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探究式教學方法的一般流程
1.提出问题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提出问题,有些问题是探究性的,有些则不是。如初一思想政治“难报三春晖”一课,我在上课时提出如下几个问题。问题一:你平时怎样孝敬父母?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很好回答,没有什么探究性。问题二:为什么说孝敬父母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这个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要求学生只看书本的材料就回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要求学生结合案例和课本知识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进一步引导,逐步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为什么是道德要求。最后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法律知识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为什么是法律要求。探究式教学提出的问题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有可探究性,具有挑战性,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面对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研究教材,对问题进行筛选,挑选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2.收集材料
教师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收集材料的良好习惯。教学时,上课之前先讲一周国家大事,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性,养成看新闻的良好习惯。教师要从新闻、报纸、书本上收集一些材料,把干巴巴的理论知识变为有声有色的感性材料,通过形象的材料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平时讲课时要渗透时政教学,还要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学生有了形象的材料,课才能上得生动。
3.形成解释
这一点要做到是很难的。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结合材料找出材料和新知识的联系,再形成解释。初一思想政治“我与父母交朋友”这课,与父母交朋友是难点。因为初一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自尊,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和父母的看法不一致时,难免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导致对父母的反抗,造成种种危害。怎样使学生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父母呢?这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提高自制力,懂得理智地处理问题,消除逆反心理,和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其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评价结果
学生通过学习,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进行修正,最后得到新知识。教师的准确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的互评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所以说评价结果也是很重要的。
5.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是对一节课的总结,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这个流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做。这样做一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再次理解,二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这一点做得不好,就会大大削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转变观念与角色,提高组织探究课的能力
1.探究式学习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当好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很少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甚至失去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而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可能性和假设的问题与情境,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教师不是放弃教学责任,而是更多地准备背景知识和材料,以便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式学习适用于每一位学生,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的表现也不相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选定了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探究式学习之所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由于这种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改变了原来的教师“包办代替”的学习状况。因此,探究式学习重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只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愿望。
2.探究式教学方法要做到常改常新,提高探究式教学效果
我以前往往局限于以小组讨论、学生答疑或让学生做一些相关性的社会调查等形式组织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活动、进行活动与收集资料、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探究过程应渗透到教材和教学活动的不同部分。例如:讲到古代社会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时,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等方式自主学习收集资料,然后以课堂为平台提供给他们交流的机会。如在初二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制小论文竞赛、法制手抄报评比及周边环境问题及市场问题的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探究式教学方法更关心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思维过程训练,淡化思维结果追求的做法,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提出问题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经常提出问题,有些问题是探究性的,有些则不是。如初一思想政治“难报三春晖”一课,我在上课时提出如下几个问题。问题一:你平时怎样孝敬父母?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很好回答,没有什么探究性。问题二:为什么说孝敬父母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这个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要求学生只看书本的材料就回答,可能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要求学生结合案例和课本知识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进一步引导,逐步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为什么是道德要求。最后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要求学生查阅相关法律知识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为什么是法律要求。探究式教学提出的问题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有可探究性,具有挑战性,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面对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研究教材,对问题进行筛选,挑选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2.收集材料
教师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收集材料的良好习惯。教学时,上课之前先讲一周国家大事,让学生了解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性,养成看新闻的良好习惯。教师要从新闻、报纸、书本上收集一些材料,把干巴巴的理论知识变为有声有色的感性材料,通过形象的材料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在平时讲课时要渗透时政教学,还要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问题。学生有了形象的材料,课才能上得生动。
3.形成解释
这一点要做到是很难的。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结合材料找出材料和新知识的联系,再形成解释。初一思想政治“我与父母交朋友”这课,与父母交朋友是难点。因为初一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自尊,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当和父母的看法不一致时,难免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导致对父母的反抗,造成种种危害。怎样使学生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父母呢?这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学生提高自制力,懂得理智地处理问题,消除逆反心理,和父母建立良好的关系。其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评价结果
学生通过学习,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进行修正,最后得到新知识。教师的准确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学生的互评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所以说评价结果也是很重要的。
5.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是对一节课的总结,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这个流程可以让学生自己做。这样做一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再次理解,二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如果这一点做得不好,就会大大削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转变观念与角色,提高组织探究课的能力
1.探究式学习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当好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很少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甚至失去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而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可能性和假设的问题与情境,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教师不是放弃教学责任,而是更多地准备背景知识和材料,以便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式学习适用于每一位学生,不同性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的表现也不相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选定了探究式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探究式学习之所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新课程标准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由于这种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改变了原来的教师“包办代替”的学习状况。因此,探究式学习重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也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只是这一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愿望。
2.探究式教学方法要做到常改常新,提高探究式教学效果
我以前往往局限于以小组讨论、学生答疑或让学生做一些相关性的社会调查等形式组织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调查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活动、进行活动与收集资料、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探究过程应渗透到教材和教学活动的不同部分。例如:讲到古代社会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时,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等方式自主学习收集资料,然后以课堂为平台提供给他们交流的机会。如在初二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制小论文竞赛、法制手抄报评比及周边环境问题及市场问题的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探究式教学方法更关心学习的过程,学生能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思维过程训练,淡化思维结果追求的做法,使学生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种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