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做到高效备课?我校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蜕变。
序曲——教研组的争议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漫天春雪飞舞,我们如期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次教研组会议。
窗外,银装素裹,雪花如柳絮般随风飘落;室内,讨论争辩声如交响乐般此起彼伏——文科组就“超周备课”正进行着激烈的争辩。
“超周备课,不切实际。教案备写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实用性不强。”
“超周备课,大势所趋。提前备写,便于研读教材和分析学生,从而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
“超周备课,劳民伤财。这周备写下周的教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导致部分教师机械地照抄照搬,形成了‘假教案’现象。”
“超周备课,不利课改。过细的教案,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熄灭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超周备课,空中楼阁。以前备写的教案,运用于今时的课堂,容易形成教案和教学的‘两张皮’现象。”
“超周备课,作用不大。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同级同科教者较少时,无法推行集体备课,教者只需要课前备课即可。”
……
顿时,超周备课,成众矢之的。再争论下去,亦无结果,最后共同决定:上报教务处,由学校定夺。
奏鸣曲——校委会的辩论
当周的例行校委会上,教务处提出意见后,对于超周备课,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超周备课,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制度,上应教育政策,下符学校实际,不可朝令夕改、随意废止。”教务主任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超周备课,形式主义。只为应付检查,徒增教师工作量,可以考虑更改。”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立即针锋相对。
“超周备课,要求太高。开学第一周拟定计划、安排进度,再加备写本周和下周的教案,教师的精力跟不上,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应该更改。”政教主任跟进。
“超周备课,没有必要。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只要课前备课、研读教材、熟悉内容,上课就有保证。”总务主任发表意见。
“超周备课,不可全盘否认。授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反复研究教材,关注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便于知识系统化。”教务副主任当即反驳。
“超周备课,非常有利。超前一周,准备更充分,个人备写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避免无的放矢。”教科室主任也亮出观点。
至此,三人反对三人支持。这时众人把目光投向了校长,期待校长一语定乾坤。
校长略做沉思,最后发表了意见:“超周备课,有利有弊,分歧较大,交由全体师生讨论后再定夺。”
交响曲——师生大讨论
围绕着“超周备课”的可行性,全校师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大讨论。
为此,教务处拟定了“问卷调查表”,公开向全校师生和兄弟学校的同仁征求意见。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95份。经统计,同意实行超周备课的占54%,不同意的占32%,无所谓的占14%。结果虽已揭晓,但争论仍未停息。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由教务处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再次就超周备课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文科教师多持反对意见,理科教师多持赞同意见。在争论胶着之际,双方各选出五名代表,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从科学理论到实际操作,从未来发展到学校实际,从手写教案到电子打印,从教学质量到学生发展……经过深入探讨,思想渐趋统一:超周备课,利大于弊。
变奏曲——教研助提升
在思想得到基本统一的基础上,教务处又适时推出新的问题:教案可不可以打印,怎么打印?经过讨論反馈,多数教师同意打印。随即教务处又提出问题——怎样预防网上抄袭、为完任务而打印教案呢?各位教师踊跃发言、积极献策,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提出了操作性比较强的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教务处又及时下发“导学案推行意见书”,广泛征求各科教师的意见。以意见为参考,各教研组按照教务处提出的“先学后教、交流互动、精讲拓展、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性质,设计出适合各自科目的导学案模板,供教师使用。依据实施方案,按照先试行后推广的程序,语、数、英等科目率先实行“导学案”教学,并不断完善。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周前个人自备、集体复备、组长审核定稿为主要环节的备课流程。
尾声——反思促成长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试行,导学案现已在全校各学科推行。集体备课、超周备课已蔚然成风。
回顾超周备课的实施历程,从教研组的争议到校委会的辩论,从师生大讨论到教研助提升,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从序曲、奏鸣曲到交响曲,从变奏曲到尾声,演绎出了一首教研教改的华丽乐曲,谱写出了学校教改的美妙旋律,也吹响了乡村教改的进军号角。
