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需求创新人才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许多家长与老师也已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然而这种设想被他们的某种情绪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所扼杀,如父母的焦虑情绪。
一、焦虑产生的原因
焦虑是一种一般性的不安、担忧和紧张感,其原因在于害怕失败,担心不能完成任务。每个父母或多或少会为孩子焦虑。
教育部下达“减负”的通知已有一段时日,孩子确实比以前轻松了,然而当我们中小学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大学却正在向应试教育靠拢(根据中国人多大学少的国情,不讲分数是不行的),这不得不让家长们担忧:孩子减负了,何以在学业上取得优胜,何以跨入大学的门槛。
中国的孩子又大多是独生子女,承载了父母过多的希冀,再加上大多数母亲为了孩子的成长都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于是他们更是把目光停留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每个孩子在父母眼中可谓珍宝。但有句俗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孩子总有淘气顽皮之时,总有粗心大意之时,他们不会每时每刻都合父母的意,这时父母的焦虑情绪就应运而生。
二、焦虑对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影响
如今,创新教育不是单纯的学习技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性与其智商的相关系数仅为0.45,而与其性格的相关系数却高达0.68,换句话说,人的创造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多项研究资料指出,有高度的自信心、独立性强,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耐挫力强等人格特质的孩子较有可能有创造性。而时常处于焦虑状态的父母大多在行为上表现为两种:一、事事追求完美,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严格,惟恐孩子比别人差;二、过度保护孩子,希望孩子不经受风雨,正因如此,孩子也就失去了创新能力所必备的人格特质。
(一)自信心能否建起
自信是孩子具备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要使孩子变得自信。
为孩子的学业操碎了心,因此焦虑不堪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孩子的思维特点,也不去琢磨孩子的心理,当看到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分青红皂白,尽是恶语伤人:“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孩子低头了,不言语,再也没有勇气去思考。另有一幕:孩子在家为父母扫地,事事追求完美的这些家长不耐烦了:“连扫个地都不像样!”孩子的情绪从兴奋的顶端一下子跌落下来。
以上两例就是处于焦虑状态下的家长责骂孩子的典型。他们的心理基础是恐惧、焦虑、害怕孩子不如别人,他们认为孩子不如别人的原因是缺点比别人多,于是这些家长都瞪大眼睛盯着孩子的缺点,他们认为只要去掉了缺点就是好孩子了,他们采用的是“挑错式”教育。其实这是一种消极防守的、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孩子也有自尊心,当听到的尽是自己的缺点时,他们会以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推而广之,也会削弱孩子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试问影响孩子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自信心,能否建立?自信心不能建立,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独立性能否培养
独立人格是孩子具备创新能力的必备素质。处于焦虑状态的父母在行为上过度保护孩子,对于孩子,事必躬亲,明明孩子自己可以做,可父母不放心,一定要亲自上阵,诸如帮孩子检查作业,接送孩子,催促孩子起床,穿衣喂饭等,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
家长过度的保护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孩子没有亲自实践,不可能获取知识(包括学科知识,生活常识),形成不了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感却在增强,独立性难以形成,孩子的创造力更是无法得到培养。
(三)耐挫力能否形成
创新其实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求得成功,创新需要承受挫折。
处于焦虑状态的父母希望孩子不经受任何风雨,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这些父母不是让孩子迎着困难自己去承受,自己动脑筋,自己走出困难,而是心疼、安慰、替他克服困难。
任何能力都是在锻炼中得到发展的,包括耐挫能力。而被父母保护得严严实实的孩子因为很少体会失败的滋味,因此就非常害怕失败。受岩石压抑的苗木不可能挺拔地生长,温室中的花朵虽然长得快,但缺乏抵抗风雨的能力。只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气中经受天生考验,不断锻炼成长,孩子创新的种子才会萌芽。
三、如何减少焦虑
面对由于父母的焦虑给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带来这么大的阻力,笔者觉得父母应尽快调节自己的心理,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
(一)转移注意力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理当重视,但像当今父母正值青壮年期才是祖国的栋梁,事业上的成功正当此时。因此,父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心里想着自己是在经历着人生的重要阶段,错过了将无法弥补,而孩子就不同了,他们还小,机遇还有很多。于是可以在自己事业努力的同时,对孩子缺乏适当的关注,这样由于注意力的转移,因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就不易滋生,在孩子的教育上说不定还会“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改变看法
第一,父母要相信孩子都是唯一的。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论证了人的个别差异大于性别差异,换言之,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因此,父母应看到孩子身上的长处。第二,父母应把孩子的进步看成一个区间,而不是瞬间,只要孩子在一段时间里是进步的,父母就应该愉快地接受孩子。否则就容易对孩子的某一次考试成绩或某一次行为极度关注,产生焦虑。
