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文学20世纪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由于基于“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现实,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是为数不多的获得此奖的女性作家之一。多丽丝·莱辛创作手法新颖、细腻,创作角度变化多端,内容丰富,她的作品很受评论学家的关注与好评,本文通过多丽丝·莱辛的创作手法对新浪漫主义进行新的认识与提升。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新浪漫主义 影响意义 过程演变 创作手法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是英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在她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主要以女性的视角为出发点,集中反映出女性所处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并进一步探析她们遭受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空洞。莱辛以辩证的观点来解读男女关系,追求两性之间的和谐关系,努力使其实现相互的融合,并达到双性同体的理想状态。本文以短篇小说《爱的习惯》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莱辛小说中的浪漫情结主题。
文章试从以下角度:多丽丝·莱辛产生的背景以及影响意义;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过程演变分析;新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分析等,进行分析。
一 莱辛文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影响意义
1 文学产生的背景
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家、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多丽丝·莱辛,其大部分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作为载体,都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但也不乏浪漫唯美的浪漫主义的作品,她在创作中很重视浪漫主义的应用以及浪漫主题的创作。1919年10月22日出生在波斯(现伊朗)的多丽丝·莱辛高中没有毕业就退学了,之后经历了两段失败的婚姻,1949年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从备受争议的作家到后来大受欢迎、家喻户晓得杰出的作家,她完成了自我的飞跃。
多丽丝·莱辛的成长和成名经历和其她南非妇女作家,如199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很相似,她们都没能完成初中以及高中的学业,都没有正常毕业,但她们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自学成才的精英人物,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对此,莱辛曾这样评论道,不快乐的童年往往是作家写作的基石,作家写作的源泉,它的经历会催化作家的产生。
1949年,莱辛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这部小说的成功,使得莱辛窘困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此后,她放弃一切工作,专心致力于写作,变成了一个专职作家。随着《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最甜的梦》《爱情,又来了》、《黑暗前的夏天》等作品的相继问世,莱辛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这为她以后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夯实了基础。1962年的《金色笔记》,被世人公认为其是多丽丝·莱辛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2000年和2001年,莱辛先后接受了英国国家画像馆为其画像所举行的画像揭幕仪式,并获得了西班牙最重要的文学奖—塞万提斯文学奖和英国的戴维·考恩文学奖。
2 文学产生的影响意义
进入1970年代之后,莱辛的创作风格与题材屡次转变。浪漫这个词语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说法,莱辛非常重视浪漫主义色彩,这个主要体现在她作品的后期。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给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宛如一首悠扬的旋律,又如涓涓细流流向人们心灵的深处。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在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占据了主要位置,但是在文学评论中,莱辛的文学作品并不缺少浪漫主义色彩,以及对浪漫主义的夸张、遐想以及对自然景观的阐述。莱辛的很多小说都阐述了浪漫主义创造手法,例如,短篇小说《另外那个女人》。莱辛的作品很注重浪漫主义色调,而莱辛本人也喜欢写出一些惊人的故事情节,这给她的作品添加了一番独特的味道。莱辛的浪漫主义作品与其创作的很多作品不同,主要体现在哀婉的心态,这给读者一个很难以莫测的心理活动。莱辛注重以人物的心理描述为主体,而不是注重于自然景观为主体。正因为如此,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在文学上体现出浪漫主义的情结,并且存在着浪漫主义创造手法,其主要作品有《另外那个女人》、《喷泉池中的宝物》等。
