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大多数都以自我为中心。特别是刚入园的孩子,由于他们成长于各不相同的家庭环境,从他们来到幼儿园的第一天起,身上就带了许多不好的生活习惯:玩玩具的时候你争我抢,玩完了不知道放回原处,玩滑梯时争先恐后,许多在家里被宠爱、娇惯的习气都毫不掩饰地暴露出来。蒙台梭利指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感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浪费,这种浪费包括时间的浪费和生命的浪费。而二到四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敏感期,也是最佳时期。也就是说,入园之初对幼儿进行秩序感的培养不仅是顺利开展活动的有效保证,而且对孩子的一生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针对我们班孩子的特点,我们是这样对孩子进行秩序感的培养的:
一、利用儿歌,渗透规则
小班的孩子还是比较喜欢儿歌的,我们便把一些需要孩子们掌握的规则编成儿歌,在孩子们学儿歌的过程中慢慢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如在上下楼梯时,我们一边走一边用儿歌:上楼梯,靠右边,一个跟着一个走,慢慢上,不拥挤,大家开心笑嘻嘻。每次走楼梯的时候我们都念一遍儿歌,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走楼梯的规则,遵守了秩序。在学穿鞋的时候,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学,一边学一边念儿歌:两个好朋友,出门走走走,头儿碰着头,张嘴笑呵呵。孩子们在儿歌中学会分清鞋子的正反,掌握正确的穿鞋的方法。就这样在老师的反复暗示、提醒下,秩序感就逐渐在孩子们中形成了。
二、标记提醒,物归原处
刚入园的小朋友,对一切都比较陌生,这时候,老师如果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喝水的小杯子、擦手的小毛巾、睡觉的小床等,这些东西上都有标记,并让孩子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标记,认识并记住标记。等孩子都记住自己标记后,老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他们,喝水的时候用自己的杯子、擦手的时候用自己毛巾、午睡的时候睡自己的小床 ……虽然有时候忙,却忙而有序,都会把原来的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也不会为了抢东西发生争执。所以,有了标记的提醒,孩子们很快会找到自己的东西,用完了还会自己放到原来的位置,就不需要老师跟在后面帮他们收拾。这样老师轻松了,孩子们也锻炼到了能力。
三、自我发现、理解规则
平时,我们会善于利用一些活动,让幼儿懂得生活中每一个小小的规则,都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这些规则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如在一次午睡起床后,由于他们睡觉前没有把鞋放整齐,起来以后,有好几个小朋友因为找不到自己的鞋子在哭。于是针对这次突发事件,我让小朋友自己先想想找不到鞋子的原因,说说这样会导致的后果,然后再针对问题,请他们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当孩子们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后,才会深刻地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到规则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因此只有让孩子真正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才能被他们很好的接受。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爱模仿,是小班孩子最突出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良好的秩序,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如在吃午饭的时候,我们都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讲话。可是我们老师和老师之间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讨论一些事情,结果孩子也跟着说起来,提醒了几次都没用。后来发现,只要老师开始讲话了,他们也就跟着讲,老师不讲了,他们也就不讲了。于是,在以后吃饭的时候,我们都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这样孩子们吃饭时讲话的现象得到了改善,不需要老师每次都大声要求他们安静吃饭了。所以说,老师自身树立了榜样,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五、互相监督、强化规则
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后,已经基本了解了规则的意义,知道了遵守秩序的重要性,但是若要让他们将这种基础认识内化到习惯性的行动中则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强化。有很多的规则,孩子只是知道,但从不进行练习,也不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那都是纸上谈兵。如:在小朋友排队喝水时,我们要求小朋友要排队等候,耐心等待,一个一个接水喝,刚开始,小朋友还能遵守,时间一长,有的孩子就已经忘了,喝水的时候一拥而上,乱哄哄的,完全没了秩序。于是我们每次就请一位小小监督员,在同伴间的相互监督下,孩子们基本能做到快速、有序的喝水,没有再出现拥挤的现象,同时也有了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幼儿秩序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及时总结,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得到巩固。当然,这些也不是单单靠我们老师就能独自完成的,也需要家长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中发展成长,为他们的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儿歌,渗透规则
