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问题是近年来幼教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浙江杭州市下城区组织了一次关于这个问题的专题研讨会,邀请几位专家、学者在观摩了几个集体教学活动后围绕如何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话题展开了互动式研讨。本刊编辑部也参与其中。在此,我们呈现几位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与您分享。
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本刊主编 张 虹
要判断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最好能先思考一下这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诸如,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材料,准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怎样的教学策略把它呈现出来,等等。在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再来反思这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它事实上是一个课程论和教学论的问题。在我看来,讨论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第一,目标的达成度。当然,目标是否达成,取决于目标是否合理。目标是否合理是前提,能不能达成是第二个问题。
第二,过程的合理性。过程无非也就是起承转合。“起”要考虑的是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之前对幼儿发展水平的把握是否准确;“承”要考虑的是切入新的课程内容的角度、方式和时机是否合适;“转”要考虑的是对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分阶段推进是否自然、顺利;“合”则要考虑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性。通常,如果大部分时间观摩者的注意力不是被幼儿吸引,而是被教师吸引,那么这样的教学过程其有效性恐怕是值得怀疑的。
第三,内容的适切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考虑的是活动内容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吗?贴近幼儿生活吗?具有挑战性吗?具有发展价值吗?这里我还想特别强调的是这个活动内容的实际操作性如何。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教师使用繁复的手段组织了很多教学内容,他们恨不得让幼儿一下子掌握所有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活动其有效性通常值得怀疑。
第四,方法的适宜性。这里涉及的内容较多,我只举个例子说明。例如,怎么提问?提问的过程有逻辑顺序吗?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提问首先来自于对幼儿现场言行反应的关注,然后是专业判断,看值不值得诱导启发以及用怎样的方式来诱导启发。
最后,我们都知道,教学的本意是指教学生“学”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有这个“学”和没有这个“学”是不一样的。判断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效首先可以看教师是在教知识,还是在教幼儿学知识。此外,如果某位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在乎的是自己的才艺是否得到充分展现,这就有问题。因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落脚点不在教师身上,而在幼儿身上。
选择适宜的教育活动形式
福建省教育厅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林 红
幼儿园教育活动有多种形式,它们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但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集体教学活动仍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集体教学中,教师通过明确简洁、系统有序、经济有效的方式传递教育意图,因此集体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传授知识技能,梳理、提升幼儿知识经验以及解决幼儿共性问题等功能。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在各项活动中不断积累着经验,而要将幼儿自发获取的简单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够引起其智力发展飞跃的知识体系,让大部分幼儿的旧经验在新的理解上得以重构,就需要进行集体教学,以及时梳理、提升幼儿的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要解决幼儿共同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进行集体教学。如,有位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发现班上大部分幼儿的跳跃动作均为脚后跟着地,这种错误动作将影响幼儿脑部发育。她认为个别指导面窄、效率低,因而设计了体育教学活动“有趣的扁担”。在活动中教师正确示范讲解,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集体教学虽有诸多优势,但我们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无论选择哪一种活动形式都应遵循一个原则,即最大可能地达成活动目标。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时要进行价值判断,认真取舍,以取得效益最大化。仍以体育教学活动“有趣的扁担”为例,另一位教师在价值判断上有偏差,将大量时间花在和幼儿讨论扁担可以变什么、可以怎么玩上,以致运动量不足,收放次数过多,效率低下。像这样将价值取向放在培养想象力、创造力上的活动,可选择更适宜的形式,比如区域活动,而非集体教学活动。
当然,选择教育活动形式时,可以选择最适宜的一种,也可以几种交叉,具体情况应根据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和特定的教育活动内容以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来决定。
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智慧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刘利敏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障。谈到“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自然要涉及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师幼互动的质量。而决定师幼互动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针对性地、适宜地发挥主导作用,这种“针对性”和“适宜性”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的是教学智慧。所谓“智慧”,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虽然,组织集体教学活动通常都有事先的设计和准备,但是教学终究是一个充满各种变数的动态过程,教师所面对的必然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下时刻产生着特定反应和不断发生变化的具体、鲜活的个体。教师能否敏锐而准确地“辨析判断”幼儿的反应和变化,能否迅速而恰当地根据“辨析判断”作出因人、因地、因时的回应(这充分体现“发明创造”的特质),将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针对性”和“适宜性”,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最终影响幼儿的有效发展。