3 文学产生的新浪漫主义历程
多丽丝·莱辛的创作生涯可以和其生命力的旺盛相媲美。一生不断求变、求新的她,虽然写作类型众多,但其作品都有一条永恒不变的主线。莱辛一生的创作生涯都延绵不绝,她一直没有停下创作的笔,其创作生涯中最受人敬仰和瞩目的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年轻时的酸甜苦辣赋予了多丽丝·莱辛无尽的写作源泉,这个阶段莱辛主要处理的都是非常激进的社会问题。这个时期的莱辛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投射。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莱辛在这个时期开始尝试探索女性世界的精神需求以及内心的状态,在1962年,她以让人难以置信的写实主义创作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作品中的心灵的赤裸裸的告白让广大读者应接不暇,直呼过瘾。透过这部作品,读者们真正体验到了生活的原生态,以及女性在思想模式与生活体验方面的点点滴滴。《金色笔记》这部作品不仅被认知为解放女性的“圣经”,同时也被广泛认为是一部描写精神崩溃的小说。这部作品深刻体现出莱辛写作手法的不断创新,其结构的多重化和主题的多重化的相互照应,让读者们体验到杂乱之中的一种永恒不变的安排。这部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引起广泛社会各界的共鸣和女权主义者的关注。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生活经历的积累,莱辛又开始尝试着多次转变其写作风格和创作形式。新浪漫主义这形式主要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它继承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精华,对现实主义的反对以及主观主义。究其实质是超越了现实主义的范畴,但又不是简单的与浪漫主义的复合。新的浪漫主义具有鲜明的现在特性和混合特性,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主要应用浪漫主义作为其基石,在这基石之上,把象征主义、唯美主义、颓废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等特点应用得淋漓尽致。英国作家们在这个时期也深受其影响。多丽丝·莱辛属于20世纪的作家,她个人后期的作品是关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二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思想演变分析
1 浪漫主义与政治运动的影响
多丽丝·莱辛在经过了一场政治运动时期后,参加了共产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她最终退出了共产党。她的很多代表作,都是关于她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政治活动存在着直接关联。例如,1950年,她发表的处女作《青草在歌唱》。这部作品就是关于莱辛本人的真实写照。政治运动给多丽丝·莱辛带来了人生态度的转变,她不喜欢战争生活,但是也没有其余的办法,因此,她选择追求了浪漫主义生活。
2 批判女权思想
根据个人相关信息的分析,英国文学老祖母多丽丝·莱辛一直以来,都被尊为女权思想的偶像人物,她也曾在公开场合对现如今的很多女性做出指责,指责其“孤芳自赏、伪友善”,对于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对于男性们的诋毁谩骂感到“愤怒与懊恼”。多丽丝·莱辛认为当今的女权运动太流于表面形式,太流于以意识形态做为依据,同时这种运动“蚕食了妇女们的潜力”。
莱辛对于当今很多女性所展示出的流于表面形式一面的女权文化不屑一顾。她对这样的女权文化极其鄙视。看她们如何在电视中拙劣地对待男性,惊愕地听到女性对男性的某些评论,多丽丝·莱辛对于这样的行为感到反感,她反对所有无端诋毁男性的行为举止。在这个阶段,多丽丝·莱辛很喜欢用浪漫主义主题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作品。
三 新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分析
1 浪漫主义诗学的灵动性
在诗学的浪漫情结方面上,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更多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她的作品更像一首让人心醉的旋律,也像一条涓涓细流流淌进人的内心深处,给人一种无比的遐想心情。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多数是居于现实主义,她的代表作《另外那个女人》就产生了浪漫主义的夸张、遐想与其对自然风光的结合。情节的描述在莱辛的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作品中笔调的优美雅致、风格的清新别具一格,以及凸显浪漫主义的诗学灵动性等。具有浪漫主义诗学灵动性主要还是多丽丝·莱辛对生活有种特殊的感受,区别于其余作品的自然风光写作风格。例如,散文《喷泉池中的宝物》,主要以金钱与珠宝之间的情节为主,然后写出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主题。新浪漫主义主要是按照灵性写作手法为主,不需要与自然主义为特色,转向非理性情节,从心灵、神话等去感悟。