总之,对于孩子的期望应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过份焦虑反而适得其反。
一、焦虑产生的原因
焦虑是一种一般性的不安、担忧和紧张感,其原因在于害怕失败,担心不能完成任务。每个父母或多或少会为孩子焦虑。
教育部下达“减负”的通知已有一段时日,孩子确实比以前轻松了,然而当我们中小学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候,大学却正在向应试教育靠拢(根据中国人多大学少的国情,不讲分数是不行的),这不得不让家长们担忧:孩子减负了,何以在学业上取得优胜,何以跨入大学的门槛。
中国的孩子又大多是独生子女,承载了父母过多的希冀,再加上大多数母亲为了孩子的成长都牺牲了自己的事业,于是他们更是把目光停留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每个孩子在父母眼中可谓珍宝。但有句俗话: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孩子总有淘气顽皮之时,总有粗心大意之时,他们不会每时每刻都合父母的意,这时父母的焦虑情绪就应运而生。
二、焦虑对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影响
如今,创新教育不是单纯的学习技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性与其智商的相关系数仅为0.45,而与其性格的相关系数却高达0.68,换句话说,人的创造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性格决定的。多项研究资料指出,有高度的自信心、独立性强,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耐挫力强等人格特质的孩子较有可能有创造性。而时常处于焦虑状态的父母大多在行为上表现为两种:一、事事追求完美,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严格,惟恐孩子比别人差;二、过度保护孩子,希望孩子不经受风雨,正因如此,孩子也就失去了创新能力所必备的人格特质。
(一)自信心能否建起
自信是孩子具备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要使孩子变得自信。
为孩子的学业操碎了心,因此焦虑不堪的父母,由于不懂得孩子的思维特点,也不去琢磨孩子的心理,当看到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分青红皂白,尽是恶语伤人:“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孩子低头了,不言语,再也没有勇气去思考。另有一幕:孩子在家为父母扫地,事事追求完美的这些家长不耐烦了:“连扫个地都不像样!”孩子的情绪从兴奋的顶端一下子跌落下来。
以上两例就是处于焦虑状态下的家长责骂孩子的典型。他们的心理基础是恐惧、焦虑、害怕孩子不如别人,他们认为孩子不如别人的原因是缺点比别人多,于是这些家长都瞪大眼睛盯着孩子的缺点,他们认为只要去掉了缺点就是好孩子了,他们采用的是“挑错式”教育。其实这是一种消极防守的、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孩子也有自尊心,当听到的尽是自己的缺点时,他们会以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推而广之,也会削弱孩子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试问影响孩子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自信心,能否建立?自信心不能建立,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独立性能否培养
独立人格是孩子具备创新能力的必备素质。处于焦虑状态的父母在行为上过度保护孩子,对于孩子,事必躬亲,明明孩子自己可以做,可父母不放心,一定要亲自上阵,诸如帮孩子检查作业,接送孩子,催促孩子起床,穿衣喂饭等,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
家长过度的保护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孩子没有亲自实践,不可能获取知识(包括学科知识,生活常识),形成不了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感却在增强,独立性难以形成,孩子的创造力更是无法得到培养。
(三)耐挫力能否形成
创新其实就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求得成功,创新需要承受挫折。
处于焦虑状态的父母希望孩子不经受任何风雨,孩子遇到一点点困难,这些父母不是让孩子迎着困难自己去承受,自己动脑筋,自己走出困难,而是心疼、安慰、替他克服困难。
任何能力都是在锻炼中得到发展的,包括耐挫能力。而被父母保护得严严实实的孩子因为很少体会失败的滋味,因此就非常害怕失败。受岩石压抑的苗木不可能挺拔地生长,温室中的花朵虽然长得快,但缺乏抵抗风雨的能力。只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气中经受天生考验,不断锻炼成长,孩子创新的种子才会萌芽。
三、如何减少焦虑
面对由于父母的焦虑给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带来这么大的阻力,笔者觉得父母应尽快调节自己的心理,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
(一)转移注意力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理当重视,但像当今父母正值青壮年期才是祖国的栋梁,事业上的成功正当此时。因此,父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心里想着自己是在经历着人生的重要阶段,错过了将无法弥补,而孩子就不同了,他们还小,机遇还有很多。于是可以在自己事业努力的同时,对孩子缺乏适当的关注,这样由于注意力的转移,因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就不易滋生,在孩子的教育上说不定还会“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改变看法
第一,父母要相信孩子都是唯一的。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论证了人的个别差异大于性别差异,换言之,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因此,父母应看到孩子身上的长处。第二,父母应把孩子的进步看成一个区间,而不是瞬间,只要孩子在一段时间里是进步的,父母就应该愉快地接受孩子。否则就容易对孩子的某一次考试成绩或某一次行为极度关注,产生焦虑。
总之,对于孩子的期望应实事求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过份焦虑反而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