我们似乎可以用“三环套”(由“观察——反映——反应”三环节组成的环形结构)这种简化的运作模式来分解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智慧的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观察”,指的是教师对幼儿的反应和变化的感知;二是“反映”,指的是教师对幼儿的反应和变化的理解;三是“反应”,指的是教师对幼儿的反应和变化的回应。“观察”和“反映”是“辨析判断”的过程,“反应”体现的是教学上的“发明创造”。我认为,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常规性教学情景还是突发性教学情景,教师的机智应对都离不开这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彼此相扣、互相渗透和循环往复的“三环套”。这三个基本要素的个体水平差异也正是形成个体教学智慧水准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我观摩到的一个教学活动“纸棒变变变”中,有一个小男孩拿着纸棒表演“撑竿跳”动作,但其他幼儿都说“看不懂”。面对这样的突发性教学情景,执教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帮助那个小男孩弥补,并抓住体验与感受的契机,适时地向其他幼儿强调动作表现的要点,这种应对就显得很机智,在保护了这个男孩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同时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作用的“针对性”和“适宜性”。
谈到获得教学智慧的途径,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教学智慧更多的是一种对当下教学情境的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行为体现,获得教学智慧的根本途径应该是教师个体的经验积累、实践感悟和教学反思。换言之,教学智慧的形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锤炼,长期磨砺。只有通过操作演练无数具体的“观察”“反映”“反应”,才能最终获得由较高水平的直觉感知力、整体思维力和果断行动力整合而成的教学智慧。
重视过程 培养能力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傅蕴慧
在把握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上,我认为教师往往容易把握活动结果的有效性,因为结果比较明确,而对于把握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却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过程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如何发挥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教师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发展幼儿的能力。
首先是要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学习成效的保证,它将影响人的一生,所以要从小培养。具体怎么做?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位教师组织大班幼儿的歌唱活动,她是这样说的:“今天老师要教你们唱一首歌,名字叫《春天里来》。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个要求,听的时候要仔细听,听听歌里唱了什么。刚才老师提了什么要求?(幼儿回答:听老师唱歌。)还有吗?(一名幼儿回答:听听歌里唱了什么。)对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位教师的反问“刚才老师提了什么要求”,很好地引发了幼儿的有意注意,幼儿个个听得十分认真,8句歌词回忆出6句。教师又说:“还有两句,没说出来不要紧,我们可以再听一遍,但这一遍要听得更仔细。”由于教师激发了幼儿的有意注意,使得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很好。
其次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感知自己的认知过程,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位教师在组织幼儿玩“找带头人”的游戏时提了三个问题。1.找的人怎样才能尽快找到带头人?2.带头人要怎么做才能不被找到?3.跟带头人做动作的其他人怎么做才能帮助带头人不被找到?这三个问题引起了幼儿的积极反思。找的人回答说:“我就看动作是从哪一边开始变的,带头人肯定在那里。”带头人回答说:“我看到找的人没看我这边时就赶紧变动作,这样他就找不到了。”其他幼儿说:“我们在变动作的时候不要去看带头人,只要看看旁边的人就够了,这样他就找不到了。”通过思考这类问题,幼儿能清楚感知自己的思维策略,然后用相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有位教师让幼儿通过玩纸了解自由落体现象,她采用先假设再验证的方法,让幼儿想象不同形状的纸(纸条、捏成纸团、叠成风车状)下落时的形态,然后通过观察证实。又如刚刚观摩的活动中,郦老师①在引导幼儿探索统计方法时,让幼儿自己分析、判断用举手、排队等统计方法存在哪些不足。这些做法都很好,都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这样做,我相信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善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创新。
谈教学材料使用的有效性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楼必生
教学材料的运用有助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调动和活动过程的展开,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此,要谈集体教学的有效性必然要涉及材料使用的有效性。关于这一问题,我结合刚刚观摩的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材料的数量要适当,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必不可少,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尽量不用。材料属于形式范畴,是为内容服务的。材料不足,不便于主题的展开和幼儿的理解,以至于幼儿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材料过多,致使形式干扰内容,幼儿的兴趣和注意不得不在材料之间穿梭,难以静下心来。其实,我们不必为调动幼儿的兴趣而不断翻新材料,只要方法得当,数量适宜的材料反而能使幼儿在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后,立即转入专注的学习状态,而且会有更多的观察、思考和想象。
其次,材料应尽量取之于生活。教师能够发现和巧妙运用唾手可得的材料,既体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又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更加关注和热爱周围的生活。我特别赞赏郦老师在活动中采用了大小、牢度、平稳度都合适的方形纸盒,以直观形象地解释柱形图统计法,达到了教学目标。这类活动只要通过主观努力都可做到,不需要精良的设备,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也能学着做。我曾在一所幼儿园看到过一池盛开的荷花被冷落,因为他们使用的教材上没有关于荷花的主题。我们应该学会挖掘身边的资源,提倡少花钱办好事,这也是一种效益。