2 具有浪漫主义放荡不羁和出人意料的情节
多丽丝·莱辛后期作品中主要以浪漫主义作为最终的主题,在主题下勾画出浪漫主义放荡不羁以及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这个时期的多丽丝·莱辛的作品主要以悲观主义作为主要基调而非沿袭传统的浪漫主义,在其书写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中,读者更多感觉到的是神秘万象,这就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浪漫主义的新特征。浪漫主义主要是以客观、神秘反科学等很大的程度上进行生存,可多丽丝·莱辛是现实主义作家,她不赞成这种浪漫主义,因此产生了新的浪漫主义特征。她的作品《爱的习惯》讲述了一个女人追求孤独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点,追求个人内心生活和传统外部生活之间的平衡点,追求两性之间平衡点的过程。在作品中,莱辛想要强调的是,男性和女性应该和谐相处,而这并不意味着双性同体中的两性必须完全相等。
3 浪漫主义主题具有与自然风光和心灵的结合性
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斯塔尔夫曾对忧郁的诗歌做过这样的评述,“它跟哲理性的诗歌一样,具有与心灵与人的性格、命运相结合”。忧郁的作品对现实主义,是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中最擅长的部分之一。对自然风光进行神秘的色彩,而不是对自然风景进行描述,这主要是与心灵完美的结合。短篇小说《海底隧道》就是一个对自然风光神秘色彩的描写,如在男孩的眼里,恐怖就是未被征服的大海,它造成了神秘难测、恐惧、诡异色彩等,“一块块岩石像海怪似的趴伏在海底”等,这些情节主要是写出了自然风光与人物心理的结合,形成一种微妙而有趣的叙述语式。
参考文献:
[1] 多丽丝·莱辛,傅惟慈等译:《另外那个女人》,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 汪培基等译:《英国作家论文学》,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3] 李思孝:《简明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冀爱莲:《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接受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 卢婧:《20世代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莱辛研究述评》,《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
[6] 仵从巨:《“歌唱”或者“呻吟”——说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名作欣赏》,2008年第9期。
(王中伟,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讲师)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新浪漫主义 影响意义 过程演变 创作手法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2013)是英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在她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主要以女性的视角为出发点,集中反映出女性所处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并进一步探析她们遭受的折磨和精神上的空洞。莱辛以辩证的观点来解读男女关系,追求两性之间的和谐关系,努力使其实现相互的融合,并达到双性同体的理想状态。本文以短篇小说《爱的习惯》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莱辛小说中的浪漫情结主题。
文章试从以下角度:多丽丝·莱辛产生的背景以及影响意义;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过程演变分析;新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分析等,进行分析。
一 莱辛文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影响意义
1 文学产生的背景
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家、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多丽丝·莱辛,其大部分作品主要以现实主义作为载体,都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但也不乏浪漫唯美的浪漫主义的作品,她在创作中很重视浪漫主义的应用以及浪漫主题的创作。1919年10月22日出生在波斯(现伊朗)的多丽丝·莱辛高中没有毕业就退学了,之后经历了两段失败的婚姻,1949年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从备受争议的作家到后来大受欢迎、家喻户晓得杰出的作家,她完成了自我的飞跃。