小班的孩子还是比较喜欢儿歌的,我们便把一些需要孩子们掌握的规则编成儿歌,在孩子们学儿歌的过程中慢慢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如在上下楼梯时,我们一边走一边用儿歌:上楼梯,靠右边,一个跟着一个走,慢慢上,不拥挤,大家开心笑嘻嘻。每次走楼梯的时候我们都念一遍儿歌,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走楼梯的规则,遵守了秩序。在学穿鞋的时候,老师带着小朋友一起学,一边学一边念儿歌:两个好朋友,出门走走走,头儿碰着头,张嘴笑呵呵。孩子们在儿歌中学会分清鞋子的正反,掌握正确的穿鞋的方法。就这样在老师的反复暗示、提醒下,秩序感就逐渐在孩子们中形成了。
二、标记提醒,物归原处
刚入园的小朋友,对一切都比较陌生,这时候,老师如果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喝水的小杯子、擦手的小毛巾、睡觉的小床等,这些东西上都有标记,并让孩子找一个自己喜欢的标记,认识并记住标记。等孩子都记住自己标记后,老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提醒他们,喝水的时候用自己的杯子、擦手的时候用自己毛巾、午睡的时候睡自己的小床 ……虽然有时候忙,却忙而有序,都会把原来的东西放回原来的地方,也不会为了抢东西发生争执。所以,有了标记的提醒,孩子们很快会找到自己的东西,用完了还会自己放到原来的位置,就不需要老师跟在后面帮他们收拾。这样老师轻松了,孩子们也锻炼到了能力。
三、自我发现、理解规则
平时,我们会善于利用一些活动,让幼儿懂得生活中每一个小小的规则,都会给我们带来好处,这些规则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如在一次午睡起床后,由于他们睡觉前没有把鞋放整齐,起来以后,有好几个小朋友因为找不到自己的鞋子在哭。于是针对这次突发事件,我让小朋友自己先想想找不到鞋子的原因,说说这样会导致的后果,然后再针对问题,请他们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当孩子们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后,才会深刻地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到规则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因此只有让孩子真正理解了规则的意义,才能被他们很好的接受。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爱模仿,是小班孩子最突出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所以要想让孩子有良好的秩序,教师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如在吃午饭的时候,我们都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要保持安静,不讲话。可是我们老师和老师之间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讨论一些事情,结果孩子也跟着说起来,提醒了几次都没用。后来发现,只要老师开始讲话了,他们也就跟着讲,老师不讲了,他们也就不讲了。于是,在以后吃饭的时候,我们都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这样孩子们吃饭时讲话的现象得到了改善,不需要老师每次都大声要求他们安静吃饭了。所以说,老师自身树立了榜样,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五、互相监督、强化规则
孩子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后,已经基本了解了规则的意义,知道了遵守秩序的重要性,但是若要让他们将这种基础认识内化到习惯性的行动中则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强化。有很多的规则,孩子只是知道,但从不进行练习,也不在实际行动上表现出来,那都是纸上谈兵。如:在小朋友排队喝水时,我们要求小朋友要排队等候,耐心等待,一个一个接水喝,刚开始,小朋友还能遵守,时间一长,有的孩子就已经忘了,喝水的时候一拥而上,乱哄哄的,完全没了秩序。于是我们每次就请一位小小监督员,在同伴间的相互监督下,孩子们基本能做到快速、有序的喝水,没有再出现拥挤的现象,同时也有了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幼儿秩序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及时总结,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得到巩固。当然,这些也不是单单靠我们老师就能独自完成的,也需要家长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以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中发展成长,为他们的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