李普强,甘肃镇原县中原初级中学教师。
序曲——教研组的争议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漫天春雪飞舞,我们如期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次教研组会议。
窗外,银装素裹,雪花如柳絮般随风飘落;室内,讨论争辩声如交响乐般此起彼伏——文科组就“超周备课”正进行着激烈的争辩。
“超周备课,不切实际。教案备写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实用性不强。”
“超周备课,大势所趋。提前备写,便于研读教材和分析学生,从而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与挖掘。”
“超周备课,劳民伤财。这周备写下周的教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导致部分教师机械地照抄照搬,形成了‘假教案’现象。”
“超周备课,不利课改。过细的教案,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熄灭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超周备课,空中楼阁。以前备写的教案,运用于今时的课堂,容易形成教案和教学的‘两张皮’现象。”
“超周备课,作用不大。特别是在农村学校,同级同科教者较少时,无法推行集体备课,教者只需要课前备课即可。”
……
顿时,超周备课,成众矢之的。再争论下去,亦无结果,最后共同决定:上报教务处,由学校定夺。
奏鸣曲——校委会的辩论
当周的例行校委会上,教务处提出意见后,对于超周备课,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超周备课,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制度,上应教育政策,下符学校实际,不可朝令夕改、随意废止。”教务主任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超周备课,形式主义。只为应付检查,徒增教师工作量,可以考虑更改。”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立即针锋相对。
“超周备课,要求太高。开学第一周拟定计划、安排进度,再加备写本周和下周的教案,教师的精力跟不上,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应该更改。”政教主任跟进。
“超周备课,没有必要。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只要课前备课、研读教材、熟悉内容,上课就有保证。”总务主任发表意见。
“超周备课,不可全盘否认。授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反复研究教材,关注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便于知识系统化。”教务副主任当即反驳。
“超周备课,非常有利。超前一周,准备更充分,个人备写和集体备课有机结合,避免无的放矢。”教科室主任也亮出观点。
至此,三人反对三人支持。这时众人把目光投向了校长,期待校长一语定乾坤。
校长略做沉思,最后发表了意见:“超周备课,有利有弊,分歧较大,交由全体师生讨论后再定夺。”
交响曲——师生大讨论
围绕着“超周备课”的可行性,全校师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大讨论。
为此,教务处拟定了“问卷调查表”,公开向全校师生和兄弟学校的同仁征求意见。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95份。经统计,同意实行超周备课的占54%,不同意的占32%,无所谓的占14%。结果虽已揭晓,但争论仍未停息。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由教务处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再次就超周备课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文科教师多持反对意见,理科教师多持赞同意见。在争论胶着之际,双方各选出五名代表,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论证。从科学理论到实际操作,从未来发展到学校实际,从手写教案到电子打印,从教学质量到学生发展……经过深入探讨,思想渐趋统一:超周备课,利大于弊。
变奏曲——教研助提升
在思想得到基本统一的基础上,教务处又适时推出新的问题:教案可不可以打印,怎么打印?经过讨論反馈,多数教师同意打印。随即教务处又提出问题——怎样预防网上抄袭、为完任务而打印教案呢?各位教师踊跃发言、积极献策,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提出了操作性比较强的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教务处又及时下发“导学案推行意见书”,广泛征求各科教师的意见。以意见为参考,各教研组按照教务处提出的“先学后教、交流互动、精讲拓展、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性质,设计出适合各自科目的导学案模板,供教师使用。依据实施方案,按照先试行后推广的程序,语、数、英等科目率先实行“导学案”教学,并不断完善。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周前个人自备、集体复备、组长审核定稿为主要环节的备课流程。
尾声——反思促成长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试行,导学案现已在全校各学科推行。集体备课、超周备课已蔚然成风。
回顾超周备课的实施历程,从教研组的争议到校委会的辩论,从师生大讨论到教研助提升,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从序曲、奏鸣曲到交响曲,从变奏曲到尾声,演绎出了一首教研教改的华丽乐曲,谱写出了学校教改的美妙旋律,也吹响了乡村教改的进军号角。
李普强,甘肃镇原县中原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