多丽丝·莱辛的成长和成名经历和其她南非妇女作家,如199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纳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很相似,她们都没能完成初中以及高中的学业,都没有正常毕业,但她们最终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自学成才的精英人物,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对此,莱辛曾这样评论道,不快乐的童年往往是作家写作的基石,作家写作的源泉,它的经历会催化作家的产生。
1949年,莱辛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这部小说的成功,使得莱辛窘困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此后,她放弃一切工作,专心致力于写作,变成了一个专职作家。随着《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最甜的梦》《爱情,又来了》、《黑暗前的夏天》等作品的相继问世,莱辛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这为她以后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夯实了基础。1962年的《金色笔记》,被世人公认为其是多丽丝·莱辛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2000年和2001年,莱辛先后接受了英国国家画像馆为其画像所举行的画像揭幕仪式,并获得了西班牙最重要的文学奖—塞万提斯文学奖和英国的戴维·考恩文学奖。
2 文学产生的影响意义
进入1970年代之后,莱辛的创作风格与题材屡次转变。浪漫这个词语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说法,莱辛非常重视浪漫主义色彩,这个主要体现在她作品的后期。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给人们无限想象的空间,宛如一首悠扬的旋律,又如涓涓细流流向人们心灵的深处。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在多丽丝·莱辛的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占据了主要位置,但是在文学评论中,莱辛的文学作品并不缺少浪漫主义色彩,以及对浪漫主义的夸张、遐想以及对自然景观的阐述。莱辛的很多小说都阐述了浪漫主义创造手法,例如,短篇小说《另外那个女人》。莱辛的作品很注重浪漫主义色调,而莱辛本人也喜欢写出一些惊人的故事情节,这给她的作品添加了一番独特的味道。莱辛的浪漫主义作品与其创作的很多作品不同,主要体现在哀婉的心态,这给读者一个很难以莫测的心理活动。莱辛注重以人物的心理描述为主体,而不是注重于自然景观为主体。正因为如此,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在文学上体现出浪漫主义的情结,并且存在着浪漫主义创造手法,其主要作品有《另外那个女人》、《喷泉池中的宝物》等。
3 文学产生的新浪漫主义历程
多丽丝·莱辛的创作生涯可以和其生命力的旺盛相媲美。一生不断求变、求新的她,虽然写作类型众多,但其作品都有一条永恒不变的主线。莱辛一生的创作生涯都延绵不绝,她一直没有停下创作的笔,其创作生涯中最受人敬仰和瞩目的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年轻时的酸甜苦辣赋予了多丽丝·莱辛无尽的写作源泉,这个阶段莱辛主要处理的都是非常激进的社会问题。这个时期的莱辛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投射。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莱辛在这个时期开始尝试探索女性世界的精神需求以及内心的状态,在1962年,她以让人难以置信的写实主义创作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作品中的心灵的赤裸裸的告白让广大读者应接不暇,直呼过瘾。透过这部作品,读者们真正体验到了生活的原生态,以及女性在思想模式与生活体验方面的点点滴滴。《金色笔记》这部作品不仅被认知为解放女性的“圣经”,同时也被广泛认为是一部描写精神崩溃的小说。这部作品深刻体现出莱辛写作手法的不断创新,其结构的多重化和主题的多重化的相互照应,让读者们体验到杂乱之中的一种永恒不变的安排。这部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引起广泛社会各界的共鸣和女权主义者的关注。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生活经历的积累,莱辛又开始尝试着多次转变其写作风格和创作形式。新浪漫主义这形式主要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它继承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精华,对现实主义的反对以及主观主义。究其实质是超越了现实主义的范畴,但又不是简单的与浪漫主义的复合。新的浪漫主义具有鲜明的现在特性和混合特性,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主要应用浪漫主义作为其基石,在这基石之上,把象征主义、唯美主义、颓废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等特点应用得淋漓尽致。英国作家们在这个时期也深受其影响。多丽丝·莱辛属于20世纪的作家,她个人后期的作品是关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二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思想演变分析