第三,材料应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让幼儿有事可想、有事可做。听过、看过不如做过,郦老师的活动中幼儿一直在利用手中的材料兴致勃勃地为一个目的有序地忙碌着,而且任务落实到每个幼儿。集体教学中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勇于挑战固有观念和行为
南京幼儿师范学校 汝茵佳
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惰性与惯性,往往以自己熟悉的、熟练掌握的方式组织活动,而忽视积累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学智慧。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快内化为教师本人的观念与行为。我认为,大多数教师并不缺新的教学理念,缺的是对他们原有观念和行为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需要拥有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
教学智慧让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个性化特质,如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风格的独特体现、教学活动情景中的随机应变、教学行为的创新及处理教学问题的独特方式,等等。一个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总是在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总是在自觉地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成了构建教学智慧的有效过程。
谈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浙江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发中心 俞春晓
对于如何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想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谈两点。
1.设计科学合理的环节
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假整合”,如学念儿歌,一定要配上绘画环节,学习数学,最后也要进行美术设计。教师并不是真正考虑这些环节对提升幼儿知识经验的作用,而是为了拼凑成一个貌似整合的活动。二是“假活动”,如很多歌唱教学活动都要求幼儿配上表演动作,而事实上小年龄幼儿在新学歌曲时要边做动作边唱是很难协调的,因此这样的环节更多的是为了动而动。三是“假合作”,如让幼儿两人合作设计规律卡,反而干扰了幼儿的独立思考,不如让幼儿独立设计后相互检查更为有效。因此,在环节设计上,教师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明确自己设计每一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如,对小班幼儿开展礼貌教育,首先设计一个看图讲述的环节,目的是让幼儿辨别什么行为是有礼貌的;其次设计一个情境游戏,目的是让幼儿操练礼貌言行。二是要理清层层深入的环节脉络。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像一个小小的台阶,能起到提升的作用,那么教学活动就能进行得顺畅而生动。如设计一个大班投掷活动,第一个环节让幼儿自由投掷纸球,目的是让幼儿热身并尝试投掷的基本动作;第二环节是让幼儿向悬挂在各处的“妖怪”投掷,即加入了投准静止物的要求;第三环节是让幼儿背上小筐互相投球入筐,则加入了移动投准的难度要求。这样依次小步递进,层层深入,幼儿学习投掷动作的兴致特别高。
2.在预设中给幼儿留出充分的学习空间
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所以一定是经过精心预设的。但现在的教学设计中最大的问题是预设过满,幼儿像提线木偶般被教师牵着团团转。要改变这种情形,教师应注意给幼儿留出学习空间:(1)设置学习情境。情境既是教师将幼儿引入预设计划的线索,又是幼儿产生学习兴趣的依据。因此,在合理的范围内,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充分的学习情境。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希望幼儿自主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与其不停地发布指令让幼儿“学学小马跑”“学学青蛙跳”,不如在场地上画几个大圈,放几个木桩,拉几条皮筋,然后让幼儿想象自己变成了各种小动物在“森林”里玩。这时,幼儿就能在情境的指引下兴致勃勃地认识和挑战自身的动作能力了。(2)预留探索空间。很多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因而常常在幼儿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或尝试时就过早公布正确答案。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幼儿的动脑机会,幼儿经历的是接受性学习,而不是探究性学习。如,幼儿在学习用小手帕打结时,教师与其示范对角拉直手帕能使手帕变长一些,不如启发幼儿思考怎样才能让手帕变得更长从而方便打结。在前一种学习中幼儿只需倾听、观察、模仿即可,而在后一种学习中幼儿要对手帕形状进行思考,并几经尝试,才能发现窍门。这个过程正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是最为宝贵的。又如,在美工活动中幼儿学习用橡皮泥做鸭子,如果教师仅仅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学做一只鸭子,幼儿只能是机械模仿。而如果教师让幼儿想办法做出一只与众不同的鸭子,并且想一想自己做的鸭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幼儿就会思考自己要做一只大鸭子还是小鸭子,是红鸭子还是黄鸭子,是在水里吃小鱼的鸭子还是向树上小鸟问好的鸭子……这样的活动由于有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才是幼儿真正感兴趣的,也才能促进幼儿手脑并用,获得相应的发展。(3)允许可能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幼儿的回答没有沿着教师预设的思路走,很多教师就会着急,会使劲引导幼儿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其实,允许幼儿产生一些小小的错误未尝不可,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错误并纠正。如,教师请幼儿为各种口味的汉堡取名字,一开始,幼儿将一种汉堡取名为“蔬肉汉堡”,教师就急了,因为每个汉堡都是荤素搭配的。于是,教师就告诉幼儿应该用具体的食材来命名,如“猪肉芹菜汉堡”。其实,这时教师可以允许幼儿保留这个错误,并让幼儿继续为其他汉堡取名,幼儿接下来自然就会发现要想区分不同口味需要找出具体特征,也就会反思刚才取名的问题,从而自己去纠正了。
通过教学提升幼儿的认识水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王振宇
观摩了郦老师的活动,我觉得她的教学内容是从生活中、从幼儿的游戏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概括性的课题。直方图是统计中经常使用的表示方式,讲到底就是要表示多和少的问题,因此,这与幼儿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碰到多和少的问题,甚至几个月大的婴儿就知道多和少,这是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的。但是,幼儿感知物体的多少与用直方图表示多少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前者是个体的经验,后者是一种理性的手段,不可能由幼儿在活动中自发形成,因此,需要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把幼儿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而如何实现,这正是本次研讨的核心:集体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即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幼儿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基础的、有发展的。从这一点出发,郦老师关于直方图的教学是符合“四有”精神的,是值得去尝试的。
