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教育中一项重要学科,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起着关键性作用,指引着学生积极向前,本文就具体实例谈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
前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逐渐进入小学课堂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所以,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理念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轻松学习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是拓展大脑思维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关的问题,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当学生在学习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别伤着自己》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实际生活的事例引入课文当中,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安全问题,并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如下,教师结合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事物并问道:“同学们,你们都是怎么来上学的?”这时同学们都会争先回答:“妈妈骑电动车送我来的,爸爸开车送我来的,奶奶骑电动车送我来的……”,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入安全问题问道:“那你们坐车的时候有没有系安全带呀?坐电车的同学有没有带头盔呀?”这时学生们就会陷入思考并回答道:“有!”。紧接着,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别伤着自己》中所讲到的日常出行需要做好安全防护,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安全问题,同学们!我们坐车时需要系安全带,就是为了在紧急刹车保护我们以免碰到车内其他物件而受伤,我们坐电动车需要带头盔,就是以免发生紧急事故,保护我们最脆弱的头部,所以,同学们安全问题无处不在,最关键的是需要你们自己思考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物哦!”,通过对话方式把实际生活的事例引入教学内容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大脑思维,还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本身就与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将“生活化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学生所接触的事物,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三段视频,第一个视频是学生在绿灯的指示下过马路的情景,第二个是学生排队玩娱乐设施的视频,第三个是一位学生正在扫地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引入现实生活情境去想象并思考规则这一问题,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讲生活中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构建生活情境,如第一个视频,教师可以讲:“有一天小红妈妈骑电动车去送小红上学,但是走到半路上,被警察叔叔拦下了,并告诉小红的妈妈说骑电动车必须要带头盔,保护我们最脆弱的头部,经过警察叔叔的耐心教导后,于是,小红第二天一大早就把头盔放到枕头边,但是今天是小红爸爸开车去送她,小红爸爸看到小红拿着头盔准备戴的时候,便告诉她坐车系好安全带就好了哦!系好安全带就可以避免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我们的头部碰到车内其他物件而受伤!”利用这个故事,为学生构建起生活情境,明白生活中的规则,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课本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3.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丰富学生的认识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条理性,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提不起兴趣,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阶段,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弱,在面对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很难自觉的去学习。在此情况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具体的生活实例,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认识,把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这样帮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并掌握重难点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 奋勇抗战》这一课程内容时,首先,教师应该考虑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学生很难去想象到过去的抗战时期,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段最具代表性的《虎门销烟》纪录片,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林则徐、邓廷桢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并了解到此时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懂得珍惜,学习并传承这些英雄的爱国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爱国,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到爱国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红柳老人”刘铭庭的先进事迹,已经年近花甲的刘铭庭在身患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的情况下,依然每天骑着摩托车走村入户,教村民们种植大芸,并耗尽了60多年的光阴在治理沙漠上,就是为了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通过这个故事提醒学生不乱扔垃圾,并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也是爱国的表现,丰富学生的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4.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由于小学生身心都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事物缺乏判断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教学,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这一课程内容时,为了加強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消除少数学生对他们的歧视心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聋哑儿童福利院进行一次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讲述聋哑儿童是怎样进行交流和生活的,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手语,以便于未来学生遇到聋哑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用上自己所学的手语,此外,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国家已经有相关的残疾人保护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翻阅资料并了解相关的政策,以便于今后在残疾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出一份力量,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教学内容。
结束语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小妹.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59.
[2] 王丹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70+73.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
前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逐渐进入小学课堂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所以,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理念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轻松学习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是拓展大脑思维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关的问题,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当学生在学习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别伤着自己》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把实际生活的事例引入课文当中,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安全问题,并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如下,教师结合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到事物并问道:“同学们,你们都是怎么来上学的?”这时同学们都会争先回答:“妈妈骑电动车送我来的,爸爸开车送我来的,奶奶骑电动车送我来的……”,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入安全问题问道:“那你们坐车的时候有没有系安全带呀?坐电车的同学有没有带头盔呀?”这时学生们就会陷入思考并回答道:“有!”。紧接着,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课文《别伤着自己》中所讲到的日常出行需要做好安全防护,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安全问题,同学们!我们坐车时需要系安全带,就是为了在紧急刹车保护我们以免碰到车内其他物件而受伤,我们坐电动车需要带头盔,就是以免发生紧急事故,保护我们最脆弱的头部,所以,同学们安全问题无处不在,最关键的是需要你们自己思考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物哦!”,通过对话方式把实际生活的事例引入教学内容中,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大脑思维,还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本身就与生活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将“生活化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学生所接触的事物,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三段视频,第一个视频是学生在绿灯的指示下过马路的情景,第二个是学生排队玩娱乐设施的视频,第三个是一位学生正在扫地的视频,让学生结合视频引入现实生活情境去想象并思考规则这一问题,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讲生活中的小故事,帮助学生构建生活情境,如第一个视频,教师可以讲:“有一天小红妈妈骑电动车去送小红上学,但是走到半路上,被警察叔叔拦下了,并告诉小红的妈妈说骑电动车必须要带头盔,保护我们最脆弱的头部,经过警察叔叔的耐心教导后,于是,小红第二天一大早就把头盔放到枕头边,但是今天是小红爸爸开车去送她,小红爸爸看到小红拿着头盔准备戴的时候,便告诉她坐车系好安全带就好了哦!系好安全带就可以避免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我们的头部碰到车内其他物件而受伤!”利用这个故事,为学生构建起生活情境,明白生活中的规则,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课本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3.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丰富学生的认识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条理性,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提不起兴趣,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尚未发育成熟的阶段,自我约束力相对较弱,在面对不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很难自觉的去学习。在此情况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具体的生活实例,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认识,把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这样帮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并掌握重难点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 奋勇抗战》这一课程内容时,首先,教师应该考虑到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学生很难去想象到过去的抗战时期,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一段最具代表性的《虎门销烟》纪录片,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林则徐、邓廷桢等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并了解到此时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懂得珍惜,学习并传承这些英雄的爱国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什么是爱国,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到爱国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红柳老人”刘铭庭的先进事迹,已经年近花甲的刘铭庭在身患关节炎等多种疾病的情况下,依然每天骑着摩托车走村入户,教村民们种植大芸,并耗尽了60多年的光阴在治理沙漠上,就是为了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通过这个故事提醒学生不乱扔垃圾,并让学生了解到保护环境也是爱国的表现,丰富学生的认识,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4.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由于小学生身心都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事物缺乏判断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教学,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这一课程内容时,为了加強学生对残疾人的认识,消除少数学生对他们的歧视心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聋哑儿童福利院进行一次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讲述聋哑儿童是怎样进行交流和生活的,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手语,以便于未来学生遇到聋哑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用上自己所学的手语,此外,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国家已经有相关的残疾人保护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翻阅资料并了解相关的政策,以便于今后在残疾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出一份力量,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教学内容。
结束语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小妹.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情境化教学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7):59.
[2] 王丹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20(1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