1 浪漫主义与政治运动的影响
多丽丝·莱辛在经过了一场政治运动时期后,参加了共产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她最终退出了共产党。她的很多代表作,都是关于她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政治活动存在着直接关联。例如,1950年,她发表的处女作《青草在歌唱》。这部作品就是关于莱辛本人的真实写照。政治运动给多丽丝·莱辛带来了人生态度的转变,她不喜欢战争生活,但是也没有其余的办法,因此,她选择追求了浪漫主义生活。
2 批判女权思想
根据个人相关信息的分析,英国文学老祖母多丽丝·莱辛一直以来,都被尊为女权思想的偶像人物,她也曾在公开场合对现如今的很多女性做出指责,指责其“孤芳自赏、伪友善”,对于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对于男性们的诋毁谩骂感到“愤怒与懊恼”。多丽丝·莱辛认为当今的女权运动太流于表面形式,太流于以意识形态做为依据,同时这种运动“蚕食了妇女们的潜力”。
莱辛对于当今很多女性所展示出的流于表面形式一面的女权文化不屑一顾。她对这样的女权文化极其鄙视。看她们如何在电视中拙劣地对待男性,惊愕地听到女性对男性的某些评论,多丽丝·莱辛对于这样的行为感到反感,她反对所有无端诋毁男性的行为举止。在这个阶段,多丽丝·莱辛很喜欢用浪漫主义主题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作品。
三 新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分析
1 浪漫主义诗学的灵动性
在诗学的浪漫情结方面上,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更多体现出这样的特点,她的作品更像一首让人心醉的旋律,也像一条涓涓细流流淌进人的内心深处,给人一种无比的遐想心情。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多数是居于现实主义,她的代表作《另外那个女人》就产生了浪漫主义的夸张、遐想与其对自然风光的结合。情节的描述在莱辛的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作品中笔调的优美雅致、风格的清新别具一格,以及凸显浪漫主义的诗学灵动性等。具有浪漫主义诗学灵动性主要还是多丽丝·莱辛对生活有种特殊的感受,区别于其余作品的自然风光写作风格。例如,散文《喷泉池中的宝物》,主要以金钱与珠宝之间的情节为主,然后写出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主题。新浪漫主义主要是按照灵性写作手法为主,不需要与自然主义为特色,转向非理性情节,从心灵、神话等去感悟。
2 具有浪漫主义放荡不羁和出人意料的情节
多丽丝·莱辛后期作品中主要以浪漫主义作为最终的主题,在主题下勾画出浪漫主义放荡不羁以及出乎意料的故事情节。这个时期的多丽丝·莱辛的作品主要以悲观主义作为主要基调而非沿袭传统的浪漫主义,在其书写的跌宕起伏的情节中,读者更多感觉到的是神秘万象,这就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浪漫主义的新特征。浪漫主义主要是以客观、神秘反科学等很大的程度上进行生存,可多丽丝·莱辛是现实主义作家,她不赞成这种浪漫主义,因此产生了新的浪漫主义特征。她的作品《爱的习惯》讲述了一个女人追求孤独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点,追求个人内心生活和传统外部生活之间的平衡点,追求两性之间平衡点的过程。在作品中,莱辛想要强调的是,男性和女性应该和谐相处,而这并不意味着双性同体中的两性必须完全相等。
3 浪漫主义主题具有与自然风光和心灵的结合性
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斯塔尔夫曾对忧郁的诗歌做过这样的评述,“它跟哲理性的诗歌一样,具有与心灵与人的性格、命运相结合”。忧郁的作品对现实主义,是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中最擅长的部分之一。对自然风光进行神秘的色彩,而不是对自然风景进行描述,这主要是与心灵完美的结合。短篇小说《海底隧道》就是一个对自然风光神秘色彩的描写,如在男孩的眼里,恐怖就是未被征服的大海,它造成了神秘难测、恐惧、诡异色彩等,“一块块岩石像海怪似的趴伏在海底”等,这些情节主要是写出了自然风光与人物心理的结合,形成一种微妙而有趣的叙述语式。
参考文献:
[1] 多丽丝·莱辛,傅惟慈等译:《另外那个女人》,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2] 汪培基等译:《英国作家论文学》,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
[3] 李思孝:《简明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 冀爱莲:《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接受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 卢婧:《20世代80年代以来国内多丽丝·莱辛研究述评》,《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第4期。
[6] 仵从巨:《“歌唱”或者“呻吟”——说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名作欣赏》,2008年第9期。
(王中伟,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