其次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作为一种统计手段,如果教幼儿怎么用方格纸、直尺画直方图,怎么确定单位,应当注意什么事项等,显然是教学“小学化”甚至“中学化”了,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有效性的原则。因此,如何做到既呈现这个内容,又能让幼儿接受,是需要动脑筋的。在活动中,郦老师十分注重调动幼儿的经验。其实幼儿在表达多少方面的经验是很多的,这一经验如果能充分地和直方图的概念结合起来,会让幼儿认识水平的提升更为顺利。
郦老师采用了多种变式,让幼儿体验表达多和少的种种方法,包括举手、排队、叠盒子、贴标签等。应该说,这些变式是有效的,有助于幼儿体验统计方法的多样性。接下来,如何从这些变式过渡到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直方图”上是关键。过渡得好,能体现多种变式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幼儿体会和概括。相反,过渡时出现障碍,就会增加幼儿在理解上的困难,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我建议,当幼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并将盒子摞起来后,可以利用投影仪将盒子的影子投射到银幕上,这样自然就形成了直方图。这时再用笔将影子的轮廓画下来,一幅直方图就完成了。实施这一步,有利于将幼儿的经验提升到理性的水平。它既是概括的,又具有游戏的性质,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如果由于技术的原因,灯光投影不容易实现,教师也可以用笔和纸把幼儿叠放盒子的不同高度画下来,这也能达到提升经验的效果。无论是投影,还是画图,目的都是帮助幼儿把已经获得的经验转化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幼儿一旦掌握了“直方图”的基本概念,就能理解相关的一大片事物。当然,这个基本概念本质上并不同于小学、中学课本中的直方图概念,那是科学概念,而幼儿理解的只是前科学概念。但它是有意义的前科学概念,是将来能与科学概念接轨的前科学概念,也就是刚才我提出的是“有价值,有发展”的内容。其实,幼儿要掌握这些概念,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总结经验 继续探索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朱丽丽
有的教师认为,既然当前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我们还不如回归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和消极的。与传统的相比,当前的集体教学活动在价值取向上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当前的集体教学活动不同于以往以掌握学科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为主要目的,而更注重幼儿基本素质的提高。如,同样是歌唱教学活动,以往我们关注的是让幼儿掌握节奏、唱准曲调、学会歌曲等,而现在我们更关注的是培养幼儿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又如科学教育,在传统教学中有关科学的部分被称作“常识”,仅从名称上就多少反映出当时的教学重点在于知识。此外,在传统教学中,我们重视可衡量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体验关注不够。而现在,我们不但重视结果,而且重视过程,即不仅关注幼儿学会了什么,还关注幼儿是怎么学会的,学习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了怎样的经验,加深了怎样的情感体验等,因为这些对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这正是一个最大的进步。
其次,当前的集体教学活动突出整合教育的理念,而这恰恰是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的,因而也更切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视野局限于本学科或本领域的教育价值,而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其他学科或领域的教育价值往往被认为与自己的教学无关。如在绘画活动中,以往教师较多关注幼儿是否掌握绘画技能和完成作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范画替代了幼儿对事物的感知经验,用示范绘画步骤替代了幼儿对物体的观察过程。由此,幼儿对事物的分析、概括、抽象、归类、组合等认知过程被削弱了,表现幼儿个性的空间缺失了。这些看似是科学、社会领域的教育价值被忽视了。而现在,教师们都能自觉地发掘一项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合作、交往、分享等原本属于社会领域的教育任务已自然地渗透到语言、艺术、科学领域的活动中,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实效。
第三,相比以往,我们已从更多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多研究幼儿的“学”。幼儿是怎么学习的,如何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的学习,如何让幼儿学得积极主动,这些都是近年来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应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和积累经验,哪怕幼儿得出的结论与科学的概念有出入,但只要他们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他们的学习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探究中产生的认知冲突以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灌输的所谓的“科学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可以说,这样的一些认识和实践正逐渐改变着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改变着教师,改变着幼儿。在当前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关注幼儿原有经验与教学的联结,强调幼儿的操作活动,强调师幼、幼幼互动,强调经验的分享。尽管有许多集体教学活动在这些方面还不能令人满意,但从观念到实践的确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强调这些并不是否认我国传统的幼儿园集体教学,事实上,这正是我们宝贵的经验。当前,我们要做的是很好地总结经验,而不是丢弃这些宝贵经验,更不是要回到老路上去。关于提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我认为许多宏观层面的问题,如管理体制、幼儿园课程、教师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时间,需要继续探索,但不能倒退。
附:
我喜欢的奥运选手(大班)
浙江杭州市三塘实验幼儿园 郦 君/执教
目标:
1.初步了解柱形图统计方法,感知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尝试向他人作调查,分享统计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
准备:
纸盒、调查表、粘贴纸、记号笔若干,多媒体课件及奥运选手照片,统计表一张;幼儿有观看奥运会比赛的经历。
过程:
1.调动已有经验,引出主题。
(1)哼唱歌曲《北京欢迎你》,引出主题。
(2)观看照片,依次认识奥运选手。
(3)商量如何统计谁是“最受欢迎的奥运选手”,并通过实践验证举手、起立、排队等统计方法好不好。
2.用放纸盒的方法统计哪位选手最受欢迎。
(1)幼儿每人一个纸盒,将它放在自己喜欢的选手照片下方。
(2)比较纸盒数量,得出哪位选手最受欢迎。
(3)向“客人老师”调查并统计“最受教师欢迎的奥运选手”。
3.用贴标签的方法统计“小朋友最喜欢的运动项目”。
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本刊主编 张 虹
要判断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最好能先思考一下这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诸如,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材料,准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怎样的教学策略把它呈现出来,等等。在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再来反思这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它事实上是一个课程论和教学论的问题。在我看来,讨论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第一,目标的达成度。当然,目标是否达成,取决于目标是否合理。目标是否合理是前提,能不能达成是第二个问题。
第二,过程的合理性。过程无非也就是起承转合。“起”要考虑的是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之前对幼儿发展水平的把握是否准确;“承”要考虑的是切入新的课程内容的角度、方式和时机是否合适;“转”要考虑的是对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分阶段推进是否自然、顺利;“合”则要考虑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性。通常,如果大部分时间观摩者的注意力不是被幼儿吸引,而是被教师吸引,那么这样的教学过程其有效性恐怕是值得怀疑的。
第三,内容的适切性。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考虑的是活动内容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吗?贴近幼儿生活吗?具有挑战性吗?具有发展价值吗?这里我还想特别强调的是这个活动内容的实际操作性如何。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教师使用繁复的手段组织了很多教学内容,他们恨不得让幼儿一下子掌握所有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活动其有效性通常值得怀疑。
第四,方法的适宜性。这里涉及的内容较多,我只举个例子说明。例如,怎么提问?提问的过程有逻辑顺序吗?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提问首先来自于对幼儿现场言行反应的关注,然后是专业判断,看值不值得诱导启发以及用怎样的方式来诱导启发。
最后,我们都知道,教学的本意是指教学生“学”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有这个“学”和没有这个“学”是不一样的。判断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效首先可以看教师是在教知识,还是在教幼儿学知识。此外,如果某位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在乎的是自己的才艺是否得到充分展现,这就有问题。因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落脚点不在教师身上,而在幼儿身上。
选择适宜的教育活动形式
福建省教育厅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 林 红
幼儿园教育活动有多种形式,它们各具特色、各有优势,但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集体教学活动仍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集体教学中,教师通过明确简洁、系统有序、经济有效的方式传递教育意图,因此集体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传授知识技能,梳理、提升幼儿知识经验以及解决幼儿共性问题等功能。
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在各项活动中不断积累着经验,而要将幼儿自发获取的简单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够引起其智力发展飞跃的知识体系,让大部分幼儿的旧经验在新的理解上得以重构,就需要进行集体教学,以及时梳理、提升幼儿的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幼儿的思维水平,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要解决幼儿共同存在的问题也需要进行集体教学。如,有位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发现班上大部分幼儿的跳跃动作均为脚后跟着地,这种错误动作将影响幼儿脑部发育。她认为个别指导面窄、效率低,因而设计了体育教学活动“有趣的扁担”。在活动中教师正确示范讲解,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集体教学虽有诸多优势,但我们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无论选择哪一种活动形式都应遵循一个原则,即最大可能地达成活动目标。在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时要进行价值判断,认真取舍,以取得效益最大化。仍以体育教学活动“有趣的扁担”为例,另一位教师在价值判断上有偏差,将大量时间花在和幼儿讨论扁担可以变什么、可以怎么玩上,以致运动量不足,收放次数过多,效率低下。像这样将价值取向放在培养想象力、创造力上的活动,可选择更适宜的形式,比如区域活动,而非集体教学活动。
当然,选择教育活动形式时,可以选择最适宜的一种,也可以几种交叉,具体情况应根据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和特定的教育活动内容以及可利用的资源等来决定。
在实践中提升教学智慧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刘利敏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保障。谈到“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自然要涉及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师幼互动的质量。而决定师幼互动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针对性地、适宜地发挥主导作用,这种“针对性”和“适宜性”在相当程度上依靠的是教学智慧。所谓“智慧”,在词典中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虽然,组织集体教学活动通常都有事先的设计和准备,但是教学终究是一个充满各种变数的动态过程,教师所面对的必然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下时刻产生着特定反应和不断发生变化的具体、鲜活的个体。教师能否敏锐而准确地“辨析判断”幼儿的反应和变化,能否迅速而恰当地根据“辨析判断”作出因人、因地、因时的回应(这充分体现“发明创造”的特质),将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针对性”和“适宜性”,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最终影响幼儿的有效发展。
