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udqliwei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数的概念、性质等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发展智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生对解答应用题感到困难,常出现解答错误。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对应用题本身所含的数量关系理解不透,不善于抓住数量之间的联系,展开综合与分析;有的学生分析方法未能掌握,因而影响对应用题的整体分析;有的学生思路狭隘,方法机械,遇到顺向问题不会进行联想,遇到逆向问题不会自觉地进行思路控制,更不会进行转化假设等变通,严重地影响了解题的进程;还有的由于学生年龄小,限于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对于应用题所反映的生活往往模糊不清,造成解题困难而影响解题情绪,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而造成列式错误,正确率低。如何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并作为一种普通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应用题则是数学中的重中之重,掌握它,可以解决关系和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的定性认识学习应用题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做到相互理解,视界融合,全息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的方式为:分组交流、亲身体验、动手操作、自选学习方式、情境教学等等。
  二、全面、准确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或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一件完整的事情,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其中涉及到一些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对题目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一清二楚,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也不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因此,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什么是基本的数量关系呢?根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决定了加、减、乘、除法的应用范围,应用范围里涉及到的内容就是基本的数量关系。
  三、认真审题,提高解题能力
  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认真审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通过审题弄清题意,形成题意的清晰形象。但有些应用题在叙述时,较抽象、复杂,因此读题要作到如下几点:
  1.应抓住体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词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理解数量关系,因此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关键词,重要句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如教学“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梨树比苹果树的2倍还多5棵,求梨树有多少棵?”这一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词、句“梨比苹果2倍多5棵。”
  2.边思考,把日常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应用题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来描述的,这些语言中既有明显的已知条件,也有隐蔽的已知条件。会导致学生的思维障碍造成学生解答的困难。因此应培养学生学会把日常语言转换为数学语言。如把“三年级有女生20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转换成数学语言为“甲数20,乙数38,乙数比甲数多多少?”
  3.将复杂应用题内容简化
  有些应用题较长、复杂,应引导学生将题目内容简化,抓住主要矛盾,把与解题有关的数量关系简化出来,提高应用题解答能力。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活动,把一些树苗分给18个小组每个小组可分到树苗多少棵?”简化为“一些树苗分给12个小组,平均每组分24棵,如分给18个小组,平均每组分多少棵?”通过文字简化,题意以及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解题也容易了。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
  教室是学生学习应用题的重要场所,野外更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途径。现在有许多资料表明,一些发达国家的课堂可以设在田野里、大树下、小河边……这样让学生便于操作,亲身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探究。如: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旁植树,每隔2米植一棵,共能植多少棵?这类题目要关系到加“1”的问题,让他们动手植,亲自在数一数,为什么要加“1”,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再遇到这类问题就能很快做得正确。
  以上几点管窥之见,疏漏或缺,不足以概括小学应用题教学法之全貌。但笔者坚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应用题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因材施教,努力探寻应用题教学中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方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大纲要求。
其他文献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有其独特的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学生要想会运用英语,就必须先熟悉其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单词、短语及一些特殊的句型,然后才能理解掌握语法知识,以及英语文章,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英语。  教育就是赋予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实施者,而不是旁观者和听众;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展示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师要知道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了什么。我县的“六
期刊
【摘要】汉语拼音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小学生认识汉字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广大人民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其实汉语拼音只是一种工具,帮助小学生识字、看书,但是受到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小学的汉语拼音教学已经成为了小学生学习的目的,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及成果。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国在2001年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本文就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改革与实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小
期刊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预习的收效  
期刊
阅读了《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以后,我认识到它是一个具有变革意义的课程规范,在其指导下,物理学科的构建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经历基本的物理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从而更有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追求个性教育,真正做到教育教学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促进各个成长层面的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  以往我们用一张试卷的得分来判断一个学生
期刊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本文立足于代写论文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就高中物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反思问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
期刊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改革的产物,它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集中体现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我们教师以什么样的角色来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现结合我在开展《遨游诗海 品味诗韵》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点滴与大家商榷。  一、背景是活动的起步  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了解它的背景。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古诗词也是如此。新课标提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期刊
当今重视物理学史教学,把物理学史内容同化在物理教学之中,已是国际上物理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物理教育工作者日益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史对提高物理教育水平的重要作用。本文说明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将有助于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优秀品质,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钱三强教授指出:“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如果我们能重视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创设情境、结合实例、解决问题三个方面论述了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方法。  【关键词】生活情境;生活实例;生活问题;生活化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
期刊
【摘要】情境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策略而选择的一种或者多种途径,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各种方法在特定的场合都有其特殊作用,均可发挥其独特效果。情境创设的方法必须保持思想的开放性,任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方法均可用于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境教学;创设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对于学习知识的形成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实验创设情境后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否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课改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但与此同时,融合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形式化弊端,也引起了我的一些反思。  1、“生活”是数学内容唯一的底色  国家数学课程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