了。
我只觉心跳加快,难道这就是“近乡情更怯”的滋味吗?
到了,终于到了。
眼前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架架纵横交错的天桥,列列疾驰而过的电车,既令我欣喜,又使我惶然。欣喜乐清越来越现代,惶然它不再是我的乐清。
这陌生使我渴望逃离,心中的鸟鸣却在唤我归去。
奔走过似曾相识的街道,回到我魂牵梦萦的小区。踏出电梯,走进沉寂的楼道,一眼便望见那道在我梦中开合了无数次的门,它就真实地立在那儿,真实得让我觉得仿佛还在梦里。我急忙大步上前,轻轻将它推开。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顾不得许多,快步走进房间,趴在窗口上,我闭上眼睛,等待那熟悉的鸟鸣响起……
一分钟,我听见汽车的鸣笛声;两分钟,我听见机器发动的轰鸣声;三分钟,我听见地铁到站的提示语……
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窗口,再没有熟悉的声音。
变了,它变了,它不再是我的乐清了,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乐清了。
湖水倒还是有的,不过是人造的,周围护着铁栅栏;老房子倒是还有的,在老城区,正准备拆迁;黄鹂,也还是有的,在对面的花鸟市场,五十元一只……
这不是我的乐清,我的乐清,它不是这样的……
窗外的铁杆上,立着两只黄鹂,婉转地歌唱。儿时的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喂它们吃的!”妈妈微笑着回应我:“去吧。”我噔噔蹬跑去厨房,拿出刚买的面包,一片片掰下來,撕成细碎的屑儿,放在铁杆上。没几秒,黄鹂就随着面包屑蹦跳起来,愉悦的声儿传得老远,老远。
“小鸟,别抢啊!”银铃般的笑声和清脆的鸟鸣声交织成一曲欢歌,“还有呢……”
还有呢,还有呢……
【俞老师的话】
《二十年后回故乡》这类作文,我们同学习惯于模式化的想象:故乡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乡有多“高大上”,透露出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无比自豪和向往。铭希同学却不落俗套,以“一声鸟鸣”为行文的线索,反其道行之,角度独特,令人深思。
“一声鸟鸣”是小作者思乡的缘由,也是小作者心中朴素自然的家乡镜像。文中反反复复出现“鸟鸣”这一意象,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小作者就是在一次次实与虚的时空转换中,假设了二十年后的家乡不是以往熟悉的家乡,它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二十年后,更为现代化的城市景象令小作者怅然——实际上是小作者对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隐隐担忧。“一声鸟鸣”只是一个隐喻,暗示着二十年后思乡的“游子”将无处安放。
文章选材切口虽小,但构思精巧、立意深远,看得出铭希同学观察深入,思考深刻。通读全文,用词老成,心理描写细腻,显示了小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底。
特邀点评老师:俞国平(特级教师,乐清市育英寄宿小学)
【审题要点分析】
*“故乡”,是这次习作的主题。这类文章我们过去练过,比如,三年级就写过“介绍家乡的景物”,四年级的导游词和乡村生活也都可以以家乡为写作对象。不过,这次要你写的不是过去的或现在的家乡,不是看见的或感受到的家乡,而是将来的、想象中的家乡。记住想象的定义:“想象,是对现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以后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所以,你这次写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现有家乡“加工改造”的过程,文章中的家乡,应该呈现一种“新形象”。
*读一读教材“回顾·拓展二”中十分重要的一段提示,它要你注意,范文中的作者“不是空泛地抒情,而是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来表达”。也就是说,你要写好这篇文章,不能胡思乱想,不能言之无物,必须要有具体的人、事、物、景作寄托,这样才能“更真实,也更感人”。不少同学在打开思路的同时,力求在“真实情境”“真情实感”上下功夫。写城市,有具体面貌的变化;写学校,有昔日师生情谊的延续;写交通,有现代科技发展的融合……因为内容具体,所以都很真切。这一经验之谈,你千万不要忽略。