我们似乎可以用“三环套”(由“观察——反映——反应”三环节组成的环形结构)这种简化的运作模式来分解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智慧的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观察”,指的是教师对幼儿的反应和变化的感知;二是“反映”,指的是教师对幼儿的反应和变化的理解;三是“反应”,指的是教师对幼儿的反应和变化的回应。“观察”和“反映”是“辨析判断”的过程,“反应”体现的是教学上的“发明创造”。我认为,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常规性教学情景还是突发性教学情景,教师的机智应对都离不开这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是彼此分割的,而是彼此相扣、互相渗透和循环往复的“三环套”。这三个基本要素的个体水平差异也正是形成个体教学智慧水准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我观摩到的一个教学活动“纸棒变变变”中,有一个小男孩拿着纸棒表演“撑竿跳”动作,但其他幼儿都说“看不懂”。面对这样的突发性教学情景,执教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帮助那个小男孩弥补,并抓住体验与感受的契机,适时地向其他幼儿强调动作表现的要点,这种应对就显得很机智,在保护了这个男孩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同时充分体现出教师主导作用的“针对性”和“适宜性”。
谈到获得教学智慧的途径,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教学智慧更多的是一种对当下教学情境的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行为体现,获得教学智慧的根本途径应该是教师个体的经验积累、实践感悟和教学反思。换言之,教学智慧的形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锤炼,长期磨砺。只有通过操作演练无数具体的“观察”“反映”“反应”,才能最终获得由较高水平的直觉感知力、整体思维力和果断行动力整合而成的教学智慧。
重视过程 培养能力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傅蕴慧
在把握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上,我认为教师往往容易把握活动结果的有效性,因为结果比较明确,而对于把握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却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过程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和灵活性。如何发挥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教师应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发展幼儿的能力。
首先是要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注意品质是学习成效的保证,它将影响人的一生,所以要从小培养。具体怎么做?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位教师组织大班幼儿的歌唱活动,她是这样说的:“今天老师要教你们唱一首歌,名字叫《春天里来》。现在老师给你们提个要求,听的时候要仔细听,听听歌里唱了什么。刚才老师提了什么要求?(幼儿回答:听老师唱歌。)还有吗?(一名幼儿回答:听听歌里唱了什么。)对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位教师的反问“刚才老师提了什么要求”,很好地引发了幼儿的有意注意,幼儿个个听得十分认真,8句歌词回忆出6句。教师又说:“还有两句,没说出来不要紧,我们可以再听一遍,但这一遍要听得更仔细。”由于教师激发了幼儿的有意注意,使得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学习热情很高,学习效果很好。
其次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感知自己的认知过程,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样举个例子来说明。有位教师在组织幼儿玩“找带头人”的游戏时提了三个问题。1.找的人怎样才能尽快找到带头人?2.带头人要怎么做才能不被找到?3.跟带头人做动作的其他人怎么做才能帮助带头人不被找到?这三个问题引起了幼儿的积极反思。找的人回答说:“我就看动作是从哪一边开始变的,带头人肯定在那里。”带头人回答说:“我看到找的人没看我这边时就赶紧变动作,这样他就找不到了。”其他幼儿说:“我们在变动作的时候不要去看带头人,只要看看旁边的人就够了,这样他就找不到了。”通过思考这类问题,幼儿能清楚感知自己的思维策略,然后用相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有位教师让幼儿通过玩纸了解自由落体现象,她采用先假设再验证的方法,让幼儿想象不同形状的纸(纸条、捏成纸团、叠成风车状)下落时的形态,然后通过观察证实。又如刚刚观摩的活动中,郦老师①在引导幼儿探索统计方法时,让幼儿自己分析、判断用举手、排队等统计方法存在哪些不足。这些做法都很好,都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能这样做,我相信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善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创新。
谈教学材料使用的有效性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楼必生
教学材料的运用有助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兴趣的调动和活动过程的展开,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此,要谈集体教学的有效性必然要涉及材料使用的有效性。关于这一问题,我结合刚刚观摩的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材料的数量要适当,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必不可少,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尽量不用。材料属于形式范畴,是为内容服务的。材料不足,不便于主题的展开和幼儿的理解,以至于幼儿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材料过多,致使形式干扰内容,幼儿的兴趣和注意不得不在材料之间穿梭,难以静下心来。其实,我们不必为调动幼儿的兴趣而不断翻新材料,只要方法得当,数量适宜的材料反而能使幼儿在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后,立即转入专注的学习状态,而且会有更多的观察、思考和想象。
其次,材料应尽量取之于生活。教师能够发现和巧妙运用唾手可得的材料,既体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又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更加关注和热爱周围的生活。我特别赞赏郦老师在活动中采用了大小、牢度、平稳度都合适的方形纸盒,以直观形象地解释柱形图统计法,达到了教学目标。这类活动只要通过主观努力都可做到,不需要精良的设备,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也能学着做。我曾在一所幼儿园看到过一池盛开的荷花被冷落,因为他们使用的教材上没有关于荷花的主题。我们应该学会挖掘身边的资源,提倡少花钱办好事,这也是一种效益。
第三,材料应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让幼儿有事可想、有事可做。听过、看过不如做过,郦老师的活动中幼儿一直在利用手中的材料兴致勃勃地为一个目的有序地忙碌着,而且任务落实到每个幼儿。集体教学中能做到这一点难能可贵。
勇于挑战固有观念和行为
南京幼儿师范学校 汝茵佳
