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培养阅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阅读学习;兴趣培养
ZangYing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Classical
【Abstract】 Classical teaching is an issue worth exploring, cultivating interest in read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our unremitting pursuit.
【Key words】 Classical teaching; reading to learn; interest in culture
培养学生阅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但在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少自主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即使是少教一点内容,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很难见到一位对文言文很有兴趣却语文素质不好或长期不好的学生。
当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想要较好地分析它的时候,究竟应该怎样教学,怎样表达好呢?
1 关注基础,疏通文意
1.1 读准字音。 文言文中有些字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相同,这点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如司马迁《鸿门宴》中的“距关,毋内诸侯”,这里“内”,字音读nà,而不是读nèi。《荆轲刺秦王》里“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的“卒”就读cù。这些字音的读法是应该弄清楚的。
1.2 区别词义。 同一个“内”字,为什么这里读nà,那里读nèi呢?这就需要我们区别字义、词义。在《鸿门宴》里“距关,毋内诸侯”的“内”字是通假字,通“纳”,“接纳”的意思。李密的《陈情表》里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中的“内”是指“在家里”。要疏通文意,字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一定要弄清。
1.3 掌握语法。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在结构上与我们现在的语法有很大差异,应熟悉相应的语法。如:《鸿门宴》中“客何为者?”这与我们现在的语序习惯“客为何者?”大不相同。这是因为在古汉语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总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是古人的语法习惯。再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中,作者说“古之人不余欺也”,而不说“古之人不欺余也”,这也是古汉语语法所决定的。在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尽管不是疑问代词,也总要放在动词前,这些语法一定要熟悉。
1.4 掌握典故。 文言文中涉及到的有关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其中的典故不可忽略。譬如王勃《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里,要明白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热情。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两人都因未被重用而怀才不遇,王勃以他们自比,带有怨意。明白了这些典故,才能更好的疏通文意。
2 熟读课文,引起感情共鸣
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语感,实际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让文中叙述的人物、景物、环境,能在自己心中产生联想。似真有所见,产生真切的感受。这就是叙事状物时产生的形象感受。二是文言文中的逻辑关系。通过熟读课文,感受各语句、各层次、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有的学生朗读这段文字时,衔接处显得僵硬平板,让人感觉不出语言链条的那种有机、灵动。朗读中,应认真感受白居易对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深层含义。唐宪宗时,宰相被刺死,长安城混乱,白居易当时陪太子读书。是闲职,他上书请求抓凶手,终因越职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遇到年少时貌美多艺而如今年老色衰又被商人抛弃的琵琶女,听一曲琵琶,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朗读课文,加深理解,才可以明白白居易精美的文辞里,透露出那种官场失意、寄情山水以消解愁闷的意味,江州司马青衫湿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相,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诵读,使文言文中的人和事成为“熟人”“熟事”,为学生所津津乐道,这不仅有利于学习汲取古代语言的营养,而且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 拉近古今的时代距离
“诗言志”的传统体现在选入中学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但是毕竟时代久远,由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隔阂,不能像现代作品那样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这就有必要赋予文言文一定的时代感,以便学习。例如学习荀子的《劝学》,要让学生了解成功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学不可以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文言文中的一些观点还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如《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以时入山林”的主张,蕴含着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思想。《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是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关心农民生活水平的政策和措施。《滕王阁序》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对身处逆境的人,对虚度时光的人,是最好的告诫。文以载道,透过文辞语句悟出蕴含的道理,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拉近文言文作品与学生的时代距离,学生便于接受。
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培养阅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阅读学习;兴趣培养
ZangYing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Classical
【Abstract】 Classical teaching is an issue worth exploring, cultivating interest in read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our unremitting pursuit.
【Key words】 Classical teaching; reading to learn; interest in culture
培养学生阅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但在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缺少自主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即使是少教一点内容,也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很难见到一位对文言文很有兴趣却语文素质不好或长期不好的学生。
当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想要较好地分析它的时候,究竟应该怎样教学,怎样表达好呢?
1 关注基础,疏通文意
1.1 读准字音。 文言文中有些字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相同,这点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如司马迁《鸿门宴》中的“距关,毋内诸侯”,这里“内”,字音读nà,而不是读nèi。《荆轲刺秦王》里“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的“卒”就读cù。这些字音的读法是应该弄清楚的。
1.2 区别词义。 同一个“内”字,为什么这里读nà,那里读nèi呢?这就需要我们区别字义、词义。在《鸿门宴》里“距关,毋内诸侯”的“内”字是通假字,通“纳”,“接纳”的意思。李密的《陈情表》里的“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中的“内”是指“在家里”。要疏通文意,字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一定要弄清。
1.3 掌握语法。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在结构上与我们现在的语法有很大差异,应熟悉相应的语法。如:《鸿门宴》中“客何为者?”这与我们现在的语序习惯“客为何者?”大不相同。这是因为在古汉语中。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总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是古人的语法习惯。再如:苏轼的《石钟山记》中,作者说“古之人不余欺也”,而不说“古之人不欺余也”,这也是古汉语语法所决定的。在否定句中,作宾语的代词尽管不是疑问代词,也总要放在动词前,这些语法一定要熟悉。
1.4 掌握典故。 文言文中涉及到的有关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其中的典故不可忽略。譬如王勃《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里,要明白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热情。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两人都因未被重用而怀才不遇,王勃以他们自比,带有怨意。明白了这些典故,才能更好的疏通文意。
2 熟读课文,引起感情共鸣
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语感,实际包含两个内容:一是让文中叙述的人物、景物、环境,能在自己心中产生联想。似真有所见,产生真切的感受。这就是叙事状物时产生的形象感受。二是文言文中的逻辑关系。通过熟读课文,感受各语句、各层次、各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白居易《琵琶行》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有的学生朗读这段文字时,衔接处显得僵硬平板,让人感觉不出语言链条的那种有机、灵动。朗读中,应认真感受白居易对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深层含义。唐宪宗时,宰相被刺死,长安城混乱,白居易当时陪太子读书。是闲职,他上书请求抓凶手,终因越职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江州遇到年少时貌美多艺而如今年老色衰又被商人抛弃的琵琶女,听一曲琵琶,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朗读课文,加深理解,才可以明白白居易精美的文辞里,透露出那种官场失意、寄情山水以消解愁闷的意味,江州司马青衫湿既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相,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诵读,使文言文中的人和事成为“熟人”“熟事”,为学生所津津乐道,这不仅有利于学习汲取古代语言的营养,而且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 拉近古今的时代距离
“诗言志”的传统体现在选入中学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佳作。但是毕竟时代久远,由于文言文和白话文的隔阂,不能像现代作品那样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这就有必要赋予文言文一定的时代感,以便学习。例如学习荀子的《劝学》,要让学生了解成功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学不可以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文言文中的一些观点还很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如《寡人之于国也》中“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以时入山林”的主张,蕴含着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思想。《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是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关心农民生活水平的政策和措施。《滕王阁序》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对身处逆境的人,对虚度时光的人,是最好的告诫。文以载道,透过文辞语句悟出蕴含的道理,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拉近文言文作品与学生的时代距离,学生便于接受。
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培养阅读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