例文一
二十年后回故乡
浙江省乐清市育英寄宿小学 支豪帅
指导老师 张晓嵩
2040年一个周末的早晨,我睁开蒙眬的睡眼,打开家门,使劲儿呼吸了一口户外的新鲜空气。一朵星形的白云悄然飘过,勾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身为国家派驻联合国特使的我已经二十年没有回过故乡了,是该回去看看了。
秘书帮我订了最早的飞机,揣着二十年来的思念,我急急忙忙地搭乘上回家的航班。二十年了,家乡乐清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那条条小巷还是那么拥挤吗?那如带的小河还是那样绿苔满布吗?……
飞机穿过云间,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就如我回家的思绪一样。高空鸟瞰乐清,我思念了二十年的家乡出现在了我眼前。飞机终于着陆了,我迫不及待地奔下飞机……这还是那个乐清吗?还是那个我心中念念不忘的乐清吗?那个曾经的海滨小城,早已经变成了一个豪华都市。我百感交集,不知说什么好,也不知怎么办才好。正踌躇间,一位智能多功能向导机器人来到我的面前。他用普通话和英语分别向我讲述了他的功能。更令我惊喜的是,他还会用乐清的地方话跟我交流。那熟悉的乡音,顿时令我倍感亲切。
这位向导帮我安排了住宿,也办了其他手续。如果不是他,我一个人真搞不定,乐清的科技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唉!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乡。
午饭过后,机器人向导带着我参观乐清市区。
“看,那是市中心的翠河。”机器人说。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仔细凝望。我大吃一惊,那原本破烂不堪,满是淤泥垃圾的臭水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清澈见底,鱼群竞跃,微波荡漾的翠河。岸边杨柳依依,桃花绽放,游人三五成群,堤边小路曲乐悠长。捧着溪水,我仿佛嗅到了故乡的芳香;抓一把沙石,我又听见了儿时的欢畅。
“再看那边,那是市中心广场。”当我还沉浸在儿时的记忆中时,机器人向导又一次提醒了我。放眼望去,各种健身器材应有尽有。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老人们三五成群,或窃窃私语;或默默静坐;或饮茶对弈。远处的凉亭里,更有几十位越剧戏曲爱好者在聆听仙曲。再往远看,一座座高樓广厦,鳞次栉比。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漫步广场之中,恍如隔世。
“再看这边,那是乐清最出名的育英学校。”机器人向导又一次提醒了我。再回母校,情感交加。二十年的风雨变换,她还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让人着迷。让我惊异的是中央查询系统,只要一点击某个学号,那位同学的大数据分析一下子就出现在眼前,自己、家长、老师一目了然……看着一个个学弟学妹的很自由、放松的课堂,我不禁想起了当年我上学时的情境……
从校园出来,夜色织上天空。乐清已经灯光璀璨,好一片繁荣,好一片祥和。一个月的时光匆匆流逝,当我又一次站在机场门口的时候,我不禁泪眼婆娑。我难离难舍的故乡啊!请原谅我又要远行,因为我要去远方守候你的宁静,守候你的繁荣。
【俞老师的话】
小作者写二十年后的故乡,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具体、感情真挚。写这样的习作秘诀之一要立足现在生活,展开想象。小作者从河道、母校、广场等角度一一道来,对比鲜明,真是可感。秘诀之二是要抒发真情,小作者始终将自己对故乡的想念贯穿于全文。开头“白云勾起回忆”“航班上的一个个亟待了解的问题”,一处处观看后的感叹,以及结尾的“难舍难离”……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直接抒情,都突显出“我”对故乡深深的爱。
读小作者的这篇习作,也不禁为小作者的流畅语言喝彩!文中画线的这些句子整齐、优美,富有韵味,也表现了二十年后家乡的巨大变化。当然,写这类文章,我们还可以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宽阔一些,家乡的风景、科技等方面的材料容易落入俗套,需要小作者“翻出新意”,比如:“风景”可否有“四维空间”?交通是否有更科学便利的工具?