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着惰性与惯性,往往以自己熟悉的、熟练掌握的方式组织活动,而忽视积累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学智慧。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快内化为教师本人的观念与行为。我认为,大多数教师并不缺新的教学理念,缺的是对他们原有观念和行为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需要拥有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
教学智慧让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个性化特质,如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教学风格的独特体现、教学活动情景中的随机应变、教学行为的创新及处理教学问题的独特方式,等等。一个具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总是在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的有效性,总是在自觉地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成了构建教学智慧的有效过程。
谈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浙江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发中心 俞春晓
对于如何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想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谈两点。
1.设计科学合理的环节
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假整合”,如学念儿歌,一定要配上绘画环节,学习数学,最后也要进行美术设计。教师并不是真正考虑这些环节对提升幼儿知识经验的作用,而是为了拼凑成一个貌似整合的活动。二是“假活动”,如很多歌唱教学活动都要求幼儿配上表演动作,而事实上小年龄幼儿在新学歌曲时要边做动作边唱是很难协调的,因此这样的环节更多的是为了动而动。三是“假合作”,如让幼儿两人合作设计规律卡,反而干扰了幼儿的独立思考,不如让幼儿独立设计后相互检查更为有效。因此,在环节设计上,教师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要明确自己设计每一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如,对小班幼儿开展礼貌教育,首先设计一个看图讲述的环节,目的是让幼儿辨别什么行为是有礼貌的;其次设计一个情境游戏,目的是让幼儿操练礼貌言行。二是要理清层层深入的环节脉络。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像一个小小的台阶,能起到提升的作用,那么教学活动就能进行得顺畅而生动。如设计一个大班投掷活动,第一个环节让幼儿自由投掷纸球,目的是让幼儿热身并尝试投掷的基本动作;第二环节是让幼儿向悬挂在各处的“妖怪”投掷,即加入了投准静止物的要求;第三环节是让幼儿背上小筐互相投球入筐,则加入了移动投准的难度要求。这样依次小步递进,层层深入,幼儿学习投掷动作的兴致特别高。
2.在预设中给幼儿留出充分的学习空间
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所以一定是经过精心预设的。但现在的教学设计中最大的问题是预设过满,幼儿像提线木偶般被教师牵着团团转。要改变这种情形,教师应注意给幼儿留出学习空间:(1)设置学习情境。情境既是教师将幼儿引入预设计划的线索,又是幼儿产生学习兴趣的依据。因此,在合理的范围内,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充分的学习情境。如,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希望幼儿自主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与其不停地发布指令让幼儿“学学小马跑”“学学青蛙跳”,不如在场地上画几个大圈,放几个木桩,拉几条皮筋,然后让幼儿想象自己变成了各种小动物在“森林”里玩。这时,幼儿就能在情境的指引下兴致勃勃地认识和挑战自身的动作能力了。(2)预留探索空间。很多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预设,因而常常在幼儿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或尝试时就过早公布正确答案。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幼儿的动脑机会,幼儿经历的是接受性学习,而不是探究性学习。如,幼儿在学习用小手帕打结时,教师与其示范对角拉直手帕能使手帕变长一些,不如启发幼儿思考怎样才能让手帕变得更长从而方便打结。在前一种学习中幼儿只需倾听、观察、模仿即可,而在后一种学习中幼儿要对手帕形状进行思考,并几经尝试,才能发现窍门。这个过程正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过程,是最为宝贵的。又如,在美工活动中幼儿学习用橡皮泥做鸭子,如果教师仅仅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学做一只鸭子,幼儿只能是机械模仿。而如果教师让幼儿想办法做出一只与众不同的鸭子,并且想一想自己做的鸭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幼儿就会思考自己要做一只大鸭子还是小鸭子,是红鸭子还是黄鸭子,是在水里吃小鱼的鸭子还是向树上小鸟问好的鸭子……这样的活动由于有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才是幼儿真正感兴趣的,也才能促进幼儿手脑并用,获得相应的发展。(3)允许可能的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幼儿的回答没有沿着教师预设的思路走,很多教师就会着急,会使劲引导幼儿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其实,允许幼儿产生一些小小的错误未尝不可,重要的是教师怎样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错误并纠正。如,教师请幼儿为各种口味的汉堡取名字,一开始,幼儿将一种汉堡取名为“蔬肉汉堡”,教师就急了,因为每个汉堡都是荤素搭配的。于是,教师就告诉幼儿应该用具体的食材来命名,如“猪肉芹菜汉堡”。其实,这时教师可以允许幼儿保留这个错误,并让幼儿继续为其他汉堡取名,幼儿接下来自然就会发现要想区分不同口味需要找出具体特征,也就会反思刚才取名的问题,从而自己去纠正了。
通过教学提升幼儿的认识水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王振宇
观摩了郦老师的活动,我觉得她的教学内容是从生活中、从幼儿的游戏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概括性的课题。直方图是统计中经常使用的表示方式,讲到底就是要表示多和少的问题,因此,这与幼儿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碰到多和少的问题,甚至几个月大的婴儿就知道多和少,这是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的。但是,幼儿感知物体的多少与用直方图表示多少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前者是个体的经验,后者是一种理性的手段,不可能由幼儿在活动中自发形成,因此,需要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把幼儿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而如何实现,这正是本次研讨的核心:集体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幼儿园集体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即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幼儿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基础的、有发展的。从这一点出发,郦老师关于直方图的教学是符合“四有”精神的,是值得去尝试的。
