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46.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7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50名患者,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并分别于抽血后以及抽血后30 min、1 h、2 h和4 h进行血常规主要指标的检验。结果:采集静脉血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值较末梢血患者要高,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值相对要低;所有患者2 h内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均值差异不明显,4 h时血小板计数下降明显。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应尽量排除可能导致误差的因素,以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检验项目中经常出现,是三大临床检验常规之一。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今天,血常规的检验技术也随之出现了很大提升,但在具体的检验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仍然无法避免存在影响检验的因素,造成了检验结果存在一定误差。本文即旨在借助临床血常规检验的相关资料,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该院接收患者中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50例。其中,男158例,女92例;年龄19-64岁,平均27.6岁。
1.2 检测仪器
所有患者均采用我院使用的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
1.3 方法
100例患者抽取末梢血进行检测,150例患者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分别采用抽血后以及抽血后30 min、1 h、2 h和4 h进行检验,并对患者血常规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
2 结果
检验显示,采集静脉血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值较末梢血患者要高,而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的均值较之末梢血患者要低。另外,所有患者2 h以内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均值差异性不明显,但4 h时对血常规的指标进行检测显示,血小板计数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且对比不同的检测时间发现,2 h以内血小板计数虽然对检测结果影响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小板计数呈现下降趋势。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标本选择的原因
血常规检验一般采用末梢血或者静脉血,本组患者即分别采用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静脉血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值较末梢血患者要高,而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的均值较之末梢血患者要低。因此,血标本选择的不同对结果有着比较直接的影响。末梢血是人体中与静脉血相比差异性较小的一种血样,且整体稳定性较好,在血常规检测中也比较常用,但就整体效果而言,临床一般建议选用静脉血。末梢血较之静脉血血管管径相对比较狭窄,循环畅通性相对较差,容易造成血液的局部沉淀,对检验结果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容易导致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偏高,且血红蛋白的值也容易偏高;另外,血小板的计数往往较之正常值出现偏低现象。由于在检测中,为达到足够的血样本,往往会对末梢血进行挤压后抽取,过度或者反复性的挤压,容易导致组织液一并被挤压出,而使血样本出现稀释,导致血小板计数出现降低。此外,在选择标本时,采血处的皮肤是否完整性较好,且不具冻疮、溃烂、水肿、发绀以及发生炎症等因素,也对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应确保采集血样部位的皮肤健康正常。
3.2 标本采集的原因
采集标本的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按照合理的操作步骤进行,一旦操作不慎或者步骤不正确,将对血样本产生一定影响。采血前首先要对针头和注射器的连接情况进行认真检查,防止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到血样本中产生泡沫并导致出现溶血;另外,要确保定位准确后再行采血,避免反复进行穿刺而出现血样本溶血或者血肿现象。采血中要严格确保无菌操作,并要保证抗凝剂和血样本量合理的比例,防止抗凝剂量过高或过低而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并避免将第一滴血融入到标本中,以免对结果造成影响.
3.3 标本检测时间和保存
血液采集完成后是否及时送检对检测结果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抽血后2h以内即进行检测,与患者的血常规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如果完成血样采集后不能及时送检且超过2 h,则检测结果与患者血常规的实际情况一般存在一定差异性。本组患者在采集血样后2 h以内的检测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而在4 h进行检测时,血小板计数出现明显下降,表明及时送检与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着重要关系。另外,虽然在2 h以内送检对整体检测结果影响不明显,但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的计数存在下降趋势,因此,及时送检更利于检测准确率的保证。另外,如不能及时送检,为保证检验结果的较好保证,可暂时放入冰箱中进行保存。如果不需要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的精确检测,可以于冰箱放置24 h,但常规情况下不得超过4 h。
3.4 仪器和试剂
当前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已在临床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由于其具有检测准确率高,检测速度快及可对异常结果进行提示等明显的优势而大大提升了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本院目前使用的Sysmex XS - 1000 i血液分析仪即能很好地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但在仪器的具体使用中,也应注意通过人工的保养以及定期的矫正确保仪器运作的正常以及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应定期对仪器进行数据校对,拥有多台检测仪器的医院可通过对仪器相互之间检测值的比较确定校准的范围,并要保证至少每隔半年进行一次校准。另外,仪器在日常使用中还应注意保养,对管道中残留的血液及纤维和蛋白等物质要进行彻底清洗,以利于检测结果的准确。另外,在试剂的选用上要合理。鉴于血常规检测中必须要使用抗凝剂进行处理,抗凝剂的效果对检测结果也有着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并保证抗凝剂和血样本比例适当,才利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当前,临床验证,E D TA盐是一种相对更适宜于血常规检测的抗凝剂,对血小板和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均影响较小;在具体的使用中,还要注意根据血样本量选择使用不同浓度的抗凝剂,以保证较高的检测准确率。
综上所述,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比较多,较为常见的主要有血样本的选择、采集、检测过程以及仪器和试剂因素、人为和生理因素等,临床在血常规检验中应全方位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科学和严谨性,根据临床经验尽量排除掉易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因素,以提高检验准确率,利于临床病理诊断中应用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宁, 姬卫华. 血常规检验注意要点和质量控制分析 [J]. 中外医学研究, 2013(10): 132.
[2] 陈爱梅. 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探讨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11(3): 112-113.
[3] 徐慕艳 .160例孕妇贫血实验室结果的分析 [J].中国医药指南, 2013(28): 92-93.
[4] 卢携弟, 吕艳琼.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4): 116-117.
[5] 张依军.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3): 116-117.