例文二
爱上一声鸟鸣
浙江省乐清市丹霞路小学 杨铭希
指导老师 牟原喜
睁开眼,窗外的铁栏杆上立着两只黄鹂,它们正唱着一支婉转的歌谣,如同江南温婉的女子唱着一支如水的歌。
那是二十年前屋前窗棂上的风景。
我叹了口气,关掉手机上的鸟鸣曲。眼前这座金属化的密闭空间,再没有悦耳的鸟鸣,只有汽车的轰鸣和机器的运转声。
离开我的家乡——乐清,已经有二十年了,故乡给我的记忆只剩下窗外婉转的鸟鸣。二十年来,我再没有听过。
“回去看看,回去看看吧!”突然,我冒出这样一个想法。在这座大城市里,我拥有了优越的工作、富裕的生活,却不曾拥有那真实的、悦耳的鸟鸣。
我买了回乐清最快的航班,心中充满期待。 二十年没有回家了,那里是否还拥有独样的美丽,家中的窗前,是否还停着两只歌唱的黄鹂?我盼望着,盼望着能够再一次,哪怕只有一次——听一听那婉转的鸟鸣,也好。
到了,快到了。
我只觉心跳加快,难道这就是“近乡情更怯”的滋味吗?
到了,终于到了。
眼前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架架纵横交错的天桥,列列疾驰而过的电车,既令我欣喜,又使我惶然。欣喜乐清越来越现代,惶然它不再是我的乐清。
这陌生使我渴望逃离,心中的鸟鸣却在唤我归去。
奔走过似曾相识的街道,回到我魂牵梦萦的小区。踏出电梯,走进沉寂的楼道,一眼便望见那道在我梦中开合了无数次的门,它就真实地立在那儿,真实得让我觉得仿佛还在梦里。我急忙大步上前,轻轻将它推开。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顾不得许多,快步走进房间,趴在窗口上,我闭上眼睛,等待那熟悉的鸟鸣响起……
一分钟,我听见汽车的鸣笛声;两分钟,我听见机器发动的轰鸣声;三分钟,我听见地铁到站的提示语……
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窗口,再没有熟悉的声音。
变了,它变了,它不再是我的乐清了,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乐清了。
湖水倒还是有的,不过是人造的,周围护着铁栅栏;老房子倒是还有的,在老城区,正准备拆迁;黄鹂,也还是有的,在对面的花鸟市场,五十元一只……
这不是我的乐清,我的乐清,它不是这样的……
窗外的铁杆上,立着两只黄鹂,婉转地歌唱。儿时的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喂它们吃的!”妈妈微笑着回应我:“去吧。”我噔噔蹬跑去厨房,拿出刚买的面包,一片片掰下來,撕成细碎的屑儿,放在铁杆上。没几秒,黄鹂就随着面包屑蹦跳起来,愉悦的声儿传得老远,老远。
“小鸟,别抢啊!”银铃般的笑声和清脆的鸟鸣声交织成一曲欢歌,“还有呢……”
还有呢,还有呢……
【俞老师的话】
《二十年后回故乡》这类作文,我们同学习惯于模式化的想象:故乡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故乡有多“高大上”,透露出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无比自豪和向往。铭希同学却不落俗套,以“一声鸟鸣”为行文的线索,反其道行之,角度独特,令人深思。
“一声鸟鸣”是小作者思乡的缘由,也是小作者心中朴素自然的家乡镜像。文中反反复复出现“鸟鸣”这一意象,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幻的。小作者就是在一次次实与虚的时空转换中,假设了二十年后的家乡不是以往熟悉的家乡,它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二十年后,更为现代化的城市景象令小作者怅然——实际上是小作者对城市发展中环境保护的隐隐担忧。“一声鸟鸣”只是一个隐喻,暗示着二十年后思乡的“游子”将无处安放。
文章选材切口虽小,但构思精巧、立意深远,看得出铭希同学观察深入,思考深刻。通读全文,用词老成,心理描写细腻,显示了小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