其次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作为一种统计手段,如果教幼儿怎么用方格纸、直尺画直方图,怎么确定单位,应当注意什么事项等,显然是教学“小学化”甚至“中学化”了,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有效性的原则。因此,如何做到既呈现这个内容,又能让幼儿接受,是需要动脑筋的。在活动中,郦老师十分注重调动幼儿的经验。其实幼儿在表达多少方面的经验是很多的,这一经验如果能充分地和直方图的概念结合起来,会让幼儿认识水平的提升更为顺利。
郦老师采用了多种变式,让幼儿体验表达多和少的种种方法,包括举手、排队、叠盒子、贴标签等。应该说,这些变式是有效的,有助于幼儿体验统计方法的多样性。接下来,如何从这些变式过渡到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直方图”上是关键。过渡得好,能体现多种变式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幼儿体会和概括。相反,过渡时出现障碍,就会增加幼儿在理解上的困难,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我建议,当幼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并将盒子摞起来后,可以利用投影仪将盒子的影子投射到银幕上,这样自然就形成了直方图。这时再用笔将影子的轮廓画下来,一幅直方图就完成了。实施这一步,有利于将幼儿的经验提升到理性的水平。它既是概括的,又具有游戏的性质,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如果由于技术的原因,灯光投影不容易实现,教师也可以用笔和纸把幼儿叠放盒子的不同高度画下来,这也能达到提升经验的效果。无论是投影,还是画图,目的都是帮助幼儿把已经获得的经验转化成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幼儿一旦掌握了“直方图”的基本概念,就能理解相关的一大片事物。当然,这个基本概念本质上并不同于小学、中学课本中的直方图概念,那是科学概念,而幼儿理解的只是前科学概念。但它是有意义的前科学概念,是将来能与科学概念接轨的前科学概念,也就是刚才我提出的是“有价值,有发展”的内容。其实,幼儿要掌握这些概念,也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总结经验 继续探索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朱丽丽
有的教师认为,既然当前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我们还不如回归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和消极的。与传统的相比,当前的集体教学活动在价值取向上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当前的集体教学活动不同于以往以掌握学科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为主要目的,而更注重幼儿基本素质的提高。如,同样是歌唱教学活动,以往我们关注的是让幼儿掌握节奏、唱准曲调、学会歌曲等,而现在我们更关注的是培养幼儿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又如科学教育,在传统教学中有关科学的部分被称作“常识”,仅从名称上就多少反映出当时的教学重点在于知识。此外,在传统教学中,我们重视可衡量的知识、技能目标,而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体验关注不够。而现在,我们不但重视结果,而且重视过程,即不仅关注幼儿学会了什么,还关注幼儿是怎么学会的,学习的过程使幼儿获得了怎样的经验,加深了怎样的情感体验等,因为这些对幼儿的发展更有意义。这正是一个最大的进步。
其次,当前的集体教学活动突出整合教育的理念,而这恰恰是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的,因而也更切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视野局限于本学科或本领域的教育价值,而教学过程中蕴含的其他学科或领域的教育价值往往被认为与自己的教学无关。如在绘画活动中,以往教师较多关注幼儿是否掌握绘画技能和完成作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范画替代了幼儿对事物的感知经验,用示范绘画步骤替代了幼儿对物体的观察过程。由此,幼儿对事物的分析、概括、抽象、归类、组合等认知过程被削弱了,表现幼儿个性的空间缺失了。这些看似是科学、社会领域的教育价值被忽视了。而现在,教师们都能自觉地发掘一项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合作、交往、分享等原本属于社会领域的教育任务已自然地渗透到语言、艺术、科学领域的活动中,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实效。
第三,相比以往,我们已从更多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更多研究幼儿的“学”。幼儿是怎么学习的,如何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的学习,如何让幼儿学得积极主动,这些都是近年来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认为,教师应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和积累经验,哪怕幼儿得出的结论与科学的概念有出入,但只要他们有自己的论点和论据,他们的学习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探究中产生的认知冲突以及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比教师灌输的所谓的“科学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可以说,这样的一些认识和实践正逐渐改变着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改变着教师,改变着幼儿。在当前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关注幼儿原有经验与教学的联结,强调幼儿的操作活动,强调师幼、幼幼互动,强调经验的分享。尽管有许多集体教学活动在这些方面还不能令人满意,但从观念到实践的确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
强调这些并不是否认我国传统的幼儿园集体教学,事实上,这正是我们宝贵的经验。当前,我们要做的是很好地总结经验,而不是丢弃这些宝贵经验,更不是要回到老路上去。关于提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质量,我认为许多宏观层面的问题,如管理体制、幼儿园课程、教师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时间,需要继续探索,但不能倒退。
附:
我喜欢的奥运选手(大班)
浙江杭州市三塘实验幼儿园 郦 君/执教
目标:
1.初步了解柱形图统计方法,感知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尝试向他人作调查,分享统计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学习过程带来的快乐。
准备:
纸盒、调查表、粘贴纸、记号笔若干,多媒体课件及奥运选手照片,统计表一张;幼儿有观看奥运会比赛的经历。
过程:
1.调动已有经验,引出主题。
(1)哼唱歌曲《北京欢迎你》,引出主题。
(2)观看照片,依次认识奥运选手。
(3)商量如何统计谁是“最受欢迎的奥运选手”,并通过实践验证举手、起立、排队等统计方法好不好。
2.用放纸盒的方法统计哪位选手最受欢迎。
(1)幼儿每人一个纸盒,将它放在自己喜欢的选手照片下方。
(2)比较纸盒数量,得出哪位选手最受欢迎。
(3)向“客人老师”调查并统计“最受教师欢迎的奥运选手”。
3.用贴标签的方法统计“小朋友最喜欢的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