【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50名患者,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并分别于抽血后以及抽血后30 min、1 h、2 h和4 h进行血常规主要指标的检验。结果:采集静脉血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值较末梢血患者要高,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值相对要低;所有患者2 h内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均值差异不明显,4 h时血小板计数下降明显。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应尽量排除可能导致误差的因素,以利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检验项目中经常出现,是三大临床检验常规之一。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今天,血常规的检验技术也随之出现了很大提升,但在具体的检验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仍然无法避免存在影响检验的因素,造成了检验结果存在一定误差。本文即旨在借助临床血常规检验的相关资料,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该院接收患者中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50例。其中,男158例,女92例;年龄19-64岁,平均27.6岁。
1.2 检测仪器
所有患者均采用我院使用的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
1.3 方法
100例患者抽取末梢血进行检测,150例患者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分别采用抽血后以及抽血后30 min、1 h、2 h和4 h进行检验,并对患者血常规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
2 结果
检验显示,采集静脉血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值较末梢血患者要高,而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的均值较之末梢血患者要低。另外,所有患者2 h以内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均值差异性不明显,但4 h时对血常规的指标进行检测显示,血小板计数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且对比不同的检测时间发现,2 h以内血小板计数虽然对检测结果影响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小板计数呈现下降趋势。
3 影响因素分析
3.1 标本选择的原因
血常规检验一般采用末梢血或者静脉血,本组患者即分别采用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静脉血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值较末梢血患者要高,而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的均值较之末梢血患者要低。因此,血标本选择的不同对结果有着比较直接的影响。末梢血是人体中与静脉血相比差异性较小的一种血样,且整体稳定性较好,在血常规检测中也比较常用,但就整体效果而言,临床一般建议选用静脉血。末梢血较之静脉血血管管径相对比较狭窄,循环畅通性相对较差,容易造成血液的局部沉淀,对检验结果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容易导致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偏高,且血红蛋白的值也容易偏高;另外,血小板的计数往往较之正常值出现偏低现象。由于在检测中,为达到足够的血样本,往往会对末梢血进行挤压后抽取,过度或者反复性的挤压,容易导致组织液一并被挤压出,而使血样本出现稀释,导致血小板计数出现降低。此外,在选择标本时,采血处的皮肤是否完整性较好,且不具冻疮、溃烂、水肿、发绀以及发生炎症等因素,也对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应确保采集血样部位的皮肤健康正常。
3.2 标本采集的原因
采集标本的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按照合理的操作步骤进行,一旦操作不慎或者步骤不正确,将对血样本产生一定影响。采血前首先要对针头和注射器的连接情况进行认真检查,防止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到血样本中产生泡沫并导致出现溶血;另外,要确保定位准确后再行采血,避免反复进行穿刺而出现血样本溶血或者血肿现象。采血中要严格确保无菌操作,并要保证抗凝剂和血样本量合理的比例,防止抗凝剂量过高或过低而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并避免将第一滴血融入到标本中,以免对结果造成影响.
3.3 标本检测时间和保存
血液采集完成后是否及时送检对检测结果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抽血后2h以内即进行检测,与患者的血常规实际情况比较接近;如果完成血样采集后不能及时送检且超过2 h,则检测结果与患者血常规的实际情况一般存在一定差异性。本组患者在采集血样后2 h以内的检测结果准确度相对较高,而在4 h进行检测时,血小板计数出现明显下降,表明及时送检与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着重要关系。另外,虽然在2 h以内送检对整体检测结果影响不明显,但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的计数存在下降趋势,因此,及时送检更利于检测准确率的保证。另外,如不能及时送检,为保证检验结果的较好保证,可暂时放入冰箱中进行保存。如果不需要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血小板计数的精确检测,可以于冰箱放置24 h,但常规情况下不得超过4 h。
3.4 仪器和试剂
当前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已在临床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由于其具有检测准确率高,检测速度快及可对异常结果进行提示等明显的优势而大大提升了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本院目前使用的Sysmex XS - 1000 i血液分析仪即能很好地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但在仪器的具体使用中,也应注意通过人工的保养以及定期的矫正确保仪器运作的正常以及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应定期对仪器进行数据校对,拥有多台检测仪器的医院可通过对仪器相互之间检测值的比较确定校准的范围,并要保证至少每隔半年进行一次校准。另外,仪器在日常使用中还应注意保养,对管道中残留的血液及纤维和蛋白等物质要进行彻底清洗,以利于检测结果的准确。另外,在试剂的选用上要合理。鉴于血常规检测中必须要使用抗凝剂进行处理,抗凝剂的效果对检测结果也有着重要影响,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并保证抗凝剂和血样本比例适当,才利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当前,临床验证,E D TA盐是一种相对更适宜于血常规检测的抗凝剂,对血小板和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均影响较小;在具体的使用中,还要注意根据血样本量选择使用不同浓度的抗凝剂,以保证较高的检测准确率。
综上所述,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比较多,较为常见的主要有血样本的选择、采集、检测过程以及仪器和试剂因素、人为和生理因素等,临床在血常规检验中应全方位保证整个操作过程的科学和严谨性,根据临床经验尽量排除掉易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因素,以提高检验准确率,利于临床病理诊断中应用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宁, 姬卫华. 血常规检验注意要点和质量控制分析 [J]. 中外医学研究, 2013(10): 132.
[2] 陈爱梅. 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探讨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11(3): 112-113.
[3] 徐慕艳 .160例孕妇贫血实验室结果的分析 [J].中国医药指南, 2013(28): 92-93.
[4] 卢携弟, 吕艳琼. 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 [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4): 116-117.
[5] 张依军.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3): 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